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影像艺术发展的新特征探析

2023-07-13李榕

大观 2023年5期
关键词:交互跨界

李榕

摘 要:在当下,如果有一门艺术既可以将视听语言高度融合,又能够让观者以全新的视听经验体会作品的精神内核,还能够紧扣时代脉搏与当代消费文化紧密相连,那一定是当代影像艺术。以影像发展史脉络为线索,深入剖析其发展历史,分析每个阶段的艺术特征,阶段式地论述影像艺术演变过程,深度研究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的影像艺术的特征以及未来发展趋势,阐述影像艺术的意义和功能。

关键词:影像艺术;跨界;交互;超时代性;图像转向

一、从“照相”到“造像”影像藝术的

初期阶段

摄影技术的瞬间成像功能,使其成为人们记录事件和变化场景的一个手段。之后摄影技术被应用到国家职能部门,目的在于采集证据和记录。与此同时,它也被旅行家、人类学者、冒险家所使用,用于纪实研究、历史文明研究、科学考古、地理地貌研究、风土民俗研究等等。此外它渐渐也被新闻传媒机构和记者所用,拍摄一些不可人为再现的场景(实况新闻)。以上这些都是摄影的常规运用场景。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美学艺术思想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已经不再局限于原本的创作语言和技术手段,因为思想的突破总是离不开科学生产力,所以一些创作者也开始寻求自我表达、探索未知世界的新样态。而照相工具也在这时期开始突破它原本的功能,朝着精神探索的方向发展。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已成为近二百年来摄影发展史(从1839年摄影技术的诞生算起)的一个主脉。摄影由原先的成像作用转变成了有意识的、有美学形态的艺术作品形式,并成为当代世界艺术进程中的一种重要的表现方式。在这个阶段,创作者还没有完全摆脱传统绘画对于摄影的影响,在特征上着重强调作品的立体感、空间感和真实性。比如亚历山大·海斯勒(Alexander Hesler)的作品《三只宠物》就是一幅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摄影作品。该作品在尽可能地发掘摄影这种介质的更多可能性,突出画面空间,光线与图示语言也受到古典主义绘画的影响。透过摄影画面表象去深入感受作品的精神内核发现,创作者将充沛的感情注入整幅作品。在摄影用于艺术创作的初期,人们在不断的技术尝试中慢慢意识到了摄影的技术艺术性到精神艺术性的表达。

二、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影像实验

影像美学发展至今,经历了从照相机到摄像机的一段比较长的时期,出现了很多的风格派别。一方面,科技的进步有力地推动了文化的发展;另一方面,社会实践的有力推动也是文化发展的主要源泉。伴随时代的发展,影像艺术实践的形式和内容上的不断发展,让艺术家能够尝试新的想法和新的技术,影像所涉及的范围更大了。这一范围的扩大,让影像无论是技术手段还是内在精神都有了更大程度的拓展,即表达形式更加自由,精神内核更具有深度。作品的精神边界随之变大,且愈加模糊化。

艺术的发展与时代的发展必然是有密切关系的,而这种密切的关系是一种双向的发展关系。每当人类社会发展到一个特定的时期,艺术也必将发生重大改变。当代的影像艺术是一门比较综合的、融合多种技术手段的学科,其技术虽然复杂,但是为人们带来的视听感受却是前所未有的直接,目的就是深入探索新的视听语言和精神边界,为突破艺术与其他领域之间的隔阂开辟突破口。从静态摄影到动态摄影,这中间经历了相关研究人员的不断探索。摄影艺术有着独特的社会作用,让影像艺术家的社会归属感得到增强,由此摄影艺术成为一种可以“再造”的艺术。20世纪70年代,以艺术家白南准为首的激浪派,通过大量的技术实验和创作尝试,扩大思考的边界,发掘解放创作技术的可能性,与大众文化建立一种全新的沟通方式。在今天看来,这无疑是具有重要文化实践意义的。白南准1984年的影像作品《早安,奥威尔先生》,在今天来看可以视为录像艺术转化成为影像艺术的一个重要标志。该作品是向作家乔治·奥威尔的小说致敬,并通过卫星频道发送至全球多个国家,让观众感受到跨国同时空的奇妙艺术体验。由此可见,时间、空间、距离并不能成为限制艺术家表达的原因。这个时期的影像艺术与上个阶段有很大的不同。形式上,因为录像机的出现,创作者可以更加自由地进行表达,激发了其强烈的创作欲。这种创造力不断蔓延,从动态视觉本身逐渐转到装置艺术的领域。在精神内在的探索上也与之前有着明显的不同,以白南准为代表的激浪派的创作者,瓦解了人们将技术性当作是进步,把艺术当作自觉和有机的产物的资产阶级观念。这个时期影像艺术的精神指向正如白南准自己说的:“艺术和技术中潜藏的真正问题并不是如何去发明出另一种科学玩具,而在于如何使飞速发展的技术和电子媒体变得更加人性化。”

