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基层党组织引领“三全育人”实践路径探析

2023-07-11李晓堂吴珊珊詹峰

广东教育·职教版 2023年6期
关键词:领航三全育人育人

李晓堂 吴珊珊 詹峰

一、党建领航,强领导,重规划,打造全员育人新队伍(一)加强全员育人组织领导

高校党委对于学校发展、育人合力的形成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坚持党建领航,将“三全育人”纳入到学校发展战略规划中,融入办学治校的各个环节。组建以党委书记担任组长的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把握对学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坚持党的领导核心地位,紧密团结全体工作人员,凝聚育人合力,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为党育人”和“为国育才”相统一,在总体上确立学校“党建领航·三全育人”整体框架,构建“纵向全链接、横向全覆盖、全校一盘棋”的协同育人大格局。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好基层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作用,把握好三全育人工作的方向与实质。

(二)强化全员育人制度保障

全面推进党建领航依法治教,按规施教,制定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强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等实施办法,明确工作任务和落实主体责任。结合高职院校实际,坚持党建领航,育人为本的理念,制定符合校情、学情、师情以及高职学生认知特点的《三全育人导师实施管理办法》,建立健全协同育人工作机制与工作规范,确保党建领航下“三全育人”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三)优化全员育人队伍建设

调动全体教职员工的积极性,构建好一支全方位的育人团队,抓好思政课程的主渠道,同时利用好第二课堂、社会实践等育人平台,以满足育人需求为目标,根据不同育人需求以及发挥专业教师的特点,形成书记、院长带头讲授“思政第一课”,组建有“思想政治导师”“学业导师”“技术技能导师”“职业与就业导师”“创新创业导师”“行企导师”“人生导师”等不同类型的导师育人队伍,使学校领导、中层干部、专任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管理服务人员在日常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工作中发挥不同角色的作用,切实构建起全员参与的育人格局,实现“多元素”联动,“多智能”培养。

(四)凝聚全员育人校企社合力

立足职教特色,充分带动和发掘合作企业德育资源,引导鼓励建立校企德育实践基地,加强学生在企业实习实训中的德育工作,将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工匠精神、劳动精神贯穿到学生的实习实训等实践过程中。加强与社区的联系,充分发掘社区资源,共建党群服务中心,引领学生积极服务社区、贡献青春力量。加强家校联动,对于经济困难学生及心理健康问题学生精准关爱,多渠道帮扶,实现家校共育。

二、党建领航,全覆盖,多维度,着力构建全程育人新闭环“党建领航·三全育人”年年有重点,全程有主线。以高职学生需求为导向,结合学业情况和就业情况,构建服务全程的个性化育人体系,实现了从职业生涯规划到实现全覆盖,从就业意识到就业能力全覆盖,从在校时到毕业后全覆盖,见图1。

(一)开展适应性教育

新生的适应性教育对健全学生人格和培养优良品德起着基础性作用。因此,聚焦新生入学教育,利用迎新报到、入学军训、专业认知、主题教育、精神引领等形式,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重点培育学生的理想信念,引导和教育学生形成爱党、爱国、爱人民、荣校、荣家、荣集体的情感。开展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专业认知教育、工匠精神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内驱力,促进自我发展。

(二)培养责任意识

在发展阶段,要深入学生各个场域,进行大众化、日常化、生活化、朋辈化等责任意识的常态化教育,将责任意识的培育作为青年大学生成长的重要途径,教育学生深度分析历史规律、全面了解国内外最新形势、客观认识现实世界、把握新时代的发展机遇,体现新时代的责任担当。通过社团活动、科技比赛、技能大赛,不断提升学生对专业、岗位的认知。用好实践平台、网络育人平台,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组织学生参与志愿活动,激发学生作为青年大学生的责任感。

