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23考点预测之实践创新(一)

2023-07-14林启华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23年12期
关键词:阿伦特劳作劳动

林启华

“实践创新”是“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六大板块之一。“实践创新”包含着“实践”“创新”两个概念,实践是改造社会和自然的有意识的活动,简单来说就是实际地去做,去履行。创新是指创立或创造新的事物,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为导向,利用现有的知识和事物,在特定的环境中,本着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而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并能获得有益效果的行为。

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是人类自觉的行为,也是人的本质。人类世界是人实践的结果。实践与创新,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创新是一种人的创造性实践行为,是实践中的一种特殊的活动。实践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实践的指归。

对于中学生来讲,“实践创新”就是中学生在日常活动、问题解决、适应挑战等方面所形成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行为表现,包括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运用。

劳动意识:尊重劳动,具有积极的劳动态度和良好的劳动习惯;具有动手操作能力,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在主动参加的家务劳动、生产劳动、公益活动和社会实践中,具有改进和创新劳动方式、提高劳动效率的意识;具有通过诚实合法劳动创造成功生活的意识和行动等。

问题解决: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有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能依据特定情境和具体条件,选择制订合理的解决方案;具有在复杂环境中行动的能力等。

技术运用:理解技术与人类文明的有机联系,具有学习掌握技术的兴趣和意愿;具有工程思维,能将创意和方案转化为有形物品或对已有物品进行改进与优化等。

劳动不仅仅是一种意识,还是贯穿一个人一生的、自发自觉的习惯。我们一般把劳动理解为体力劳动,比如扫落叶、拔野草、洗衣服、做家务。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赋予劳动多重含义,不仅仅指简单的体力劳动,还指脑力劳动。劳动在人的活动中无所不在,我们既要深刻全面地理解劳动的价值,也要辩证地看待劳动的本质。

近几年涉及到“劳动意识”的高考作文题:

2019年高考全国I卷,“热爱劳动,从我做起”的作文题旨在引导考生正确理解劳动意义,劝诫考生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并能认识到不尊重劳动的错误,拒绝不尊重劳动的行为。

模拟文题

当下,城市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穿梭的摩托车、电动车,车上印有“饿了么、美团”等字样,他们正成为城市里一道别样的“景观”。外卖送餐为人提供便利的同时也解决了不少就业问题。但一些送餐员无视道路安全交通法律法规,为缩短送餐时间,在道路上“横冲直撞”,导致交通事故频频发生。

尼采说,由于劳动消耗极为大量的精力,并且夺走了人的反思、考虑、梦想、忧虑、爱、恨的精力,因此劳动总是树立一个在眼前小小的目标,并且提供简单而常态性的满足。

劳动给人们带来幸福,还是控制了人?对此你怎么看,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谈谈你的感悟与思考。

写作指导

我们首先弄清楚“劳动”的概念。劳动就是人为了改变自身环境而获取自己生存所需的一种活动。劳动约等于人的实践活动,哲学家汉娜·阿伦特把劳动分为三种行为:劳动、工作和行动,她说:“一切劳动的特点正是留不下任何东西,它辛苦劳动的产物几乎在劳动的同时就被迅即消耗掉了。这种辛劳虽然徒劳,却来自一种强大的紧迫性,因为它被无与伦比的生命本身所推动。”

劳作是被迫无奈的行为,劳作者没有自由选择的权利。工作不是强迫,而是一种体面的双向选择,维护着劳动者的面子,但工作也是在出卖自己的体力或脑力,工作的成果不为自己所有,工作者不能享受自己工作之乐。劳作的目的是为了生存,纯粹是一种谋生的手段,即便是脑力劳动,也是一样,说白了就是获取维持生命存活所必须的钞票。在阿伦特看来,工作仍然是劳动者的一个物化的过程……

相比于劳动和工作,行动是“唯一不需要以物或事为中介的,直接在人们之间进行的活动。”行动的目的却是留下一些“人造物”,是一些持久的自我的东西。行动的成果归劳动者所有,这种“人造物”一旦产生,就具有其本身的价值,并独立于人而存在。所以,只有行动才能彰显人的复数性的境况。

再进行辩证分析。在劳动中,谁也没有感觉到自己的劳动被出卖,自己被劳动所控制。阿伦特认为,在古代社会,人们不是因为鄙视奴隶所以要他们劳动,相反地,正是因为他们劳动工作,并以物质的工作度过他们的存在,而使人們不将他们视为完整的人。

