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北边境地区满族家谱文献研究

2023-07-11李丹丹

兰台内外 2023年18期
关键词:家谱满族

摘 要:满族家谱反映出特定历史条件下满族家族最真实的生存记录。本文所研究的满族家谱时间跨度约为18世纪前后,其中较为普遍的是清康熙朝中后期黑河地区八旗驻防满族家谱。这类家谱文献极为珍贵,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家谱文献所反映出地方特色的民族文化。本文以中俄边境黑河地区满族家谱研究已有成果为基础,以《瑷珲正红旗佛满洲扎库他(张)氏宗谱》《武氏族谱》等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满族家谱的功能、价值等。对研究家谱文化、清史、八旗驻防史、中俄边境地区满族人口等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家谱;满族;功能价值

基金项目:2021年度黑龙江省教育厅省属本科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黑龙江边境地区满族谱牒史料的征集、抢救性整理与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准号2021-KYYWF-0716)

1 关于家谱

国有国史,家有家谱。家谱亦称宗谱,是一种主要以表谱的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以及家族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的特殊图书形式,是一种重要的家族文献,也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文献。家谱能让后代了解家族成员繁衍情况、各项事迹,激发后辈上进心,使先辈的优良传统得以承续。家谱修谱、续谱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创造积累并沿袭下来的具有独特性的氏族文化。早在夏朝,王室就有记录自己世系的谱牒,即夏王朝的家谱。流传至今的各类家谱有三万多种。

除汉族外,一些少数民族,如回族、壮族、畲族、蒙古族、彝族等也有家谱。从家谱产生之时起,几千年来,由于时代的不同,家谱记述内容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上古时期的家谱,仅为君王、诸侯、贵族所独有,家谱的作用主要是证明血统,为袭爵和财产继承服务。因此,家谱的内容也比较单一,主要记录世系。魏晋以后,家谱已发展到民间。当时受门阀制度、宗族势力和门第观念影响,选官、婚姻以至社会交往均看门第。因此,家谱在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就大大增强,家谱的内容也相应增加。宋代以后,科举取士制度逐步完善,家谱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逐步缩小,重点转移到尊祖、敬宗、睦亲上,主要用于记录世系,教育后人,提高家族内部的凝聚力和在社会上的声望地位。

明清两代的家谱编修已达到了我国封建社会的最高峰,许多家族不仅建立了家谱,而且多次续修。现存的家谱,多数为这个时期纂修的。明清两代的家谱体例和内容,基本奠定了民国和当代家谱撰修的基础。十七世纪,满洲崛起于东北地区,其入主中原后,与中原文化联系日益紧密,也受到汉族谱系文化的影响[1]。清代由于满族地位特殊,因此,在少数民族中,满人家谱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传统文化影响上都占据极为重要的位置。这一时期满族家谱修撰之风盛行,谱牒出现的数量较多,并且多见于东北地区。但其中也有很大一部分满族家谱散落于民间,并未经过专门机构著录和收藏,如:东北边境地区的爱辉正红旗扎库他(张)氏宗谱、黑龙江·爱辉武氏(乌扎拉)族谱、吴氏宗谱等。

2 家谱的记录形式、编撰内容

就目前传世的家谱看,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以表的形式记录家族成员繁衍情况,称为谱表或谱单。这种家谱主要登录人名,加上一些简要的文字说明。第二种形式是编辑成书,也称谱书。谱书的内容比较全面、详尽,一般包括谱序(主要叙述修撰缘起,修谱目的,本谱的修撰历史、修撰过程、修订时间等)、族源与迁徙(家族的渊源、传承和迁徙经过)、凡例(撰修原则和体例、收录范围、结构特点等)、恩荣(记载历代皇帝和地方官员对本家族或某些成员的褒奖或封赠情况,包括各种敕书、诰命、御制碑文,有的包括皇帝或地方官员为本家族题写的各种匾额)、图(祖庙、墓地、祠堂及土地四至和住宅等的示意图,一般附于卷首)、像赞(族中显达之人的画像或先人遗墨)、族规(亦称家训、家戒、戒谕等,为家族自定的约束和教化本族成员的法规,要求族人遵守)、祠堂(祠堂的历史和现状、位置、规则、神位的管理)、字辈(即命名序字,以此分尊卑、长幼)、世系(也称世系表,以图表的形式反映家族成员的血缘关系、繁衍情况。这是家谱的主要内容)、传记(家族显达人物的事迹)以及风俗、家族大事记等。谱书所包含的信息量比较大,可以让后代更详细地了解家族历史,并为史家提供比较丰富的研究资料。

