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出导向法”在线上“中国文化”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2023-07-12冯海丹

大理大学学报 2023年7期
关键词:教学材料产出导向法生词

冯海丹

(西南林业大学,昆明 650024)

“中国文化”课程是西南林业大学国际学院为泰国玛哈沙拉堪皇家大学汉语系三年级交换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共48 课时。新冠疫情前,该门课程主要采取线下授课的方式,围绕中国传统节日、中国传统思想与宗教、中国传统音乐与戏剧、中华美食、中国建筑、武术、书法与中国画、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中国传统手工艺制作、当地生活这十个专题组织文化讲座,安排文化观摩和体验。疫情发生后,该门课程转为线上教学,原教学模式无法有效组织和开展,线上教学材料匮乏。因此在产出导向法的指导下,通过整合线上资源,进行四课时的线上“中国文化”课程教学材料的编制与教学实验。

一、产出导向法与汉语国际教育研究

产出导向法(Production - Oriented Approach,以下简称“POA”)是由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团队创建,旨在克服中国外语教学中“学用分离”“文道分离”两个弊端的语言教学理论体系。目前,POA 理论与对外汉语教学的结合已日趋紧密,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有效性也得到了验证〔1-4〕,实践成果日渐丰富〔5-7〕。目前在对外汉语学界大部分学者主要关注POA 理论在综合课、口语课和写作课一类语言技能课中的应用,对于该理论指导不同课型教学材料使用或编制的应用研究尚不多见。其中较具代表性的研究为桂婧、季薇(2018)根据POA 教学材料评价中“产出目标恰当性”和“促成活动有效性”这两项标准,“以确定恰当的产出目标为起点,使输入材料服务于产出目标,练习设计力求满足促进活动的有效性”为基本原则,采用了iPrepare、iExplore、iProduce 三个板块的结构模式,进行了四个课时的汉语综合课教学材料POA 化改编探索。

“产出导向法”建立的教学材料使用与评价理论框架〔8〕,如图1 所示。

图1 “产出导向法”教学材料使用与评价理论框架

文化教学是国际汉语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也是培养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关键。“中国文化”课程既包含文化知识的教学,也包含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其中文化知识教学包含了“听”“认”“读”的输入性技能,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包含了“说”和“写”的输出型技能。此次教学材料编制的实践主要借鉴了桂婧、季薇〔5〕对教学材料进行POA化改编的模式与经验,并进行了调整与补充。

二、线上“中国文化”课程教学对象背景分析

POA 理论中教学材料使用的准备过程由三个阶段构成:前期分析、设定目标、选择与转换输入材料。因此,为了掌握该门课程的学情,在课程开始前利用问卷星和雨课堂平台开展了相关调查和测试。

(一)基本情况及学习动机分析

教学对象为30 名泰国马哈沙拉堪皇家大学2020 级汉语专业留学生,其中男生8 名,女生22 名,均为非华裔,年龄20~24 岁,27 人已通过HSK 三级考试。该30 名学生分为两个教学班,每班15 人。

学习动机对语言学习者的影响非常大,教师了解学生学习动机,制定针对性教学策略,有益于教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活动的开展。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工具型动机是学生学习汉语的主要动机,其中就业和交际的动机占比较大。

(二)对中国的印象及文化知识掌握情况分析

我们从学生是否到过中国、对中国进行描述性评价方面展开调查,结果显示仅有5 名学生曾到过中国,大部分学生主要通过观看电视剧、与中国朋友交流的途径来了解中国。但学生们对中国的印象和评价是较高的,认为“中国人很好”“中国很漂亮”等。

本门课程开始前,学生未上过中国文化类课程,仅参加过学校组织的“中国日”。为了解学生对于中国文化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我们通过雨课堂平台开展了随堂文化知识测评。所有测试题目和选项均标注了拼音,题目分为两类:一是选出正确的文化符号的名称。通过测评,我们发现学生对于中国文化符号的掌握情况并不十分理想,如“粽子”“旗袍”正确率不足50%,反映出学生们对部分文化符号的了解还不深,存在一些盲区和误区。二是选出正确的答案。该部分的测评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中国文化知识,如节日、婚俗、禁忌等,但对于经济、政治、文学、哲学、地域文化了解较少。

(三)对“中国文化”课程学习需求分析

结合学生知识测评情况,我们将文化分为自然地理、社会人文、政治经济三大类20 个小类,开展学生课程学习兴趣与需求调查。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兴趣主要集中在社会人文和自然地理类,对于政治经济类关注较少,学生关注度较高的为:旅游、美食和影视娱乐。

