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文悟法,以读促写

2023-07-14郭建华

作文成功之路·教育前言 2023年6期
关键词:读后感写作能力文章

郭建华

写作考验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既考验学生对文字的掌控能力,又考验学生的阅读量。因此,大部分初中生在写作时束手无策,教师在开展写作教学时也会觉得很难。为了适应新时代教育改革的要求,如今的写作又进一步增大了难度,教师只有带领学生大量阅读、大量练笔,才能满足当前的写作教学要求,让学生写出高质量的作文。对此,笔者提出了读文悟法,以读促写教学策略,下面进行具体探索,供同仁参考。

一、写作前:奠定写作基础

在写作前,教师先要帮助学生奠定写作基础,引导学生大量阅读积累写作素材,并教会学生鉴赏文章,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知道什么文章是好文章,才能朝着写出优秀文章的方向努力。

1.大量阅读,积累素材

当前初中生的阅读量不大,虽然有阅读任务,但是有一部分学生显然没有落在实处,而教师的教学压力较大,不能兼顾所有人也是情有可原的。但是,为了提升学生的作文质量,教师要想办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大量阅读,不仅要看课内推荐的文本,也要阅读各式各样的名家作品,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积累一定的素材,让作文更有内涵。

例如,在教学《藤野先生》这篇课文时,会讲到鲁迅先生其实除了《朝花夕拾》,还有《呐喊》《彷徨》等一系列作品集,包括《阿Q正传》《药》等。因此,教师在完成了《藤野先生》的教学后,为了让学生更进一步了解鲁迅生活的时代背景和鲁迅本人,就可以给学生推荐鲁迅的几篇文章,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如此,在未来的写作中若遇到与鲁迅或其文章相关的题目,学生自然就能迅速联想起鲁迅的具体情况。

素材是作文的基础,没有素材,作文就会变成空喊口号,就会失去内涵,这样无论学生说得如何天花乱坠,给人的感觉总是空洞的。但是如果学生能在日常的学习中大量阅读,进而积累足够数量的素材,将其运用到写作中,相信学生的作文也能够做到言之有物。如此,在长期的阅读与训练下,学生自然能自如地应对大部分写作任务。

2.鉴赏文章,提升审美

初中生刚开始接触长篇的文章,因此,阅读大多是没有章法的,或者说是不知道能从中学到什么,也不知道辨别什么是好文章什么是不好的文章,基本上没有鉴赏文章的概念。因此,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大量阅读,还要教会学生鉴赏文章,找到一篇文章的亮点并加以学习,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例如,在教学《列夫·托尔斯泰》时,教师就要着重讲解这篇文章所使用的欲扬先抑技巧。在写托尔斯泰时,前半部分极言他的样貌丑陋,后来通过描写他那双睿智而犀利的眼睛写出托尔斯泰超出常人的智慧。这种欲扬先抑的手法能够让一个人的特点尤其突出。那么在学习这篇课文时,教师就要教会学生欣赏这一类人物传记类的文章,在鉴赏活动中,学生要从语言、外貌、动作等正面描写和他人的反应等侧面描写的艺术手法方面,以及文章的整体编排方面进行鉴赏。

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带领学生鉴赏单篇课文,更要带领学生学会基本的鉴赏办法,从而在阅读中学会找出文章的亮点并学习,将好的东西运用到写作中,提升审美能力的同时提升综合写作能力。

二、写作中:学习写作技巧

在正式写作时,初期阶段学生还是要以仿写为主,但仿写不能过多,也不能太过相似,仿写的目的应该是学习其中的写作技巧,学习名师大家的表达能力,而不是仅仅学习文章本身。因此,适当仿写可以优化写作,过度仿写只会形成阻碍。在进行了一阶段的仿写后,教师便要带领学生加强练习,不断创新,分析结构,以提升写作能力。

1.适当仿写,优化写作

仿写是把双面刃,用得好,学生的写作自然更上一层楼,用得不好,就容易让学生的写作失去活力,变成所模仿作品的影子,甚至演变成抄袭,此乃写作之大忌。作为教师,在引导学生仿写时,尤其要注意好这个度,避免过犹不及。

例如,在学习《藤野先生》《列夫·托尔斯泰》《美丽的颜色》《回忆我的母亲》这些文章过程中,就会发现这些都是人物传记,但其写作方式各有不同。而本单元的写作任务是“学写传记”,因此,在写作过程中,教师就可以让学生阅读所学过的这几篇文章,明白传记是什么,传记应该怎样写。在完成了基础阅读后,学生就可选择一篇文章仿写,如选择《回忆我的母亲》,这里就选择了与母亲相关的几件重要的事,进行排列组合后形成一篇关于母亲的回忆录,那么学生在写类似文章时,也可仿照这篇文章选择自己与母亲或者其他人相关的事情,突出对方的特点,形成一种回忆性的传记。

在仿写教学中,学生可以学习所阅读文章的行文思路,可以学习艺术手法,但不能完全按照他们的文章“原地修改”,如仅仅是改变称呼,改变一些名词动词等。只有看到了仿写对象的本质并加以学习,仿写才有效果。只有在有效的仿写中,学生的作品才能得到优化。