3 家谱编修内容的变化

家谱的编修,过去通常是由族长或族内德高望重、知识渊博者主持。现今则由一些辈分高、热心公益事业、有较高威望并有一定文化素养的族人主持。也有的家族聘请专业人士编修。

随着时代的发展,家谱的内容也有相应的改革。如收录内容范围的变化,为了体现男女平等的原则,许多家族在续谱时,不只记录男丁,增加女儿、儿媳的名字,有的把女婿也收进来。如《瑷珲正红旗佛满洲扎库他(张)氏宗谱》世谱表中,一至四世谱表所记载的人名均为男性成员,女眷未记录在谱表中;至第七世开始,若有女性成员也只记录“女儿”或“长女、次女,三女”,并未记录女儿的名字;在八至十世谱表(约1799—1874)中,儿媳首次被记录在家谱中;八至十世谱表(一)中记载“罗托”的次子“七十九”(第八世)生次子“金柱”(第九世)后开始记录女性成員;在第十世谱表一栏中记录:“金柱”的长子“口顺”、长媳关氏、次子兴顺(1891—1948)、次媳张氏(1892—1935);在八至十世谱表(六)的记载中,第十世一栏中开始出现对女儿姓名、儿媳姓名和女婿姓名及生卒年的记载,记录内容也愈加详细,如“吉拉木宝”生长子“寿昌”,寿昌第三子“福孝”的长子“金生”(1901—1974)、长媳“陶瑞花”(1898—1957)、长女 “秀华”(1909—1978)、长婿“吴春华”(1911—1989)。家谱内容的改革体现出社会观念的进步,男尊女卑的思想逐渐弱化,也更加全面反映一个家族的血缘关系。

4 东北边境地区满族家谱文献中的族源与迁徙

清朝前期,东北地区人口最多的民族即为满族。而清代满族又有新、旧之分。旧满族又称为“佛满洲”,是指满族原有的本体部分(即努尔哈赤时期统一的女真各部),编为八旗;新满族又称为“伊彻满洲”或“伊其满洲”,主要是指清初陆续招服的瓦尔卡、呼尔哈、赫哲、索伦等各族人新编入八旗的部分[2]。笔者在搜集整理中俄边境黑河地区满族家谱的过程中,通过对搜集到的近百份满族家谱进行统计、对比研究,发现:①该地区约62%的满族家谱中记载其族源为伊彻满洲,即新满洲,且大多数均是随宁古塔副都统萨布素所部征讨罗刹后定居瑷珲一带。如《武氏族谱》中记载,该家族先祖为武扎拉苏亚,属“伊彻满洲”满洲八旗中的“正黄旗”。该家族修谱时查阅了清代《满洲正黄旗左领详表》中相关的记载:“第九左领 新满洲 康熙十三年 世管左领 布克韬乌扎拉氏 瓦旦”,以及民国九年之《瑷珲县志》“清代瑷珲官职”中的记载:“满洲正黄旗二世管左领武扎拉氏”。当时沙俄屡屡侵犯黑龙江流域,清廷决定以武力消除俄患。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其先祖武扎拉苏亚率领长子与三子随宁古塔副都统、黑龙江将军萨布素自宁古塔奔赴瑷珲抗俄戍边,其后人今居住在黑龙江爱辉、黄旗营子、长发屯等地。②约36%满族家族为“佛满洲”人,如《瑷珲正红旗佛满洲扎库他(张)氏宗谱》中所记载的该家族原籍吉林乌拉(今吉林省吉林市,清乾隆二十二年之前属宁古塔将军管辖),系佛满洲人,清代隶属瑷珲八旗正红旗头佐,满姓为扎库他氏,民国后冠以汉姓张。瑷珲县始祖为萨宁阿。康熙二十二年,萨宁阿长子赛库之长子赛图和四子噶吉那等十余名家族男丁,随宁古塔副都统萨布素所部征讨罗刹。该家族在查询十一世祖佐领德金的履历时,几经周折,后经专业人士帮助,终在光绪十四年(1888年)瑷珲官员考选军政名册中,发现了德金的履历:“德金,黑龙江城正黄旗佐领,正红旗德宝禄人。光绪十一年优先即补佐领出征一次,参战八十次,杀贼三十人,俘虏七人。因善战赏戴蓝翎,复因善战赏换花翎。受烫伤一次。十三年逢恩诏,在佑领上加一级。食俸二十一年,现三十七岁;满洲。”[3]可看出该家族与武氏家族同为征战戍边满族,后定居于江东旧瑷珲一带,多数后人今居爱辉区、小黑河、长发屯、张地营子、大(小)乌斯力等地,亦有少数族人居于哈尔滨、呼玛、赵光、孙吴、逊克、爱辉区外三道沟、东四家子等地;③其余2%家谱中所记载的家族多为征罗刹后入汉军旗籍或因多种原因移民迁居而来,如《瑷珲姚氏宗谱》所记载,该家族原籍山东省即墨县(现青岛市即墨区),后迁居山东掖县(先莱州市)沙河东部“周村”,二世祖良玺公于康熙二十二年自山东从军,跋涉万里来瑷珲(当时称艾虎)。平定罗刹后入汉军旗籍,战后定居江东六十四屯之一的黄山屯驻守远东,保卫边疆。该族后人现多数居住在爱辉、上二公、杨树屯、四道沟等地。

