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特色农产品产业链延伸对乡村振兴的作用机制研究

2023-07-04吴名财田飞飞赵智明古健黄光婷汪延明

安徽农学通报 2023年9期
关键词:产业振兴农民增收乡村振兴

吴名财 田飞飞 赵智明 古健 黄光婷 汪延明

摘要 以特色农产品产业链作为产业振兴的切入点,研究特色农产品产业链延伸对乡村振兴的作用机制。将特色农产品产业链作为研究样本,发放问卷、搜集数据,并通过Probit模型、Logistic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和调节效应模型探究内在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特色农产品产业链上游延伸、中游延伸、下游延伸对乡村振兴产生正向促进作用:特色农产品产业链上游延伸能够激发自然技术生产对乡村振兴的正向促进作用,中游延伸能够激发非人工干预对乡村振兴的正向促进作用,下游延伸能够激发原生态对乡村振兴的正向促进作用。本研究扩展了特色农产品产业链延伸理论和乡村振兴战略的研究内容,并给出了特色农产品产业链延伸对促进乡村振兴的启示。

关键词 特色农产品产业链;产业振兴;乡村振兴;农民增收

中图分类号 F32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23)09-0008-010

201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阶段性谋划落实乡村振兴政策,提出:“有序开发优势特色资源,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创建出拥有优势集聚、特色鲜明、市场竞争力强的特色农产品优势区。”[1]2022年7月,农业农村部、乡村振兴局发布《农业农村部 国家乡村振兴局关于开展2022年“百县千乡万村”乡村振兴示范创建的通知》,强调西部地区要大力发展乡村特色农业,聚焦夯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基础,增强地区经济活力和发展后劲[2]。2021年,农业农村部关于《拓展农业多种功能 促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强调立农为农、链条延伸,推动产品增值、产业增效,促进联农带农和共同富裕,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3]。西南地区借力这些政策,通过产业振兴之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依托特色资源和通过产业带动,引导出了诸多的特色农产品产业链,使产业链不断壮大,增加了农民收入,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收益。但是特色农产品产业链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特色农产品产业链延伸动力不足、路径狭窄,产业链上中下游衔接不畅,产业链技术资源配置模糊,农民参与度较低,带动乡村振兴动力不足等诸多问题。为此,本文开展了特色农产品对乡村振兴的作用机制研究,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1 相关文献研究

特色农业概念最早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的发达国家[4],国外对“特色农业”的界定多为“有机农业”“休闲农业”。我国对特色农业的系统研究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对特色农业定义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概念界定,但学者们对特色农业的本质归纳一致,即优势区域特色农产品形成的规模效应[5]。特色农业关键点在“特”,其一是具有特定区域生产(区域性),其二是具有竞争优势的区域高效农业(优质性),其三是系统的农业生产工程,具有农业产业化(规模性)[6]。发展特色农业不仅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而且对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具有正向促进作用[7]。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第一次从国家战略意义上提出大力发展特色农业,鼓励各个地区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有力建设特色农产品产业带[8]。

近年来,诸多研究由特色农业延伸到特色农产品方面[9],特色农产品产业链研究也相继展开。受传统农业影响,特色农产品产业链概念的界定还比较模糊,认为特色农产品产业链是从自然区域资源到消费品的一个简单流通过程。但是特色农产品产业链与特色农产品生产紧密关联,特色农产品产业链同时具有农业产业链和特色农产品的特性,即具有生产、加工、和销售3个基本环节,且具有增值效益[10]。除此之外,在特色农产品产业链的优化整合[11]、特色农产品产业链延伸[12] 、特色农产品产业链成本节约机制[13]等方面得到了大多数学者的关注。

秉承国家强大政策优势,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三农”工作积累了丰富经验。2017年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不仅仅是未来促进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总战略, 而且也是未来我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14],指明了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性。乡村振兴中农民是主体,要让广大农民成为乡村振兴的主体力量,为此必须确立农民在乡村的主体地位[15]。当下,乡村振兴战略已经成为理论界研究的主要话题。诸多学者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路径[16]、乡村振兴战略的风险规避、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点[17]、乡村振兴战略与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系探讨[18]、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研究[19]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讨。

