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越南东川的东莞清溪客家人

2023-07-05张卫东

客家文博 2023年2期
关键词:西贡东川清溪

张卫东

一、越南东川发现大量清溪客家人墓碑

为确认深圳草埔村客家英烈梁金生同志在越南出生地,2018年2月24日,我们从胡志明市驱车西行140公里赶到安江省省会东川市(又名龙川市),通过东川市华人相济会会长利锦章先生介绍,会见到东川市客家、广府、潮州、福建等各帮理事,确定了梁金生同志的出生地(“东川南圻”)就是:越南南方湄公河三角洲上游的安江省东川(现名龙川)市。1

趁此机会,我们对东川的客家人做了一番调查,主要收获有:(1)由利锦章会长陪同参观考察了玉虚宫暨广东省会馆——东川华人会馆;(2)由崇正福利会副会长谢坤双先生2陪 同参观考察了东川市崇正义祠,于义祠墓地摄得全园70余座墓主墓碑照片。当时就有两个强烈印象:一是东莞清溪人怎么这么多!二是东川客家人90%是惠东宝客家人。(3)谢坤双先生介绍说:东川客家人,早前多从西堤(西贡、堤岸)过来。红色高棉猖獗时,大量柬埔寨华人进到了东川。经过这些年的战乱,人都跑散了,两三万人剩下不到两千,族谱没了,跟原乡联系也断了。东川原来有华文学校(成功学校、博爱学校),1975年收归政府。最近几年,允许博爱学校晚上7-9点开5个班的华语课,每班30-40人,有华人子弟,也有越南人;(4)东川华人营生有分工,客家人原来大多经营中草药兼坐堂行医,东川成了越南中草药的集散地,其规模之大,几乎是一种“垄断”态势。从广东会馆的碑文可以看到,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东川已有仁和堂、锦生堂、普安堂、延寿堂等13家中医药店堂;在1961年东川崇正义祠的碑文可确认的东川中西医药店堂至少有29家;(5)1975年以后,官方以经营中草药利润大,便以极高的税率逼迫华人放弃而转手给越南人。东川客家人,只好改行做家用电器、五金建材、日用百货等,经过三四十年的艰苦奋斗,其经济实力近年才恢复、接近1975年前的水平;(6)东川曾是中草药集散地的历史背景,也让我们懂得了梁金生烈士的中医药学为什么会有那么深的造诣,1938年到延安后不久他就成为“延安名医”,为八路军解决缺医少药而白手起家创办解放区第一个“光华制药厂”,在党内第一次提出“中西医合作”的发展中国医药事业的方针性主张并得到毛泽东主席的首肯,1949年共和国成立后,我们党发展中国医药事业的方针就一直是提倡“中西医合作”。3

东川寻访回来后,据东川市崇正义祠71方墓碑照片得《越南东川崇正义祠义山墓主名录》(见附录一。以下简称《名录》)。这些墓碑在墓主姓名、籍贯与生卒年月上提供了大量可靠的历史信息。原来,东川华人各帮都有自己的义山,后来都被收走了,唯有客家福利会筹款买了新的义山。1975年华人跑了9/10,原来两三万人,现在不到2000(客家300,粤500-600,潮200多,闽200多,琼100)。旧义山的坟大多没有迁过来。非客家人过世、墓地有困难的,可以申请葬入崇正义祠的义山,所以墓主有少量非客家人。《名录》第71号“烈士陵”纪念碑只列姓名而未列籍贯(东川华人抗美救国不惜牺牲,遗憾的是当时未问其中哪些是清溪人),第29号“广东东莞县开莞马步村”无法确定是哪个村。71、29号不参与统计。其余69方墓碑墓主的中国籍贯情况如下:

1.标明“广东东莞”的墓碑,42方,其中标明“广东东莞清溪”的32方;

2.标明“广东宝安”的1方;

3.标明“广东惠州/惠阳”的12方;

4.广东嘉应州的7方(大埔3方,梅县4方);

5.广东省南海县的1方;

6.海南省文昌县的4方;

7.湖北省天门县的2方。

从69位墓主的中国籍贯可以初步推断,除第5(南海县)、第7(天门县)的3位不是客家人,66位为客家人,占比95.65%,其中惠、东、宝客家(55位)占83.33%。惠东宝客家,无论在国内还是在海外,三位一体近乎常态,有似一个“命运共同体”。4

