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苏民营企业防范化解风险隐患路径研究

2023-07-06曹燕宇盛华根

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 2023年3期
关键词:民营企业

曹燕宇 盛华根

[摘 要]民营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受疫情反复及超预期因素影响,我国民营经济风险隐患凸显。为助力民营企业防范化解风险隐患,推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本文梳理了1 376份来自江苏民营企业等有效调查问卷的相关数据,分析了民营企业生产经营、产业链供应链、营商环境等领域的风险隐患。在对风险隐患全面评估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民营企业防范化解风险隐患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江苏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决策提供借鉴与启示。

[关键词]民营企业;防范化解;风险隐患

[中图分类号]F121.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071(2023)03-0089-08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新时代之后,民营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江苏作为经济大省,民营经济已经成为江苏经济发展的主力军、科技创新的主动力、吸纳就业的主渠道,2021 年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省 GDP 比重达 57.3%①,是江苏实体经济和制造强省的重要支撑力量。但是近年来,大国博弈日趋激烈、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宏观经济面临的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继续存在,诸如此类的问题使民营经济发展遭遇前所未有的风险。

学界关于民营经济已经进行了丰富的研究,包括理论层面和实证层面。在理论层面,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成为关键的主题之一。当前,民营经济发展仍然存在资金短缺、成本高、内需不振、营商环境欠佳等多种问题[1],且从民营经济自身看,民营经济总量具有收缩趋势,并且还存在产业结构不协调、创新转化能力较弱等问题[2],以上原因均制约着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因此,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依靠内外部双重动力来实现,其中外部动力包括治理现代化、治理法治化及治理市场化,内部动力包括自我学习、自我教育及自我提升[3]。此外,有学者从产权保护视角研究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5-6],还有学者探究了地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在实证层面,文献主要集中于影响民营企业发展的因素,如金融集聚[7]、互联网资本[8]及数字普惠金融[9]等以及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的构建[10]。综上,立足于地区层面且通过调查问卷形式探究民营经济发展的文献较少,因此,本文基于江苏民营企业调查问卷数据,在对江苏民营经济存在的风险隐患全面评估的基础上,结合宏观经济走势,探讨了民营企业防范化解风险隐患的路径,以期为江苏实现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一、 理论依据和政策基础

(一) 理论依据:我国经济稳中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

当前,市场供需失衡,企业面临巨大竞争压力,缺乏主动扩产或在产业链上衍生投资的动力,“民营企业敢闯”的信心需进一步提振。对此,应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高度,用大历史观理性看待当前的经济下行,增强民营经济化解风险隐患的信心。

从经济发展规律看,本轮经济下行是世界经济大周期中的正常波动,是最近一轮经济长波下行阶段的延续。经济发展长波理论认为,世界经济每过50年左右的时间,都会经历一波从“衰退—萧条—回升—繁荣”的周期②。当前这一轮周期的萧条阶段始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而目前正处于以经济萧条向回升转换的阶段,经济下行是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其后,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蓬勃发展,新技术新动能新业态终将出现,2022年之后,我国宏观经济必然进入回升和繁荣阶段。因此,新冠肺炎疫情和国际形势的变化只可能延长下行阶段的时间,并不能改变经济走向繁荣的趋势,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尽管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深刻复杂变化,但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③,这一论断深刻揭示了世界经济发展规律,为民营经济助力稳定经济大盘注入了强大信心和动力。

(二) 政策基础:助力民营经济稳增长政策成效明显

从应对变局的措施看,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初,党中央和各级政府果断决策,及时控制住新冠肺炎疫情快速蔓延的势头,经济社会发展成功实现了“六稳六保”;疫情进入常态化防控阶段,针对疫情多点散发、局部频发的特点,各级政府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不动摇,坚决打赢疫情防控战,当前疫情防控态势得到根本转好,为经济平稳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江苏围绕营商提优、质量提升、减负提效、产业提级四个方面精准发力,加快落实“人社助企纾困12条”“苏政40条”等措施,加强以留抵退税为主要内容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的“精准滴灌”,扩大社会保险费缓缴政策范围,继续实施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政策,把惠企政策不折不扣落实到位,帮助企业渡难关谋发展,增强民营经济稳增长的内生动力。