综上所述,此次课程教学的学情特点为:①教学对象汉语水平不高;②教学对象了解基本的中国文化知识,对旅游、地域文化和流行文化较感兴趣,但由于缺少机会,对该类文化知识的了解不多。

三、POA 化的线上文化课教学实施

为实现“中国文化”课程教学既能满足文化知识学习,又能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教学目标,根据“产出导向法”教学材料使用与评价理论框架,我们将旅游、区域文化、线下课程资源相结合,以大理和白族文化作为教学内容,开展教学材料的编制。

(一)明确教学目标

根据线下课程专题讲座的相关内容整理,将四个课时的教学内容分别细化为大理概况、白族传统服饰和白族扎染手工艺文化两个模块。该专题的教学总目标设定为使用汉语介绍和宣传自己家乡和民族的独特文化,并将其分解为三个子目标:①积累关于城市和民族文化的知识和语言表达;②多维度地介绍某一地方和其地方或民族文化;③为家乡和民族文化的宣传提出建议。为了循序渐进地实现教学目标,对每一课时还明确了产出性目标。课时一和二的产出性目标为口头产出,使用汉语做1 分钟的“我的家乡”的简介。课时三和课时四的产出性目标为书面产出,用汉语设计家乡的宣传册。

(二)结构安排

借鉴了桂婧、季薇〔5〕iPrepare、iExplore、iProduce三个板块,结合自身在线教学的经验,我们建立了“驱动——学习——产出1——反馈——产出2”的教学链条,将四个课时的内容按照iPrepare、iExplore、iProduce、iEvaluate、iPromote 五个板块进行规划。结构安排如图2 所示。

图2 结构安排图

1. iPrepare 板块

该板块的主要内容是驱动。设置驱动环节的目标是从语言、内容两方面揭示学生的不足,制造饥饿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说“驱动”是否有效,对于其他环节的影响至关重要。驱动环节设置“课前导语”和“我的家乡Odessa”的视频。

(1)驱动1:课前导语

“课前导语”营造出一个真实的交际场景:“同学们好!老师即将到泰国旅游,听说你的家乡非常的美丽,但是老师看不懂泰语,在网上没有查到很多的材料,你能不能用汉语为老师介绍一下你的家乡,说得越多越能帮助到老师。”

“课前导语”结束后,随机抽取15 名同学进行回答。由于对话题不熟悉,知识和语言水平所限,前2 名同学将“家乡”理解为了“家庭”,介绍了家庭构成和家庭成员的基本情况。经老师解释“家乡”后,13 名同学中,放弃回答的有4 人;仅从一个角度回答的有3 人,例如“有好吃的”“有寺庙”;从两个不同角度回答的有3 人,例如“我的家乡很漂亮,很好玩”“家乡有好吃的,有寺庙”;从三个及以上角度回答的有3 人,其中1 人说明了五个方面的内容:①有漂亮的风景;②家乡的人很好,很热情;③有很多好吃的,木瓜沙拉我最喜欢,夏天很好吃;④有很多寺庙,大家喜欢去,去寺庙很好;⑤有一座很老(*古老)的桥,是木头的,每天很多人去。从学生们的回答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对于该话题不太熟悉,使用的词语和句式都较为简单,还存在很多语法错误,表达的角度也较为局限。

(2)驱动2:视频导入

播放外国人用汉语介绍家乡和文化的视频(3分钟)。该视频由西南林业大学来自乌克兰的外籍教师克秀莎录制,她已经在昆明生活9 年了,口语非常流利,曾多次参加中央电视台、云南电视台等节目的录制。克秀莎在视频中介绍了她的家乡Odessa的地理位置、自然风光、建筑特色及当地的文化,视频中还添加了许多图片和影片,标注了字幕。

播放完该视频后,询问学生的观看感受,学生们对克秀莎流利的汉语表示羡慕,也提出希望有机会用视频的方式向老师介绍自己的家乡。

通过驱动环节,既让学生明白了自己在相关话题表达中存在的问题,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和表达欲望,提升了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 iExplore 环节

iExplore 环节的主要内容是课文教学和练习。

(1)iExplore 环节课文和生词编制

根据教学目标和结构安排共编制课文两篇,生词41 个。

课文一围绕“城市简介”主题,根据大理的地理位置、气候特征、风景名胜、手工艺制作、旅游服务能力、游客评价相关内容,自编日常口语对话1篇,题目为《去大理》,对话共23 句,331 字,句子平均汉字数14. 39,生词18 个(含专有名词3 个),被《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收录的有14个,其中HSK5 级(含)以下生词为10 个。重点句式和表达有:

