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颈部淋巴结病变在MSCT中的影像学特征及鉴别诊断价值研究

2023-07-05王正营

罕少疾病杂志 2023年6期
关键词:环状淋巴瘤颈部

何 丽 王 颖 王正营

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 放射科CT室 (河南 南阳 473000)

颈部淋巴结病变,为临床常见病变类型,临床表现为颈部淋巴结肿大、压迫症状等为主,常见病变类型包括增生性淋巴结肿大、淋巴瘤、淋巴结转移瘤,后两者均为恶性病变。其中淋巴瘤主要特征为无痛性进行性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伴全身器官组织受累等症状。淋巴结转移瘤,主要见于甲状腺癌、下咽癌、鼻咽癌等恶性肿瘤颈部淋巴结转移[1]。两种颈部淋巴结初始症状相近,但其治疗方案、预后等均存在差异,需有效鉴别诊断,以满足临床疾病诊断及预后评估价值。目前在对其诊断中,手术病理组织诊断为颈部淋巴结病变主要诊断方式,但创伤较大[2]。多层螺旋CT(multisliecs helieal CT,MSCT)为临床常用影像学检查方案,具图像分辨率高、检查用时短、诊断灵敏度高等特点,在甲状腺肿瘤、气道病变等多种病变诊断中,均具良好诊断效能[3-4]。但此种方案是否可用于颈部淋巴结病变鉴别诊断研究较少。为此,本次研究选选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CT室2021年1月至12月期间80例颈部淋巴结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并选60例同期健康体检者设为对照组,均应用MSCT检查,比较其影像学征象差异,以为病变类型鉴别诊断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CT室2021年1月至12月期间80例颈部淋巴结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以病理标准将其分为淋巴瘤组(33例,霍奇金淋巴瘤9例、非霍奇金淋巴瘤24例)、淋巴结转移瘤组(47例,原发病灶中,鼻咽癌25例、下咽癌11例、甲状腺癌9例、扁桃体癌1例、头皮鳞癌1例),并选60例同期健康体检者设为对照组。

纳入标准:淋巴瘤组、淋巴结转移瘤组患者均经病理组织诊断确诊;年龄≥18岁;对检查方案知情同意。排除标准:非离子型对比剂过敏;检查禁忌症;研究前接受化疗、局部放疗等治疗。3组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选患者均符合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标准,见表1。

表1 3组一般资料

1.2 方法(1)仪器:德国西门子公司第二代双源Flash CT(somatom definition flash)机;(2)方法:所有受检者仰卧位,设置扫描参数:螺距1mm,管电压120kV,管电流30mAs,层厚5mm,重建层厚1.25mm;扫描范围颅底至胸骨切迹;平扫后,经患者肘静脉,以高压注射器注入非离子型碘对比剂(碘帕醇),注射剂量为50~100mL,注射速率2.5~3.0mL/s,延迟时间40~50s时,进行增强扫描;对照组检测部位为颈部或体部肌肉;(3)数据处理:将数据传送至工作站进行数据处理,确定阈值为-10~240HU,将颈内动脉设定为输入动脉,颈内静脉设定为输出静脉,经灌注软件计算出CT灌注图像,计算血流量(blood flow,BF)水平。

1.3 观察指标(1)比较3组BF水平;(2)比较淋巴瘤组、淋巴结转移瘤组MSCT扫描后坏死病灶检出率,并比较两组坏死病灶类型检出情况,包括薄环状强化(出现环状强化厚度<1/10淋巴结直径)、厚环状强化(出现环状强化厚度>1/5淋巴结直径)、融合坏死(淋巴结内坏死病灶相融合,出现“分房样”、“花环状”、“大单房型”等征象)、不均匀强化(病灶内出现不均匀强化,出现小灶、小斑片状坏死病灶,或出现大片状坏死等);(3)比较淋巴瘤组、淋巴结转移瘤组MSCT增强扫描影像学特征。

1.4统计学方法(%)表示计数资料,(±s)表示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分别以χ2检验、t检验,方差齐性分析以F检验;P<0.05为统计学结果验证标准;数据统计计算软件为SPSS 24.0。

2 结 果

2.1 3组BF水平及坏死病灶检出率淋巴瘤组33例患者中,共检出49个病变淋巴结;淋巴结转移瘤组47例患者中,共检出61个病变淋巴结;BF水平:淋巴瘤组>淋巴结转移瘤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灶坏死率:淋巴结转移瘤组>淋巴瘤组(50.82%vs1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3组BF水平及坏死病灶检出率