二、 分析框架

为引导和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全面评估超预期因素影響下江苏民营经济存在的风险隐患,2022年8-9月份,课题组对江苏不同区域不同规模与行业的民营企业和10家重点商会及行业协会进行了问卷调查,调研内容包括民营企业生产经营、企业融资和营商环境三方面(如表1),获取有效样本1 376份,在此基础上,聚焦生产经营、企业融资和营商环境三个维度,分析了民营经济存在的风险隐患。

三、 江苏民营企业风险隐患分析

(一) 生产经营三大“痛点”

生产经营状况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关键指标,是企业对外部市场环境变化的反映。企业生产经营与多方面因素相关,最直接的影响因素就是生产成本及利润。从调研数据看,影响江苏民营企业生产经营的因素有成本上升、供应链意识淡薄及市场需求收缩。

1. 综合成本上升加剧,盈利下滑之“痛”

疫情反复对民营企业最直接的影响是综合成本压力加大,有半数以上的受访企业(52.21%)表示相较于上一年度同期综合成本均有了不同程度的上升,其中,人力成本(64.03%)、原料成本(58.52%)、物流运输成本(52.57%)增加尤为明显。与此同时,民营企业还承受着比去年同期更大的来自于员工工资及社保支出(36.33%)、应付账款(25.09%)、贷款支付(22.19%)和租金偿还(10.88%)等支出压力,综合成本上升和支出增加的双重压力给民营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一方面,企业生产经营明显收缩,与去年同期相比,受访企业中,2022年上半年生产(服务)量、采购量等“明显减少”和“略有减少”的占比分别达67.81%、68.14%,其中,“明显减少”的占比超过半数;绝大多数受访企业(85.79%)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呈现压缩或持平的态势,有近半数的受访企业(50.33%)甚至裁减员工以节约开支。另一方面,企业的盈利能力明显下降,38.01%的受访企业2022年上半年的盈利较去年同期“明显减少”,37.14%的受访企业盈利 “略有减少”。显然,成本上升是直接影响民营经济发展的关键,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可能是省内大部分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不足,相关的产品生产以及管理都是线下进行,而疫情管控直击线下管理生产的要害,企业外部物料无法及时到厂,内部产品无法及时生产及运出。处于相关产业链及物流链的企业为了维持生存也不得不提高原料价格及运输成本。

2. 供应链风控意识淡薄,供应受阻之“痛”

疫情反复和国际形势变化降低了市场流动性,致使民营企业承受了供应链受阻甚至断裂的风险。受访企业中,供应链影响最大的环节集中于原材料短缺(69.55%)、零部件(9.08%)和加工设备(5.67%)。造成这些物料短缺的原因复杂,其中物流和快递不畅导致物料短缺的情形最为突出(56.13%)。据调查,疫情期间,高速封路、物流人员隔离等政策致使货运受阻、物流人员不足的情况频现。此外,还有企业表示外部环境的变化导致临时需求过多(30.17%)或者供应商库存不足(34.88%),这也进一步导致了企业的物料短缺。供应链受阻增加了民营企业的生产经营风险,大量企业表示现有库存能够维持生产经营约1个月之内(62.37%),甚至有企业表示1周内其库存便会消耗完(13.2%)。外部物料供应短缺,内部库存不足致使民营企业的生产经营在疫情期间愈发艰难。

然而,面对如此严峻的外部环境,江苏民营企业的供应链安全管理意识仍较为淡薄,也从侧面说明民营企业家管理能力不足,未全面布局企业供应链。调查发现,有近半数(43.8%)的受访企业在供应链受阻情况下,没有内部生产或外部备用供应商可供选择;47.36%的企业表示拥有1~3个预留供应商可供选择,但这些预留供应商大多集中在国内或省内某一区域,在疫情反复出现区域封控的情形下,并不能有效改善企业物料短缺的困境;对于供应链断裂的风险控制,仅四成受访企业(41.62%)能够基本掌握一级和二、三级供应商情况,大量的企业只能部分掌握供应商情况(40.18%),甚至有企业对其供应商的情况完全没有掌握(18.2%)。