三、新媒体时代的影像艺术发展

影像艺术是创造性的艺术,其不仅仅依赖传统的拍摄素材,还可以通过图像和声音编程设计来创作。自20世纪下半叶计算机发明与应用之后,通过计算机程序来编写图像和声音成为可能,影像艺术的定义区间变得更大了,虚拟数字影像的出现,让更多的未知成为可能,不断地丰富着人类的视听体验。相比早期的摄影与录像艺术,新媒体时代的影像艺术不是机械复制品,它超越了摄影本身的意义。它是艺术家自觉意识的反映,是艺术史上的一次真正的觉醒。比如日本艺术家黑川良一在1999年便开始参与展演大量数字影像作品,他在2018年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展出的作品《反向折叠》就利用了跨媒介、跨领域的方式展现了数字影像的魅力。黑川良一通过LED屏幕使常规的平面画幅呈现出扭曲的视觉观感。画面中的图像大都是用数字编程制作出来的,搭配上具有冲击力的电子强音矩阵,使在场的观者沉浸式地感受新时代影像艺术的多维态。屏幕的角度也让观者重新思考了时间与空间在视觉传达中的新的表达。当今时代下出现了许多优秀的具有跨媒体实验精神的影像工作者,他们都是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的艺术家。影像的内容可以是真实拍摄的,也可以是完全虚拟的。艺术家池田亮司把影像、计算机算法、理性、逻辑原理糅合在一起,创造了一种极简主义声音影像作品。在用计算机构建出来的图像和低频中,人们感受到的是极简的、对称的、微言大义的“数字之美”。当下影像艺术中的声音与图像、实像与幻像,都能被艺术创作者们生动地构建出来。

四、当代影像艺术的新特点

在当代影像艺术中,新的视觉模式被定义,它不仅重构了传统的视觉世界,同时也对人们的视觉、听觉、知觉体验进行进一步的拓展,直接促成了人们的视觉、听觉、心理变化。这就是对人们的感知世界的一种重构。影像艺术的自觉,能使艺术家的实践与想法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电影这一创作方式的出现,改变了人们传统的摄影观念,促进了影像艺术的进一步发展。它不仅体现了影像表达的自身变化,而且反映了时代的变化,是“图像转向”的象征。当代影像艺术具有普遍性和自觉性,接下来对当代影像艺术的新特点进行分析。

当代影像艺术的跨界性主要体现在与不同学科专业、不同行业的融合。其通过对先进技术的应用来表现与当代社会的互联。影像艺术中包含着各种媒体关系的互相运用,在此基础上创作出“美”的作品。

当代影像艺术具有实验性。影像艺术始终是先锋的艺术,有着强烈的美学特色,不断融合各种手段与表现形式,打破原有的美学秩序,它所具有的未知感与创造性成为促使其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与此同时,当代图像作品应用的手段所体现出来的“数字化”和“虚拟化”,丰富了创作者的想象与创意,拓宽了表达场域。

当代影像艺术具有超时代性。因为表现力方面的优势,影像艺术一直走在时代的前端,引领着前卫的审美模式。通过当代影像艺术呈现的可能性,人们能够感受到充满未来感的世界。数字媒介使影像艺术成为科技与美学的化身。

当代影像艺术具有互动性。影像艺术与数字技术的结合,让观者体验到了沉浸式互动、影像虚拟空间,带给观者集视觉与听觉于一体的艺术感受。影像艺术借助多样的创作载体、方式,打破了传统艺术固有的创作模式,打破了美学表达空间的限制,从而扩大了自身创作以及与观众交流的空间。同时也对不同的创作素材、方式加以整合,从而更好地表达自身对社会、时代、人性的思索,这正是影像艺术未来发展的趋势。当提到为何使用影像进行创作时,张培力讲道:“画画是极少数人的专利,而录像艺术轻易就可以掌握,因为表达是所有人的潜在本能。”换句话来说,这是艺术走向大众、走向平民化的一个重要拐点。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新的表达方式,为艺术创作注入了新的灵魂。它是技术又不只是技术,更多是为了表达更为自由的精神。在新媒介环境下,影像作品的表现特征可以概括为真实感和虚拟性兼备、全面的影像表现、全新的视觉交互方式等。

