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徽黄山大鲵省级自然保护区动植物资源现状及自然属性和可保护属性评价

2023-07-10曹蕾

安徽农学通报 2023年8期
关键词:自然保护区评价

摘要 安徽黄山大鲵省级自然保护区自然环境优良,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黄山大鲵的优良栖息地。本文介绍了该保护区内的野生动植物资源现状,并以黄山大鲵为标志性物种,从自然属性和可保护属性2个方面对其进行了评价。

关键词 黄山大鲵;自然保护区;动植物资源;自然属性;可保护属性;评价

中图分类号 S759.9   文献标识号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23)08-0098-04

大鲵俗称“娃娃鱼”,隶属于两栖纲有尾目隐鳃鲵科大鲵属,起源可以追溯到侏罗纪时代,具有极高的进化独特性,在全球生物多样性资源保护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堪称 “水中大熊猫”,被称为“活化石”。大鲵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995年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I,1998年被《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列为极危物种,2016年被《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列为极危[1]。安徽黄山大鲵省级自然保护区跨黄山市休宁、祁门两县,地处中纬度地带,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日照适宜,无霜期长,水热季节交替明显。区内海拔由西南五龙山脉白石塔向北渐低,落差约650 m。保护区内复杂多变的地形条件、纵横交错的山涧河流小溪以及适宜的气候条件,孕育了丰富的野生生物资源。本文介绍了保护区内的动植物资源现状,在此基础上以黄山大鲵物种的重要性为切入点,对保护区的自然属性和可保护属性进行了自然生态评价。

1 动植物资源现状

1.1 植物资源

安徽黄山大鲵省级自然保护区地处中纬度地带,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四季分明,热量丰富,雨量充沛,日照适宜,无霜期长,水热季节交替明显。春秋短,夏冬长,春季天气多变;夏季温度高、湿度大,降水集中;秋季降温快,常出现“夹秋早”,气温日较差大;冬季冷而不寒,雨雪不多。保护区内地形复杂多样,植物资源丰富,安徽黄山大鲵省级自然保护区有维管植物138科460属共计800种。其中,蕨类植物19科28属46种;裸子植物6科8属10种;被子植物113科424属744种。在被子植物中,双子叶植物94科346属616种;单子叶植物19科78属128种。蕨类植物仅占维管植物种数的5.75%,裸子植物占1.25%,被子植物93.00%。可见,双子叶植物是该区域维管植物群落的主体植物类群。参考吴征镒教授的《世界种子植物科的分布区类型系统》的划分,可将该区域内维管植物138科划分为世界分布科、热带分布科和温带分布科3大类10小类。

保护区位于我国北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向暖温带森林生态系统的过渡地区,海拔落差约700 m,自然植被保存较好。由于水热条件充裕,其植物种类丰富,植被类型多样。保护区植被以森林植被为主,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和针叶林占具绝大多数面积,草丛和灌丛不甚发达,主要在溪边、林缘零星分布,在山顶和山坳呈斑块状分布。

按照《中国植被》采用的原则和依据进行分类,结合实地调查,保护区植被的主要类型可划分为4个植被型组,7个植被型,17个群系。保护区内常见的群系包括杉木林、马尾松林、青冈林、茅栗林、枫香林、短柄枹林、毛竹林、乌药灌丛、绿叶胡枝子灌丛、芒草丛等。

根据1984年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公布的《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2021年国务院批准公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和国家林业局保护司2010年公布的《中国珍稀濒危植物名录》,保护区珍稀濒危及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银杏(Ginkgo biloba)、南方红豆杉(Taxus chinensis var. mairei)、浙江楠(Phoebe chekiangensis)、野大豆(Glycine soja)、榧树(Torreya grandis)、大葉榉树(Zelkova schneideriana)、喜树(Camptotheca acuminata)、青檀(Pteroceltis tatarinow),共计8种。