由以上家谱记载中不难发现,东北边境地区(瑷珲)满族,在驱逐沙俄侵略战中的重要贡献及历史地位。这些满族八旗军作为清军主力的瑷珲满族旗兵,带领族人毅然奔赴北疆、投身卫国战争。他们骁勇善战,为维护国家统一,守卫边疆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5 满族家谱的功能与价值

家谱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创造积累并延续下来的一种独具特色的氏族文化,比较完整的谱书又可为研究历史学、人口学甚至遗传学等提供宝贵资料,因此家谱文化极具研究价值。单从家谱的功能来讲,满族家谱具有四大功能。

5.1 追根溯源,凝聚血亲的功能

家谱记载本族的历史源流,如果内容是记录一户人家,一般称为“家谱”;而记录一支系,一般称为“宗谱”;如记录全族人则可称之为“宗谱”或“族谱”。记载本族历史源流、世系脉络是家谱最基本的功能。家谱是一个家族的血脉传承、嫡庶亲疏的最直接的证明。努尔哈赤下令将其政治军事生产生活等一切事物均记载于“档子”,从而有了该民族谱书修撰的鼻祖之作《满文老档》。至此,满族家谱经历了从无字到有字记载的发展。明清时期统治者极为重视谱书的修撰,历史上还曾依据谱牒、姓氏族地来选任官吏。

5.2 记载本族定姓命名的起源

家谱的命名,通常是在前面冠以姓氏、地名、原籍、堂号(祠堂名号)、几修(第几次修谱)等内容。满族姓氏文化具有自身的民族特色,但因受汉文化影响,满族姓氏均被弃置而延汉习,如今,满族姓氏几乎均被汉姓替代,但在满族家谱中均会记载本家族满姓起源。如黑河瑷珲满族《吴氏宗谱》先祖为东海女真其部落之氏族,后迁徙到乌拉(吉林)、宁古塔(宁安)两地驻防,其家族满姓为“乌扎拉”后改为汉姓“吴”;《武氏族谱》满姓为“武扎拉”,汉姓为“武”。早在清代,乾隆皇帝便意识到满族姓氏问题,曾针对八旗改姓问题严厉整饬,承接其父雍正的未竟之事,编修了《八旗满洲氏族通谱》等书,将当时已经形成的679个满族姓氏起源,祖居地等情况一一做了说明[4]。此举对满族的姓氏文化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但《八旗满洲氏族通谱》所收姓氏并不完全,尤其是从满族旧姓中分化出来的子姓氏并未完全覆盖,或因官修缘故,一些满族姓氏已经发生极大变化,此种情况之下,想要查询易姓子民相对应的满族旧姓及姓氏的起源尤为困难。民间修纂的满族家谱所记载的相关内容能起到极好的补充作用。

5.3 记载民(家)族风土人情事迹

满族家谱所编修的内容大都包含家族世系表、宗训族约、家族人物传略、家族要事等。多数满族家谱记载内容都可以反映该家族及地方的满族社会经济、文化、风俗,宗教信仰等各个方面。这也是家谱具有的重要史料价值。

5.4 满族家谱具有教化功能

家谱中关于族规家训部分内容作为约束世家子弟言行举止的范本,成为规范社会秩序的一种重要手段。明清时期,家谱的道德教化作用被统治者极为看重。家谱以“孝”与“和”为主要宣扬的传统伦理思想。家训中规范教化家族成员,要孝顺父母,尊敬长辈,和睦邻里,言行规范,不做枉法之事。这些在今天也极具教育意义。

6 结语

满族家谱从历史学角度来讲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梁啟超先生就曾指出,族谱是“重要史料之一”,是“史界之瑰宝”[5]。家谱对研究宗族史和家庭史、人口史、底层社会生活史、民族史和边疆史、地方史等诸多方面都可提供极为珍贵的历史资料。

参考文献

[1]许淑杰.东北地区满族族谱的收集整理及其史料价值[J].吉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4).

[2]潘春良,艾书琴,等.多维视野中的黑龙江流域文明[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8.

[3]吴雪娟.清代八旗户口档与家谱整理研——以瑷珲满族扎库塔氏为例[J].满语研究,2011(2).

[4]吕萍.佛满洲家谱精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7:4.

[5]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M].北京:中国书店,1985:336.

作者简介:李丹丹(1985— ),硕士学位,黑河学院图书馆中级职称,研究方向:图书馆学、文献学。

猜你喜欢

家谱满族
传承满族文化 助力乡村振兴
家即是国,钩沉史海乐为舟——“家谱文化的传扬者”朱炳国
新宾满族歌舞音乐创作及时空表述
家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辽宁满族民间故事的教育作用
让满族剪纸艺术走向辉煌是我一生的追求
改成汉族的满族人
满族剪纸中所蕴含的萨满文化
岁月沉淀中的老家谱
从《家谱》看吉林回族的源流与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