东川这些墓碑所书中国籍贯,有的因历史演变而写法不同。通过熟人、电话、上网、实地踏勘了解到:海南省文昌县罗豆乡(今罗豆农场)有客家。海南文昌杨氏字辈“昭兹来许,绳其祖武……”,墓主杨来琚、杨来珍、杨来璋等,同为“来”字辈。广东省宝安县乌石岩廖坑村(第44号),原名廖坑村,后廖姓外迁陈姓徙入而今作料坑村。《名录》第45、46、47号“惠州大尾乡”即今惠州市博罗县泰美镇,第48号惠阳县白石村淡洞,为今惠州市惠阳区秋长街道白石村;第50号惠阳淡水乡,即今惠阳区淡水街道;第52、53号惠阳县鲁州乡,即今惠城区芦洲镇;5第54、55、56号海丰县青草区石美村,今为汕尾市海丰县赤坑镇社美村。

观澜牛湖,原属东莞,1952年2月划归宝安(今深圳市)。第39至43号,共5位,为观澜牛湖陈氏族人,无疑。6在越南的“观澜牛湖村”人并未注意到这一行政区划变更,仍依离乡时所记祖籍“东莞”。陈氏为观澜牛湖主姓。清康熙间,观澜陈氏一世祖牛湖振芹公、松元下振能公带领族人由五华(长乐)徙入观澜立村。经五代人努力,到第六代便发展到200男丁,财丁两旺,成为观澜望族。

未标清溪而属清溪的,有3方:《名录》第18号广东东莞黄麻布(杨志明),已经更名连屋村,清溪圩的一个自然村;第30号广东东莞县(李伦),应是清溪村或清溪牛湖村的李姓;第31号广东东莞铁场(韩府阮氏月),即清溪镇铁场村。今属东莞而不属清溪镇的,1位,即第32号广东东莞县樟木头镇(陈门林运红)。

如此算来,可以确认为“东莞清溪”的为35(位),占“东莞”37位的92.11%。东莞清溪人数较多,比率高,是重点。因为疫情当前,直到2021年10月19日、20日,方获安排可以到清溪镇进村调查。

二、东莞清溪越南移民调查7

东川墓主祖籍“清溪”的35位,主要涉及浮岗村、重河村、清溪圩、清厦村、铁松村、铁场村、杨梅岗、铁矢岭、九乡村、三星村、三中村等行政村及其下属十多个自然村。村名有的有变化,如《名录》第4至7号“浮岡村”,今作浮岗村,且分浮岗老围和浮岗新围;第8号“埔江村”就是“浮冈村”,乃客语音同而笔异;清溪圩鹧鸪堂,本作鹧鸪塘,今改属铁松村委并与水尾塅下围村合并(民国清溪乡16保水尾塅下围与鹧鸪塘并列);夏屋村曾有下屋、夏屋、厦屋等多种写法,今统作厦屋村;铁场村,今有铁场上围、铁场下围、西门三个自然村(都姓韩)。

清溪大姓是张、李、刘、杨,皆说客家话。东川墓主未见刘姓。张、李、杨三大姓分别是6位、11位、6位,共23位,占比65.71%。据《东莞市清溪镇志》(以下简称《镇志》)载,张姓,主要有明万历间一支由福建漳州平和县徙来(浮岗老围)、另一支由五华徙来(三中村);李姓有三支,一支明正德间由宝安龙岗徙来(大稔布),一支明崇祯间由梅县徙来(铁矢岭),一支清乾隆间由惠阳徙来(牛湖);杨姓,明万历间由惠州府陆丰县徙来。其他姓氏:曾姓,明宣德间由五华徙来(婆岭、厦屋);卓姓,清康熙、雍正间由五华徙来(三峰上围);陈姓,明嘉靖、万历间先后由五华徙来;黄姓,明宣德间由五华徙来(清溪圩);余姓,明万历间由福建漳州平和徙来(清溪新圩)。韩姓,明崇祯末年由福建漳州龙溪县城迁惠州海丰县(今陆河),崇祯十六年徙至东莞铁场乡铁场成村,筑室种輋,以卖生姜为生。至六世时,韩氏田产谷仓已经遍布惠东宝。今有铁场上、下围村并西门村。

