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吴让之篆书《吴均帖》艺术特点及创作启示

2023-07-12刘禹昕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23年5期
关键词:篆书章法笔法

摘 要:吴让之是清代著名书法家,是“邓派”篆书的集大成者,并且在书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对后世的书法篆刻家产生深远的影响。以《吴均帖》为例,通过对吴让之篆书的用笔、结字及情感表达的分析,总结出吴氏篆书对书法创作的启发,希望更多人可以感受篆书所带来的情感表达,体会到篆书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吴让之;《吴均帖》;篆书;笔法;章法

“篆者,传也,传其物理,施之无穷。”与隶书、楷书、行书相比,篆书出现较早。篆书行笔圆转,线条匀净而长,呈现出庄严美丽的风格。先秦时期的甲骨文、金文等大篆,秦汉到清朝时期的小篆,都表现出独特审美价值。回望中国的文字发展进程和中国书法发展历史,篆书是十分重要的。

篆书是中国书法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篆书笔法非常单纯,以曲笔弧线为主,中锋用笔,平入平收,体势圆中带方,方中求圆,结体平正端稳,形体大小均匀,略带粗细变化。篆字有提无顿,有转无折,没有较明显的撇捺之分,书写基本上是用点、直、弧三种笔画组字,而且起止藏锋,上紧下松,极少使用装饰性成分。篆书体势略长,自然古雅,使转灵活多样,字形修长而富有变化。篆书的书体具有古朴典雅的特点,适用于呈现传统文化和历史题材的创作。

一、吴让之篆书创作背景

篆书在秦汉时期发展达到顶峰,之后随着时代的进步和人们书写习惯的改变,因书家对书法艺术有了新的追求,书法艺术的发展出现了新的突破,篆书逐渐失去了实用地位,优秀的篆书作品出现得越来越少。在唐代,篆书有所发展,形成复兴之势,但也难挡发展颓势。到清代,篆书艺术再次复兴。吴让之作为清代篆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篆书点画间展现舒朗飘逸、妩媚优雅之趣。

吴让之,初名廷飏,字熙载,号让之,清代篆刻家、书法家,为包世臣的入室弟子,篆书和隶书取法邓石如。吴让之篆书的字法精熟沉稳,线条流畅秀丽,点画自然灵动,结体瘦长端稳,行笔稳健流畅,尤其精彩的是他的收笔之处运笔强劲独特,写出了自己的风格特色,也反映了吴让之对石鼓文、金文有深入的研究。吴让之还对篆书创作做出了大胆的革新,将隶书的笔法融于篆书,开创了先河,是对邓石如篆书的发展,影响后世直到当下的篆书发展。

吴让之在书法作品中的创新求变的意识和对于艺术追求的态度,启示着后世书法研究者热爱自己所学习的领域,在这一领域不断学习和尝试,不断地继承发展,推陈出新。不仅要对书写中笔法、章法、结构进行变化革新,还要结合书写工具、书写载体的运用以及书写形式的变化去呈现书法作品。

二、吴让之篆书《吴均帖》艺术特色

吴让之的篆书极具特色,点画舒展飘逸,在书写中行笔稳健流畅,下笔有神。尤其是吴让之的篆书《吴均帖》圆润温婉,开朗俊秀,其飘逸典雅的书写风格与清新脱俗的文章内容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一)灵活创新的笔法

吴让之此帖独具魅力的用笔是彰显其艺术风格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在《吴均帖》作品创作中,吴让之的笔法非常丰富,具有趣味性和灵活性,他用笔上大胆地舍弃古人小篆的横平竖直及左右的弧线,使用带有隶意的笔法,使篆书原本单调的线条变得遒劲沉稳,使整幅作品不显得单一。从《吴均帖》中可以看出吴让之独特的书写笔法,以中锋为主导,同时带有侧锋、垂露、悬针的笔法以及略带覆式的横画处理,转折处笔锋使转变化,收笔处灵活出锋,这些看似细微的用笔技巧,使字形在体现秀雅舒朗特质的同时,又有了生动别致、耐人寻味的细节,构成了吴让之篆书独有的温婉细腻的美感。这些特点也让后人对吴让之的篆书产生了强烈的研究兴趣,以下对吴让之在书写中运用到的笔法进行了归纳总结:

第一,起笔藏头护尾,保持中锋书写,使整个字体直立、饱满、平衡。每一笔保持笔力均衡,粗细匀称,极力体现出一种“铁线”的书写美感。用笔多平入平收,中锋为主,没有任何装饰成分,属于全封闭用笔,用直上直下的竖,没有过多笔法上的变化。