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哲学家阿兰认为,人通过劳动能得到自我的实现,他说:“一切行动真正进步的征兆是我们能够从中获得乐趣,从而我们看到劳动是唯一的美妙且足够的。我这里指的是自由的劳动,是产生能量同时也是能量的源泉。再次强调,劳动绝非忍耐,而是行动。”他说的劳动,不是获利的劳动,而是自由的劳动,也就相当于阿伦特所说的“行为”。

评分细则

评分原则:突出思辨,拉开差距;以“劳动带来幸福与劳动压制人的发展的辩证统一”为核心参考结构、材料、语言、书写等综合考量。

基准分:44

一类文:能全面辩证地看待“劳动带来幸福与劳动压制人的发展的辩证统一”,能整体上论述两方面的内在关联性,同时能深入探讨劳动的多层内涵与自由的劳动才是幸福的道理。结构安排合理,内容充实,有理有据,语言流畅文质兼美的,可50以上赋分。

二类文:能看到“劳动带来幸福与劳动压制人的发展”的辩证性,也能论述劳动的多层内涵,但未能理解“自由的劳动”的价值,结构较合理,道理分析较具体,材料较丰富,44-49赋分。

三类文:只是围绕“劳动压制人的发展”来论述,有一定的辩证性,但不能兼顾劳动的价值,40-43分。

四类文:只谈“劳动的价值”,但不能兼顾劳动的负面影响,36-39分。

五类文:虽然谈到劳动,但完全没有涉及“劳动的价值”或“劳动的负面影响”,脱离了话题本身,30以下赋分。

适用素材

1.李素丽,北京公交总公司售票员。在18年的售票员工作中,她真诚、热情地为乘客服务,被群众誉为“老人的拐杖、盲人的眼睛、外地人的向导、群众的贴心人”,先后荣获全国五四奖章及“三八红旗手”等称号,2000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2019年获“最美奋斗者”个人称号。

“用力去做只能到达称职,用心去做才能到达优秀。”为了给聋哑人带来优质服务,李素丽学会了简单的手语;为了使外地人在北京有亲切感,李素丽一有机会就学习方言;为了给不一样层次的乘客带来优质服务,李素丽不断“充电”。她说,做一名优秀的服务人员很不容易,只有学到过硬的本领,才能为百姓搞好服务。

素材点拨

李素丽是位普通售票员,但她把普通的事情做得很不普通。她在平凡的劳动岗位上找到乐趣,展示自己的价值。这则事例可用来论述劳动的价值与怎样让劳动成为幸福的事。

2.弟子樊迟向孔子请教学习种庄稼,孔子说,“我不如老农民”;樊迟请教学习种菜,而孔子又说“我不如老菜农”。樊迟离开以后,孔子批评说:“小人,樊须。在上位者只要重视礼仪,老百姓就不敢不敬畏;在上位者只要重视仁义,老百姓就不敢不服从;在上位者只要重视诚信,老百姓就不敢不用真心实情来对待你。如果能够做到这样,四方的老百姓都会背负着儿女前来投奔,哪里还用得着你自己亲自种庄稼呢?”

素材点拨

孔子反对自己学生来种庄稼、种菜,他希望自己的学生学习济世治国之术,把国家治理好。孔子的这种思想很典型,也富有争议。可以用来论述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矛盾与统一的关系,阐述劳动的深层内涵。

3.马克思《资本论》:劳动首先是一种发生于人类与自然之间的行为。面对自然,人自己本身在其中也扮演着具有某种自然力量的角色。他的身体所拥有的力量,手臂与腿、头与手,他使它们可以行动而透过掌握物质材料,赋予这些物质对人类生命有用的形式。同时,当他透过这个动作改变外在自然的同时,他也改变了自己的本质,并发展出潜在的能力。

素材点拨

马克思认为人在劳动过程中,改变了自身的生命形态,创造了人的本质。这则理论可以用作道理论证,阐述劳动的积极意义。

4.阿伦特《人的条件》:一切劳作的特点正是留不下任何东西,它辛苦劳作的产物几乎在劳作的同时就被迅即消耗掉了。这种辛劳虽然徒劳,却来自一种强大的紧迫性,因为它被无与伦比的生命本身所推动。

