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考古信息集锦

2023-07-07

大众考古 2023年2期
关键词:画像石考古遗址

Books Exhibition 书讯

《科技考古与文物保护:原思训自选集》

原思训 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2022年10月

本书选载原思训先生本人及与合作者在科技考古、文物保护领域发表的部分文章。科技考古专题涉及碳十四、铀系、电子自旋共振测年方法和应用,以及用科学手段追溯我国陶器的起源,探索我国旧石器文化向新石器文化的过渡时间等。文物保护专题主要为土遗址保护材料的制备和应用等。

《文物中的鸟兽草木》

刘敦愿 著,郑岩 编

四川人民出版社,2022年11月

出没于古代器物与画像中的鸟兽草木,题材广泛,映现着人们与自然界生物丰富密切的关联,以及由此形成的文化含义和艺术脉络。本书通过描述这些图案、纹样的风格,剖析其意涵,来推想古人对自然资源的认识、改造与利用,复原彼时的生态环境与社会生活,呈现出考古材料多方面的价值。

《良渚墓葬》

方向明 著

浙江古籍出版社,2022年11月

良渚文化时期墓地的选择、营建已形成了一整套的模式和规模。不同规模、不同等级的聚落墓地,随葬品中的陶器、石器、玉器、象牙器、嵌玉漆器等,其种类、数量、组合、品质等是聚落规模和等级聚落的标志,不少随葬品还具有鲜明的性别特征和地域特征。这些都成为聚落内部社会组织和聚落群之间关系的反映。

《光宅中原:拓跋至北魏的墓葬文化与社会演进》 倪润安 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2022年10月

作者探讨了拓跋起源、拓跋南迁匈奴故地、拓跋代国至北魏各时期墓葬文化的演变等问题;揭示了力微联盟对檀石槐鲜卑文化的继承、北魏早期对边疆文化的整合、北魏中晚期文化向“晋制”的复归、北魏文化余脈开启“唐制”新模式等问题;还将北魏墓葬文化置于南北朝发展的横向比较中,探讨北魏与南朝争夺文化正统的过程。

《3000年人类迁徙史》

【英】罗宾?科恩 著,扈喜林 译

广东人民出版社,2023年2月

从第一次走出大裂谷开始,人类迁徙的步伐就不曾停止,文明多样性也由此诞生。狩猎、采集、游牧、躲避灾害……早期人类在自然支配下被动迁徙,寻找生命延续的可能;战争、宗教、殖民……在漫长的古代史中,政治和社会力量成为人类长途跋涉的重要原因,奠定了现代世界的基本面貌……

《雄丽南都:南京历代城池格局演变》

南京市城墙管理中心 编

东南大学出版社,2022年11月

南京城墙是中国古代城垣营造史上的珍贵实物标本,中国都城发展史上的重要物证。本书系融媒体图书,旨在梳理南京城墙的历史演变,探讨古都格局的形成与发展,结合三维扫描技术、三维建模与虚拟展示技术,实现对历代南京城的数字化、精细化复原与展示,实现纸质内容与数字内容相得益彰。

穷物理

郑州仰韶时期石纺轮的类型与加工技术

石纺轮是仰韶时期重要的石质工具之一,作者对郑州地区仰韶时期石纺轮开展类型学研究、数理统计和微痕分析后发现,石纺轮制作和纺织品生产中存在较高的专业化水平。郑州地区应存在两种不同类型的石纺轮,器物形制与生产技术间存在紧密关联,分别对应管钻和打制—实心钻两种技术体系,这两种技术体系在郑州地区仰韶时期各遗址内均有发现,表明不同遗址间的石纺轮加工技术水平并无明显差异。(任文勋等,《人类学学报》2022年第4期)

二里头贵族阶层酿酒与饮酒活动分析

中国青铜时代以青铜礼器的出现为重要特征,主要器形为爵、盉等酒器,很可能在祭祀宴饮活动中使用,使用这些器物的人群具有较高的社会身份。这些青铜器是模仿同类陶礼器铸造而成,而从陶礼器向青铜礼器的转变发生在二里头遗址。这类陶礼器常被认为与酒相关,但是目前缺少科学分析以了解其功能。作者通过对从二里头遗址中出土的16件陶器样品进行残留物分析以检验酿酒与饮酒的直接证据。分析结果显示,曲被用作糖化发酵剂,大口尊用于半固态发酵酿酒,尊用于储酒,鬶和盉用于温酒和备酒,爵用于饮酒。其中,曲的原料包括红曲霉和草曲。发酵原料主要是水稻和小麦,并包括黍、薏苡、栝楼根等植物。水稻和小麦应不是伊洛河流域的主要农作物,其少量种植可能具有特殊用途,包括作为贡品被二里头高等级人群用于酿酒。这项研究表明,二里头宫殿区具有举行宴饮活动的功能,为贵族阶层在特定的空间场合利用礼仪性器具提供特殊酒饮。这类宴饮活动可用来展示其社会地位、财富和权力,或实现与各种社会群体结盟的目的。这种以酒饮为核心内容的贵族宴饮活动及其相关的强调社会等级价值观念的发展,是中国早期国家形成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特征。(贺娅辉、赵海涛等,《中原文物》2022年第6期)