第二,《吴均帖》运用了大量的接笔,接笔不仅可以使得字内的结构更为完善,还可以丰富字内空间的趣味性,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吴均帖》中的接笔包括三类:虚接、实接、留笔。在每个字的起笔处采用实接笔法,逆锋起笔压毫,控制笔的力度,中锋直立书写,符合用笔的规律方法和书写的节奏感,笔画较多的字采用实接,可以使整个字显得厚重精神;在收笔处,采用了虚接或留笔的方式,所谓“计白当黑”,在书写中采用断笔虚接,连笔多变,并加上笔画间的随势取形,以及用墨的变化,增添在书写中的虚实对比,使整个字体显得自由又富有节奏感,同时也丰富了字内空间的趣味性。对于横画较多的字,利用虚接的方式使同一字在字内的横或者竖显得不死板,连缀成丰富多姿的艺术形式,更为灵活,带给欣赏者无限的想象空间。

第三,折笔在《吴均帖》中的应用是比较多的。转和折的不同之处在于书写的节奏不同:转笔的书写较缓慢但是流畅;折笔则比较果断,使整个字体显得饱满丰富。在转折处将笔杆逆时针转动,使笔锋在下段处保持中锋用笔,能保持整个字体的直立感、平衡性。作品中沒有撇捺的出现,运用了左右对称的弧线代表了撇捺,转折圆润,视觉效果不会显得怪异或过于突兀。

第四,提按与粗细。行笔的轻重缓急直接影响着线条质感的产生及风格的形成,用笔提按力度的强弱变化带来的是线条粗细对比,而笔锋含墨量的多寡及用笔速度的快慢带来的则是线条的枯润变化。在吴让之篆书中,没有较明显的粗细对比,从整体上看,整幅作品统一和谐,简洁而单纯,粗细均匀,在圆转处略微细一点,但是整体上统一平衡,不会让人感到不舒适。

(二)“和而不同”的结字

第一,独体结构:独体字的结构是没有偏旁,自成体势。一般分为直势和曲势两种。曲势的字姿态生动,富有动感,曲势婉转,但要掌握好字的重心,端庄平稳;而直势的字一般将长竖的重心上提,使整个字看起来精神饱满,自然灵动。

第二,向背结构:主要靠左右相对的两条纵式笔画的形态来体现。相向者,两弧重心向上的同时,对称并向内环抱书写;相背者,两弧向外呈背对式书写。在书写时做到左顾而右盼,理解左右两部分的内在联系,整个字体有分有合,内部空间不可过大过宽。

第三,相让结构:由于一些汉字是由偏旁等多个部件组成的,要将其处理得浑融整体,特别是注重上下半部分的大小关系及松紧关系,做到上紧下松,相融相合,紧密相连,切不可相互割离。

第四,附丽结构:有的篆字存在有主有次的情况,也就是说字的一部分附于另一部分,两部分要相互配合。在书写中,这类字一般是以曲附正,一边写得端庄凝练,而另一边写得多姿多态,这样才会风神飘逸,不显得整个字呆板失神。篆书笔画的布局非常整齐,留白也很均匀。对于两侧对应的笔画,要将右侧的一笔加长,或是改为曲折的线条,来达到变化的效果;对于上下相同的变化则要写为上小下大,利用参差错落完成变化。

第五,包围结构:属于全包围的字,字体紧密但字体内部留有空间。在书写中要围中有缺,气息通达,布置爽然,使整个字内部空间舒适,内外有呼应之势。

第六,天覆结构:这类字的处理上,以上重下轻的体势书写,要注意上下对准,不可偏倚,不可以头重尾轻。书写时要上宽下窄,让上部覆盖到下面的笔画,下部要写得窄长,应该以上包下,上下协调,上下对正。

(三)圆润协调的情感表达

篆书结构均匀齐整,笔法瘦劲挺拔,使转较多,直线很少,用笔圆润。吴让之的书学思想及艺术风貌带有明显的中和意味,这种思想启示后人在今后的书写创作中,对于字法、笔法、结构以及章法要全面掌控,全面协调,使整幅书法作品完整和谐。《吴均帖》文本内容是一篇骈体散文,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世俗的厌恶、对于官场的厌倦,体现了作者高洁的心境,这与吴让之本人的思想情感产生共鸣。作为一位具有创新思维的书法家,吴让之从我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出发,以典雅庄重、简约大方为审美方向,使用中锋加以提按,来加强线条的力道,用墨的枯润变化来丰富线条质感,以行笔的快慢彰显节奏。庄严秀丽、气息高雅的篆书和世俗文化之间形成强烈反差。他基于这种情感所带来的创作给人的启示是遵循自己的内心感受进行创作,在创作中感受生命的意义和人生的态度。