3. 市场需求收缩,订单流失之“痛”

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大环境下,市场需求急剧收缩,外向型民营企业首当其冲。调研发现,大多数的受访企业认为疫情反复无论是对国际市场(67.65%)还是对国内市场(83.54%)的影响均十分巨大。显著表现为,2022年上半年企业的订单量锐减,即39.01%的企业表示相较于2021年同期,其订单量明显减少,33.94%的企业表示其订单量略有减少,仅10.16%的企业在订单量方面出现增长。此外,市场需求的收缩也直接影响了受访企业的销售量,调研发现70.71%的企业销售量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受国内外大环境的影响,疫情反复和国际形势突变导致经济下行,致使市场需求不振;另一方面是受所处产业链环节的制约。我省大量民营企业位于产业链的加工制造(69.4%)和销售/营销环节(42.57%),加工制造环节承受来自于上下游供应商需求收缩的挤压,销售/营销环节则直接承受了市场收缩的第一波冲击。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由于国内多地陆续封控,导致企业生产稳定性较差,部分订单流向海外。有74.38%的受访企业进出口业务保持稳定,较一季度减少了3个百分点,其中,62.4%企业没有新增订单,37.5%企业明显感受到来自东南亚或其他地区的抢单,主要为服装纺织和通用设备等传统制造业企业。受访企业认为产业链订单转移海外的主要原因是“海外疫情影响趋缓,产能逐渐恢复”“国内人工、材料、土地等成本上升”及“我国疫情带来的物流等影响”。

(二) 企业融资三大“堵点”

影响企业融资的因素包括企业内部和外部双重因素,内部因素主要是企业自身禀赋,包括企业资产、融资结构等,而外部因素包含市场化程度、行业集中度以及相关政策等,无论从内部还是外部因素看,企业融资在根本上受到信息不对称的影响[11]。从调研结果看,江苏民营企业融资约束体现在内部现金流受阻、外部融资渠道不畅及金融服务力度不足三方面。

1. 资金周转捉襟见肘,现金流之“堵”

需求不振和流通性受阻导致企业的资金周转普遍比较紧张,有10.9%的受访企业表示当前的现金流“很紧张”,其账上资金仅能支撑半个月以内的企业运营;30.24%的企业表示“较紧张”,40.63%的企业表示“一般”;仅有18.31%的企业表示当前的“现金流状况较好”,但其账上资金也只能支撑公司运营6个月以上。当企业出現资金困难时,半数以上(54%)的受访企业首先会采用的应对方式是缩小生产规模或减少用工,这对稳增长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造成企业现金流受阻的原因主要源于三个方面:一方面,有80.52%的企业因为营业收入减少导致流动资金紧张。另一方面,贷款压力致使企业的应付账款增加,加大了资金压力,10.88%受访企业应收账款占去年营收的30%以上,30.24%的企业应收账款占去年营收的10%~30%,另外,企业被抽贷断贷等风险、贷款成本增加等因素进一步增加企业资金周转的压力。此外,民营企业规模较小,盈利能力不足,自身因素导致企业无法聚集足够的资金等生产要素,同时受疫情冲击,企业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不平衡致使现金流问题频出。

2. 纾困融资难度较大,融资渠道之“堵”

畅通企业融资渠道是解决民营企业发展问题的一大政策着力点,资金周转压力迫使民营企业只能通过融资来纾困。调查发现,当前民营企业最主要的融资渠道还是向银行贷款(43.1%),其次是通过股东筹款和亲朋好友筹款(26.52%)、申请政府专项补助(13.78%)、延迟支付货款(11.09%)等,令人担心的是,有4.94%的企业通过包括民间高利贷等方式融资以缓解企业资金紧张的压力。