1.2 动物资源

1.2.1 鱼类。根据实地调查结果,结合文献资料,在安徽黄山大鲵省级自然保护区记录有鱼类5目10科36种,其中鲤形目鱼类有27种,占总数的72%;鲈形目4种,占总数的11.1%;鲈形目和合鳃目鱼类各2种,各占总数的5.6%;鳉形目鱼类1种,占总数的2.8%。在7个科中,以鲤科种类为最多,共21种,占总数的58.3%;其次为鳅科,共5种,占总数的13.9%;鲿科、真鲈科各有2种,分别占总数的5.6%;平鳍鳅科、大颌鳉科、合鳃鱼科、刺鳅科、沙塘鳢科和虾虎鱼科各1种,占总数的2.8%。

1.2.2 两栖类。安徽黄山大鲵省级自然保护区内共记录到两栖动物2目9科25种,其中无尾目蛙科种类最多,为10种,占总数的40%,雨蛙科3种,叉舌蛙科3种,树蛙科2种,姬蛙科2种,蟾蜍科1种,角蟾科1种;有尾目3种,蝾螈科2种为费氏肥螈和东方蝾螈,隐鳃鲵科1种为保护区明星物种大鲵。

1.2.3 爬行类。在安徽黄山大鲵省级自然保护区记录的爬行动物有43种,隶属2目12科,调查结果表明,铅山壁虎、福建竹叶青、蓝尾石龙子、北草蜥、红纹滞卵蛇、虎斑颈槽蛇最常见,为当地优势种;铜蜓蜥、赤链蛇、乌华游蛇、短尾蝮、中国石龙子等物种也有一定的种群数量,其他物种均为偶见种。

1.2.4 鸟类。保护区内共记录到137种鸟类,隶属于15目41科84属。其中,雀形目鸟类占绝对优势,为26科55属97种,在总数中占比分别为63.9%、65.2%、70.8%,这可能与保护区的地理位置密切相关。保护区位于皖南山区,其林地资源丰富,其中较为常见的鸟类有红嘴蓝鹊、画眉、松鸦、红尾水鸲、领雀嘴鹎、白头鹎等。鹃形目、鹰形目的鸟类仅次于雀形目,其科、属、种数分别为1科2属6种、1科3属5种。这些类群中,较常见的物种有松雀鹰、凤头鹰、红角鸮、大杜鹃、中杜鹃、大鹰鹃等。保护区内虽然有一定山涧溪流等湿地资源,但是由于地理位置的限制,水鸟较少,仅10种,分别为??目的1种、鹤形目的2种、鸻形目2种和鹈形目的5种,其中较为常见的是白鹭、夜鹭。

1.2.5 哺乳动物类。保护区共记录的兽类7目22科59种。其中,啮齿目种类最多为19种,占兽类物种总数的32.2%;翼手目次之,为17种,占兽类物种总数的28.8%;食肉目9种,占兽类物种总数的15.3%;食虫目7种,占兽类物种总数的11.7%;偶蹄目4种,占兽类物种总数的6.8%;灵长目2种,占兽类物种总数的3.4%;兔形目1种,占兽类物种总数的1.7%。《安徽兽类志》记载的大型食肉动物目前已不见踪迹,目前调查中仅观察到黄鼬、狗獾、猪獾和豹猫等12种小型食肉目动物。保护区所观察到的偶蹄目动物仅有4种(野猪、小麂、毛冠鹿、中华鬣羚),其中野猪和小麂的种群数量较大,较为常见。

1.2.6 大鲵资源。主要内容如下:

1.2.6.1 历史分布。20世纪80年代以前,大鲵在皖南山区广泛分布且资源量十分丰富,皖南山区为安徽省较大的重点分布区,尤其是在祁门、休宁两县交界地,其中休宁地区为片状分布,在休宁县各山区都有分布,主要在流口等镇乡所辖区域,包括以下区域:率水河源头一带,其界限为北起流经金字牌、凫峰的梅溪河;南至冯村、汪村海拔1 000 m以下山脉;东抵休宁碜溪河;北至祁门、休宁的头号尖、阴公山、栗树尖一线,总面积约260 km2。重点分布的乡镇有流口、汪村、冯村、山后、鹤城等乡镇,核心分布的区域位于大源河“流口—鹤城”和小源河“流口—汪村”的区段。20世纪80—90年代以后,受气候条件、水文条件变化以及人为盗捕的影响,皖南山区的大鲵野外数量锐减,野生种群急剧下降。大鲵分布区域呈日益缩小趋势。

