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堂中的“进”与“退”

2023-07-04郭学东

教育实践与研究·理论版 2023年5期
关键词:建构课堂教育

郭学东

课堂中教师主导,学生为学习主体,我们在理论上耳熟能详,具体实践中往往不尽如人意。诚然与年龄及个体发展水平有关系,但是那些稍纵即逝的教育机会也会因为教师对课堂的过度把控,而失之交臂。

课堂中的“进”,一般是指秉承规范、标准,贯彻课程标准,落实教学任务的行为,这些进的依据在课本内又在课本外,属于教师教学行为的主要依据;也是教师个性化开展工作的主要范畴,实施教师个人教育理念影响学生发展的主要方式。课堂中的“退”,往往是指要充分尊重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遵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设计教学环节、教学任務、教学情境,通过有目的的预设,使学生亲身经历,将真实情景抽象、提炼、内化为“概念”“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但是,课堂是由多个鲜活生命体构成的团体,随时随地都可能发生意想不到的“事件”。例如,在一节展示课课堂上,因学生读错一个字音,与老师产生分歧。但老师选择没有继续和学生“对峙”,而是让学生作为课下任务询问自己的课任教师,鼓励大家探究、澄清,然后继续进行教学内容。那么问题来了,课堂上教师的“退”到底有何意义呢?

教师的“退”,展示了其以人为本的执教理念,对教师释放出足够的善意。我们知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不同地区因为方言的发音问题对应普通话发音标准有显著的不同,特别是在老教师群体中更为明显,教师的“退”是对地区文化特点的接纳,这是尊重,也是现实。

教师的“退”,展示了对学生的充分爱护。学生的向师性很强,低学段的学生对自己的课任教师表现出模仿、接近,甚至容不得他人非议。身为教师的我们要珍惜、保护好这份童真与自然的天性。课堂上教师的“退”恰恰守护了孩子的童心与情感,有的放矢,体现出教育的大爱。

教师的“退”,充分体现教师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一切真理都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者由他们重新发现,至少由他们重建而不是简单地传授给他们。”新课标强调“人文精神”,教学更是立足于学生自主学习基础之上,需要学生有一个内化、生成、建构的过程,需要个体对语言材料或言语行为的直接接触、亲身感受或体验。

教师的“退”,呈现了一种师生平等关系。面对群体性知识错误,教师本能地想去纠正,但学生的反馈让教师陷入窘境,但教师并没有执着“对与错”,而是俯下身来以商量的口气与学生约定去澄清,表达期待,自然建构了良性互动,共同参与的和谐师生关系。

判断课堂中的进与退需要依据具体的教学情境,但更要基于有益于学生成长原则,体现人文关怀,不拘泥于教学目标,真正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的根本任务,才是课堂教学中进与退的真正价值。

退亦是进;进,是为了更好的托举。

(作者单位:厦门市翔安区教师进修学校)

猜你喜欢

建构课堂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甜蜜的烘焙课堂
题解教育『三问』
美在课堂花开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