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岩壑奇姿”:吴彬之《十面灵璧图》

2023-07-13张雨欣

大观 2023年5期
关键词:美学思想赏石

张雨欣

摘 要:晚明画石并非个案,画家吴彬为米氏奇石所绘的《十面灵璧图》以突破性的布局和深刻的文化意蕴独具一格。在此之前,以多幅画面表现一石的布局闻所未闻,吴彬以原石大小入画,从十个角度进行绘制。每幅画旁有米万钟题识,并邀诸好友在卷后题跋。画卷后题跋共十一则,涉及内容广泛,体现出古人的世界观和美学思想。一方面,赏石本身透露出明清长物闲情之致,以及古人以小见大、敬天格物的观念;另一方面,画作蕴含着古人对空间维度、形态神韵的观念和尚丑尚怪的美学思想。汇集文献资料和研读众家题跋,以明代赏石文人圈为背景,对赏石源流加以梳理,探究以奇趣著称的《十面灵璧图》。

关键词:吴彬;赏石;灵璧石;美学思想

吴彬,字文仲,变形主义画家之一,出生于今福建省莆田市。万历年间明神宗召见吴彬殿试,他取得第一名,被授予中书舍人,成为一名宫廷画家。《明画录》中记录吴彬“长于佛像,人物亦秀洁。至写山水,绝不摹古,皆即景挥洒”[1],他擅道释人物,山水画同样工丽又奇殊,自立门户。由于明朝不设画院,吴彬常游于南京,与文人士大夫们集结成群,寄情诗歌书画、收藏鉴赏。

吴彬交游广泛,结识了文人米万钟,并邀请其为他所藏的一块灵璧石作画。吴彬共绘制十幅,写实地描绘出石头十个角度的样貌。每幅旁有米万钟题识,记录石头的来源和创作过程,翔实地讲解此灵璧的奥妙玄机。卷后有米万钟总跋一侧,友人和清代藏图者题跋十则,包括陈继儒、董其昌、李维桢、叶向高等人,分享了他们在赏石赏图时的个人见解。此卷有双引首,“岩壑奇姿”“五岳片云”,由晚明书法家邢侗和高官黄汝亨所作,当时众家以此为名或称之为“奇石图”,在今天其被称作《十面灵璧图》。

一、赏石之风的渊源

意欲探析《十面灵璧图》的艺术价值,首先要对赏石的历史脉络进行简单梳理。赏石文化最初源于人类对自然的敬畏。石头是自然造化之物,充溢着原始之气,故人们对石头有着喜爱之情。这种喜爱经魏晋之风启迪,于宋、明达到高峰。

宋代是赏石的第一次高峰。当时不乏爱石之士,《宋史·文苑传》记载,米芾痴迷于赏石,拜奇石为丈,为藏石创作手卷《研山铭》,并提出“相石四法”等理论,将爱好归纳为更标准完整的文化体系。他们从石头的颜色、纹理姿态等角度进行欣赏,正如苏东坡曾说:“美石与玉无辨,多红黄白色,其文如人指上螺,精明可爱。”[2]当时还出现了绘制石头的风气,并编纂石谱,如《云林石谱》《渔阳石谱》《宣和石谱》等。

晚明万历至崇祯年间是赏石的又一高峰。赏石不再局限于观赏性美感,石头开始作为载体引领观者畅游,逃避世俗的混乱,并激发其想象力,为创作提供灵感。绘画中开始出现赏石题材,如关思、张宏等十八家的《袖里奇峰》,倪元璐的《文石图》,邢侗《拳石图》扇面,等等。赏石理论也层出不穷,以图文并茂的石谱形式流传。如胡正言的《十竹斋书画谱》被称为“士大夫清玩文化的最高成就”,因书中精致典雅的彩色套印版画受到大众喜爱。又如最称完备的林有麟的《素园石谱》,绘制奇峰怪石并加以题咏。受长物闲情之风影响,供石普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阶层、各个方面。如《长物志》卷三中记载有关园林建造的指南“园林水石,最不可无”[3]。

这些记录透露出古人赏石的审美标准及不同种类的石头的地位。《素园石谱》卷二将灵璧石列在卷首;《长物志》中将灵璧石的地位排第一;王守谦还专门作了一篇《灵璧石考》,认为灵璧石是最名贵的品种,举例董其昌、朱兰隅、米万钟等喜爱文玩的文人园子中都有灵璧石。而米万钟的这块灵璧石体积大、十面皆可观,可谓“灵璧石中的灵璧石”。

二、从简单雇佣到以石为友的文人圈

西方画家与赞助人的雇佣关系相对简单,阶级意识鲜明,画家因赞助商的青睐得以生存。相比之下,中国古代画家普遍地位较高。尤其是隶属于官僚体系的士大夫文人和受人追捧的地方艺术领袖,他们大多拥有优渥的成长环境、较高的艺术修养和丰富的社会资源,通过绘画创作和鉴赏收藏“聊以自娱”,标榜自己的品位高雅。这独特的艺术市场孕育了相互影响、互评互赏的文人圈。