①大理位于中国的西南部,属于云南省,离我们这儿有点远。

②大理气候宜人,年平均气温12~19 ℃,最热的是六月,月平均气温在19~25 ℃。七月去正合适。

③大理的旅游资源非常丰富。首先它是中国唯一的白族自治州,白族人口占总人口的34. 3%。白族文化别具特色。其次,大理风景优美,有山有水,例如:苍山、洱海都是著名的风景名胜。

④在大理生活的外国人很多,有一条街还被称为“洋人街”呢。

⑤大理白族的手工艺品特别精美,尤其是扎染、银器等。

课文二围绕“民族文化”主题,以白族服饰和扎染文化为主要内容,自编书面短文1 篇,题目为《白族服饰与扎染技艺》,短文共7 个句子,229 字,句子平均汉字数32. 71,生词23 个(含专有名词2 个),被《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收录的有15个,其中HSK5 级(含)以下生词为10 个。重点句式和表达有:

①白族在艺术方面独树一帜,尤其是建筑、雕刻和绘画艺术。

②白族姑娘被人们称为“金花”,头上戴着的头饰非常特别:穗子代表下关的风,花饰代表上关的花,白色代表苍山的雪,弯弯的造型代表洱海的月。

③扎染是白族一项传统的手工工艺,选用天然的蓝色染料,通过手工扎花和染布,制作出图案丰富的各类手工艺品。

④白族扎染已经成为大理最鲜明的文化象征,扎染产品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

两篇课文内容编写均紧扣“城市”和“民族文化”主题,兼顾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的“产出”需求,希望通过生词、重点句型设置方面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搭建脚手架,提升学生表达的准确性、规范性和丰富性。

通过教学,在教师的辅助下,大部分同学能较好地完成生词和课文的学习。在课堂表达练习中,根据提示,90%的学生能使用规定的词汇完成课文一的表达,约一半的学生能完成课文二的表达。对比驱动环节的表达情况,学生通过生词和课文的学习,基本能掌握话题表达的生词和句式,为表达产出做好了语言准备。

(2)iExplore 环节练习设置

iExplore 环节的练习主要包括课文理解练习和课堂拓展表达练习。该部分遵循“词语———句子——篇章”的操练顺序。下面以课文一《去大理》的课堂练习为示例,具体说明如下。

练习1:根据课文内容填表并介绍大理。表格内容包括大理的位置、气候特征、旅游资源、人口、手工艺品和便利程度等。

练习1 是培养学生提取课文中关于城市介绍的重要信息点,并初步了解介绍城市时需涵盖的关键信息,通过信息提取重点词汇,带领学生进行篇章内容的复述,既训练学生的成句表达能力,又提高学生的成段表达能力。

练习2:请根据信息表(见表1),介绍下列城市。

表1 各城市信息表

练习2 主要强化学生围绕城市介绍话题成段表达能力,希望训练学生能够熟练地使用标准的汉语句式围绕这一主题进行成段的产出。

3. iProduce 环节

iProduce 环节主要针对产出1 的内容。产出1围绕教学子目标1 和2,设置为:请查询你家乡的相关信息,完成不少于1 分钟的“我的家乡”口头介绍,尽量使用课文一中的生词,并将文稿和录音发给老师。

通过产出1,我们发现学生的产出相较于课前有较大的提升。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①口头报告时长:所有学生的报告时长均超过了1 分钟,其中最长的为4 分51 秒。②准确性:学生们较好地吸收了生词和课文,词语和句式使用的准确性明显提高。③丰富性:报告内容丰富、全面,部分同学还从课文内容以外的角度进行了表达,例如:“山上有很多绿树,有美丽的花朵、活泼的鸟儿和清澈的河流,还有一个美丽的水坝。我想一旦开发,它一定会成为一个著名的景点。”④积极性:很多学生在报告中表达了对自己家乡和文化的热爱,例如:“马哈沙拉堪景点不多,(*但)最重要的这是我的家乡,我自豪地呈现你(*向你展示)”“虽然只是一个小省,但却充满了回忆和印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世界任何地方都是独一无二的”“有一种特别的美好和幸福”等。

