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早期出院后按时随访及家庭训练对早产儿运动功能的疗效探讨*

2023-07-05黄晓凌卢秋月刘恩赐袁江萍许接花

罕少疾病杂志 2023年6期
关键词:里程碑月龄早产儿

黄晓凌 卢秋月 贾 颖 刘恩赐 袁江萍 许接花

阳江市妇幼保健院 (广东 阳江 529500)

早产儿是指胎龄<37周的新生儿,早产儿胎龄越小、体重越轻、预后效果越差,是引起新生儿死亡的重要原因[1]。据统计早产儿占分娩总数的5%-15%,死亡率约为12.7‰-20.8‰,与同龄足月儿相比早产儿存在体格、智力发育相对落后等情况且再入院率较高,近年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早产儿治疗及护理得到发展,促使早产儿存活率大幅度升高,但早产儿后期生长发育依旧为临床高度关注问题[2]。研究发现[3],早产儿父母对婴儿生长发育、常见病预防知识了解较少,无法根据早产儿实际情况给予运动指导,有研究显示在早产儿出院后需加强随访及早期干预指导,可促进早产儿神经系统发育,但未明确该方案对早产儿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为进一步明确出院后按时随访及家庭训练价值,遴选2019年4月至2021年4月接受300例早产儿进行回顾性研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纳入标准:早产儿达出院标准后出院者;头颅MR显示早产儿脑,余无明显异常者;新生儿听力筛查两耳均通过者;父母知晓本次研究目的;出院后的主要照顾者固定,并精神正常者;无先天畸形患儿、遗传代谢性疾病、染色体疾病者[4]。排除标准:MR检查发育其他组织异常者;父母自愿退出本次研究者;父母存在精神及心理疾病者;临床资料丢失者;严重感染者;其母妊娠期出现严重并发症者[5]。

基础资料:遴选300例早产儿按干预方法分为2组。观察组160例中男88例,女72例,胎龄均值(32.62±2.61)周,体重均值(2.05±0.22)kg,100例顺产、60例剖宫产;对照组140例中男75例,女65例,胎龄均值(32.68±2.61)周,体重均值(2.06±0.21)kg,90例顺产、50例剖宫产,数据统计P>0.05(详见表1)。

表1 基础资料对比[n(%)]

1.2 方法对照组140例出院后定期回访,未展开规范指导干预训练,无坚持家庭早期干预,大多数为常规家庭带养。

观察组160例出院后坚持每天在家进行2-3次干预训练。在纠正1-6月龄,每月定期回访,常规保健,观察运动发育里程碑,并指导家长每月阶段性的干预训练,给早产儿持续在家进行早期干预,具体方法如下:(1)由经验丰富临床医师组成随访小组,要求纳入研究早产儿父母入群进行问卷调查,评估其对早产儿早期干预知识掌握度评估。(2)发布微信群公告及管理制度,父母可根据自己对早产儿相关知识掌握度、干预需求在群内提问或留言,由医务人员在自己闲暇时间进行回复及解答,针对需定期复查者需建立备忘录提前予以告知,对不确定问题建议父母返院就诊。(3)每月对早产儿生长发育情况进行分析,并就相关原因进行分析及强化指导[6-7]。(4)早期训练内容:出院时,专职护士均对家长指导视听训练、抚触、被动操方法,要求出院后在不影响小孩睡眠休息的前提下,每天予小孩2~3次的干预训练。阶段性为早产儿父母讲解手眼协调能力训练、运动干预重要性,旨在促进早产儿精神运动功能,减少早产儿发育风险,提高父母积极性及配合程度,以提高干预效果。制定每个月龄的训练目标、内容及注意事项,干预以家庭训练为主,首先指导父母掌握各个动作,而后训练早产儿,随访时根据早产儿掌握情况调整训练方案。

1.3 观察指标(1)记录训练效果:凡在纠正3~6月龄里运动发育里程碑落后于相应月龄,并同时AIMS量表评估结果百分位低于10TH的人数(百分位低于10TH的人数越少,提示该措施实施效果越理想)。(2)记录两组康复师介入:(凡运动发育里程碑落后于纠正月龄,AIMS量表评估结果百分位低于10%,均需转介康复科康复师协助康复训练)率。(3)每次回访评估两组运动发育里程碑,记录运动发育里程碑落后于纠正月龄的人数(运动发育里程碑落后于纠正月龄的人数越少,提示该措施实施效果越理想)。(4)纠正月龄3-6月,每次回访结合使用AIMS量表评估两组大运动情况(得分越低恢复情况越理想),记录AIMS量表评估结果百分位低于10TH的人数(低于10TH的人数越少,提示该措施实施效果越理想)。

1.4 统计学方法选用SPSS 22.0统计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χ2检验),有统计学意义以P<0.05表示。