赫梯帝国因何毁灭?最新研究称或重大干旱导致

Science最新发表一篇气候变化研究论文认为,安纳托利亚地区在公元前1198—前1196年发生的一次重大干旱,可能是赫梯帝国崩溃的重要因素。赫梯帝国位于半干旱的安纳托利亚中部地区,曾是古代世界的强盛力量,繁荣了5个世纪,直至公元前1200年崩溃。长期以来,这一帝国已证明有能力抵御常规的社会政治、经济和环境挑战,例如干旱的威胁。不过,该时期一场长达300年的向更干燥、寒冷气候的转变,被认为与多个东地中海和近东地区古代文明的崩溃有关。然而,气候变化和人类历史事件之间关联的准确细节尚不明朗。为评估干旱对赫梯帝国崩溃的影响,论文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美国康奈尔大学斯特尔特·曼宁与合作者一起,利用稳定同位素记录以及当时中安纳托利亚地区的刺柏树年轮测量数据,建立了高分辨率干旱记录。他们发现了一个反常的严重持续干旱时期,发生在约公元前1198—前1196年间。论文作者认为,这一严重干旱造成了长期的食品短缺,赫梯帝国核心内陆地区依赖于地区性的谷物生产和畜牧,面对干旱尤其脆弱。这些短缺可能造成了政治、经济和社会动荡以及疾病暴发,并最终可能导致了帝国的崩溃。(孙自法,中国新闻网)

知文明

班簋等器铭文所示西周中晚期“东土”边域之态势

周公东征之后,周人在东国地区建侯立邦,形成了以齐、鲁等侯在此地为王朝戍守开拓的格局。西周王朝中晚期,“东土”边域的局势日趋紧张。班簋、史密簋、师簋等青铜器铭文,记载了这一时期“东土”边域时常受到属东夷、淮夷等族邦的侵伐,形势不甚稳固,甚至出现重大的军事危机。这些危机皆由王朝军为主力军队平定,表明整个西周时期中央军事力量始终强于地方,边域地区亦能由周王严格控驭,虽有地方军事力量逐渐坐大的势头,但尚未出现强侯各自為政的局面。(张海、李娜,《江汉考古》2023年第1期)

汉代画像石产业链研究

数以万计的画像石和采石场遗址的发现,以及汉代画像石上的榜题文字,为研究汉代画像石从采石到最后消费的产业链提供了基础材料。汉代画像石采石场面积较大,传统采石技术已经成熟,能够按需要的尺寸采石;石刻画像雕刻技术到东汉时期已经相当成熟;不同风格的画像石表明,当时存在数量可观的画像石作坊;大量存在的画像石建筑和零散画像石则表明,消费群体人数众多;画像石产业链完整。(杨爱国,《考古与文物》2023年第1期)

读天下

“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召开

2月15日,“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通报了河北尚义四台遗址、云南晋宁古城村遗址、甘肃礼县四角坪遗址、宁夏贺兰苏峪口瓷窑遗址、内蒙古巴林左旗辽上京遗址等5项重要考古成果。尚义四台遗址第一、二组遗存初步判断为一支新的考古学文化,考古所见成组房址实证了北方地区早期定居村落的出现,展现出人类生存方式从旧石器时代的流动性栖居到新石器时代早期逐渐定居的发展转变,细石器工业继承自泥河湾盆地一万余年的楔形细石核技术传统,表现出文化与人群的连续性。晋宁古城村遗址是首次在滇文化核心区内发现的一处完整的商周时期环壕聚落,代表了一个早于滇文化的考古学文化,是探索滇文化来源的重要线索。礼县四角坪遗址为一处秦代大型建筑遗址,整体呈明显的中心对称格局,层级分明、秩序井然,初步推测可能为一组与祭祀相关的礼制性建筑。贺兰苏峪口瓷窑遗址是目前发现最早的西夏瓷窑址,揭示了一个全新的窑业类型,填补了西北地区精细白瓷烧造的空白。辽上京遗址发现的一号建筑基址是辽上京皇城南部区域内规模最大的建筑基址,推断应为都城内极为重要的皇家建筑,根据《辽史》记载,辽上京皇城西南分布孔庙、国子监、寺院和道观等辽代早期建筑,为确认一号建设基址的性质提供了线索。(徐秀丽,国家文物局网站)

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初评启动

2月3日,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初评启动。候选项目均为各发掘资质单位主动申报,经国家文物局审核,最终确定32项参评。推介活动办公室将组织投票推荐产生20项进入终评。

猜你喜欢

画像石考古遗址
十大考古发现
考古学家怎样发现遗址?
考古出乎意料的几件事
INDUSTRIAL EVOLUTION
三星堆考古解谜
辽上京遗址
汉代画像石里的成都生活
沂南北寨——大型画像石汉墓
汉画像石墓出土仿木结构石立柱初步研究——兼谈白杨店画像石墓出土立柱位置
汉画像石中的“天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