清溪客家,大体两个方向徙来。一是广东五华、梅县,一是福建漳州平和、龙溪,且多为明代徙来;跟深圳龙岗客家多是清代“迁海”“复界”之后徙来不同。8清 溪客家的徙入,可能跟明代南海卫和南头、大鹏守御千户所的屯田制有关(拟另文讨论)。

清溪不是纯客镇,有讲白话(粤语)的,主要是尹、殷、谢、梁等姓。他们多是较早徙入清溪的“本地人”:尹姓,一支南宋绍兴十八年(1148)徙入,一支是南宋乾道间(1163-1173)徙入,第三支是清乾隆间。三支皆由东莞常平司马徙入;殷姓,是明洪武十一年(1378)由东莞常平白石岗徙入;谢姓,一支是明万历间由五华徙来(客家人),一支是东莞谢岗徙来(讲白话);梁姓,有两支,北宋崇宁间(1102-1106)和宣和二年(1120)先后由东莞常平石板村徙来,是清溪镇最早的居民。这些讲白话的姓氏,未见于越南东川墓主《名录》。

经镇领导安排,上述这些村、这些姓,分3个片区分组访谈。各片区都提前发放《越南东川崇正义祠墓主名录》和调查要点,提前选派人员了解情况并带上族谱,于19、20两日在厦屋村曾氏祠堂、重河村委、铁场村委先后进行访谈,其间还专程拜访钟围村钟云开老人。回到深圳后,蒲草村徐少灵先生还主动要求做了电话访谈。这些访谈,以许多生动的实例和历史信息,为我们大体勾勒出“东川——清溪”历史与现实的关联,解了“东川为什么这么多清溪人”之惑。

三、曾经确有大量清溪客家人移民越南

(一)清同治年间出去过一批人

《名录》有4位曾姓。我们访谈第一站就是清厦村·厦屋村。《镇志》载:曾姓,明宣德年间,一世祖崇公从长乐(五华)徙入清溪婆岭。清乾隆十三年,七世祖寅乔公携眷由婆岭村分居于清溪圩(老圩)之西,俗称下边,故名下屋。后谐音而作夏屋、厦屋。寅乔公生五子:振江、振海、振沼、振洋、振滔,成厦屋村曾氏五大房。现全村220多户,700多人。我们到厦屋村曾氏祠堂时,2020年新编清溪镇厦屋村《曾氏族谱》刚刚运抵,我们获赠的大约是新族谱发放的第一本。

厦屋村老村长曾日权,字可廉,十五世可字辈,77岁(1944.9.24—)。据老村长介绍:清同治年间出去过一批人,去了安南、泰国、老挝、柬埔寨、马来亚,以后陆陆续续还有出去的。五十年代粗略统计有五六百人。后又有人从越南去了美国,到处走。1949年回来一些,主要是女人和孩子,回来分田地,没再出去,知道这事的都不在了。男人没有回来。1957年还有几个从越南、柬埔寨回来,村里还摆酒招待。老村长说:我姑姑,就在堤岸;姑丈是铁矢岭的。有一个儿子。失联已久。《名录》第19号“曾东乐”,老村长说:“村里没有这个人。可是有个“曾东寿”,民国时抓壮丁,他逃去越南了。不知是不是一个人,也许改名了?”

(二)清溪客家曾有经营中草药的

老村长曾日权证实:“清溪客家,有经营中草药的,有同裕堂(曾运生经营)、同安堂(曾学荣经营),开在圩场上。最早的圩,是清厦开的。后来到民国时,黑社会似的,收费太贵了,厦屋领头开了新圩,废了老圩。同裕堂和同安堂,还开在圩上。到土改时就没了。清溪客家人,有懂中草药的,到了东川,开中药店铺经营中草药,应该没问题。”

(三)曾氏五房,房房都有“过安南”