上述问题主要源于企业融资渠道不畅。一方面,由于身份和所从事行业的原因导致从银行获取资金的难度较大,受访企业中,认为贷款难的原因主要有贷款利率和其他成本太高(36.98%)、银行的抵押品要求过高(30.75%)、银行的贷款手续太烦琐(29.3%)、银行的信用审查过严(22.19%)、放款时间较慢(7.32%)等;另一方面,企业自身因素也阻碍顺利融资,主要体现在缺乏对融资渠道掌握(15.37%)、难以获得第三方担保(12.62%)、不了解信贷政策(9.64%)等方面。调研还发现,尽管国家层面和省层面均出台了系列的普惠金融政策,但是对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的作用十分有限,在受访的民营企业中,高达44.6%的企业完全不了解这些政策。因此,融资渠道不仅与政府政策支持相关,而且与企业及金融机构之间信息交流有关,疫情之下金融机构也承受着一定压力,由于信息不对称,金融机构无法完全相信企业有能力及时还贷。

3. 金融服务效果欠佳,有效融资之“堵”

一方面,尽管政府鼓励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民营企业支持力度,但调查发现,仅有贷款审批时间长、手续烦琐这一项得到了较大程度改善,比例达66.42%,而在借贷搭售、存贷挂钩以及以贷转存方面,受访企业选择改善的比例依然较低,分别只有4.89%、5.49%和7.07%,企业纾困的有效融资仍然难以实现;另一方面,纾困融资政策惠及面仍需拓宽,从行业来看,不同类型企业在畅通企业融资渠道上的满意度具有一定的差异,受访企业中批发和零售业企业对融资政策的满意度评分整体较高,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以及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受访企业的满意度相对较低。这表明政府鼓励各类融资载体开展股权融资的措施力度还需加强,银行向民营企业贷款方式缺乏多样性,企业回归正常生产经营的有效融资依然受堵。据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的数据,截至2022年12月末,江苏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达到47 499户,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的82.4%,尽管民营企业占比超过半数,但民营企业受到自身禀赋影响,仍然较难吸引周围的金融机构,从而更难享受到优质的金融服务。

(三) 营商环境三大“隐忧”

政府与企业之间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营商环境,营商环境是政府服务市场化主体的一系列过程的体现,包括政府意愿、政府举措以及政策效果,最终会影响民营企业的生存发展[12]。此外,营商环境包含法治化营商环境、市场化营商环境等多重维度,而其中就涉及金融机构、政府等多主体[13]。从对调研结果的分析看,江苏民营企业的营商环境主要体现在市场公平、政策覆盖面及政策的精准度上。

1. 市场公平需加强,身份歧视之“忧”

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是企业实现长期向好发展的优质土壤,访谈中,多数企业表示,民营企业与公有制企业享受的待遇确实还存有一定差别,市场竞争的公平性仍需加强。问卷调查也显示,在“投融资、招投标等方面与公有制企业享受的待遇”这一问题上,仅有不到六成的受访企业明确选择“公平”,有 37.54%的受访企业持不确定的态度,还有5.62%的受访企业明确认为与公有制企业相比存在不公平现象。在企业最关注的“营造公平竞争环境”政策这一问题上,调查显示,持不公平和不确定态度的受访企业对“营造公平竞争环境”政策关注度最高的是“加大政府采购支持民营企业力度”,比例高达31.80%,其次是“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实施国有企业重大投资项目和资产整合项目”,比例达27.10%。若考虑全部受访企业,则选择“加大政府采购支持民营企业力度”这一选项的比例更高,为35.36%,其次是“放开投资领域和市场准入”,比例达25.38%。以上结果表明,民营企业受到的“隐形歧视”是“营造公平竞争环境”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具体表现为市场对民营企业的投资领域开放度依然不够,民营企业投资范围和市场准入依旧受到较大限制等。

2. 惠企覆盖需全面,企业规模之“忧”