明代万历至崇祯年间,江浙一带艺术活动繁盛,画家追求文雅的风气,文人意趣空前高涨,许多雅士以石自喻,画石之风出现前所未有的兴盛。他们大多有地位功名,诗画兼擅,相互往来频繁,常聚集一地探讨诗文书画及赏石。例如孙克弘、林有麟、倪云璐、邢侗、蓝瑛、陈洪绶等。

《十面灵璧图》中石头的拥有者米万钟,字仲诏,号友石,又号海淀渔长、石隐庵居士,晚明著名的文人、收藏家、书法家。米万钟为米芾后代,遗传了“好石”血脉,热衷于鉴赏收藏,《六合县志》中记载他“有石癖,似南宫”[4],为存放收藏的奇石他专门建造古云山房。今天颐和园内的“败家石”青芝岫,就是米万钟的收藏之一。米万钟在担任六合县令时结识画家吴彬,他们有相似的爱好、相同的理念,因此以石为友,相互欣赏。

学者刘馥贤提出吴彬的奇幻山水与米万钟的交往有很大的联系。米万钟曾请吴彬绘制多幅画作,大多是藏石和园林题材,如《山阴道上图》《勺园祓禊图》等。沈歆在其文章中展开说明了吴彬绘画与赏石风气和观石角度之间的关系,认为吴彬将赏石细节美感在绘画中发挥到了极致,形成一种新的艺术语言。

三、《十面灵璧图》中体现的供石文化

(一)恋物恋趣

晚明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各类出版读物、民间手工艺品的需求量增大。艺术从高雅走向世俗,版画等各类印刷品的出现使书画流传,闲赏文化由此广泛传播,人们纷紛追随文雅之风,恋物恋趣的美学思想因此产生。恋物恋趣,指的是古人的长物闲情之致,对日常生活中无用之物的迷恋,以彰显自己的身份与品位。如堪称晚明人的行为准则和享乐精致生活的指南的《长物志》,涉及室庐、花木、水石等生活方方面面的规范。

赏石是最常见的长物癖好之一,文人逸士乐于寻找这种“无用之物”,痴迷沉醉。米万钟在赏石界有着显著地位,是品位高雅的代表。《十面灵璧图》中的灵璧石是米万钟所藏,得此石后“终日摩挲相对,至忘寝食”,观赏时“若惊,若喜,若怵,若[匿][日],若梦,若迷,又疑若醉而忽醒,寐而忽觉,不自知身世之何在也者”,产生了多重感受,甚至幻觉,虽不能恣意描述出石的样貌,但精神上可以与之契合,并自号“古今怪石知己”。吴彬在绘制此石时“卧游其下者旬月,昕夕探讨”,又“复圆转斜摹前后左右侧,暨前底、后底,凡十态而技穷焉”,极致追求完美,这些细节都可见其恋物之情的疯狂。

(二)天地凝结,以小见大

以小见大,即在欣赏有限的物象中感受无限风光和豐富感受,追求“境生于象外”。早在南朝,画家宗炳就提出“卧以游之”;唐代白居易在《太湖石记》中记载石头令人喜爱之处,“百仞一拳,千里一瞬,坐而得之”[5],认为三山五岳可以融汇在一拳大小的石头之中;晚明林有麟记述“余性嗜山水,故寄兴于石”[6],都表明古人眼中的奇石不仅仅是一个审美物象,更是宇宙天地的结晶。

《十面灵璧图》将灵璧石作为画面唯一主体,无底座和其他配饰,突出繁复的笔触,凸显细节,将观赏石的视角引入绘画创作,“一峰则太华千寻”,是奇石作为天地凝结的典型画作。董其昌将此石的层峦叠嶂、此起彼伏比喻为金木水火土,“谓石具五行之秀也。仲诏所藏有之矣”[7],认为此石具有五行之秀,蕴含宇宙事物变化运动的规律。孙承泽记载此石“非非石,数峰高耸,俨然小九子也”[8],其中“九子”指的是九子山、九华山,即认为此灵璧石群峰耸立,仿佛九华山尽在眼前,是以小见大的供石文化在《十面灵璧图》中的展现。

四、《十面灵璧图》中蕴含的美学思想

(一)八面玲珑,十面如一

最早人们只注重石头的使用价值。唐宋以来,人们转为关注石头独立的审美价值,杜绾在《云林石谱》所云:“(灵璧)石在土中,随其大小,具体而生,或成物状,或成峰峦,巉岩透空,其状妙有宛转之势。”[9]由此可见,赏石不再依托功能。

与其他观赏石只一两面或三面可欣赏相比,米万钟的这块奇石“四面俱属奇观不能殚述”。与以往的奇石画相比,《十面灵璧图》结合观赏石视角,突破二维平面的局限,将赏石过程的美妙进行更为贴切的传达。创作时,吴彬“初得前后正面,未尽也;继写左右对侧,未尽也;复圆转斜摹前后左右侧暨前底后底,凡十态而技穷焉”,尽述十面奇观,仿佛石块在手中把玩,图文相配,奇石的形态和精神呼之欲出。此图给画家和收藏者带来了极致的观赏体验,把奇石最大程度地记录下来,被称作“晚明的立体主义”。