当代影像艺术具有解构性。中国当代艺术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注重对传统文化、原有观念、历史以及社会性问题进行重新思考。在当代影像艺术作品的创作与实践过程中,必须从那些曾经被挪用、拼贴过的对象中尽可能地发掘出其新的价值,或是曾经被忽略的价值,又或者说是似是而非的价值。这种方式体现了影像艺术不同于传统摄影的独特性,也体现了影像艺术思维的深刻性,以及多视角、混合式的跨界方式。

以上特征的分类绝不是粗线条式的划分,实际上每一种分类中都包含着影响其他分类的各种因素。而如何让作品呈现出更好的效果,才是艺术家们最为关心的事情。影像艺术既是一门视觉艺术,也是反映时代的图像。其通过影像去介入社会,介入人们的生活。当代影像已经进入成熟与自觉的发展阶段,实现了“图像—观念呈现”的二元构成理论体系向“视觉观念—高精神维度”的转变。

五、影像艺术的未来

艺术工作者们总是能够紧跟时代的发展或者跨越时代发展,这显然也符合艺术发展的普遍规律。当代影像所呈现的充满变数、有着无穷可能性的弹性式语言,是它区别于其他艺术的显著特点。当代影像艺术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是新时代叙事的重要艺术表达。在当今社会的艺术环境与创作环境下,艺术家们能够通过更高的技术手段完成艺术创意,同时对不同的创作内容、表现形式等加以重组和整合,从而更好地表现出对世界、对社会、对人性的反思。而这也是当代艺术的未来发展趋势。影像艺术的发展潜力是巨大的,时代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都是其主要的发展动力。对于影像艺术的未来,人们需要以更加积极的心态来面对。影像艺术和科技之间越来越紧密的联系,或许也是影像艺术未来最为重要的发展趋势。新时代下,审美功能也在发生变化,人们对以往的审美尺度与框架进行了全新的探索,更多地研究艺术审美的现实互动性问题,并将这种现实中的互动性运用到数字影像中的交互以及观者与作品之间的情感交流上。艺术作品、影像、受众等,都是艺术审美的一部分,是整个审美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数字影像的交互审美的观察,将审美过程运用于创作之中,能夠增强创作者的艺术责任心,使其重视艺术作品对人的观照,将观者当成艺术作品的一部分。

六、结语

目前当代影像艺术尚在发展中,关于它的研究文献并不多,主要集中在影像艺术的概念界定、发展史梳理、表达方式研究和类型分类、美学分析和受众接受方面。学者们普遍将学术触角伸向了跨文化研究、心理接受、社会经济和传播学等领域。以上的阐述是作为一个年轻的影像创作者的自我感悟,还需要进一步研究,通过大量的实践来获得新的经验。期待着未来会有更多更优秀的影像艺术作品问世,伴随着时代的发展迸射出更耀眼的火花。

参考文献:

[1]陈永贤.录像艺术启示录[M].台北:艺术家出版社,2010.

[2]米-安德鲁斯.录像艺术史[M].曹凯中,刘婷,张净雨,译.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2018.

[3]马兆峰.数字影像视听语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21.

[4]张振华.影像文化通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

[5]周清平.“互联网+”时代的现代影像艺术[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7.

[6]毕吉特.作为探究的艺术[M].张钟萄,方伟,译.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22.

[7]泽特尔.图像 声音 运动[M].赵淼淼,译.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

[8]克兰.文化生产[M].赵国新,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

作者单位:

吉林艺术学院

猜你喜欢

交互跨界
跨界
跨界
跨界设计
B&O继续跨界 B&O BeoVision Eclipse TV
实验激发思维 问题交流智慧
玫琳凯 跨界赢未来
基于图形用户界面的多点触控交互技术综述
大学英语教师“交互”信念、知识与教师专业发展
虚拟现实技术概论
关于信息化教育模式的大学教育变革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