曾锦伦,64岁,厦屋村退休农民。2019年七、八月去过一趟东川。他有个堂弟在东川,做电器生意。有微信,还会点客家话。曾锦伦说:“爷爷时去的。老爸叫曾月华,有6个兄弟姊妹,5个在越南,都是我的姑和叔。他们在越南胡志明市和东川,仅我家一支在东莞。叔叔在东川,娶了越南人;姑姑在胡志明,上个月小九十岁走了。在东川,他们现在经营水电、修车、建筑、建材等。爷爷去了越南。奶奶是广州番禺人。估计爷爷一去就到了东川,因为那边有他许多房子。我爸是老大,很想看看祖国是什么样子的,1949年18岁从越南回来,赶上1949年解放,回来就回不去了。其他都留在越南了。这次我想去越南看看。东川的人,多数都说不了客家话和白话了,路过胡志明时请了一个翻译(广州人)随同,能说粤语、越南话。去了一个月,一天一家,还有五六家,来不及了。厦屋曾氏五房,房房都有‘过安南'!这一趟,光利是就派了90多份!

这次的往返,是这么走的:清溪到深圳,坐动车到广州,再坐动车到南宁,过友谊关,坐火车、汽车到河内,飞机到胡志明,汽车到东川。”

(四)“东川,没徐姓人,没有道理!”

蒲草洞村徐少灵先生见《名录》里没有徐姓人,很激动,说:“东川没徐姓人,没有道理!”我们查了相关文献,东川确实有徐姓人: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越南龙川市新建玉虚宫碑倡建广东省会馆碑记》“东川辖众商捐银芳名”有“徐泰”在列,1961年《越南东川兴建崇正义祠各地善长仁翁乐捐芳名》“东川辖众商捐银芳名”有“徐玉柏”在列。然而,今东川义山又确实未见徐姓墓主。徐先生还曾提点道:清溪南洋华侨多,而相邻的凤岗镇西洋华侨多。《名录》里不见有凤岗人,是有道理的,因为他们往洋、越南的少。

(五)去越南的清溪人,东川最集中,又遍布南越的多个省市

钟围村的钟云开老人说:“我爷爷一人去越南,奶奶是越南人。我爸在越南种椰树。是在越南槟椥省平大县(客家话音“平太县”)。我有五兄弟三姊妹,都生在越南。我是老三,6岁开始上学读越南书。我10岁时,当时战乱,母亲担心,把我送回国了,为了家里留个根。1947年回国,从平大坐火车到西贡。从平大到西贡的铁路,后来被炸了,到现在也没修复。到了西贡,由水客钟茂带着,坐船(‘大中华'船)到香港,再坐小船上岸,轮渡到九龙,坐火车到樟木头,步行回清溪。

尚有一弟一妹(最小的)在越南,一弟一妹在美国。老弟老妹现在还在那里种椰树,另种田2亩。弟、妹现在都不会中国话了。2003、2006年,我带儿子去过。大儿钟建发,1954年8月生;小儿钟建新,1969年生。从前,那里有很多中国人,2003年去时,已所剩不多。钟围村‘过越南’的人很多,在西贡和西贡以西、以南的朱笃、东川、槟椥、美萩都有。”

(六)确认“杨斯章是本村人”

在重河村委会,我们见到了杨梅坑、铁松村、水尾塅等村选派代表,进行了访谈。杨梅村罗志雄同志确认《名录》第13号杨斯章,是本村人,有后代在;第14号杨谭财,本村人,是杨斯章他哥。本村是杂姓村,杨姓最多,其他姓有:黄、王、曾、刘、罗、张、徐、林。本村去马来亚的多,去越南的也有。罗志雄说:我爷爷就去了胡志明市槟椥县,我爸10岁跟其他人回来。

水尾塅村林伟权同志证实,《名录》第12号的“鹧鸪堂”,一般作“鹧鸪塘”,民国时还有鹧鸪塘,后来跟“水尾塅村”合并了。林氏是本村主姓,“林门黄氏有”应该是本村的。

(七)“75年排华,都去了美国”(这与我们在东川所闻相符)

铁场村韩向明,46岁,村委司机,本村人。父韩容发,1936年出生于铁场村,今年86岁。小时随父去越南。1947年12岁回国。爷韩冠猷,字猷求,12世。长子容发。三子乐民以下皆在美国(75年前都在西贡,排华时去了美国)。现在西贡已无韩家人。爷爷大哥冠群,字任求,五子六女,在越南生的,原来都在越南,排华时全去了美国。十三世克俭,同我父一道回国,七几年也去了美国。十二世冠华,伯公,47年回国,带了我父。他的长子、次子,分别在佛山、广州工作,皆已过世。