另外,吴彬立体主义的观察视角还受到了私家园林审美的影响。晚明私家园林极度盛行,人们通过案台清玩、赏石、建造园林和山水画等记录大自然中的真实景观,进行文化上的畅想,精神上的游历,体现大隐隐于市、孤傲高洁的思想。吴彬为米万钟的勺园绘制《勺园祓禊图》,对园林的空间结构、山石布置有所掌握。米万钟在勺园的建造中借鉴了山水画中的三远法、虚实结合等[10]。吴彬也在《十面灵璧图》中体现了三维空间的丰富性和独特的美感,像聆听歌曲一般有前奏、高潮和结尾,奇石的十面逐个展开,引人入胜,过目难忘。

(二)传神写照,迁想妙得

赏石美学是中国传统美学在赏石领域的反映与延伸,注重自然之美和文化之美。自然之美,即未经雕琢石头的纯天然美感;而文化之美,即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契合的审美观点,例如“五行之秀”“传神写照”等,多以一种集体无意识的形式反映在人们的审美喜好中。“传神写照,迁想妙得”,即艺术家通过构思将主观情感融入客观物象,得到主客观高度融合的气韵生动的传神的意象。苏轼曾提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认为如果一个人没有较高的学识修养,其便只能从形似与否去判断一幅画的好坏。艺术作品的评判标准应神似高于形似,将艺术家所见、所感、所悟体现于画面之中,以使观者产生共鸣。

“非非石”一名来源于友人龙膺,是此非真非幻的灵璧石的别称,又是“观图者,以神毋以形云”的高度概括,观者在欣赏的过程中加入主观的想象,体会其中神韵。米万钟在赏画时也将其比喻“如西子出浴,弱不胜衣;又如飞燕舞掌,狂不自定”“如坪如壑,如蹊径、如冈岭”“若伛偻若鞠跽,若罗列而拥戴者”。董其昌认为此石蕴含“水之蜿蜒、金之锋锐、木之郁秀、土之起伏”。《十面灵璧图》体现出吴彬高超的写实功底,又不止于照搬客观物象,其注重迁想妙得,突破旧的程式,使奇石跃然纸上。

(三)求新求变,尚丑尚怪

明万历年间各种新奇思想观念层出不穷,人们追求新奇的事物,文化产品需求日益增多。消费趋势影响艺术家的创作基调,力求博取更多人的关注与欣赏,崇尚“怪怪奇奇,莫可名状”[11]。同时,赏石作为文人闲情逸致的一部分,在审美观念上也会影响同题材绘画作品。

《十面灵璧图》中的奇特,一方面归结于人们喜好“奇石”,他们力求“种种异状,真奇品也”,更要“不与常人同”。此图题识中米万钟多次以“奇”赞美此石,如“向内斜矗一天柱……盖奇绝者”“右邻峰复大,乃结山脚,而透一孔如月,露见后峰之尖,亦一奇也”“若形家所云突中窝,又所谓山后鬼衬者,亦背后一奇也”等。他还写道尽管吴彬极致描绘但“犹不能尽石之至奇也”。此外,吴彬运用了孙位画火法,笔墨纹理极具韵律,细节丰富逼真,无过分变形夸张,形神兼备,筋脉勾连,宛如升腾的火焰,极富动感,凸显“非非石”的怪奇,也将石头和笔墨自身的美感发挥到了极致,称得上奇奇怪怪又古朴可爱。

在晚明赏石风潮中,这块“奇石中的奇石”经过吴彬和米万钟的再创造显得格外与众不同,《十面灵璧图》不再仅仅是艺术风格的怪奇,它融合雅俗之美,气韵生动,包含了更多的时代韵味和历史文化价值。古人的长物闲情、宇宙观念和观赏视角都在此画中展现光彩,比奇石本身更加迷人。

参考文献:

[1]徐沁.明画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2009:5.

[2]苏轼.东坡禅喜集[M].合肥:黄山书社,2010:137.

[3]文震亨.长物志:卷三水石篇序[M].西安:三秦出版社,2020:77-86.

[4]廖抡升,戴祖启.乾隆六合县志[M].南京:南京出版社,2013:206.

[5]白居易.白香山诗集[M].昆明:世界书局,2006:814.

[6]林有麟.素园石谱[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3:11-25.

[7]董其昌.画旨[M].杭州:西泠印社,2008:98.

[8]孙承泽.春明梦余录[M].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0:453.

[9]杜绾.云林石谱[M].合肥:黄山书社,2016:1.

[10]陈明坤.吴彬《勺园祓禊图》考[D].北京:中国美术学院,2017.

[11]汤显祖.汤显祖诗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32.

作者单位:

首都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美学思想赏石
赏石·人
赏石·图
赏石·意
赏石·景
赏石拍卖新观察
赏石路上七十年(六)
浅谈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当代意义
苏百钧工笔花鸟画立意研究
菲利普?锡德尼《为诗辩护》美学思想研究述评
梁启超美学思想对中国近代文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