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津滨海新区停车治理策略研究

2023-07-17李永博刘志明宋亚南

交通科技与管理 2023年12期

李永博 刘志明 宋亚南

摘要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机动车保有量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由此引发停车供需矛盾日趋紧张,停车问题已经成为各地政府高度关注的民生问题。文章基于天津市滨海新区成熟生活区停车调查数据,以新村地区为例,分析其停车特点,选取泊位缺口、违停车辆作为停车问题判定指标,将有问题的停车街区划分为泊位管理不力类和泊位供给不足类两类,提出了详细的停车治理方案,以缓解停车难问题。

关键词 泊位缺口;违停车辆;管理不力类;供给不足类;停车治理

中图分类号 U491.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6-8949(2023)12-0010-04

0 引言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机动化水平的提高,城市停车问题日益突出,国内很多城市都出现停车泊位供给不足、公共停车场建设缓慢等共性问题,现状占用消防通道、人行道停车等违停现象更是时有发生。在此背景下,如何有效解决现状停车问题成为各地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

国内学者围绕城市停车治理开展了大量的研究。舒诗楠等[1]基于北京市多层级协同的停车规划体系,明确了停车规划的目标、策略、路径、项目和条件,提出了法治化、共治化和精细化的停车治理策略。李恺翌[2]总结了上海市停车治理的成功经验,提出了因地制宜地挖掘内部停车资源、多举措加大公共停车设施供给,推进错峰共享行动,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停车自治。於昊等[3]通过分析南京市老城区内不同年代建设小区的停车供需情况,提出多元化、市场化的停车治理思路,还提出了运用价格杠杆调节停车需求、引入交通影响评价制度等政策建议。

总的来看,由于城市停车问题牵涉面广、涉及利益群体多,造成停车治理工程往往比较复杂,需要详细分析、精准施策,才能真正实现停车供需平衡。

1 滨海新区现状停车特征及问题

滨海新区位于天津市东部沿海,呈带状组团式发展,目前成熟生活区集中在塘沽、汉沽和大港三个城区。通过分析总结现状调研数据,可以发现滨海新区停车难问题主要包含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现状停车供给区域性不平衡,在地域上存在总量富余、局部不足的问题。据统计,现状工作日白天和夜间实际停放车辆数分别为27.8万辆、30.7万辆,车均泊位为1.41个泊位/辆、1.28个泊位/辆,总体停车供给总量充足,能够满足国标要求(车均泊位为1.1~1.3个泊位/辆),但是,目前仍有45%左右的停车街区存在泊位缺口。

二是现状泊位供给结构不平衡,公共停车场和路内泊位占比较低。目前公共停车场建设滞后、路内停车泊位紧张,不能有效发挥其辅助、补充停车供给的功能。

三是配建停车场对外开放比例低。据统计,目前全区56%的配建停车场未对外开放,一边是大量泊位空置,另一边是驾驶员找不到泊位,只能违规停放,造成停车资源严重浪费。

四是空间资源未得到有效利用。部分老旧小区及公建地块内存在大量不影响消防车辆通行的路段,未得到有效利用。据统计,全区此类潜在新增泊位资源可达到7.3萬个,充分挖潜可新增18%的泊位。

2 停车治理方案研究

该次停车治理目标是在逐步实现小范围停车街区内部共享共治基础上,进而实现全区停车供需平衡。因此,根据驾驶员从停车场到目的地的步行意愿,将长度和宽度均不大于500 m作为停车街区的划分标准[4]。该次停车治理以现状道路为边界,最终将全区成熟生活区划分为953个停车街区。

2.1 问题街区分类

以街区是否存在泊位缺口、是否存在违停车辆作为判定标准,将违停问题分为两类,即管理不力类和供给不足类。

第一类是管理不力类问题街区。如果停车街区不存在泊位缺口、却存在违停现象,即可归纳为管理不力类问题街区。此类街区主要停车问题为街区内泊位总量富余,但是车辆乱停乱放的问题依旧严重。