企业优惠政策覆盖面尚不够广,中小微企业降负获得感较弱。一方面,在降低民营企业负担的政策措施上,政策对大型企业的侧重较为明显,而对中小微型企业的实施力度相对较弱。受访企业中大型企业对政府纾困政策的评价明显高于中小微企业,尤其在降低涉企收费和降低融资成本等措施上,中小微型企业的满意度与大型企业的差距较大。另一方面,在不同规模企业对化解企业融资风险措施的效果评价方面,大型企业和中、小、微型企业的评价情况存在较大差别。调查显示,大型企业对化解企业金融风险措施的满意度得分显著高于中小微型企业。可见,目前政府的纾困基金和投资基金在化解民营企业的融资风险问题上对大型企业带来较好效果,而对中小微型企业的帮助力度有待提升。出现这一情况的可能原因是区域大型企业在融资时面临的风险更大,对上下游产业链的相关企业影响更深,从而导致了政策的偏向性。但与此同时,中小微企业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需要根据不同企业的特征,利用相对统一且兼具差异化的措施来针对性地对不同规模的企业融资风险进行防范。

3. 政策细化需合理,精准受惠之“忧”

惠企政策作为重大突发事件下政府扶持企业复工复产的重要工具,一旦政策落实不精准,其助力民营企业发展的效果将大打折扣。自2022年上半年疫情以来,国家和各级政府先后出台了助企纾困政策,旨在通过政策帮扶企业,特别是一些中小微企业渡过生存难关。从政策覆盖面上来看,约有82.32%的企业享受到了优惠政策,这在某种程度上提振了民营企业的信心。其中,对企业帮助最大的政策主要集中在降低企业成本压力和资金压力方面,如涉及要素成本的政策(43.07%)、财政税收的政策(40.32%)、金融保障的政策(14.5%)等。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例如,仍然有17.68%的企业认为地方助企纾困政策制定并不合理,企业很难或者根本没有享受到优惠。多数受访企业虽然在实质上享受到了一定的优惠,但仍然表示对国家(83.76%)和省、市(83.25%)的助企纾困政策并不十分了解。这说明,政府在政策宣贯方面,仍然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此外,35.53%的企业对当地政策知之甚少,45.83%的企业未主动申请,表现为企业因不符合政策条件而不能申请,11.09%的企业认为政策优惠力度不够而不愿申请,还有少数(7.54%)企业因政府部门间的协调问题导致企业有心却无力享受优惠。

以上结果表明,一方面,企业受惠纾困被动,处于“给什么要什么”的状态,未能结合生产经营实际困难精准受惠;另一方面,已有政策多是从宏观层面出发,在聚焦到企业实际运营过程中的房屋租金、水电氣等工程收费的政策优惠上,还需着重细化和完善。

四、 民营企业防范化解风险隐患路径分析

民营经济是江苏的优势,不仅微观上要充分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筑牢助力稳定经济大盘的根基,而且宏观上要畅通产业链供应链,强化助力稳定经济大盘的支撑。以上对民营经济风险隐患的分析表明,目前江苏民营经济发展仍然面临着多方面的阻碍,

为帮助民营企业解生产经营之“痛”、疏资金流之“堵”、化营商环境之“忧”,全面提升江苏民营经济发展的韧性,使民营经济增速回归正常水平,进而为助力稳定全国经济大盘奠定坚实基础,还需要从以下三方面进行优化。

(一) 解生产经营之“痛”,提升助力稳定经济大盘的实力

1. 降本增效,激发企业持续发展活力

全面落实国家和省各类清费降本政策,把减税降费作为稳定经济增长、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的关键抓手。一是继续降低企业经营成本,重点突出降低民营企业用地成本、用能成本、租金减免等细化措施的完善和执行,如根据不同类型企业生产实际,阶段性降低企业用水、用电、用气、用热价格,减轻企业经营成本。二是继续推进降税减费,从提升“江苏制造”国际竞争力的角度,采取更为精准、力度更大的降税减费措施,同时把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作为“降成本”的突破口,打好政策组合拳。三是继续扩大惠企政策覆盖面,严格落实国家和省市近年来出台的减税降费政策、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等各项优惠政策,强化惠企政策施行力度,做到优惠政策让广大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应享尽享。