2.2 2组患者不同坏死病灶类型检出率坏死病灶强化类型中,厚环状强化占比:淋巴结转移瘤组>淋巴瘤组(22.95%vs2.04%);不均匀强化占比:淋巴结转移瘤组<淋巴瘤组(8.20%vs22.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薄环状强化、融合坏死占比:淋巴结转移组与淋巴瘤组相近(4.92%vs6.12%)、(3.28%vs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不同坏死病灶类型检出率[n(%)]

2.3 2组患者淋巴结病灶病变影像学征象淋巴瘤:病灶多发性;病灶直径一般>1.5cm;坏死病灶相对较少;单发病灶多见颈淋巴结群融合呈块状。淋巴结转移瘤:主要分布在颈静脉链周围,淋巴结主要表现为周围增厚强化,中心区域呈现低密度无强化坏死区。

3 讨 论

颈部淋巴结病变中,淋巴瘤及淋巴结转移瘤为临床常见恶性肿瘤,其临床表现相近,因此单纯依据体征鉴别诊断难度较大。手术病理组织诊断为其诊断金标准,但创伤较大,且无差别淋巴结清扫可能会出现过度诊断,影响预后。因此在对颈部淋巴结病变鉴别诊断中,MSCT为主要诊断方案。

本次在对上述两种颈部淋巴结病变鉴别诊断中,主要应用血流技术、强化显像技术进行鉴别诊断。本次研究结果显示,BF水平:淋巴瘤组>淋巴结转移瘤组>对照组,即淋巴瘤内部血运丰富,考虑原因为,新生血管密度、周围血流变化与肿瘤证实速度、肿瘤恶性程度有关,而淋巴瘤为全身性疾病,其在血流形态中主要表现为内部血管杂乱、内部新生血管内径粗细不均匀,可见广泛吻合的血管池及血管网,并伴有血管基底膜不完整等情况,因此在对其血运水平检查中,会出现血流量大、血流阻力下降等情况,造影剂达到峰值后缓慢退出,因此会表现出BF高水平变化[5-6];淋巴结转移瘤中,病变淋巴结为转移病灶,在病灶转移过程中,肿瘤细胞首先侵犯淋巴结边缘网状淋巴窦,后经淋巴结外缘逐渐向重新浸润,因此尽管病灶内部同样会出现新生血管情况,但BF水平上升水平低于淋巴瘤[7-8]。研究结果显示,淋巴瘤及淋巴结转移瘤BF水平均高于对照组,考虑原因与正常组织血流灌注稳定、无新生血管有关。因此可将BF水平变化用于淋巴瘤及淋巴结转移瘤鉴别。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坏死病灶强化类型中,厚环状强化占比:淋巴结转移瘤组>淋巴瘤组(22.95%vs2.04%);不均匀强化占比:淋巴结转移瘤组<淋巴瘤组(8.20%vs22.45%),提示在病灶坏死类型比较中,淋巴瘤及淋巴结转移瘤存在显著差异,考虑原因为,淋巴瘤发病过程中,其典型表现为卵圆形或圆形、形态饱满、边缘清楚、均匀强化症状,在病灶发展过程中,受肿瘤细胞新陈代谢速度较快影响,会在病灶内部形成不均匀强化类型;而淋巴结转移瘤发病过程中,因肿瘤细胞首先浸润淋巴窦,出现淋巴组织被破坏症状,后淋巴结髓质组织被肿瘤细胞取代,肿瘤内部缺少充足血运支持,进而表现出淋巴结内部淋巴液回流受阻、髓质区坏死情况,因此会出现中心低密度坏死、淋巴结周围厚环状强化情况,可将其用于淋巴瘤及淋巴结转移瘤鉴别[9-10]。

在影像学征象比较中,淋巴瘤病灶直径相对较小,且病灶坏死率较低,在单发病灶部位可见颈部淋巴结群融合情况;淋巴结转移瘤病灶主要分布在颈静脉链周围,淋巴结主要特征为周围强化,多见中心低密度坏死区域,可用于淋巴瘤及淋巴结转移瘤鉴别参考。

综上所述,在对颈部淋巴瘤、淋巴结转移瘤患者MSCT鉴别诊断中,淋巴瘤主要表现为BF水平相对较高,内部无坏死或不均匀坏死情况;淋巴结转移瘤患者主要表现为BF水平相对较低,出现周围厚强化、淋巴结中心区域坏死病变情况,可用于两种疾病鉴别诊断。

猜你喜欢

环状淋巴瘤颈部
环状RNA在肾细胞癌中的研究进展
居家运动——颈部练习(初级篇)
居家运动——颈部练习(中级篇)
HIV相关淋巴瘤诊治进展
改良颈部重要外敷方法
结直肠癌与环状RNA相关性研究进展
不一致性淋巴瘤1例及病理分析
鼻咽部淋巴瘤的MRI表现
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1例报道
颈部淋巴结超声学分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