工作与人在单纯劳动中体验到的痛苦、筋疲力尽截然相反。它不仅带来自我确信和满足,甚至成为整个生活中自信的源泉。

素材点拨

阿伦特区分了劳作与工作的区别,劳作不能留下自己的东西,工人生产出来的一件上衣的所有权不归属工人;而工作带来了人的自信与满足,因为工人在劳动中生产出属于自己的东西。这个理论可以用来阐述劳动的内层含义,并用来鉴别一些行为是劳作还是工作。

5.阿兰《论幸福》:一切行动真正进步的征兆是我们能够从中获得乐趣,从而我们看到劳动是唯一的美妙且足够的。我这里指的是自由的劳动,是产生能量同时也是能量的源泉。再次强调,劳动绝非忍耐,而是行动。

素材点拨

自由的劳动才是幸福的源泉,劳动不是忍耐,而是行动。法国哲学家阿兰的思想与阿伦特的思想十分相似。可以在“方法论”环节论述什么样的劳动才是幸福的。

6.尼采《曙光》:在对“劳动”的颂扬中,在关于“劳动的幸福”的反复论述中,我看到其隐藏的想法,一如在称赞公益的、非个人行为背后所隐藏的,那就是对于所有个体的恐惧。现在,当人面对劳动时——在此总是指那种从早到晚的辛劳……他感受到其实是:这样的劳动是最好的警察,以及劳动控制了每一个人,并且善于强烈地去阻碍理性、欲求、独立意识的发展。

素材点拨

尼采的思想总是惊世骇俗,人们一味颂扬劳动的价值时,他洞察到劳动隐藏着的压制人的自由、控制人的发展的一面。这则道理可用来辩证论述劳动的负面影响。

学生范文

生而热忱,披蓑夜耕

□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叶雨辰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万千诗句描写劳动场景,赞美劳动精神。但有人说,劳动不仅给人带来了幸福,同时也控制了人们。

从古至今,劳动便存在了。无论耕地还是纺纱,无论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人们都是通过这些活动,改变自身环境,获得生存。劳动创造了客观存在的物件,诞生与发展了思想。

劳动与人的幸福息息相关。马克思认为人的幸福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人的生理发展需要得到满足的幸福,即劳动产品带给人们感官上的满足和享受。第二个层次是“主客体关系”层次的幸福,这种幸福来自于主体对于客体的改造。例如农民耕种庄稼收获粮食的幸福,工人操控機器收获产品的幸福。第三个层次是“人与人的关系”层次的幸福。比如老师教书育人,他们用自己的知识与思想培养出更多的有知识有思想的人才,他们因学生的成长而感到幸福。“为千百万人谋幸福”的劳动是最幸福的,“两弹元勋”邓稼先为我国国防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在他从事科研劳动期间,他维护了国家的安全,造福了人民。

但尼采说:“劳动控制了每一个人。”他认为劳动强烈地阻碍着理性、欲求、独立意识的发展。劳动控制了人们,在“高尚”的劳动背后,永远割舍不掉的还是压迫,尼采看到了工厂里的纺织女工、打铁工人,他们在流水线上毫无灵魂地为了图求生存而进行着屈辱的劳作。尼采眼光犀利,他看到了人们都在乐于称赞公益的、非个人行为背后所隐藏的秘密,那就是对于所有个体自由的恐惧。孔子反对弟子种庄稼、种菜,他希望他们学习济世治国之术来治理国家。表面看来这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矛盾,实际上在揭示劳动是一种奴役的本质。

当然,人们对于劳动的探讨永远在路上。哲学家阿兰说:“一切行动真正进步的征兆是我们能够从中获得乐趣,从而我们看到劳动是唯一的美妙且足够的。我这里指的是自由的劳动,是产生能量同时也是能量的源泉。”他说的自由劳动,指劳动成果不被他人所剥夺,劳动时间不是被他人所控制的劳动。

所以,只有自由支配与分享自己劳动成果的劳动,才能带来幸福。

评点

文章富有哲理,善用哲学思想来展开论述,借用马克思幸福观来阐述劳动给人幸福的原因,借用哲学家阿兰的思想阐述自由劳动才能创造幸福。作者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如“人们都在乐于称赞公益的、非个人行为背后所隐藏的秘密,那就是对于所有个体自由的恐惧。”

(编辑:李跃)

猜你喜欢

阿伦特劳作劳动
辛勤劳作 吉祥人家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阿伦特与马克思的政治思想比较——关于劳动、暴力与自由问题
热爱劳动
技术与现代世界*——阿伦特的技术观
酷暑劳作易受伤 “高温权利”需了解
阅读理解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