(三)培养就业能力

在毕业选择阶段,强化学生的就业认知和职业规划。根据职业教育的类型教育特点,结合职业教育所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利资源,深入推进校企融合和产教融合,形成类型化、信息化、个性化的就业育人体系。不断加强就业教育,结合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开设相关就业课程和专题讲座,提升学生就业观念与职业适应教育,鼓励学生实习就业链条式发展,深入行业和企业,帮助学生毕业实习和就业实践进行专访拓岗。从学生报考技能证书开始,开展全方位的心理疏导、专业指导、实训模拟体验、竞赛指导等,多渠道全面提升兴趣和能力,提升毕业生职业核心能力和职场综合素养。利用院校两级校园招聘会,学校大数据平台、就业官网、短视频运营号、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引入优质企业资源,开展线上线下就业指导服务和就业能力培养,推动学生毕业就业精准对接企业需求,实现了毕业选择阶段精准育人。

(四)做好跟踪性服务

学生毕业后,要持续做好跟踪性服务。通过实地考察走访、会议座谈、调查问卷等方式,与毕业生及其所在用人单位进行沟通交流,了解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满意度,特别是学校开展人才培养、技术技能、就业服务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对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回访,可以了解全程育人过程中的优势资源和不足短板,便于不断修正全程育人的具体内容和形式载体,为全面可持续帮助学生就业服务和职业发展提供了有效的信息依据。

三、 党建领航,多课堂,优载体,全面推进全方位育人新格局三全育人是一項系统工程,涉及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需要举全校之力共同推进,需要充分发挥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多方面的育人功能,建设好校内外“四个课堂”,切实构建“一体化育人体系”,见图2。

(一)党建领航,强化思想引领

坚持党委在学校改革发展中的“把方向、稳大局、抓落实”的核心领导作用,应当强调学校党委对学校各个部门“党建领航·立德树人”工作的充分支持,发挥好统筹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完善党建领航与思政工作领导机制,优化党政联席议事规则,将党建与学校育人同部署、同落实、同考评。进一步开展党建示范创优工作,争取建立“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形成“一学院一品牌,一支部一特色”的品牌活动,以党建引领育人工作。

(二)党建领航,建设好三全育人“第一课堂”,统筹推进课程育人

高校思政课是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要切实改变以往思政教育的僵化刻板形式,应当深入挖掘专业课程当中所蕴涵的德育因子,充分将思想政治课程理论教育与专业课程有机融合,形成协同发展模式,构建“大思政”专业课程体系。

一是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深入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健全党政领导干部讲党课常态化机制,主要党政负责同志每学期至少给学生讲授2个课时思想政治理论课。定期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宣讲活动。举办“大学生讲思政课”活动,探索线上线下、课内课外有机融合、互相促进的思政课教学模式。打造特色思政课,邀请校企行业专家,各方面英雄模范人物进校园讲思政课。

二是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课程思政进大纲、进教案、进课堂。实施课程思政“培优计划”,系统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标准、教学指南,明确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立德育人责任,建立各类课程和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机制,形成协同机制。

三是建设一批赋能大学生素养的“金课”。特别是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心理健康素养、劳动素养、人文素质、科学精神、法制意识、国家安全意识的特色课程,并将这批有特色的课程内容与体育、美育、劳育类课程深度融合贯通,赋予思政内涵,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运动、增强体能、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在美育教学中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造创新活力。

(三)党建领航,创新三全育人“第二课堂”,统筹推进活动育人

注重课内课外协同育人。要切实改变高校思政教育“两张皮”的现象,要不断打通课上课下的壁垒,课堂内侧重知识育人,课堂外要侧重实践育人,有效整合课堂内外资源,实现大学思想政治素养以及个人能力的综合发展。

一是组建科技社团联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发挥科研育人的功能,加强学术诚信建设,将思想引领贯穿至项目全过程。举办高职学生“青春有我”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科技大赛等,引领师生坚持以科技创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倡导技高为荣、技术报国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追求。

二是发挥文化育人功能,创建良好的第二课堂育人环境。持续开展文化校园建设,发挥校园景观、校园精神、校史校训校歌的文化价值,形成积极向上的文化育人环境。通过传统文化基地的建设,传播中国传统优秀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劳模精神,在师生中树好典型,宣传好典型,学好典型,发挥好模范育人的作用。利用好重大纪念日契机开展革命主题教育活动,弘扬红色精神,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的血脉。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创新开展特色活动,用生动活泼的形式让党史学习入脑入心,推动党史学习向纵深拓展。

