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北方言中话语标记“谁道了/呢”探究

2023-07-12李伟

参花·青春文学 2023年7期
关键词:会话主观方言

一、引言

在现代汉语中,“谁知道”常被学者们当作是反预期的话语标记来探究。董秀芳(2007)一文以“谁知道”作为话语标记个案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谁知道”的词汇化和话语标记功能的产生过程。从用于反问句,再到陈述句中使用,得知此过程中“谁知道”的否定性意味减轻,而情态功能逐渐凸显。胡德明(2011)从共时与历时的角度对“谁知”做了细致的探究,他认为现代汉语中经常出现的“谁知”具有两种语义:一是表“无人知道”;二是表“不料”。他主要的考察对象是后者,从共时层面推知了“谁知”表反预期的五种类型,最后从历时层面考察了“谁知”的词汇化过程及话语标记的产生。以上研究从共时与历时的角度探讨了“谁知道”的语法化过程,但对“谁道了/呢”这种变化的方言形式论及较少。基于此,本文对“谁道了/呢”话语标记的形成加以界定,从而基于日常使用语境及语料库的检索分析,得到“谁道了/呢”具有对说话者观点的“认同感叹、未知不定”等语义内涵,在话轮互动过程中具有语篇修辞功能,保证了交际的进行。同时,基于东北方言中口语互动的事实,考察“谁道了/呢”作为话语标记的形成及其话语修辞功用,从而简单分析其形成的来源及动因。

二、“谁道了”和“谁道呢”的演变及语气变化

“谁道了”和“谁道呢”是东北方言中使用频率较高的口语,也是东北方言会话中的答语,在话语交际中以问代答,并逐渐演变为话语标记。其最初可能是由“谁知道”发展而来的,是进入方言后有所变化的格式。因语言交际的经济原则,“谁知道了/呢”被压缩为“谁道了/呢”,“知道”的宾语一般会被省略,一般情况下,“谁道了/呢”是作为答语出现的,是对说话人的回复,是对其所陈述内容的主观判断。“谁道了”和“谁道呢”在交际中交替使用,细小的区别在于语气助词“呢”,相比较之下,“谁道呢”的语气更为轻缓,这与“呢”本身所具有的情态意义有关。“呢”一方面表示说话人在所提示信息基础上对所作断言的自我确认,另一方面可以减轻听话人的挑战性。同时,表达对既定事实的不解和未知的推测。例如:

1.问:他一天天怎么反复无常的?答:谁道呢,一天一个态度怪善变的。

2.问:她怎么回事?答:谁道了,不知道咋想的。

例1中用“谁道呢”以示不清楚上述“他”情绪反复无常的原因。例2中“不知道咋想的”用在“谁道了”之后,表示对对方所言的“她怎么回事”所呈现状况的相同疑惑。二者用在交際应答语中,都有肯定对方立场的功能,仅在应答语气上略有异同,下面例句将不做细致区分。

三、话语标记“谁道了/呢”的界定及分布

(一)话语标记“谁道了/呢”的界定

学界对话语标记的定义各有侧重。许家金(2009)认为:“话语标记是用以标记话语连贯、传递话语互动信息的语言及非语言手段,主要出现在现场即席话语中。”根据刘丽艳(2005)等人总结出的话语标记基本判定标准为:功能上具有连接性;语义上具有非真值条件性,即话语标记的有无不影响语句命题的真值条件;句法上具有非强制性,即话语标记的有无不影响语句的句法合法性;语音上具有可识别性,可以通过停顿、调值高低等来识别。据此,本文对“谁道了/呢”进行界定。

“谁道了/呢”符合话语标记的基本特征:“谁道了/呢”在语音上可通过停顿来识别,且在句法上具有独立性,在整个句子中删除“谁道了/呢”后,一般不会影响句子的结构。在语义上,因其自身没有特定的概念义,故“谁道了/呢”的有无并不影响句子的语义表达。在功能上,“谁道了/呢”具有连接性,位置较为灵活,是理解句子的重要线索,“谁道了/呢”在话语交际中表义的同时,还具有表达说话者主观态度情感的作用。因此,“谁道了/呢”是一个话语标记。

(二)话语标记“谁道了/呢”的分布

经对日常话语使用及对语料库的检索分析后,发现话语标记“谁道了/呢”在会话序列结构中一般处于应答序列,通常分布在回应话轮中的开头位置上,或单独作为话轮出现,对对方的说话内容进行回答。当“谁道了/呢”位于开头位置上时,主要是表达对说话人所陈述观点的附和或不定,其后所接的小句为补充说明性的理由。例如:

