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自信引领下师范院校立德树人实践路径研究

2023-07-13黎恬恬

百花 2023年4期
关键词:路径研究师范院校文化自信

黎恬恬

摘 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阐明了文化自信在新时代新征程中的地位与作用,明确了“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重大任务。师范院校要紧紧围绕文化自信,坚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心明德、以红色革命文化赓续血脉、以校园文化砥砺奋斗,不断研究和探索立德树人的实践路径,力争培养更多理想信念坚定、思想道德高尚、专业知识渊博的高素质教育人才。

关键词:文化自信;立德树人;师范院校;路径研究

教育的根本在于立德,“德育”居德智体美劳“五育”之首。师范院校承载着培育高素质教育人才的神圣使命,其德育质量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教育质量、社会的文明程度和民族的发展潜力。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也是师范院校探索立德树人实践路径的根本要义。新时代下的师范院校,应在文化自信的引领下,秉持教育的根本在于立德的教育理念,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输送高素质教育人才。

一、立德树人的历史沿革与时代内涵

(一)中国传统德育思想和方式剖析

中国传统德育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的深邃德育思想和方式不仅推动了当时社会的进步,对新时代立德树人的实践仍然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中华民族历来都有重教崇德的优秀文化传统,其中蕴藏的德育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德育资源极为丰富,除了丰富的德育思想,中国古代的教育家、思想家还提出了许多深刻反映教育教学规律和人类认知习惯的德育方式,比如被后世尊为“圣人”的孔子提出“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德育方式,此外还有“循序渐进”“教学相长”“寓教于乐”等德育方式都被我们沿用至今。

(二)新时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涵与价值

立德树人是一个启发学生树立道德信念、培养道德品质、完善道德情操的过程,是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过程。新时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涵是培根铸魂、陶冶情操、传承美德、提高素养,核心是不断提升学生的政治觉悟、思想水平、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和健康体魄,让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国已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要求师范院校要有新作为,立德树人必须成为各师范院校全方位全过程全要素贯彻落实的教育理念和教学实践。

二、师范院校立德树人实践所面临的实际困境

(一)师范院校重科研、轻育人的现象较普遍

现行的师范院校管理体制和评价体系往往从“师资队伍与资源”“科学研究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科声誉”等指标入手,把重点学科建设、课题论文数量、科研项目多少、毕业生就业率等作为评判师范院校优劣的量化标准。因此部分院校不能从人才培养的长远角度出发,不能正确看待立德树人的重要意义,不能准确理解德技并重的育人模式,缺乏立德树人的长远规划、实践策略和落实方案,导致立德树人停留在了口号上、文件中。

(二)立德树人考核评价机制不完善

立国以教育为根本,教育以师范为根本。相比于师范院校的专业学科,立德树人的考核评价往往缺少专业统一的考核指标,并未形成系统而完善的考评体系和量化标准。制度建设层面的滞后,导致师范院校在德育教育体系建设上的落后,德育内容缺少创新,教师不愿在德育上投入时间和精力,学生敷衍,没有形成教育合力,立德树人的效果大打折扣,继而导致德育的虚化。

(三)部分教师立德树人意识不强、水平不高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师范院校作为培养未来教师的摇篮,着力提高教师的立德树人水平是重中之重。教师作为学生成长道路中的引路人,其立德树人的意识强弱、水平高低,会直接影响师范院校整体的德育质效。现有的职称评聘机制让部分师范院校教师把主要精力和努力方向放在科研成果和教学工作量上,过分追求论文发表、职称晋升、学历提升和奖项获取等方面,而对自身德育水平缺少潜心研究、追求卓越的精神。教师即使开展了德育教学也往往是走过场、照本宣科、敷衍了事,重科研、轻育人的现象较为普遍,甚至出现部分教师“只教书不育人”的现象。

(四)立德树人停留在课堂上,知行合一不够

道德发展是一个由知到行、由浅入深、从自发到自觉的动态养成过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遵循道德发展的一般过程和规律,引导青年学生把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不断修身立德,打牢道德根基,在人生道路上走得更正、更远。然而部分师范院校的德育方式只是思政课堂上的照本宣科和挂在墙上的硬性规定,没有组织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没有把立德树人与学生见习实习、就业创业、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和社会教育结合起来,未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

三、文化自信引领下师范院校立德树人的实践路径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一个国家要培养人才,既要育智,更要育人,而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师范院校作为国家教育事业的先锋队和引领者,要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不断培育具备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的师范人才,将文化自信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并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一)以文化自信为亮点,创建特色鲜明的德育课程体系