三是深入开展活动育人,用红色思想武装头脑,用运动锻炼体魄,用美感教育陶冶情操。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举办“红色运动会”,将体育运动与思政教育相结合,把立德树人融入活动中,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学生活动中,举办旗袍大赛、诗经诵读活动,传承中国经典文化精神,传播精神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产品,创新思政教育手段,促进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在学生活动中挖掘学生自身潛力,开展阳光健康成长创意荧光夜跑活动,达成“健全心灵·健康体魄”的教育效果,将社团活动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践相结合,成立校心理健康中心心理训练营,推动学生文体活动实现“美育”与“心育”深度融合。开展不负春日好食光——美食作品征集活动、劳动教育实践作品征集大赛等劳动教育主题系列活动,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体验到劳动最光荣的快乐和满足。

(四)党建领航,打造好三全育人“第三课堂”,扎实推动实践育人

突出党建领航的思想价值,将党建引领贯穿到社团实践、志愿服务、社区实践、暑假三下乡实践等的过程之中,把思想政治表现作为其中一项基本要求。通过每学期的实训月、科技社团活动、2188创客空间项目、创业园孵化项目等,深化实践育人机制。推动专业课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教学、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志愿服务、军事训练等载体有机融合,形成实践育人统筹推进格局。与社区共建大学生党性提升基地,成立党员志愿者服务队,参与社区建设,工作内容包括但不限定于协助企业党员人数统计及相关资料录入、走访周边了解环境卫生记录在案、协助社区完成相关志愿活动会务工作等等。

(五)党建领航,创建好三全育人“第四课堂”,创新推动网络育人

用党的理论武装占领大学生网络新阵地,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网络阵地内容建设,推动网络育人走深走心走实,不断开创网络思政育人新格局。明确网络育人的思政内容,不断优化网络思政教育平台,开展大学生讲党史、五四青年说等活动,将优秀的作品在教育平台上传播,开发大学生网络思政的新领地。重视网络文明建设,加强师生网络素养教育,开展大学生网络文化节、做个文明的网民等活动,增强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养成文明上网好习惯,形成和谐的校园网络氛围。重视全国高校校园网站联盟作用,积极参与高校思政工作网、易班网和中国大学生在线全国共建,发挥新媒体的育人作用。

四、党建领航,建体系,重评价,保障三全育人新成效以“十大育人”体系为基础,系统梳理校内外各个育人群体、不同岗位的育人要素,并将其作为育人的职责要求和考核内容的重点指标,同时贯穿落实于制度设计和实践操作的各个环节。推动学校“三全育人”工作制度化,推动全校教职员工将工作重点落在“党建领航·三全育人”的实效上。坚持建设指标合理、方法科学、内容全面的三全育人评价体系,以育人结果为导向,同时与育人过程相结合,形成可提升的循环评价机制。

(一)构建以高质量培养人才为目标的评价体系

构建以育人为导向的三全育人导师评价体系。通过充分发掘各群体、各岗位的育人元素,建立“党建领航·三全育人”的岗位职责要求和考核内容,完善考核评价办法,推行师德考核负面清单制度,在相关的人事管理档案中建立健全“立德树人”“师德一票否决”评价体系和约束机制,推进实现全员育人。构建院校两级“三全育人”工作指标体系,完善“三全育人”工作绩效考核和问责机制。结合学校发展实际,进一步细化建设标准和指标任务,明确责任分工,制定线路图、时间表、责任人,完善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的实施机制,作为检验“三全育人”工作成效的重要指标,确保“三全育人”工作取得实效。

