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纸短情长:侨批里的家国情怀

2023-07-05陈美娟

客家文博 2023年2期
关键词:张坤梅县南洋

陈美娟

侨批是侨乡特有的事物,专指海外华侨通过海内外民间机构汇寄至国内的汇款暨家书,是一种特殊的邮传载体,广泛分布在广东、福建等地。梅州作为全国重点侨乡,虽地处粤东北山区,但是从近代开始就有许多客家人漂洋过海到南洋谋生,在民间也留存着大量的侨批资料。一封封泛黄的侨批就像一根根看不见的线,一头是外出谋生的海外游子,一头是翘首以盼的故土亲友,连接着千家万户。银、信合一的侨批不仅记载着海外侨胞在外谋生的艰辛和浓厚的家国情怀,而且起到了帮助华侨赡养家庭、资助家乡的作用,是维系海外侨胞和国内亲属情感与经济的纽带。

近来笔者整理了一组侨批并从中挑选了四封,时间集中在1920年至1923年,是由梅州籍华侨张葆琮从印尼寄回给家乡的堂弟张坤贤。侨批既为家书,因此所写内容多为家长里短,通过对这组侨批的解读,我们可以看到一位在异域他乡谋生的游子对家乡宗弟的谆谆教诲和沉甸甸的思乡之情。

当时,漂洋过海、外出谋生的基本是东南沿海地区的青壮年,面对陌生的环境,大多数人在刚到南洋的时候都会先写下一封信,既是向家里报平安也是表达他们的思乡之情,张葆琮也不例外。民国九年元月,张葆琮在寄给家乡烺、坤二弟的信中写道:

烺、坤二位宗弟,如握如面。兄月未半圆,地经两易,舟车劳苦,备尝之矣。昔日之乐,已天渊之别矣。不翼而远到南洋,瞩面艰矣。祗望二弟学问日进千里,而兄则身体平安,努力前进,后会多期,书信多通,有如面晤。

于阳历十二月二十五日抵泗,九年元月八号乃赴拉森中华学校就教席。学生现下七十余人,同事城内萧屋人,名献椒。若阴历学生可达百余人,兄则常在此校。现下是代课三个月,薪俸每月一百盾,但伙食用去二十盾。此乃山顶,较梅县为劣。校中只二人,萧条异时,动别人之怜。晨夕冷淡,每日早晚洗凉。弟闻之,须多着一件衫。阴历放假,拟同二三人到各埠一游而已。……(见图1)根据批信内容推断,这应该是张葆琮到了南洋后写的第一封侨批,信中内容首先向家乡的亲人报平安和诉说思念之情,并表示以后想要见面怕是十分艰难了,接着寄语家乡宗弟,希望他们学问能日进千里,以后要多通书信,最后介绍了张葆琮抵达南洋后的日常生活,提到他目前在拉森中华学校代课,薪俸是每月100盾,但是伙食就用去了20盾,由此可见他的工资在当时的经济水平下不算太高。而且张葆琮所在的学校发展较一般,学生只有七十余人,学校在山顶,也显得有些萧条。第二封批信的落款时间为民国九年末日,张葆琮透露其因家计所迫而离开家乡,在外漂泊,不能继续求学对他来说是一件十分遗憾的事情,因此他在信中也叮嘱弟弟要努力读书,不可堕落情场:余为家计所迫,遂放弃梅乡之乐,家庭之乐,朋友之乐漂泊于异域……所希望吾弟努力,前程为国自爱,兄不能遂读一一之愿,抱恨终天。虽今日为国造就人才……当专心功書,切不可堕落情场,须知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是百年身……(见图2)

图2

在南洋从事教育工作的张葆琮十分重视家乡的教育发展,而他的批信中时有提到梅县女学教育发展以及女学生毕业以后的出路等:

南洋近年女学生甚发达,女教员缺少,独恨梅乡女子,虽师范毕业,少有出来教员者……

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类似张葆琮这样的男子都可能因为生计所迫远渡重洋,那读了书的女子又该何去何从呢?与此同时,南洋当时社会安定,市场繁荣,侨商兴旺,全体侨胞大力支持教育事业,办学经费雄厚。1因此张葆琮十分可惜的是南洋女教员缺少,梅县女子有不少是师范毕业的,却很少有来南洋当教员的。

而张葆琮也在落款时间为腊月二十七的批信中表达了他对梅县女学教育发展的关心:

枚乡虽女学日益发达、日益文明,吾深恐高等游民2日益多而枚乡日益贫穷也。是非注重职业教育不可。弟深思之,当必为枚乡忧而是吾说也。近来男女师范学校及附设之高等学校在于何处及情形为何,请为详细示知。……(见图3)

图3

此信提到梅县女学教育虽日益发达,但是张葆琮也十分担心她们毕业以后找不到工作,导致“高等游民”越来越多,进而梅县地区也越来越贫穷。因此他提出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要注重职业教育,并希望弟弟能够将梅县的男女师范学校及附设之高等学校的相关情形写信告知。