(八)蒲草洞村徐姓在越南的粮油加工生意做得很大

《名录》墓主中无徐姓。重河村·蒲草洞村徐少灵先生来电反映:清溪徐姓,明永乐间,由福建迁梅州再徙清溪,徐氏兄弟3人,老大老三在蒲草洞成村。徐姓村,还有百家輋、江背等村。蒲草洞村徐氏过越南,最有名的是徐智权(《镇志》有传)。他的父母先去,有10个孩子,回来做过祠堂。徐智权做的是粮油加工生意。粮食加工厂,很大的。清溪人路过,他都招待。弟徐智光,是我爷爷,在清溪做粮油加工,也挣了钱,买了地,在清溪镇上有房子。徐智权的粮食加工厂,很大,稻谷都是一大船一大船运来,做过崇正工商会会长。他和杨亚年(清溪花边岭村人)、张镜康(清溪下塘村人),都是西贡堤岸的富商,1929年他们回乡赞助建成了鹿鸣学校(1952年改制为清溪中心小学)。徐智权后来被人害了,大船被凿沉,稻谷浸了水,彻底破产了,人也疯了,回了香港,50几岁就死了。葬在杨梅坑。9

(九)清溪人在东川、朱笃经营中草药

铁场村韩伟昌,88岁,太太86岁,现住清溪。韩大夫是清溪医院内科医生(西医),60岁退休。4、5岁时随父亲从越南朱笃(在东川西50公里)回来。现还有亲戚在朱笃(叔叔的后代)。一直有电话往来,后代有移民澳洲的。1996年亲戚回到铁场。村里与越南有关系的人很多。父亲做生意,卖杂货。我的叔父开中药铺。爷爷的弟弟也开中药铺。

第一代,是爷爷去越南朱笃。先到西贡,后到朱笃。我父亲带我去过东川,专门联系同胞“寄东西”回东莞。后来才知道,这就是“水客”。我爷爷先在西贡做生意,卖布,做了十五六年,后来去了朱笃,仍开布店。有一个亲戚(叔叔的儿子)在东川生活。若无疫情,去年他就回来了。爷爷比较穷,亲戚结队去。朱笃有很多铁场人。父亲做水客生意,做了几十年,二十多岁做到1949年。1975年排华,大多数中国人被赶走了。我的一个伯伯韩卓强(亦名韩官松)的儿子韩汉某(名字记不全了),1975年前在西贡南越政府任交通局局长,1975年移民澳洲。我爷爷有三个儿子:韩卓强、韩一添、韩佛送。韩佛送是我父亲。

当年回国路线:朱笃坐船到西贡,再从西贡上船到香港九龙,九龙坐火车到樟木头,坐农用车回清溪。

四、在胡志明市见到的清溪人

胡志明市有个谭大仙庙,坐落于胡志明市第六郡十三坊巴堪(Bà Hôm)路79号,由越南崇正会馆惠东宝同乡会创建于1972年。2019年2月25日上午我们拜访了谭大仙庙暨惠东宝同乡会所,10见到了3位东莞清溪客家人,他们是:曾美、曾树雄、杨启常。3位先生各有故事。

(一)久病成医

曾美,76岁,东莞清溪人,生于西贡。父曾世亮,111900年生于清溪,1917年离开家乡,坐船,从香港到西贡。四兄弟一道来的。12三兄弟的后人都在芹苴。父亲做厨师。结婚后到芹苴。我母亲姓傅,也是清溪人。我父曾得病(好像是尿道结石类的),久治不愈,就请了我的一个堂伯父,他在香港行医,专程到芹苴来治,治好了。我父亲久病成医,就开了个中药铺,大号“广华昌”(芹苴),一直开到1945年。后来我们家移居西贡,药铺就不开了,他只是行医。

(二)三次回清溪

我(曾美)1943年生于芹苴,1960年随家到西贡,上华人学校。华人学校很好,童子军很强,教练是中国来的。吴庭艳检阅,看到华校童子军队伍,大骂国防部长:“军队不如童子军!”我毕业后到西贡纺织厂做工。华人开的。1980年退休。我太太是潮州汕头人,同厂的同事。她跟婆婆学的客家话,但在家大多讲粤语(白话)。我的亲哥哥叫曾志贤,在东莞做卫生院副院长。13军医出身。在东莞,我有3个侄子,我的祖屋就给了他们。我有7个孩子,4男3女。5个大的在外国,两个男的在越南,娶了越南媳妇(粤语“识听不识讲”)。这些年我回清溪3次(1998、2001、2013)。