构建以人才质量为目标的三全育人学生评价体系。基于学生教育的全过程培养,对学生进行综合性测评,内容包括:思想政治素质评价、学科专业素质评价、实践能力和科研创新素质评价等全方位的综合评价。思想政治素质测评以思想政治表现为主要考核指标,包含道德素养、文明素养等。学科专业素质评价以学生日常考试成绩为主,同时包含专业实践成绩、竞赛、高端技能证书等。实践能力和创新素质评价包含学科竞赛、学习能力、学习成果、社会实践等等。学生的三全育人综合评价结果将作为评奖评优的评选依据,作为入党入团的参考依据。

(二)重视多层次、重发展的评价功能

一是评价过程要讲究科学性。对于学生的评价不但要重视学生的专业成绩,还要考核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对专业学科的成绩,既要考核考试成绩,也要考察日常的表现,尤其是上课期间以及学习过程中对于专业的理解和研究,都应该在评价过程之中有所体现。除了科学性之外,评价过程还应该让任课教师在评价学生的过程中多有一些自主性,对于学生的素养的评价,如遵纪守法、人际交往、志愿服务、行为举止等也应该作为评价指标之一,尽可能全方面将学生的在校表现情况呈现出来,形成在校期间完整的成长画像。对于导师的评价,应以立德树人为核心,要根据不同的导师类型,设定不同的评价指标。对于导师的评价,应该将结果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有效推动导师反思和规范教学过程,从而也推动教师自身成长。

二是评价主体要重视全面性,目前对于学生的素养评价多数是以任课教师或者辅导员为主体,过于单一。基于“三全育人”的全员育人的大背景之下,评价主体应该也是全员参加,多方面评价,除了辅导员、任课教师,还应该将学生干部、社团组织负责人、学生本人都纳入到评价主体之中,调整相对应的评价形式与比重,全面考核学生在校的表现。除此之外,高职学校的学生都需要完成毕业实习,都要到企业进行实践,企业对于学生的评价也应该作为一个重要的参考指标,企业对于学生的工作能力、协调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应变能力等做出科学正面的评价,是学校在校外职业素养的重要体现。企业的评价,对于学生本身以及学校未来人才培养,有非常重要的参考意义,切实提升评价结果的导向作用。

三是评价结果要有动态变化,形成良性循环。评价结果要重视育人导向,在评价过程中,要形成动态变化,评价者在给学生评价的同时应该注重探索发现学生的潜在能力,给予发展性指导。高职院校的学生特点是不够自觉,缺乏自我规划与自我提升的能力,通过动态的评价机制,建立起“评价结果——素质能力提升——再次评价”的良性循环过程,让学生在接到评价结果的时候,能依据评价的科学指导,有改进提升的方向,真正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为未来进入社会做好充分准备。

结语

坚持党建领航,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构建好一支全方位的育人团队,将高职院校各个育人环节资源深度挖掘,将立德树人全面覆盖到课内课外、线上线下、行业企业、社会实践环节,从育人的各个方面做好高职院校的思想教育工作,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参考文献:

[1]梅纪萍,周蒋浒.三全育人:“五进五精”育人模式的路徑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13):64-69.

[2]韦莉莉.“三全育人”在职业教育领域实施的理念与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19,40(35):73-76.

[3]杨晓慧.高等教育“三全育人”:理论意蕴、现实难题与实践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8(18):4-8.

[4]姜雪. 高校“三全育人”:内涵、路径与机制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21.

[5]刘承功.高校“三全育人”的核心要求、目标任务和实现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9(11):92-95+111.

[6]梁紫君.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三全育人”机制研究[D].桂林电子科技大学,2020.

[7]苟建强. 基于立德树人的高校“三全育人”路径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20.

[8]葛清清. “三全育人”的理论逻辑和实践路径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20.

[9]寇光涛,岳敏,武镒.新形势下高校“立德树人”和“三全育人”的发展路径研究[J].教育探索,2018(04):84-88.

[本文系深圳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2022年度一般课题(课题名称:党建领航下高职院校“三全育人”探索,课题编号:SZ2022B027)研究成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的高职院校学生“立德树人”研究(课题编号:SZ2018A008)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魏家坚

猜你喜欢

领航三全育人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领航
领航
领航海外
领航海外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