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梧州市玉米套种大豆栽培技术

2023-07-14廖雪团

南方农业 2023年8期
关键词:岑溪市梧州市油料

廖雪团

(岑溪市大隆镇农业农村中心,广西岑溪 543200)

长期以来,我国对进口食用油的依赖度较高,2011—2021年,我国食用油进口总量从657 万t 增长到1 038 万t,涨幅达58%,年增长率约为4.76%[1-2]。随着我国农地资源与农业产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为减轻我国对进口油料的依赖,促进我国油料供给结构优化,2022 年2 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 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正式发布,明确提出要深入推进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扎实推进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3]。2023 年3 月6日,国家发改委举行“权威部门话开局”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提出启动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持续推进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4]。此外,2023 年3 月19 日举办的第十九届全国种子双交会大豆油料论坛中,南京农业大学教授盖钧镒院士认为目前我国大豆油料存在供需矛盾突出这一重点问题,应加快推进大豆与油料种植创新发展[5]。因此,推进大豆与油料创新种植对缓解农地资源与农业发展矛盾,以及推动我国油料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21年,广西全区玉米和大豆生产总量分别为285.15 万t、15.94 万t,大豆进口总量为599 万t,是广西全区大豆生产总量的近38 倍;广西全区食用油消费量为134.71 万t,而油料生产总量为75.86 万t,食用油自产率仅为56.3%。为统筹抓好粮食和油料生产,2022 年2月,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切实抓好2022 年粮食生产工作的通知》。

2021年,梧州市粮食作物种植面积为14.04万hm2,占广西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的5.0%,玉米、大豆生产总量分别为4.59 万t、0.78 万t,均不足广西玉米和大豆生产总量的1%[6]。2021年,梧州市油料产量为1.57 万t,为广西全区油料总产量的2.1%,其中藤县总产量最高,达0.53 万t,岑溪市总产量0.38 万t 位居第2。综上所述,梧州市玉米、大豆种植和油料生产能力与广西的平均水平仍存在一定的差距,梧州市的粮食综合生态产能力不足,促进梧州市大豆种植和油料产业发展势在必行。

1 梧州市玉米套种大豆技术应用现状

目前,玉米套种大豆栽培技术的应用仍处于探索阶段,自2022 年以来,为有效提升梧州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实现玉米产量不减少、大豆产量能增加的目标,梧州市积极推广复合种植技术,实现一田双收、稳粮增粮、一种多效、用养结合、一机多用、低碳高效,从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效益。梧州市农业农村局计划于2022 年在梧州市实现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示范推广面积66.7 hm2,主要推广“2+3”模式,即“2 行玉米+3 行大豆”带状间植,因地制宜推广“2+2”“3+4”模式,种植的玉米以鲜食甜玉米、甜糯玉米为主,大豆以毛豆、传统大豆及市场销售前景好的品种为主[7]。其中苍梧县13.3 hm2、岑溪市20.0 hm2、藤县20.0 hm2、蒙山县13.3 hm2。2022 年3月,岑溪市农业农村局相关技术人员到糯垌镇绿云村开展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培训,笔者结合岑溪市糯垌镇绿云村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经验对相关种植技术进行总结和探讨。

2 玉米套种大豆技术

2.1 品种选择

1)玉米品种的选择。种植的玉米以鲜食甜玉米、甜糯玉米为主,梧州市地处广西东部,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日照充足、气候温暖、雨量充沛、空气相对湿度大、夏长冬短及无霜期长的气候特点。因此,带状复合种植春玉米、秋玉米品种时,可选用株型紧凑或半紧凑、株高中等、耐密、抗倒、耐旱的高产抗病品种,包括青青700、宜单629、迪卡011 等。

2)大豆品种的选择。大豆以毛豆、传统大豆及市场销售前景好的品种为主,梧州市境内的地形特点是四周高、中间低,地形以丘陵、垄状低丘和波状低丘为主。因此,带状复合种植春大豆、夏大豆品种时,应选用耐荫、早熟、株型收敛、有限结荚习性、抗倒的高产抗病品种,包括桂春15 号、华春8 号、桂春豆108 等。

2.2 种植密度设计

梧州市可以实行一年两茬带状复合种植,在生产应用上采用间种、套种2 种模式。其中主推技术模式为大豆玉米行比3 ∶2、2 ∶2。根据当地土壤肥力、品种特性和气象条件确定大豆玉米种植密度。

由于春大豆、夏大豆品种以分枝型居多,受环境特别是光照的影响,植株长势差异较大,易徒长,带状复合种植密度不宜过大。本项目在绿云村首次示范推广该项技术,主要推广“2+3”模式,即“2 行玉米+3 行大豆”,通过扩间增光、缩株保密、定量施肥实现稳粮增豆。2.4 m 为一个完整带,其中大豆玉米带间距70 cm(开沟宽40 cm),玉米行距40 cm,玉米株距15~17 cm,大豆行距30 cm,大豆穴距20~22 cm,折合密度为玉米每公顷种植45 150~55 500 株(每穴1 株),大豆每公顷种植104 850~124 950 株(每穴2 株),如图1 所示。

图1 岑溪市绿云村玉米大豆复合种植密度设计图

2.3 播种

2.3.1 播种时间

1)春季播种时间。春玉米带状复合间种春大豆模式要求土层深度5 cm 温度稳定在10 ℃以上时即可播种。因此梧州市春季适宜播种时间为2月底至3月中旬。2)秋季播种时间。秋玉米带状复合间种夏大豆要求在7 月底到8 月初完成。