科学完善、特色鲜明的德育课程体系,既能充分调动教师备课授课及研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学习进步的内生动力。德育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不同的地方在于德育课程是思想、理念、价值观的传授,很难塑造和改变人的思想观念,只有学生内心认同,才能欣然接受。师范院校如何搭建特色鲜明而又能被学生广泛接受的德育课程体系,是当务之急。中华民族在历史和当下都创造了震古烁今的灿烂文化,是我们日用而不觉的宝贵资源,在物欲横流、拜金泛滥的价值观冲击下,文化自信是拨开迷雾、坚守正确航向的指路灯塔。师范院校应以文化自信为亮点,在德育课程体系创建过程中创造性转化、创新性發展中华文化,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陶冶情操、启迪心智,用红色革命文化恪守初心、培根铸魂,用校园文化催人奋进、鼓励创新;不拘泥于固有课程体系,不局限于特定课程内容,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及校园文化中具有深刻教育意义和广泛价值认同的内容篇章;充分利用学生喜闻乐见、同频共振的授课方式,讲清中国道路、讲透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讲出中国精神,凝聚中国思想、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不断更新课程配方,提升课程工艺,改进课程包装,增强课程亲和力,换回课堂抬头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让学生备受洗礼、受用一生,最终成长为德才兼备的国家栋梁,从而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

(二)以文化自信为载体,将立德树人渗透到教育教学全过程

立德树人不仅体现在师范院校的思政课堂上,还要融入教育教学的全领域全过程中。高校学生不同于中小学生,除了课堂学习,还有丰富的课后活动,如各类社团活动、晚会比赛、社会实践、入党考研、实习创业等,同时他们思想前卫,有了一定的社会经验,即将步入社会。因此,师范院校要全方位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德育内容渗透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充分发挥文化自信的载体作用。首先,在专业课教学中适当加入德育内容,比如历史课上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教学内容,汉语言文学课上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舞蹈课上编排革命题材的作品等,在专业课教学中润物细无声地进行了德育,传承了中华文化,坚定了文化自信。其次,利用学生入党、考研、竞选干部等契机组织集中学习或者培训,加强红色革命文化的熏陶和浸润,强化校园文化中拼搏奋进、自强不息等精神的激励作用,以达到德育效果。最后,可以利用晚会、文艺比赛、演讲比赛等活动,编排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校园文化的节目作品,宣讲中华传统道德典故、革命英雄人物、优秀奋斗故事,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三)以文化自信为资源,与时俱进创新德育内容和形式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我们已经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教育普及水平实现了历史性跨越,然而德育内容和形式却没有与时俱进,仍然停留在空泛化、形式化、边缘化的状态。因此,与时俱进创新德育内容和形式,塑造立德树人新优势,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已然成为新时代师范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立德树人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把信仰的道理讲深刻、把真理的味道说清楚、把德行的作用谈明白,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校园文化中蕴含着博大精深而又经世致用的深刻道理,是师范院校德育的宝贵素材和资源,要多研究多琢磨,用心沟通、用情传递,让广大青年学生爱听爱学、听懂学会。同时要注重德育方式方法,不仅要在课堂上讲,还要把德育教学重点、理论难点、社会热点贯通起来,把“立德树人”和“经世致用”融会贯通,坚持守正创新,坚持在改进中创新;大力开展课外及校外文化活动,精心营造爱党爱国、文明友善、团结奋斗的校园文化氛围,促进环境育人,形成优良的文化育人环境。

(四)以文化自信为依托,强化立德树人的实践教学

立德树人是师范院校的基础性、支撑性战略任务和目标,是滴水穿石、久久为功的长期工作,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说教和课堂上,应在文化自信的大背景下,大力强化立德树人的实践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成为立德树人实践教学的主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一是整合校内、校外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活动,搭建可供学生实践操作的教学平台,提供与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村(社区)、其他院校等机构单位合作开展的文化活动、乡村振兴、帮贫助困、文旅融合发展等实践教学机会,使身处象牙塔内的师范院校学生走出校园,在交流合作中、在文化活动中切实提升道德素质,更加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二是与当地中小学、幼儿园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见习机会,使学生在教师的岗位上感受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性,促进道德建设工程的实施;三是组织学生深入当地村(社区)开展形式多样的支教、助教活动,只有深入基层一线,参与基层治理,体验群众生活,才能加强学生对德育的感悟,增强学生对人民的感情,在为民服务的过程中培育家国情怀和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中砥砺奋斗;四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当地文明城市创建、卫生城市创建等志愿活动,鼓励学生服务社会、致力民生,增强学生对精神文明的理解,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结 语

作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体系中一支重要的力量,师范院校发挥着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保障作用,承担着为教育强国建设打基础、固根基的重要使命。师范院校必须高度重视立德树人的重要意义,切实认识到当前立德树人实践所面临的实际困境,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坚持文化自信,以更加积极的历史担当和创造精神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落实好、贯彻好,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中国教育事业聚沙成塔、积水成渊。

(长沙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2022-10-26(1).

[2] 刘冠男.新时代红色基因融入高校党建的创新路径:基于高等教育立德樹人根本任务的思考[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4(2):188-195.

[3] 赵国利.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理念及其强化[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22,41(5):1-3.

[4] 柳夕浪.为课堂教学落实立德树人定位导航[J].人民教育,2022(9):18-20.

[5] 李建华,王果.立德与树人之间:一种教育伦理学辨析[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57(3):15-20.

猜你喜欢

路径研究师范院校文化自信
哈尔滨新区对外开放路径研究
大学生党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问题及培育路径研究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路径研究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观念对就业选取的影响
新课标背景下师范院校文学理论教学反思
浅析师范院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构建
应用转型期师范院校大学生的心理调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