1.2.6.2 专项调查。2021年3—4月、8—10月,大鲵科考组采用样方河段实地调查与走访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开展调查。调查区域为率水水系的大源河、小源河、梅溪河、用余河、冯源河、大连河、田里河及其支流等,选择历史上有大鲵分布、人为干扰少、生境较好的样方河段进行调查,共发现大鲵分布点5处,分别位于梅溪河和用余河交汇点上游、左右龙水交汇处下游、田里河石屋坑附近、大连河中段。据调查分析结果,目前人为干扰少且栖息地生态环境适宜大鲵生存繁衍的区域,主要位于流口、鹤城、汪村3个乡镇的深山溪流中。

3 动植物资源评价

黄山大鲵保护区拥有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优越的生态环境,分布着许多国家、省重点保护的珍稀动植物,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这些物种不仅是保护区的宝贵资源,同时也是重要的遗传基因库,对维护区域生态平衡,保持野生物种种群的存续,筛选及改良具有商品意义的物种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而且对珍贵动物保护和科学研究的价值更是难以量化计算。

保护区有支撑野生大鲵生存的良好环境条件。在溪流生态系统中,蛙类和鱼类资源丰富,可供大鲵生活的食物充足。通过调查和走访,发现保护区范围内的溪流中仍有大鲵分布,这也提示尽管该区域在历史上经历过环境退化、捕捉等影响,但是野生环境下仍有稳定的大鲵种群存在。

4 自然属性评价和可保护属性评价

4.1 自然属性评价

4.1.1 物种珍稀濒危性。安徽黄山大鲵省级自然保护区是以保护大鲵及其栖息地为主要目的保护区,其主要的保护物种为大鲵,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被列为极危(CR)等级。同时,在《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被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在《华盛顿公约(CITES)》中,被附录I收录。除此以外,保护区还有白颈长尾雉、白鹇、勺鸡、鹰、隼、鸮、豹猫、食蟹獴、中华鬣羚等保护物种分布。该保护地覆盖了众多的珍稀濒危物种,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

4.1.2 物种代表性。大鲵(Andrias davidianus)曾广泛地分布于我国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的中游和上游地区及其支流的淡水生态系统中,也有部分种群分布于珠江、长江中下游,遍及我国中部、南部和西南等多个省市[1]。大鲵是山区溪流生态系统中的代表性物种,生活在山谷森林溪流环境,需要周边植被茂密,生境异质性高。其所生活的溪流中往往有若干深潭和众多回水湾,主溪流水流湍急,回水湾水流平缓,水质凉爽清澈。由于对环境条件要求苛刻,大鲵在野外常呈点状分布:只生活在少数生境合适的溪流中,而不是出现在分布区的每条溪流。成年大鲵是其溪流环境中的顶级掠食者,强壮、孤独、凶猛,食量大、食谱广,可以吃掉包括各种溪流鱼类、鳅、鳝、蟹类、蛙类、鼠类、鼩鼱类、蛇类、水生昆虫及其幼体等,甚至体形较小的同种大鲵个体,在溪流生态系统中,起着关键的生态角色。

最新的研究发现,中国大鲵并非单一物种,目前研究数据支持至少5个隐存物种的划分,包括陕西、四川、广西、贵州、安徽种,都可视为不同物种,其分布地与各个水系分布紧密相关,大致对应黄河,长江,珠江,钱塘江等水系流域,其中还有一些隐存种尚未被发现,甚至有可能多达8个物种[3]。黄山休宁大鲵就属于上述的安徽省独立种群,很可能是一个独立的物种,如此一来,其在保护生物学上的重要性则更加凸显。

4.1.3 生境重要性。目前,各地野生种群面临的威胁日益加剧,湖北、湖南、四川、安徽等8个省份野生大鲵分布较多的地区。安徽大鲵主要分布于皖南山区和皖西大别山区,但由于人类的活动干扰和栖息地的过度利用,使安徽省大鲵的生存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栖息地生境斑块和破碎化,质量急剧下降。目前,皖南野生大鲵主要集中在黄山大鲵自然保护区及附近地区。皖南地区目前幸存的野生大鲵可能仅分布在原保护区内多个互相隔离的生境中,适宜栖息地面积十分有限。缺乏适宜的栖息地是大鲵保护目前面临的难题之一。因此,保护好生态环境,以更好地保护大鲵的栖息地尤为重要。在此过程中,可科学加快大鲵增值放流,逐步扩大大鲵分布区域和种群数量,推动皖南分布的野生大鲵在休宁、祁门区域范围内走出濒危困境。