(三)华越各半

在西贡的惠东宝客家人,先人多是小生意,家庭小作坊,做鞋的很多,普遍小康。堤岸做中药的以前都是华人。1975年,政府指定药铺开在五郡“海上籁翁街”。海上籁翁,是越南药材始祖。越铺的中药名称跟华铺相同,只是用越文标示。现在,这条街上华铺、越铺各半。

(四)西贡有条“曾业昌巷”

曾树雄,1948年生于越南。父亲曾金昌,东莞清溪厦屋人。因战乱,一九三几年离乡来到越南。他若在世,应该是110岁了。到堤岸后,先立业后成家,40多才结婚。做木材、搞建筑,有“曾业昌巷”,十几户的胡同,房屋都是金昌盖的,太辛苦了,我们兄弟4人,都没继承父业。我母亲也是东莞客家人,张家村人,在清溪附近。我太太是广东番禺人,在西贡出生。我是做刺绣的,5年前有20多个工人。现任惠东宝同乡会理事,每年发放奖助学金,“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栽培客家接班人才”。

(五)花边岭杨氏

杨启常,89岁,东莞清溪花边岭人,在越南出生。现为惠东宝同乡会理事。父杨光明,生于花边岭。母亲姓张,也是东莞清溪人。我9岁时父亲去世,由伯父抚养。当年父母兄弟几个来越南,是从香港坐船来的。有钱的,到西贡码头下船,船票贵;没钱的,在乡下提前下船,便宜点儿。花边岭那边,还有堂兄弟(伯父的儿子),我的一个侄子叫杨家荣,在东莞修汽车。我回乡3次,最近一次是清明节回去的。

五、以另一种身份“过越南”

(一)因为懂越语而奉调出征抗美援越

铁松村黄雪青同志带我们到铁松村·钟围村专程拜访了钟云开老人。

钟云开,84岁。1947年10岁左右,小学高小毕业,从越南南方槟椥省平大县回来。同村人带回来的。半年后学会中国话。1965年奉调出征抗美援越,给高炮部队当翻译。

老人虽说已是耄耋之年,然话音洪亮,底气十足。老人说:1965年我28岁,东莞县委组织部找会越南话的人,把我介绍到部队。1965年下半年,去桂林步兵学院学习。1966年经友谊关出国,在高炮部队当翻译,负责3个连的翻译。最远到过海防。1968年1月随部队回国。获得越南政府颁发给“翻译钟云开同志”的奖状,“援越抗美-中越友谊纪念章”一枚,“八五纪念章”一枚。14是越南政府颁发给中国援越军人的。随部队出国时发的地图《越南人民抗美救国形势图解》1幅,完好保存至今。

清溪有4个人去桂林步兵学院学习。这些人都是从越南回来的,会越南话。2人出国。

我从友谊关出国。另一个从云南河口出国,是三星村·百家輋村的,叫徐金山,与我同一年回国。出国时人人都穿蓝色海军装,戴越南帽。回国时,一过友谊关,就全换成中国军装。那3位,皆已去世了。回来后进了铁松村村委,任村治保主任,民兵营长。1969年入党。

(二)1949年前后回国,投身革命与共和国建设

在越南出生,或在越南读过书,后来回国升学、参加革命和建设,《镇志·人物》有传的有王浩、王奋等多人。

王浩,别名王伯祥,1927年6月在越南出生,15清厦村委鹿湖坝村人。幼年在越南美萩市崇正小学读书,后在越南义安中学、南侨中学读书。1948年9月入读广州国民大学西语系法语专业。1949年1月参加地下青年团,5月组织派回清溪以清溪中心小学教师的身份开展地下学运,7月参加粤赣湘边纵队一支队司令部工作。惠州解放后调东江公学任干事……1970年调任塘厦中学校长,1986年7月离休。2020年逝世。

