APP下载

“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相统一”对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启示

2023-07-17黄瑞卿,吕军利

大学·研究与管理 2023年4期
关键词:思政课

黄瑞卿,吕军利

摘  要:任何成功的实践都是以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为根本原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重在“以理服人”,以讲好政治之理为根本引领、讲清学术之理为重要依托、讲准现实之理为有力支撑,同时也要提升学生基于知、情、意、行方面的获得感,主要表现为丰富理论认知、增强情感认同、坚定意志信念、重视实际行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真理尺度是前提和基础,价值尺度是目的和归宿,二者共同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落实立德树人之根本任务。

关键词:思政课;真理尺度;价值尺度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10-0068-04

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并发表重要讲话,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作了重要指示,提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而思政课教师要将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其中蕴含的教育教学逻辑对思政课教师具有深刻启发。厘清“讲道理”的主要内容和主要目标对于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相统一、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性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实践的两种尺度: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

在克服唯心主义实践观和旧唯物主义实践观弊端的基础上,马克思提出了科学的实践观,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物质活动。首先,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活动,体现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在世界万物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其本身固有的、稳定的、必然的联系即规律,因此,实践活动必须遵循正确反映事物本质和客观规律的真理,也就是坚持真理尺度。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规律的正确认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体现了唯物主义的客观要求。其次,实践的主体是人,马克思主义在揭示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时强调社会历史的出发点是“现实的个人”[1],“现实的个人”不是简单生物学意义上的人,而是从事实践活动、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正是從事物质生产的人创造了社会历史。除此之外,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目标是要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唯物史观无论是出发点还是归宿点都是人,因此,实践活动都是人类根据自己的需要办事,体现了实践的价值尺度,价值是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满足关系。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辩证统一于实践,真理尺度表明人的实践活动受何制约,而价值尺度表明人的活动要满足何种目标,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成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两大根本原则。

二、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真理尺度:“以理服人”

真理尺度要求实践活动符合规律性,即认识真理、追求真理。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界、人的思维和人类社会一般规律的科学理论,是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正确认识。讲好思政课的关键在教师,思政课教师是连接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学生的桥梁,高校思政课教学应在讲好政治之理、讲清学术之理、讲准现实之理上下功夫,做到“以理服人”。

(一)以讲好政治之理为根本引领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我国大学最鲜亮的底色。”[2]我国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办学理念是为党和国家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引领和价值观涵育的主阵地、主渠道,因此,思政课必须以政治性为根本特征,坚持讲政治这一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独特优势,夯实马克思主义在高校的意识形态领导权,以讲好政治之理为引领。

讲好政治之理,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必须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办学目的以及思政课的主要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讲好以下几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指导思想,揭示了自然界、人的思维和人类社会的一般规律,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教师通过讲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逐步引导当代青年自觉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第二个问题是“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纵观百年探索历程,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定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勇于自我革命,重视管党治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追求美好生活,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和人民的必然抉择;第三个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为中国的现代化和民族复兴提供了强大动力,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通过讲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重要成果来让学生更加坚定政治自信、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

讲好政治之理,高校教师必须坚定政治意识、增强政治自觉、提升政治站位,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努力学习和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思想上、行动上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的各种艰难考验和错误思潮,要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在大是大非前敢于“亮剑”,时刻保持正确的认识和清醒的头脑。

(二)以讲清学术之理为重要依托

“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3]在马克思看来,理论想要征服人心就必须反映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阐释客观事物的本质规律,思政课的学术之理是对马克思主义本质属性和逻辑结构的反映和揭示,因此,实现思政课教学的正确“灌输”必须以讲清学术之理为依托。

讲清学术之理,即高校思政课应重视理论知识的本质属性和内在逻辑。本质属性是对理论“是什么”即有何内涵的阐述,但理论学习只重表面则会流于形式,沦为宣讲。因此,思政课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教师要善于剖析理论的不同逻辑,用深刻的理论外延提升学生的认可度与接受度。首先,思政课本身就是具有较强科学性、系统性的理论体系,有其完备的理论逻辑;其次,任何理论都具有相互影响和历史继承性,具有鲜明的历史逻辑;最后,理论的真理性需要通过实践才能证明,实践逻辑是理论的现实依据。三重逻辑相互制约,共同建构起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也是讲好思政课的重要切入点。以新时代加强党的政治建设为例,党的十九大强调政治建设的极端重要性,从理论逻辑看,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体现;从历史逻辑看,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探索的宝贵经验;从实践逻辑看,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是根据党情、国情、世情变化的迫切要求。

讲清学术之理,即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多读、深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提升理论修养。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完备且严密的理论体系,其内容涉及哲学、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政治学等多个领域,深耕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对于思政课教师拓宽理论视野、挖掘理论深度具有重要意义。

(三)以讲准现实之理为有力支撑

“实践的观点、生活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4]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束之高阁的学问,始终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只有这样思政课才能扎根人心。高校思政课的现实之理以实际生活、具体案例为主要内容,在理论与实践的双向互动中才能提高思政课的感染力与亲和力。因此,推动高校思政课更加“接地气”必须以讲准现实之理为支撑。