2.加强练习,善于联系

练习是提升写作能力的必经之路,没有练习,写作能力的提升就无从谈起。因此,学生在写作中就要形成练习的意识,教师也要在教学过程中布置一定量的写作练习任务,如此,才能让学生学会联系接触过的写作素材,并加以运用。这样,学生之前进行的大量阅读自然能提升其写作能力。

例如,在阅读了《消息二则》《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等几篇新闻之后,接下来学生要进行的写作任务自然就是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在此前,教师必然会对新闻的特点和几个要素进行详细讲解,但是,若没有练习,学生学到的关于新闻的一系列知识可能就会被束之高阁,即使毕业了,可能也写不出一篇完整的新闻文字稿。因此,在完成了阅读任务后,教师要开展一系列的写作练习活动,此外,为了支撑学生的写作,教师还可提供近期央视的新闻稿,让学生在联系时事中完成写作任务。

3.分析结构,提升能力

分析結构指的是分析所读文章的结构,最终将其内化为能力。这与之前的仿写不同,仿写是最基础的练习方式,其次是联系素材自主练习,最后一步才是分析结构。当然,分析结构也是建立在大量阅读基础上的,只有学会分析文章的基本结构,才能写出真正符合标准的文章。

例如,在阅读了《最后一次讲演》后,接下来学生还要阅读《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我一生中最重要的抉择》,这些文章归根结底就是“演说词”。而演说词的基本特点就是具有号召力和感染力。而每篇文章的开头都是与演讲对象打招呼,随后是说出自己的基本观点,正文部分则通过一系列事实证明自己的观点,最后发出号召、呼告等。这些其实就是演讲词的基本结构。

教师要针对学生所阅读的文体进行文章结构的分析,进而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写作大方向,避免因为结构的错误而让文章失去价值。在这样的写作训练中,相信学生面对任何写作任务自然能够得心应手,进而提升作品质量和写作能力。

三、写作后:做好拓展延伸

在一篇作品完成后并不是就可以放手了,最后的拓展延伸工作也是提升写作能力的关键。阅读他人作品可以快速积累素材,而阅读自己的作品则可以看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加以改正,或者与名家大作进行对比阅读,这样更能找到自己作文的缺陷所在。

1.融入真情,言之有物

完成了写作,学生可以审视自己的文章是否饱含真情实感,以及是否恰到好处。

例如,在完成“演讲稿”的写作任务后,有的同学写了关于读书的呼吁,此时学生可能会在演讲稿中加入阅读的好处、阅读的方法等。那么此时学生的情感应当是激动的,是有感染力的,而这种感染力是在字里行间体现出来的。因此,在完成了这样的演讲稿写作后,学生就可用朗读的方式审视这篇文章,明确它是否具有感染力,无则改之,有则优化。

2.善于反思,不断进步

另外,学生还要反思,这样才能不断进步。其中,反思的内容主要是写作过程中是否遇到了问题,自己的作品是否具有实际价值。为了让学生的反思更有方向性,此时的阅读也不可缺少。但是,此时的阅读是为文章提供参照,因此,自己的文章是什么类型,进行对比阅读的文章就要是什么类型的。

例如,学生完成了一篇读后感的写作,此时教师就可提供一些名家的点评,如余华点评莫言作品的句子。在这样的对比阅读中,学生自然会知道自己的读后感差在哪里。其中,最突出的问题莫过于阅读的深度、分析的深度、语言的准确度。有的学生在读后感中常用一些模糊的字眼,这就導致读者在读这些读后感的过程中摸不准作者的立场,导致读后感质量不佳。

善于反思是进步的关键,没有反思,进步就无从谈起。教师还可以过段时间后独自阅读自己的作品,在不同的时间对同一件事表达看法,这样学生也能清楚地知道思想的变化,看到自己的进步。

3.反复修改,提升质量

对写好的作品进行修改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它需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足够的动力,否则效果便会不尽如人意。修改作品需要极强的主观能动性,学生无志于此,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例如,在阅读了《中国石拱桥》之后就会发现这篇说明文极为典型,它举了两个极具代表性的例子,在开头和结尾都对中国石拱桥的特征进行了阐述,是一篇明显的总分总形式的文章。阅读了这类文章后,学生完成了一篇说明文的写作,此时可能会写校园门口的那座雕像,可能是一棵树,或者是一条河等。无论内容如何,它都应当具有说明文的基本特征。还要尽可能利用举例子、列数字等说明方法完善文章。而在一个月后,当学生再读自己的文章,就要从更加理性的角度去审视它,从艺术手法方面进行细致分析并加以修改。但是,第一遍修稿学生要保留原稿。随后,再过一个月,学生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二次修改。

每一次修改都是对近期学习情况的一次总结,当学生阅读以前的文章有了修改的冲动时,说明认知又提升了。因此,在初中写作教学中,教师想要做到以读促写,读文悟法,就要引导学生养成修改的好习惯,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做到在读的过程中领悟写作方法,不断提升自身的写作能力。

猜你喜欢

读后感写作能力文章
春意盎然——《春》读后感
挖掘创造潜能,提高写作能力
加强互动交流,提升写作能力
如何有效提高中小学生的写作能力
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理论思考
抉择——《给我一个拥抱吧》读后感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放屁文章
“读后感”等十七则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