3.问:谁家苞米这么甜啊?答:谁道呢。

4.问:最近发现他们不怎么玩游戏了,可能是做别的事情去了吧?答:谁道呢。

5.问:你怎么感冒了?答:谁道了,家里太冷了估计。

例3、4中,“谁道呢”是作为单独话轮出现的。例3对说话人所说的“谁家苞米这么甜啊”作肯定回应,回答者也同样认为“苞米味道很甜”。例4中的“谁道呢”是对上述“可能是做别的事情去了”推测的肯定。例5中的“谁道了”位于回应话轮的开头位置,说明听话者对自己总感冒的原因的未知不定,后面用“家里太冷了估计”的原因加以补充。

四、“谁道了/呢”的语篇修辞功能

为了使交际双方达到各自的交际意图和目的,修辞学关注的主要是语言上使用的合理性和安排的巧妙。“谁道了/呢”的一个重要的篇章功能就是在语篇当中加入说话人的主观情感、态度和意图,以使得听话者理解。话语标记“谁道了/呢”传达了说话者的主观态度。在语篇组织过程中,话语标记“谁道了/呢”具有以下修辞功能。

(一)确保语篇的衔接连贯

语篇的衔接连贯是使交际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话语标记并非语句中可有可无的成分,它在连接上下文的过程中,具有承接上下文义的作用。例如:

6.问:这饭也太好吃了吧!答:谁道呢,咋这么好吃!

例6中,说话者感叹饭的味道好吃,受话者用“谁道呢”做附议回应,以示与说话者相同的观点,后续句“咋这么好吃”用来补充说明。若去掉“谁道呢”,整个句子的语义虽未发生改变,但缺少了明显的附和感叹意味,语流上不够通畅。

(二)引导听话者领会语义

根据日常使用的话语语境,东北方言会话中的“谁道了/呢”在会话中以反问的形式来对发问者的问题做出答复,“以问代答,顾名思义就是不按常规对对方的提问给予解释,而是用提问来代替回答”。以问代答,在会话交际中可以增强说话人态度情感的抒发,凸显语义表达。根据搜集到的语料可见,话语标记“谁道了/呢”在会话应答中表示对说话者的同意附和,以及对对方所言内容的未知不定。“谁道了/呢”的使用减少了听话人的信息加工,使得交际效果更佳。

其一,同意附和。在东北方言的会话互动交际中,“谁道了/呢”是借助反问来充当应答语而产生的话语标记,它表疑问否定的语义逐渐消失,相反地,是有观点附和的话语功能。当对方陈述对某事某人的观点时,用“谁道了/呢”回答,以表示对对方观点的赞同,加强与之相同的情感表达联系。这时,“谁道了/呢”既可以在话轮之首,又可以作为单独话轮出现来回答。例如:

7.问:当你发现你想的事都是奢求时,就会降低标准。答:唉,谁道了。

8.问:这小子咋长这么俊呢?答:谁道呢,太好看了吧!

9.问:哎,这是何苦呢?答:谁道了,咱俩何苦呢。

例7中的“谁道了”同样是对说话者所言道理的肯定,表达主观同意、附和。例8与例6用法相同,由于“谁知”早在中古就有“反问+感叹”的用法,所以例句中的“谁道了/呢”在附和对方观点的同时,还具有强烈感叹的语气。例9中,说话者所言与听话者主观预期一致,用“谁道了”加以肯定。

其二,未知不定。在会话交际中,“谁道了/呢”除了用来表示对说话人的附和、肯定之外,还可用来表达听话人对说话人所言内容的推测和不确定,并借以凸显听话人的主观认知。例如:

10.问:明天天气怎么样?答:那谁道了,你去看天气预报呗!