2. 畅通供应链,强化企业稳定发展的能力

一方面,围绕主导产业集群,稳固重点产业链供应链。重点将先进制造业集群自主可控作为当前稳定产业链供应链的重要任务,力争重要产品和供应渠道都至少有一个替代来源,形成必要的产业备份系统,在关键时刻可以做到自我循环,满足民营经济运行的基本需要。另一方面,围绕“专精特新”企业,打造特色产业链供应链。立足“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业所长,聚焦产业链供应链的关键环节,支持它们进入先进制造业集群产业链供应链,推动同大中小企业的协同创新和融通发展。同时,结合江苏产业特色帮助“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延链补链,为我省先进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提供支撑,依托“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形成具有江苏特色的未来产业链供应链。

3. 增强需求侧刺激,提升企业市场拓展能力

当前民营企业遇到的最大难题不是供给侧的产能不足问题,而是需求不旺,因此扩大市场应着重需求侧发力。可以组织开展民营企业供需对接活动,促进大型企业向中小企业采购的规模;依托跨境电商等外贸新业态,为中小企业提供远程网上交流、供需信息对接等服务,支持适销对路出口商品开拓国际市场,以高质量供给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同时加大力度鼓励民营企业开拓国际市场,进一步深入宣传政府民营企业国际化激励政策,并努力降低企业进出口合规成本和货物通关时间。

(二) 疏企业融资之“堵”,扩增助力稳定经济大盘的财力

1. 拓展资金来源,缓解现金流压力

一是清理拖欠民营企业账款。综合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不折不扣落实好清理拖欠民营企业账款目标任务,不断为民营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二是缩短企业应收账款的账期。出台引导性政策,设置合理账期,支持民营企业解决大型企业拖欠账款问题;优化征信体系,将回款效率纳入征信考察范围,缓解民营企业回款压力;鼓励大企业将应付账款账期作为其社会责任(ESG即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评价标准)的重要内容,主动定期向社会公布。三是直接向中小企业发放补贴。针对经营状况不太好、缺乏贷款意愿、不符合税收减免条件的中小企业,直接发放补贴,助力中小微民营企业企稳回升。

2. 加快金融创新,畅通融资渠道

全面推进金融体系改革,建立适应民营企业发展的金融市场体系。一是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的融资担保体系。通过政府、银行、企业三方合作设立资金池为民营企业解决担保问题,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撬动作用,加快设立省级纾困基金,优化各类财政风险补偿基金的运作措施和运作流程,切实提升纾困基金的使用效能。二是针对民营企业的特点,进一步创新融资产品。如放宽民营企业抵质押条件,大力发展知识产权、商标、专利、应收账款、订单质押融资以及产业链融资等信贷产品和服务,升级完善覆盖民营企业全生命周期的产品体系。三是扩展多元化融资渠道。积极强化债券市场、区域性股权市场融资服务功能,支持民营企业通过发行债券、主板上市、“新三板”挂牌及省股权交易中心挂牌融资,发挥小额贷款公司、典当公司、融资租赁公司的融资补充作用,鼓励民营企业通过选择更为灵活的融资方式,更好地满足融资需求。

3. 聚焦弱势产业,强化金融支持

一方面,加大对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生活性服务业以及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等受疫情影响严重行业的金融支持力度。充分发挥各级财政风险补偿资金的引导作用,鼓励金融机构以信用方式为主给予资金链紧张、短期经营困难的企业支持,帮助弱势企业渡过难关。另一方面,严格落实执行小微企业贷款要求,实施贷款风险补偿政策,针对民营小微企业特点,用好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加大对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支持力度。

(三) 化营商环境之“忧”,激发助力稳定经济大盘的动力

1. 破除“隐形歧视”,保证竞争环境公平

打破各种各样的壁垒,在市场准入、审批许可、经营运行、招投标等方面,为民营企业打造公平竞争环境。一方面,要破除市场活动中的“隐形歧视”,依法依规确保民营企业在投融资、投招标等方面享受公有制企业同等待遇,如引导和鼓励国有企业在采购中加大对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设置公平合理的招投标门槛,对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等各类所有制企业一视同仁;另一方面,着力消除各类市场隐形门槛,放宽民营企业投资领域和市场准入条件。严格贯彻落实全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明确除国家法律法规明确禁止进入的行业和领域外,所有领域一律对民间资本开放。加快推进重点行业改革,