2.3.2 播种土壤要求

播种时,要求土壤含水量以70%~80%为宜,判断标准为土壤手抓起,握紧能成团,1 m 高放手,落地后能散开。

2.3.3 播种方法

1)人工播种。对于种植面积小的地块,可采用灵活度更高的人工播种方式,根据“2+3”玉米大豆复合种植密度设计的规格(行距、株距、边距等)精细播种。玉米按每公顷37.5~45.0 kg 种子下种,人工播种每穴播种2 粒、留苗1 株;大豆按每公顷60~75 kg 种子下种,人工播种每穴播种3 粒、留苗2 株。播种深度以2~3 cm 为宜。

2)机械播种。由于梧州市耕地属低丘陵或平原,对于种植面积较大的地块可采用机械播种的方式,以提高工作效率,降低人工成本。播种一体机要求配套动力为30 马力以上,工作行数5行,根据“2+3”玉米大豆复合种植密度设计的规格(行距、株距、边距等)进行开沟、播种和覆土。玉米按每公顷52.5~60.0 kg 种子下种,机械播种每穴播种2~3 粒、留苗1 株;大豆按每公顷60~75 kg 种子下种,机械播种每穴播种3 粒、留苗2 株。播种深度以2~3 cm为宜。

此外,由于大豆、玉米共生期越短,产量越高,带状套作应采用大豆先播种或大豆玉米同时播种的方式,但要求夏大豆与春玉米共生时间不超过15 d。

3 田间管理

3.1 施肥措施

玉米大豆复合种植施肥原则为玉米大豆分别施肥,其中玉米施足氮肥,大豆少施或不施氮肥。

1)玉米施肥措施。玉米施肥一般采用玉米专用控释复合肥进行施肥,且一次性作种肥施用。施肥量按照每公顷施纯氮255~300 kg,氮磷钾平衡施肥[m(N)∶m(P2O5)∶m(K2O)=1.0 ∶0.5 ∶0.8],折合每公顷施三元复合肥[m(N) ∶m(P2O5) ∶m(K2O)=15 ∶15 ∶15]1 500~1 800 kg 或尿素450 kg、过磷酸钙450 kg、氯化钾375 kg;或每公顷施用高氮复合肥[m(N)∶m(P2O5)∶m(K2O)=26 ∶11 ∶11]900 kg、氯化钾225 kg。施肥后可采用机械培土或人工培土进行盖肥,玉米生长后期可根据玉米的长势情况来补充施肥或叶面追施少量氮磷钾和微肥。

2)大豆施肥措施。大豆按照每公顷施纯氮30~45 kg,折合每公顷施平衡复合肥[m(N)∶m(P2O5)∶m(K2O)=15 ∶15 ∶15]225~300 kg。在大豆的生长后期可根据长势情况补充施肥或叶面追施1%尿素浸出液。

3.2 除草措施

芽前应采用96%精异丙甲草胺乳油进行封闭处理,施用量为1.5 L·hm-2。阔叶草较多的可采用96%精异丙甲草胺乳油(1.5 L·hm-2)+15% 噻吩磺隆(1.2 L·hm-2)进行封闭除草,封闭除草应选择在播种后2 d 左右,要求在雨后无风、土壤湿润的条件下进行。当大豆长出第3~5 片复叶时,可适当采用5%精奎禾灵(2.0 L·hm-2)+氟磺胺草醚(1.5 L·hm-2)分别进行定向茎叶喷施。中后期除草与玉米施肥培土相结合。

3.3 病虫害防治

3.3.1 玉米病虫害

玉米病虫害以苗期的玉米纹枯病、草地贪夜蛾为主。1)玉米纹枯病。由立枯丝核菌引起,主要为害玉米的叶鞘、叶片、果穗、包叶等,感染立枯丝核菌后,玉米表现为叶鞘基部及叶片产生淡褐色水渍状小斑或云纹状的灰白色大斑,不加以处理会导致叶鞘腐败、叶片枯死。主要防治措施:田间病株率为5%时,可采用5%井冈霉素按1.50~2.25 L·hm-2的用量对发病部位进行均匀喷施,7~10 d 喷施1次,连续喷施2 次。2)草地贪夜蛾。草地贪夜蛾幼虫啃食新叶,在虫口密度高的玉米田中,可采用20%氯虫苯甲酰胺2 000 倍液或 10%四氯虫酰胺1 000 倍液进行喷施。

3.3.2 大豆病虫害

大豆病虫害包括播种期的地老虎、蟋蟀,分枝期的蚜虫、粉虱等。1)地老虎、蟋蟀。播种时可采用30%毒死蜱悬浮剂按药种质量比1 ∶50 拌种。2)蚜虫、粉虱。对于蚜虫、粉虱等刺吸类害虫可采用5%吡虫啉乳油2 000~3 000 倍液或10%吡虫啉4 000~6 000 倍液喷雾防治。

4 小结

梧州市玉米和大豆的生育期不同,因此在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中,人工收获以大豆先收、玉米后收为主。而机械收获则以大豆在九成熟、粒用玉米完熟(籽粒变硬、乳线消失)时收获。

根据上述种植密度安排,玉米鲜产可达11 025 kg·hm-2,大豆鲜产 可 达6 285 kg·hm-2。根据2022 年玉米大豆市场行情,每公顷产值达64 500~67 500 元。由此可见,采用玉米大豆套种创新技术是实现增收增产的有效措施。

猜你喜欢

岑溪市梧州市油料
梧州市第八中学 勤奋创新 润心立德
梧州市房价运行和减少金融杠杆的思考
梧州市留用地工作调研报告
岑溪市石材工业协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完美落幕
浅谈英语新闻标题的翻译
武汉白沙洲粮食和油料批发均价
岑溪市金属非金属矿山重点县攻坚克难工作通过验收
广西岑溪市富祥石场
梧州市基于GIS 荔枝优化布局的气候区划
基于广义最大覆盖模型的油料保障力量动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