王奋,别名王伯勤,1930年出生在鹿湖坝村,1937年随家人到越南,先后在美萩崇正学校和丐礼华侨学校读书。1946年冬回国,在清溪中学继续读书,1949年4月22日加入粤赣湘边纵队东江一支队,11月转入两广纵队炮兵团……1950年6月参加解放万山群岛战斗……1956年冬入朝在炮兵34团任见习参谋。……1978年任炮兵35团司令部副参谋长。1983年8月从部队离休。

曾士杰,1932年2月出生于三星村·牛路头村,出生后几个月随母亲到越南茶荣省乾隆县丐合乡,入读华人私塾,后入读茶荣市华人崇正小学、侨光小学高小毕业,1948年初随母回国,入读清溪中学,1949年5月与学校师生20多人一起加入粤赣湘边纵队东江第一支队。1954年转业到广东省公安厅,1982年调任深圳市公安局任南头分局负责人。1992年离休。

曾荣东,1932年2月出生于牛路头村,1948年前在越南茶荣省华侨小学读书,1948年3月回国在清溪中学读书,1950年2月入党,同年12月参军,曾荣立三等功。1988年7月,任广东省贸易中心副总经理。1992年2月退休。

曾谭金,1937年7月出生于越南西贡堤岸,同年随母回到家乡清溪厦塘村。1951年起入读清溪中学、东莞中学,1957年考入武汉中南财经学院,1961年毕业后从事审计工作,1999年2月退休。

(三)出生清溪而出国参加抗美援越、对越自卫反击战

卓官和,三峰村人,1932年7月出生,1949年1月参加粤赣湘边纵,1953年至1954年在中国人民志愿军高炮533团修理所任技工、技师。1967年12月至1968年10月在抗美援越3554部队技术处任枪、弹助理员。1984年7月离休。

黄铜山,土桥村人,1949年5月出生于部队,1968年毕业于广州华师附中,同年2月入伍,4月至次年2月参加抗美援越战斗。1979年初参加中越边境自卫反击战。1981年任炮兵第70师642团司令部参谋长,1983年7月任团长。荣立三等功2次。

吕蔚,1936年10月出生于三星村·吕屋围,1956年参军进空军航校学领航。1966年2月至1980年2月调广州组建新的运输部队,任领航员、作训参谋,1979年全过程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1996年11月退休。

谢秋文,1946年6月出生于三中村·下围村,1963年参军,1979年参加中越边境自卫反击战。2006年7月退休。

李官生,1954年10月出生于铁场村。中学肄业,1974年12月应征入伍,在汽车团服务,越南排华时,曾参加运送越南归侨工作。参与1979年中越边境自卫反击战,1984年攻打茅山作战,荣立三等功3次。

张敏良,1956年5月出生于松岗村。中学毕业。1976年3月入伍,炮兵,历任战士、排长、连长,1979年在中越边境自卫还击同登、谅山作战中,英勇顽强,战绩显著,荣立二等功1次。1986年转业到深圳市财政局工作,直到退休。

附录

附录一:越南东川崇正义祠义山墓主名录

注释:

1.梁金生同志履历自填为:“东川南圻”。依汉语语序是“南圻东川”。法国殖民政府将越南分为南圻(交趾支那)、中圻(安南)、北圻(东京)三部分。南圻,位居南越湄公河三角洲。南圻至1889年有5.6万华侨,中圻、北圻较少。

2.谢坤双先生,时71岁,生于柬埔寨金边,父亲潮州人,母亲是柬埔寨客家人,会说潮州话、客话、华语、越语、柬埔寨话。红色高棉猖獗时,随大量华人进到了东川。

3.见《深圳商报》2018年10月16日读创版《滨海客家英烈梁金生:他是深圳历史上最早中共党员》。

4.越南法属时期,崇正会馆将客家人划为“八大分支”:惠东宝、大埔、梅县、紫金、揭阳(河婆)、兴宁、钦亷、饶平。胡志明市崇正惠东宝同乡会成立于年。

5.广东惠州/惠阳地名,是惠州市大亚湾霞涌街道办事处王彪龙同志代为查询的。特此鸣谢。

6.观澜牛湖材料核实,获深圳市龙华区观澜街道广培社区陈伟东同志和深圳市牛湖股份合作公司陈泽伟同志协助,特此感谢。

7.清溪调查获得东莞市侨联、市文广旅体局、清溪镇政府、各村村委和统侨干部、特别是清溪镇侨联殷惠茹和尹巧玲二同志的大力支持与精心安排,谨此衷心感谢!