鼓励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到传统行业和领域的投资、建设和运营中来,对各类市场主体平等对待。

2. 打破“潜规则”,提振中小企业信心

一是加强经济形势大宣讲,做好释疑解困工作,增强民营企业发展信心。通过举办高层次宏观形势报告会,加强国内外经济形势的正确宣传,发挥舆论的正确引导,帮助民营企业家获得全景式的信息,避免由于信息不对称而误读误判所面临的國内外环境。二是营造稳定、可延续政策环境,深化改革,实现市场监管的法制化。对涉及企业发展的重大政策,出台前要重视征求行业协会企业家的意见建议,制定明确的实施细则,避免造成政策反复。三是要妥善处理民营企业突发问题。对民营企业慎用查封、扣压、冻结等手段,对企业经营者慎用限制人身自由等司法手段等,提高政府相关部门的依法办事水平。四是建立容错纠错机制,构建新型的政商关系评价机制。

3. 强化惠企政策精准度,确保企业受惠

一是差异化出台“降成本、优环境”政策升级版。学习借鉴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出台适合江苏民营企业生产经营特点的降成本优环境政策升级版,并在省、 市、区三级体现差异化。二是加快审批服务进度,让纾困政策尽快见效。要聚焦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利用信息化手段創新直达机制,精简流程、材料和压减周期,尽早让市场主体受益。加快投资下达进度,更要在守住安全底线前提下,用好承诺制、容缺制、远程视频办理等方式,加快项目审批进度,加快形成实物工作量,释放政策红利。

注释:

①《2021年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②由苏联经济学家康德拉季耶夫在20世纪初提出。经济长波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具有周而复始的特征,经济长波理论为研究新冠疫情下民营经济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③2020年9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基层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

参考文献:

[1]赵丽.“十四五”时期我国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应对策略[J].中州学刊,2022(2):13-19.

[2]任晓猛,钱滔,潘士远,等.新时代推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问题、思路与举措[J].管理世界,2022(8):40-54.

[3]林昌华.新时代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机制与战略导向探究[J].山东社会科学,2022(6):117-123.

[4]闫爱青.民营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研究——基于民营企业的产权保护视角[J].经济问题,2022(10):36-42.

[5]王志凯,何冲,王雪帆.新时代浙江民营经济的创新路径与高质量发展[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8):58-69.

[6]张于喆.推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基于浙江、贵州等七省八市的调研[J].宏观经济管理,2020(1):36-40+47.

[7]张玄,冉光和,陈科.金融集聚对区域民营经济成长的空间效应研究[J].科研管理,2020(5):259-268.

[8]王文涛,曹丹丹.互联网资本与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基于企业创新驱动路径视角[J].统计研究,2020(3):72-84.

[9]葛和平,吴倩.数字普惠金融对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J].经济问题,2022(11):27-35.

[10]陈鹏远,时大红.长三角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证研究[J].现代经济探讨,2022(12):114-122.

[11]王志锋,谭昕.民营企业在贷款融资中更受歧视吗?——基于土地抵押贷款微观数据的再探讨[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21(8):40-52.

[12]张菀洺,杨广钊.营商环境对民营经济竞争力的影响[J].财贸经济,2022(10):119-133.

[13]邵传林.地区营商环境与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来自中国的经验证据[J].经济与管理研究,2021(9):42-61.

(责任编辑:淑 萍)

(校对:自 然)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型举国体制治理机制研究”(21BZZ006);江苏省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新型举国体制与区域创新能力耦合协调研究”(KYCX22_3871)。

[收稿日期]2023-03-09

[作者简介]曹燕宇,中共江苏省委党校经济管理教研部硕士研究生,210009;盛华根,中共江苏省委党校校刊部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210009。

猜你喜欢

民营企业
构建民营企业健康发展的法治保障
“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
2016上海民营企业100强排行榜
加强民营企业党建工作探究
寻租、抽租与民营企业研发投入
2014上海民营企业100强
民营企业组建关工委的探索
论民营企业创新的载体
民营企业关工委工作发展势头好
民营企业关工委“五抓”出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