2 结 果

2.1 分析两组大运动(AIMS)评估结果观察组纠正3月、4月、5月、6月AIMS量表评估结果百分位低于10TH者占比低于对照组,组间对比P<0.05,详见表2。

表2 分析两组大运动(AIMS)评估结果[n(%)]

2.2 分析两组运动发育里程碑落后于纠正月龄的人数观察组3月、4月、5月、6月运动发育里程碑落后于纠正月龄的人数低于对照组,组间对比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运动发育里程碑落后于纠正月龄的人数[n(%)]

2.3 统计两组训练效果观察组干预3、4、5、6月均满足两条件的人数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4。

表4 训练效果[n(%)]

2.4 统计两组康复师介入率观察组为9.37%、对照组为42.14%,组间对比P<0.05,详见表5。

表5 康复师介入率[n(%)]

3 讨 论

全球每年有1500万早产儿,而中国为早产儿最多国家之一。近年随着围产医学的发展,儿科的协作能力、新生儿重症监护水平得到质的提升,因此早产儿救治成功率升高,但因早产儿免疫力、抵抗力较足月儿弱,在生长发育期间极易受各种不确定的因素影响,出现发育迟缓、脑瘫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早产儿生活质量,鉴于此临床认为抢救成功仅为救治早产儿第一步,改善其预后效果才是最终目的[8-11]。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在纠正3~6月龄里运动发育里程碑落后于相应月龄与AIMS量表评估结果百分位低于10TH的人数低于对照组,可见出院后按时随访及家庭训练不仅可促进运动功能恢复,亦可降低康复师介入治疗率,分析:据悉存活早产儿中有10%~20%遗留不同程度神经系统后遗症,但研究发现早产儿出生后6月内脑组织仍未发育成熟,此阶段内脑组织可塑性、代偿能力强,展开早期干预可促进早产儿神经发育,亦可改善其预后效果,但早产儿出院后父母未掌握专业的护理知识及能力,导致早产儿神经发育无法达到预期目的,鉴于此需在早产儿出院后给予随访指导,旨在提高父母对早产儿早期干预认知及健康知识掌握度,继而积极配合完成家庭训练,促进早产儿神经发育[12-13]。按生态学理论,家庭是婴幼儿接触最密切的环境,父母对早期干预的重视程度、家庭参与干预的积极态度是提高早期干预效果的关键,在干预中父母通过与婴儿互动,不仅可对视觉、听觉、触觉、本体感觉等刺激,亦可促进早产儿脑组织发育,改善其运动功能,降低百分位低于10TH的人数[14-16]。

结果显示:观察组康复师介入率9.37%低于对照组42.14%,可见经按时随访及家庭训练干预可促进早产儿机体各功能生长、发育,既可避免康复师介入增加经济压力,亦可改善其预后效果,分析训练过程中定期随访可及时评估早产儿发育情况,亦可结合其实际情况进行指导,尽可能避免其他因素对预后效果影响,促进患者大运动恢复,该结论与Chen Y L[17]研究结果一致;此外随访过程中不仅要为父母讲解早期干预价值、重要性,还需指导父母如何进行早期干预,指导其在生活中保持积极、乐观的状态,避免影响早产儿身心状态;家庭训练实施中需要专业科学指导,若未定期随访父母无法掌握训练实施方法、注意事项,亦无法促进早产儿运动及神经发育,会增加康复师介入率。出院后按时随访以门诊为主,微信为辅,在提高其对疾病相关知识掌握度的同时,改善医患关系[18-19]。

措施优化:部分患者家属因工作问题、生活经济条件、认知不足等导致其在出院后无法坚持携带患者入院进行随访,亦无法指导其进行规律训练,在后期临床医师需加强对此类因素的干预,从多个方面入手提高家属对随访、康复训练认知程度,在生活中尽量规避各种因素对随访、训练的影响,还需对家属进行健康教育,使其对随访、训练重要性有系统认知,从而积极配合医务人员各项工作[20-23]。

综上所述,出院后按时随访及家庭训练对提高早产儿早期干预效果有重要作用,亦可促进其生长发育,避免康复师介入治疗增加治疗费用,值得借鉴,但基于本研究设计相对简单,与国外研究相比存在纳入人员少、研究范围窄等问题,且未对家属状态进行对比分析,鉴于此后期需对临床研究方案进行优化,旨在为临床诊治早产儿提供更丰富参考。

猜你喜欢

里程碑月龄早产儿
早产儿长途转诊的护理管理
湖州33月龄男童不慎9楼坠落上海九院对接“空中120”成功救治
提高育肥猪出栏率合理的饲养密度
晚期早产儿轻松哺喂全攻略
特刊《里程碑时刻》带来的启示
不同月龄荷斯坦牛产奶量的研究
2016健康里程碑
里程碑时刻
不同月龄婴儿ABR正常值分析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及诊治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