8.东莞客家人的徙入,罗香林先生列为第四次大迁徙:“降至雍正时代,惠、韶、嘉及江西赣州等属的客民,又复盛向粤省广肇诸属迁移,凡今日花县、番禺、增城、东莞、宝安、四会、新兴、开平、恩平、台山、鹤山等县,当时渐有客人杂居……要之,自康熙中叶,至乾隆之际,(约当西元一七○○至一八○○),可说是客家迁移运动的第四时期。”(《客家研究导论·客家的源流》61-62页)赖际熙先生《崇正同人系谱·卷一源流》(第六页)说法相同:“广州属之增城、东莞、新安、番禺……等县,又西江之肇阳罗……在在皆有吾系,大祇皆在清初康、雍、乾各朝代,由梅州及循州之人,或以垦殖而开基,或以经商而寄寓”。而东莞客家与上述说法有不同,一是迁徙出发地不止循梅二州,还有福建漳州;二是徙居东莞的时间,多在明朝,且自明初持续到明末,到清康乾间反而少了。这很可能与明初沿海大建防倭卫所带来的军事移民相关。

9.1858-1886年法国占领了整个越南,实行殖民统治,通过诸多政策限制华侨在经济上的发展,除碾米业以外,华侨不准投资其他工业。华侨凭借艰苦奋斗的精神,终于在狭缝中闯出一条出路,居然垄断了南圻的米业。食米是越南最大的输出品,米业促进了南圻的开发与繁荣。1876年,华商拥有了第一家机械碾米厂。后来,堤岸35家碾米厂,33家是华侨开办的。华商还有很多运米的大木船,在南圻约有3000艘。由于经营米业,使华侨代理商深入到整个南圻农村,奠定了华商投资与积累的基础,同时带动其它行业的发展(见张俞,第5页)。徐智权是否这33家机械碾米厂之一呢?

10.能够实现这次拜访,要感谢杨杰先生。一次路过谭大仙庙,在庙里偶遇杨杰先生,他热情地为我们导游、介绍,回答我们的各种问题,于是,跟在场的曾树雄先生一道约定下周日上午到谭公庙座谈。

11.清溪镇厦屋村2020年编《曾氏族谱》载:“(二房)灿公房系十四世世字辈曾光(时通三子):字世亮,生于一九○一年,终于一九八五年,享年84岁。配傅娇,生于一九○三年,终于一九五五年,享年52岁。”

12.同前《曾氏族谱》载:“(二房)灿公房系十三世时字辈时通(文绍次子)……生子四名:曾养、曾喜、曾光、曾(X)。

13.同前《曾氏族谱》载:“(二房)灿公房系十五世可字辈(曾光长子)志贤:生于一九三三年,终于二OO四年,享年七十岁,曾任东莞市人民医院院长”。《镇志·人物》“人物简介”有曾志贤条,建议据实补充介绍“出生于越南,1949年回国入读清溪中学,(1951年参军任卫生员)……”

14.1965年8月5日,美国借口北部湾事件,开始轰炸越南北方,越南人民奋起抗击,中国秘密派出支援部队,开始了长达3年的援越抗美战争,32万中国军人秘密出国轮战,涉及陆海空三军工程、铁道、通信、高炮部队,击落美军飞机千余架,牺牲千余人,就地安葬于异国他乡。“八五纪念章”即援越抗美纪念章。老人记的是另一版本:“越南军民用步枪打下美国飞机”的纪念章。

15.东莞市文广旅体局殷柱华同志大力协助查询到了王浩校长的出生地:越南南方美萩省(今前江省)丐礼市某某(音近“巴黎”)乡。在越南读书,曾用名王伯祥,后更名王浩。

猜你喜欢

西贡东川清溪
星球撑竿跳高
丽江清溪水库
蜻蜓和网子
西贡蕉优质丰产栽培技术
《清溪雅集》
那坡:发展“懒汉产业” 实现兴边富民
是胡志明市,还是西贡?
碧玉清溪织彩绸
云南东川雪岭磷矿矿体厚度变化规律
香港西贡荔枝庄地区火口湖相沉积岩中的滑脱构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