三、篆书的创作实践

对于每种书体的学习和体会,都是从识读和临习开始的,从临帖中也可以挖掘出书法创作灵感。可以说,临摹碑帖为书法学习提供了不少帮助,为以后的创作奠定了基础。吴让之作为一个成功的书家,他不仅能形成自己独有的篆书风格并且灵活地运用,并且对晚清及近现代的诸多艺术家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次主要研究吴让之的篆书风格,并进行相关创作实践。

在篆书作品《短歌行》(图1)创作中,整体格局是行间距紧凑,字与字之间的距离相对宽松,产生一种强烈横式排列感。以六尺整张,三条屏竖式书写,上下各留白,这样使整幅字章法和结构和谐统一。落款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于篆书的释文,利用文征明小楷进行书写,目的是使正文与释文不显得单一和突兀;第二部分落款内容为释文下方留白,采用赵孟頫小行书创作的方式,赵孟頫的字体没有过多变化,与正文结合,达到了和谐统一。在整幅作品中,为了使作品不显得单调,不单单采用了纯墨色书写,在释文处采用朱砂色进行书写,在形式上略有新意,别具一格,突破了以往的书写方式。在创作中,大胆加入个人思想,加强空间的疏密变化,书写轻快流畅,更增加了灵动性。

在书写时,短的直线和长直线略有不同:短直线并不是绝对的直,大部分的时候都要带一点弧度,使字的结构更加有张力感,不显得呆板。还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短横都是要有弧度的,要结合整个字的结构来变化,有的时候加了一点弧度反而会使这个字变得软弱无力。长直线几乎没有带弧度的,长直线就是一个字的主干,支撑整个字,所以书写时要挺拔有力。为了使整幅作品完整创作,不会出现结构上的不协调,对创作中的结构特点进行了以下的总结:第一,横平竖直,篆书与楷书不同,在书写中要做到横平竖直,否则字形歪斜,不能平衡,如中的“古、三、用”等;第二,对称均匀,比如“几、多、公”等;第三,自然合度,在创作中不可一味追求长度或者展阔,而要追求自然的效果,达到匀称和谐的艺术效果,比如“吐、但、日”等字。

一般说来,篆书临摹难度要大于其他书体,这主要是由于篆书与我们现在生活的时代相距遥远,所以很难很好地去理解它。在本次创作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篆书线条不够匀称,字形重心有时不够稳定,容易欹侧。在篆书书写时,不可一味追求匀称,要注意线条粗细穿插和变化,在用笔上,要注意虚实互出,润燥相生,从而使得篆书的笔画线条韵律生动,节奏分明。由此,在今后的学习中,要特别注意对于历代篆书结构、章法的分析和练习以及书法理论的学习。相对于其他书体,篆书是一种文静、规整的字体,篆书的势需要解决上述问题,才可能表现出静中蓄势的感觉。

在书法创作的这条路上前进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有执着的信念,还有对书法艺术的追求。在这过程中还要持续开拓创新,不断地丰富充实自己,寻找属于自己的创作风格,在这条追求艺术的道路上砥砺前行。

参考文献:

[1]王明茗.吴让之篆书风格特征浅谈[J].江苏教育,2020(13):39-42.

[2]崔婷.吴让之篆书与篆刻艺术研究[J].美与时代(中),2020(2):74-75.

[3]冯天祎.探究吴让之篆书中和的思想[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21.

[4]邓石如.邓石如篆书庐山草堂记[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9.

[5]崔潇涵.丹青不知老将至:漫谈吴让之的艺术成就[J].今古文创,2022(5):86-88.

[6]吳让之.吴让之篆书精选:下册[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4.

[7]杨建虎.刚柔相济 婉畅多姿:吴让之的篆书艺术述略[J].群文世界,2012(18):98.

[8]薛帅杰.包世臣是邓石如的书法代言人:“包派”与“邓派”关系考察[J].广西艺术学院学报,2007(4):145-146.

[9]吴健.《吴让之篆书吴均帖》[J].江苏教育,2019(69):33-36.

[10]周雪婷.临吴让之篆书[J].书画世界,2016(5):76.

[11]宋欣阳,陈丽云,严世芸.中和正义:探中和思想内涵与中医学[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5(5):1 593-1 596.

[12]赵尔巽.清史稿[M].上海:中华书局,2003.

[13]林海珊.吴让之篆书风格研究兼论自身创作[D].南京:东南大学,2017.

[14]刘恒.中国书法史:隋唐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

刘禹昕,哈尔滨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书法篆刻艺术。

猜你喜欢

篆书章法笔法
《李思训碑》笔法临析(七)
张晓东《篆书国有岁以团扇》
例证段的基本章法
鲁大东篆书苏轼“人生十六乐事”
邓石如篆书《唐诗集句》
几多笔法写思情
笔法与临摹
清代篆书第一人
——钱坫
俱天成,极奇妙!——闲聊画面石的独特笔法
让章法更好看的九个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