同时,口头报告还凸显出学生们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①语音偏误:声母q、ch、x 和韵母ü发音较为困难;复韵母uo 和ou 混淆;二声和四声混淆,四声不到位;未掌握“不”的语流音变等。②部分学生表达不流畅,报告中卡顿频率较高,少部分学生存在一字一顿情况。

4. iEvaluate 环节

iEvaluate 环节针对产出1 的文字稿,采取两班交替评价的方式,请学生根据自己的评价标准,选出3 篇优秀作业,主要目的是通过该环节增加学生对课程的参与感,并通过评价同学的作业自主地完成同伴学习。

该环节完成后,根据学生投票选出的6 篇优秀作业中有5 篇与教师评价结果一致。通过访谈,发现学生评价优秀作品的标准主要为文章的长度,因此与教师采用的综合评价标准存在一定的差异。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大部分同学表示通过看同学们的作业发现自己写得还不够好,通过学习其他同学的作业也发现了一些新的角度。

5. iPromote 环节

iPromote 环节主要针对产出2 的内容。通过产出1 相关环节的开展,产出2 着重增加了教学子目标3 的要求。设置为:用汉语设计家乡的宣传册。该环节注重体现“学有所用”的理念,不仅考查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更注重激发学生深入思考,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真实的交际场景中。

通过产出2,我们发现学生的书面产出质量超出了教师的预期,主要表现在:①表现力方面:所有报告均采取了图文并茂的表现方式,排版美观,吸引力强。②内容丰富性方面:远远超出了课文中的描述角度,增加了宗教、节庆、美食、禁忌、旅游方案设计、旅游信息查询等内容。大部分报告为6~8 版,最多一份为12 版。③文字表述的准确性方面:大部分报告在课文相关信息描述部分的语言使用比较标准,但新增加的角度由于缺少必要的语言输入,该部分内容语言表达存在的问题较多。

四、结语

本次POA 理论在“中国文化”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实践,是对线上文化类课程纯输入式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一次探索。通过此次实践,结合POA 教学材料使用与评价理论框架,编制教学材料,构建了在线“中国文化”课程的iPrepare,iExplore,iProduce,iEvaluate,iPromote 五个板块教学模块。结合POA 理论中评价“产出目标达成性”的三个衡量指标:“参与度”“获得感”“产品质量”,我们认为此次的教学实践是有效的,主要经验如下。

一是强化“产出目标决定说”理念。教师在线上“中国文化”课程教学材料编制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产出能力。线上“中国文化”课程中,虽然网络上有丰富的“中国文化”教学资源,例如《你好,中国》文化短片①《你好,中国》系列文化短片是由中国国家广电总局主办、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高等教育出版社联合策划实施,选取了100 个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汉语词汇制作的100 集电视系列短片。、《美丽中国》纪录片②《美丽中国》系列片是中国中央电视台和英国广播公司联合摄制的第一部表现中国野生动植物和自然人文景观的大型电视纪录片,共6 集。、李子柒等创作的优秀网络视频都能为文化知识讲解和传播提供丰富的素材,但由于学生处于外语环境中,大部分学生无法有效理解相应的文化背景知识,活动组织和开展难度较大,“单向输入”和“零产出”的问题较为明显。因此,我们提倡在线上“中国文化”课教学中,教师除进行文化知识讲解和传播外,还应关注学生产出能力的培养,以提高学生课程参与度和获得感。

二是贯彻“输入材料服务说”理念。线上文化课程的教学材料编制要服务于提高学生的产出能力,可以将文化教学内容与日常话题表达相结合,对材料进行改编或编写,补充词语、语法和句式,为学生搭好脚手架,在内容和语言方面提供帮助。

三是应用“产出目标恰当性”和“促成活动有效性”标准指导教学材料结构安排。教师在线上文化课程教学材料准备的过程中,应合理安排和使用各类教学材料,科学布局,搭建课程框架体系,可以使用iPrepare,iExplore,iProduce,iEvaluate,iPromote 五个板块教学模块的方式进行设置。

四是采用“产出目标达成性”检验教学材料使用效果。建议教师综合运用“参与度”“获得感”和“产品质量”三个指标对教学材料使用效果进行综合评价,开展教学反思,进一步提升教学活动质量。

此次探讨仍有许多不足,将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探索。

猜你喜欢

教学材料产出导向法生词
『五个生词』快速阅读法
The cultivation of English interests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产出导向法下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研究
产出导向法指导下的大学英语读写结合教学尝试
浅论“产出导向法”研究及其应用
产出导向法驱动下的微课设计与实践研究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探索
似“简”非“简”
生词库
生词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