历史事实证明了张葆琮的看法是正确的。自清末民初以来梅县女学教育兴起,以梅县女诗人叶壁华和著名女教育家梁浣春为代表,积极创办女子学校,进一步推动了梅州女子教育的发展。其中,梅城廪生梁玉麟和萧凤秋于1907年就在梅城曾井附近的育婴堂开办嘉善女校,设有国文、刺绣、缝纫等课程,后来梅县地方当局将其改为梅县第一区区立女子小学,聘梁浣春任校长,又于1941年改为“县立女子初级职业学校”。31912年德国基督教会在黄塘建立“心光学校”,专门招收盲童,在学习文化课的同时兼修职业课程,如编织,按摩等,使盲女能学到一技之长。1924年梅县人杨恒昭开办“恒业女子职业学校”,教授裁缝、编织、刺绣等手工艺术兼学文化,4平远县也于1943年举办职业学校家政班。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民国时期的女子教育逐渐规范,越来越多的女校参考现代中小学的课程设置,增设家事、手工、女红等课程,使得更多梅州妇女能够读书识字,为走入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除了关心家乡教育发展,张葆琮也十分支持亲人的学业发展。根据查找相关资料,其弟张坤贤的求学之路也并不是一帆风顺,张坤贤从中学毕业以后应该是想继续求学的,但是没有成功进入大学,在图3的批信中我们也能看到:

坤弟考进大学而逾期不得入,是乃蒼蒼者之欲试其坚忍为何耳。

在落款时间为民国十一年九月二十六日的批信中亦有提及:

倘事与愿违,则兄主张弟在沪入半工半读为是,南洋决不可来也。盖兄来南洋,何尝不怀蓄资回返国进学之志?而今三年飘泊,依然故我,生命尚几几不保,而进学之事愈离愈远矣。非特兄一人为此,省立、私立之中学之毕业生来爪哇当教员者,兄皆有把晤,其初莫不蓬蓬勃勃,读书进学之言不绝如耳。而今曾几何时,壮志不知消磨何所矣,且北返川资尚不可得也。况且现在南洋商场日落千丈,各埠商学两界人员赋闲者不知多少也。商店与学校倒闭时闻,兄现因家父之力始能觅得亚拉罕埠之教缺一职,于十月一日前往上课,月薪百盾而已。兄与家父此两月中二人皆病,用去伍百盾之多。兄现在精神亦尚未复元。然经济非常拮据,後二日亦不得不挟病往校上课矣。兄见现在时势如此,及自己身体孱弱,不耐劳苦,故决计觅一付盘缠,明年春返里矣。

南洋有情无所用,前书已详言之矣。故愿弟勿来南洋为是。倘来南洋亦切不可当教员,此种辛酸??甚不愿弟一尝也。弟倘在沪无路可走,亦不妨偕令兄南来前接令尊大人来渝,与兄云谓弟英文已深,可在外人商店觅一书记。兄意月卒至廿可得百盾,以上至弍叁佰未不可定。倘能极力撙节,二三年后必可重整旗鼓也。有志者事竞成。弟切勿馁。前付上最近相片两张以慰渴想?情不尽即饮。文安。(见图4)

图4

根据此批信中的信息可知,张坤贤在中学毕业以后没能顺利升学,曾向张葆琮表达过其想要去南洋经商或者在南洋先当教员后筹备资金再回国求学的想法。张葆琮则不建议其来南洋,而是主张坤贤可以在上海半工半读,并以自身经历和感受劝告坤贤不可来南洋。

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后,当时的许多青年学生对新式高等教育十分向往,一些省立、私立的中学毕业生也选择了前往南洋谋生并筹备考学资金。这些学生起初到南洋时还抱着读书进学的志向,但是后来他们的壮志被逐渐消磨,因此他叮嘱张坤贤不要来南洋,即便来了南洋也别当教员,一是在南洋做教员也不一定能筹到求学资金,二是他见到太多学生来了以后变得毫无志气,无心求学,再加上南洋的经济发展也日落千丈,就连张葆琮自己在外漂泊三年都未筹够资金北上求学,因此张葆琮认为坤贤如果要来南洋不是一个好的选择,在字里行间也流露出了他对家乡亲人的真心实意、拳拳之心。

一纸侨批,殷殷桑梓情,张葆琮虽然只是无数华侨中普通的一员,但是通过对其所写侨批的解读,我们看到身处海外的华侨对家乡发展的殷切关心和对亲人的关切之情,也能一窥民国时期印尼华人华侨社会经济地位的发展和变迁与梅州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注释:

1.钟学祥,钟焱发.谈谈印尼华侨社会情况[A].梅县市文史资料第七辑[C].1985(6):48.

2.指在大学接受过高等教育,也没有经济压力,只靠读书过日子的人。

3.侯秋霞,何尚武.清末民国梅州女子学校教育的历史文化观照[J].龙岩学院学报,2015,33(01):6-13.

4.余秀云.建国前梅州开办女校概况.地方史话[EB/OL].政协广东省梅州市委员会.https://www.mzzx.gov.cn/show/index/1637/1524.

猜你喜欢

张坤梅县南洋
纽约“东村”的南洋菜
梅县区客家门神画展
南洋爱国华侨三领袖的赤子情
张坤 藏石欣赏
梅花知音
梅花知音
复变函数洛朗级数的展开方法浅探
An Interpretation of For Whom the Bell Toll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rratology
梅县区老促会迎新春 送祝福
巧妙安排波澜起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