4.2 可保护属性评价

4.2.1 科学价值。安徽黄山大鲵省级自然保护区的科学价值体现在诸多方面。首先,保护区位于我国华东人口稠密地区,人为活动频繁,干扰大,大鲵分布呈现严重的片断化和孤岛化,且大鲵的生态习性也十分特殊,因此保护區的保护管理模式、功能区划等很难照搬其他类型或物种的保护区,这为开展保护生物学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案例。其次,从保存的化石发现,1.6亿年来大鲵的身体结构没有明显的变化,是动物界中“活化石”。大鲵在淡水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顶级捕食者的角色,处于食物链的顶端,生态习性特殊,数量稀少,栖息地破碎化严重,是开展种群生态学、繁殖生物学、恢复生态学等的重要研究对象。再次,大鲵在遗传学研究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由于野生大鲵分布在相互隔离的生境中,数量较少,彼此间难以进行基因交流,因而存在较大的小种群遗传多样性保护问题。第四,大鲵在肉类产品开发和合理利用方面也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20世纪后期,栖息地丧失和过度开发利用导致大鲵在野外几近灭绝,非法贸易和长途运输使得众多大鲵繁殖场遗传混杂。2018年,科学家发现了大鲵不同地理种群间存在很大的遗传分化,甚至达到物种分化的程度。黄山地区的大鲵与我国其他地区大鲵在遗传学上存在明显差异,其种群数量较小,因而亟须对现有黄山大鲵的保护策略和措施进行评估和改进,特别是对于安徽省大鲵现有小种群物种,亟须优先保护。同时应加强遗传技术的应用,建立不同物种的技术标准,规范养殖市场。另外,应禁止未经遗传核查的无序放流,在遗传鉴定的基础上,支持原产地放流,尽最大可能保护好已发现的黄山地区的大鲵[4]。

4.2.2 经济价值。近年来,国内开展了大鲵的人工养殖研究,安徽省也开展了大鲵的人工繁育工作并获得成功,全省大鲵养殖发展迅速。由于人工养殖娃娃鱼味道鲜美,市场前景较好,人工养殖的大鲵经过批准可以合法上市,市场价格高。值得注意的是,在发展养殖业的同时,要注意对自然种群的保护,一方面要严禁从原生地的盗捕野生个体的行为,另一方面严格控制人工种群,避免养殖谱系和产地不明的“商品大鲵”,尤其要严防它们逃逸进入皖南地区大鲵的原生栖息地。

5 结语

安徽黄山大鲵省级自然保护区位于皖南山区,自然生态环境优良,保护区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地方丰富的动植物资源。研究表明,黄山地区的中国大鲵具有特殊的遗传特征,该种群与我国其他地理种群间存在较明显的遗传差异,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和经济价值。因此,保护黄山地区野生大鲵资源尤为重要。

6 参考文献

[1] 赵春霖.中国大鲵(Andrias davidianus)生态致危因子研究[D].南充:西華师范大学,2019.

[2] 黄林,邵崇斌,任晓静.陕西省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3,18(4):113-117.

[3] 丁佳.娃娃鱼“分家”了[N]. 中国科学报,2018-05-22.

[4] 张航.中科院领衔学术团队研究发现 中国娃娃鱼或是“八兄妹”大家庭[N]. 北京晚报,2018-05-22.

(责编:张宏民)

作者简介 曹蕾(1984—),女,安徽合肥人,工程师,从事林业调查规划等相关专业工作。

收稿日期 2022-11-22

猜你喜欢

自然保护区评价
七姊妹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SBR改性沥青的稳定性评价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黑龙江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张掖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保护自然保护区刻不容缓
浅淡黄岗梁自然保护区的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关于项目后评价中“专项”后评价的探讨
阅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