第二类是供给不足类问题街区。如果停车街区存在泊位缺口,也存在违停现象,即可归纳为供给不足类问题街区。此类街区主要停车问题为缺少停车泊位。

2.2 停车治理方法

管理不力类问题主要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地块内有空余泊位,驾驶员不入位停车,可通过加大执法力度解决;另一种是地块内没有空余泊位,而停车街区内其他地块没有共享泊位,可建立停车街区内共享机制进行缓解。

供给不足类问题最主要的原因是停车泊位供给不足,可采取加强停车街区内停车共享、开展地块内泊位挖潜、合理布置路内停车位、新增公共停车场等措施,来增加泊位供给,缓解停车压力。

3 滨海新区新村地区实例分析

3.1 新村地区停车现状

新村地区位于塘沽老城区核心区,总占地面积约3.6 km2,区域内现状用地开发成熟,老旧建筑比较多。

该区域现状人口量大、岗位密度高,小汽车拥有量达到249辆/千人,远超全区小汽车保有量平均值,属于滨海新区停车问题最严重的地区,新村地区具体范围如图1所示。

3.1.1 停车泊位供给情况

经调查,现状新村地区总停车泊位为11 510个,其中,配建泊位10 181个,占比89%;公共停车场泊位320个,占比3%;路内停车泊位1 009个,占比9%。对照现行国家标准[5],现状公共停车场和路内停车泊位占比均不达标。

3.1.2 停车泊位使用情况

在停车需求总量上,现状工作日白天和夜间的停车需求分别为1.33万辆和1.26万辆。对比工作日白天和夜间的违停车辆数、泊位空置率和违停车辆占比数据,可以发现工作日夜间泊位空置率高、违停比例高,停车问题更明显。因此,该次选择对工作日夜间数据进行分析,具体如表1所示。

3.2 新村地区停车问题归类

依据停车问题归类标准判断,在工作日夜间,新村地区有24个管理不力类街区,违停车辆总数为1 099辆;有40个供给不足类街区,违停车辆总数为5 378辆,具体如图2、表2所示。

3.3 新村地区停车治理措施

3.3.1 管理不力类街区治理措施

(1)停车治理措施。一是加大停车执法力度。成立以交管局、城管委、街道办为主的联合执法机构,应用无人机等先进执法手段,进一步规范区域内的停车秩序;按照每月违法停车次数累加,逐步提高处罚力度,实行阶梯式处罚标准;鼓励街区停车自治,发动群众参与到停车违法执法行动中来,具体停车街区分布如图3所示。

二是推行停车泊位对外开放。针对只售不租或不对外开放的居住小区以及现状经营不善关闭的商场和办公楼等地块,由住建委、街道办组织协调,建立停车运营公司、物业公司、小区业主共同参与的停车合作模式,不仅能缓解区域停车压力,还可以推动地区停车产业发展,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三是建设智慧停车管理平台。将所有停车管理设施接入平台,方便将停车供需数据随时汇总,实时了解、发布停车街区内所有停车场的运行情况,向居民发布空置泊位信息,引导驾驶员到最近的泊位停车,提高停车效率。

四是制定差异化停车政策。根据不同街区的现状用地特征和交通运行特征,将交通集聚强度高的区域确定为停车严格控制区,制定标准停车费率,运用经济杠杆调节停车供需紧张;调整各类地块的停车设施配建指标,适当提高新建住宅和公共建设设施的停车配建标准。

(2)停车治理效果。当前,新村地区内有24个停车街区存在管理不力的问题,存在1 099辆违停车辆。在采取加大停车执法等措施后,此类停车街区停车问题得到缓解,泊位空置率由67%降至46%,违停车辆全部引导至正规泊位,具体改善效果如表3所示。