讲准现实之理,高校思政课应引入案例教学法,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课程联系生活。思政课教学除了要实现理论的灌输性,也应重视对学生的启发性,而通过现实案例的讲解可以增加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听课积极性,以达到教学效果。在案例的选取上需满足以下条件,首先,选取案例时应当确保案例的真实性,只有来源于生活才能使学生拥有更多的“代入感”,在帮助学生“身临其境”式地理解理论时,提升理论的认可度和信服度,同时启发学生思考案例的现实经验与教训;其次,选取的案例应具有典型性,符合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且极具代表性的案例能够引起学生的思想共鸣,实现理论的最大化影响,提升育人效果;最后,案例选取应具有针对性,高校思政课面对的是大学生群体,为使广大青年在思政课中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学过程应主动选取贴近学生的专业背景、素质能力、日常生活的案例,教学效果方能事半功倍。

讲准现实之理,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在生活中不断积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以现实案例丰富思政课教学,努力学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和治国理政实践,关注国家大事和社会时事,找准案例和教学内容的契合点,让理论鲜活起来,让课堂生动起来,推动思政课摆脱“枯燥”“空洞”的标签。

三、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价值尺度:提升学生的获得感

价值尺度要求实践活动符合目的性,即根据人的需要办事,坚持有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有利于社会历史发展和进步的永恒原则。从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来看,其根本目标是要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从思政课的根本目的来看,其肩负着新时代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重要责任。因此,思政课教学应以提升学生在知、情、意、行方面的获得感为价值尺度。

(一)“知”——丰富理论认知

认知,是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是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的基础,包括感觉、知觉、记忆等。思政课教师是“经师”与“人师”的统一,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也正是学生不断收获真理的过程。高校学生学习思政课的最基本要求就是掌握必需的理论知识,在生活中提升辨别和认知能力。高校思政课的主要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教师应向学生传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和基本方法,让学生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清楚认识自然界、人的思维和人类社会的客观规律。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方面,高校教师应向学生正确传达党的性质、宗旨、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各项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学生头脑,推动当代大学生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在现实生活中增强能辨是非的政治判断能力。

(二)“情”——增强情感认同

情感,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的态度,包括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等。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只有加强学生对高校思政课的情感认同才能实现思政课的本质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做到“以事感人” “以情促情”。“以事感人”指思政课教师在充分了解教材的前提下,认真挖掘情感点,紧贴育人目标,使教学内容在情感层面上进一步升华。教师应选取典型恰当的案例,如关于党的百年探索征程、社会各行各业涌现出的先锋模范、大学生身边的人和事等,可以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通过示范激励作用实现思想道德教育,一方面要推动学生形成对党和国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烈情感认同,另一方面也要塑造大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净化其心灵,陶冶其情操。“以情促情”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不断优化教学设计,多采取互动式教学,增加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正向联动,调动学生的听课积极性,同时教师应提升教学语言表达能力,以自身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和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来增强课堂感染力[5],向学生传达正确的思想和价值,用情感的力量感化学生。

(三)“意”——坚定意志信念

意志,是指人们自觉地确定目标,有意识地支配、调节行为,通过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与自然科学课程不同,哲学社会科学课程除了知识性教育,也蕴含着重要的价值观教育。高校思政课要培养学生坚韧的意志品质和坚定的理想信念,在学生的个人性格塑造上,教师应通过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和实践性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只有坚持彻底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政治立场、勇于追求奋斗才能锤炼不懈进取、勇往直前的优秀品质。从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实践中感悟党的艰难探索和辉煌成就,培育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勇于担当的时代责任感,坚定马克思主义的政治信仰。有了信仰,才会有信念和目标,青年才不会在成长成才的道路上迷茫,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教师应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史教育基础上,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树立为共产主义不懈奋斗的永恒追求,“扣好人生的每一颗扣子”。

(四)“行”——重视实际行动

行动,是指为达到某种目的而进行的活动。人的实践活动要在知、情、意的基础上实现“知行合一”,理论不付诸实践就会陷入形而上学,大学生应自觉将马克思主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认识的目的是回归实践、指导实践,马克思主义不仅告诉人们如何认识世界的世界观,也告诉了人们如何改造世界的方法论,时代总是将责任赋予青年,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育人目标包括两个层面:宏观层面是马克思主义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启示,在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的指导下,应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从青年的个人层面看,思政课应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青年个人的实践使命相结合,引导大学生将自己的人生追求同党和国家的发展紧密结合,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结合起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源源不断的青春力量。

四、高校思政课教学应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相统一

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应坚持以真理尺度为前提和基础。实践的真理尺度体现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唯物主义的客观要求,脱离了真理尺度,人的活动就偏离了正确的、科学的、合理的轨道,实践的目标就难以实现。高校思政课教学应将“以理服人”作为关键举措,教学内容始终坚持以真理性认识为指导,遵循正确的教学规律。

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应坚持以价值尺度为目的和归宿。科学发明、技术创新、经典思想理论的形成等任何实践活动都是为了实现人类更美好的生活,缺少了价值尺度,真理尺度也就缺失了主体意义。高校思政课教学应将提升学生的获得感作为重要任务,满足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实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相辅相成、相互制约、辩证统一,构成了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两大原则。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相统一,推动落实高校思政课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和使命,培养理想信念坚定、勇于担当作为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46.

[2] 习近平. 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18-05-03(02).

[3]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1.

[4] 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献研究院. 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424.

[5] 成波. 基于“知情意行”的高校思政课亲和力提升路径研究[J].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21,33(07):26-30+58.

(责任编辑:罗欣)

猜你喜欢

思政课
新媒体助力高校思政工作创新发展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开放大学交互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
新时代军校思政课铸魂育人的新形势新挑战新路径探讨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三线”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启示——以四川工商学院教改为例
论新媒体条件下高校思政课的爱国主义教育创新
“小三明治式”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运用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