11.问:师姐你什么时候结婚啊?答:谁道呢,连个对象都找不到。

12.问:小红爱喝红茶的,还是绿茶的?答:谁道呢,随便买一个吧。

13.问:这都能赖着我?那我是被谁给传染的?答:那谁道了。

例10中的说话者问询“明天天气”如何,应答者以“谁道了”回复来表达对次日天气情况的未知不定。例11中用“谁道呢”表示在客观情况是“对象找都不到”时,对“什么时候结婚”时间上的不确定。例12从“随便买一个吧”中得知,是对说话者所问的两个选择的不确定。例13同理,“那谁道了”相当于“不知道”,是对原因的无法预测。

五、话语标记“谁道了/呢”的形成动因

沈家煊(2002)指出,“‘主观性是指语言的一种特性,即说话者在话语语境中会向受话者传达自我的认识态度和主观情感,便具有主观化的倾向。”在“谁道了/呢”逐渐演变为话语标记的过程中,它从最初的“谁知道X呢”到“谁道了/呢”,本处于宾语位置的X作为信息传递的作用不再凸顯,甚至消失,进一步地演变为说话者主观表情达意的方式。同时,通常作疑问代词来讲的“谁”不再表疑问义,“谁”在话语场景中也不确指任意一方或他人,在东北方言中,通常将其读为“sei”(二声),在言语互动中,由于“谁”语调的不同,会体现出说话人应答时的不同态度。当“谁”重读时,表明说话者对交际对方所陈述内容有反驳和不满的情绪。句中有时出现“那”,“那”是对前一话轮内容的承接,“谁道了”是对前述内容所做出的主观化反应。“谁”语义上的虚化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说话者的主观认识。因此,“谁道了”在成为话语标记后,它表陈述客观事实、反诘的语气逐渐弱化,但表主观意识和表赞同、怀疑不定的态度逐渐加强。例如:

14.问:你快卸载美颜,都给你痦子整没了呢?答:谁道了,多过分!

15.问:后天为什么不能到?答:谁道了。

例14中对于“美颜给你痦子整没了”这件事情,说话者惊叹道“怎么能这样呢”,其中的答语“谁道了”并不是对如何造成这样结果的反问,而是表达了与对方一样的肯定感叹。例15中用“谁道了”表示主观上对“后天为什么不能到”的原因的未知,同时,含有对未知的推测语气。

另一方面,反问句为话语标记“谁道了/呢”的主观化提供了语境,说话人使用反问句,实际上是对自己情感的抒发。“谁知道”最初是主谓结构,而后逐渐演变为话语标记,这是语法化、词汇化与主观化相互融合的结果。可以看出,“谁知道”经历了对个体提问到表达言者态度的转变,是借助反问来充当应答语而产生的话语标记。在交际互动过程中,听话人主观化的应答促使话语标记“谁道了/呢”的语义内涵和话语功能发生了变化。

六、结语

本文以东北方言言语交际中常用的口语形式“谁道了/呢”为研究对象,考察其演变过程,它借助反问的形式来回答说话人,在此基础上逐渐演变为话语标记,并在东北方言中固化。在对话中,“谁道了/呢”通常分布在回应话轮中的开头,可以单独出现,也可以与补充说明类的内容一起出现。“谁道了/呢”既能确保语篇上的衔接连贯,又能在交际过程中引导对方领会要义。同时,在语义上兼有两种含义:一是对交际中说话人所述观点的肯定、附和;二是对说话人所述的理由表示未知。话语标记“谁道了/呢”的形成动因一方面是由于反问句的使用语境为其提供了重要的条件,另一方面,则体现了主观化的修辞意图不断增强。

参考文献:

[1]董秀芳.词汇化与话语标记的形成[J].世界汉语教学,2007(01):50-61+3.

[2]胡德明.话语标记“谁知”的共时与历时考察[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1(03):67-72.

[3]李军华,李长华.“呢”字句的情态类型与语气词“呢”的情态意义考察[J].语言研究,2010,30(03):93-98.

[4]许家金.话语标记的现场即席观[J].外语学刊,2009(02):83-87.

[5]方梅.负面评价表达的规约化[J].中国语文,2017(02):131-147+254.

[6]胡习之.“以问代答”术[J].语文建设,1996

(02):39-41.

[7]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04):268-275+320.

[8]李宏,罗美芳.“谁知道”的言者认识立场及主观性分析[J].安顺学院学报,2020,22(03):44-5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年北方民族大学研究生创新项目“近代语料研究”(项目编号:YCX22007)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李伟,女,硕士研究生在读,北方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研究方向:汉语史)

(责任编辑 葛星星)

猜你喜欢

会话主观方言
方严的方言
“美好生活”从主观愿望到执政理念的历史性提升
方言
加一点儿主观感受的调料
说说方言
留住方言
刑法主观解释论的提倡
有意冒犯性言语的会话含义分析
汉语教材中的会话结构特征及其语用功能呈现——基于85个会话片段的个案研究
冲突语的会话分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