3.3.2 供给不足类治理措施

(1)停车治理措施。一是加强停车街区内停车共享。研究制定停车泊位资源共享机制,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停车资源,提高闲置泊位的使用效率。结合现状停车供需数据,实施街区共享结对措施。有相关研究证明,居住区可为毗邻建筑共享55%左右的停车泊位,共享的潜力非常大[6]。

結合相关研究成果及现场踏勘情况,预计在新村地区内可提供共享泊位为1 393个,具体如图4所示。

二是开展地块内泊位挖潜。对于小区类地块,应结合老旧小区改造方案,规范布置消防车道,在消防应急车道以外的绿化带、内部道路、现状空地等公共空间,布置停车泊位;对于公建类地块,开展地块内平面车位改造,建设机械式立体停车位,有条件的地块可建设立体停车楼。

结合地块内部道路及建筑布局,预计在新村地区内可提供挖潜泊位为1 648个,具体如图5所示。

三是合理布置路内停车位。在不影响道路交通、错开主要商圈、学校、医院等较易拥堵区域的条件下,在次干路和支路上布置路内停车泊位,以满足停车街区的出行车位需求;对于老旧小区比例较高的街道,可设置夜间限时泊位,方便周边居民停车。

依据现状道路网运行情况和道路横断面布置情况,在新村地区福建路、烟台道等道路上施划路内泊位,可提供泊位为555个,具体如图6所示。

四是新增公共停车场。在现状边角地、政府储备土地、公交场站等地块内,建设临时公共停车场;也可以在绿地公园、学校操场等公共空间地下新建多层地下停车库,对社会开放。

根据新村地区用地情况,在新村地区内,结合绿地广场和学校操场用地布置地下车库4处,可提供停车泊位为230个,具体如图7所示。

(2)停车治理效果。当前,新村地区内有40个停车街区存在供给不足的问题,存在5 378辆违停车辆。在采取街区泊位共享、地块新增挖潜、优化路内泊位和新增公共停车场等治理措施后,此类停车街区停车问题得到有效缓解,泊位空置率由28%降至18%,违停车辆占总车辆数量比例由55%降至17%,具体改善效果如表4所示。

3.4 实施效果分析

在该次治理方案中,总共增加了3 826个泊位,其中,依靠现有用地资源共享、挖潜增加了3 041个;依靠路内泊位、公共停车场增加了785个,在新村地区用地资源紧张的背景下,有效地缓解了区域停车压力。

按照停车治理方案实施后,新村地区停车泊位空置率降低了18%,违停车辆占车辆总数比例降低了38%,有效提高了区域停车泊位利用率、解决了部分车辆违停问题,具体如表5所示。

4 结语

小汽车乱停乱放对城市公共空间的交通秩序和环境质量造成了很大影响,研究其治理措施,对于建设宜居城市、增强居民幸福感具有十分重要意义。该文基于滨海新区成熟生活区停车调查数据,分析得到了管理不力类和供给不足类停车街区的空置率和违停率数据,逐步落实停车治理措施后,预期停车治理效果显著,能够为政府精准施策和解决停车问题提供指导,对于其他城市停车治理工作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舒诗楠, 张晓东, 李爽. 北京多层级协同停车规划体系构建与治理实践[J]. 城市交通,2019(1): 54-63.

[2]李恺翌. 上海市停车难综合治理实践与探讨[J]. 交通与港航, 2022(3): 27-33.

[3]於昊, 刘超平, 杨明. 南京市老城区老旧小区停车发展政策与策略[J]. 城市交通, 2016(4): 19-25.

[4]刘媛媛. 基于停车综合治理的公共停车设施规划方法研究——以上海奉贤新城为例[J]. 交通与港航, 2022(3): 13-20.

[5]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城市停车规划规范:GB/T 51149—2016[S].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6.

[6]段满珍, 杨兆升, 张林, 等. 居住区泊位对外共享能力评估模型[J].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2015(4): 106-112+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