综上所述,从特色农业、特色农产品产业链、乡村振兴的研究来看,学术界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现有研究仍然存在空白。例如,在特色农业、特色农产品产业链、乡村振兴的研究中缺乏对三者的联系建立与影响研究,大多學者仍停留在单方面的研究,尚未研究三者整体框架下的影响与作用,导致对最终的乡村振兴没有实质性效果。为此,本文从特色农产品产业链延伸与乡村振兴入手,通过探究特色农产品产业链延伸与乡村振兴的内在交互影响关系,填补了特色农产品产业链延伸对乡村振兴的作用机制研究的空白,旨在为乡村振兴提供高效益的产业振兴研究理论,为特色农产品产业链延伸和乡村振兴提供实证研究框架。

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核心,是实现生活富裕的重要基础,乡村振兴之路要从延伸发展特色产业出发。特色农业作为贵州最主要的特色产业,具备特定地理环境、独特资源条件、独特产品品质以及特定消费市场等特征,具有不可替代与不可复制性。发展特色农业,要坚持做精做强、产业融合发展的原则,树立农民主体理念、生态发展理念、乡村融合发展理念[20],充分发挥特色农业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特色农业产业链的拓展延伸要实现由传统农业产业链向现代农业产业链的转变,新型产业链延伸模式是在传统农产品产业链“种植—加工—出售”链条上细化、拓展、延伸[21]。特色农产品产业链延伸注重空间链、企业链、技术链和信息链4个内涵链延伸,4个链条分别受到所处地理位置、中间产品与资金交易、技术研发成本、信任等因素的影响[22]。发展农业全产业链,要从纵向、横向、内向、外向4个维度进行延伸。纵向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延伸,实现乡村产业多元化开发、多层次利用、多环节增值;横向拓展融合农文旅,催生新业态、满足新需求。内向着重培育强主体,发挥主体引领各链条的作用;外向赋能集聚全要素,推动科技、资本、政策等要素聚焦农业全产业链,促进价值链向中高端跃升[23]。加快农业全产业链建设,是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抓手,是拓展农民就业空间的有效路径,是打牢乡村全面振兴基础的重要支撑。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对实现农村产业兴旺、增强农业发展内生动力、实现农民增收具有重要作用[24]。由此,得出本文基本假设:

H0:特色农产品产业链延伸对乡村振兴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

特色农产品产业链由上、中、下游3个部分组成,农产品种(养)植环节称为上游,农产品加工、仓储、运输环节称为中游,销售环节称为下游[25]。特色农产品产业链上游延伸,主要对农产品生产环节延伸。农产品生产路径分为育苗、种植、田间管理、收获、储藏5个节点[26],而傳统上游环节鲜少涉及农产品育苗、管理和储藏,进行上游延伸,拓展出农产品育苗、田间管理、储藏环节,充分发挥自然生产技术效能,提升农产品品质。现代化田间作业可为农民提供更多工作机会,很大程度激发农民农作积极性,有助于吸引农村劳动力,实现农民增收,促进共同富裕[27]。农产品产业链中游延伸,拓展出农产品精深加工环节。依据农产品特性,引进龙头企业,打造衍生产品。非人工干预机制有效保障农产品和衍生产品品质,更大程度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增加产业收入[28]。非人工干预机制有效保护农产品生产环境,有助于打造宜居生态。农业产业链下游延伸主要进行农产品市场开拓和乡村品牌打造。树立原生态理念,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电商平台促进品牌推广,积极吸引消费者消费,增加产业收入。市场信息流入打响农村知名度,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实现特色乡风建设。特色农产品产业链上、中、下游延伸,有效增加产业收入,实现产业兴旺,政府致力于农村建设,加强农村治理,维护宜居生态,打造农村特色乡风,实现农民增收,实现共同富裕。由此,可得出如下假设:

H1:特色农产品产业链上、中、下游延伸对自然技术生产、非人工干预,原生态3个特征变量形成显著的正向交互作用,3个特征变量对乡村振兴产生显著的正向作用。

3 研究设计

3.1 数据来源与样本特征

本文在提炼相关文献基础上,设计了调查问卷,将西南地区特色农产品产业链作为样本,然后发放问卷。调研期限为2021年3—11月,共发放问卷400份,收回有效问卷387份,问卷有效率96.75%。

3.2 变量测量

①被解释变量(因变量)是乡村振兴。乡村振兴包括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5个延伸维度,使用Mean函数测度乡村振兴得分情况。②解释变量(自变量)是特色农产品产业链延伸。特色农产品产业链延伸包括上游延伸(种植)、中游延伸(加工)、下游延伸(销售)。③将自然技术生产(阳光、水分、土壤)、非人工干预、原生态作为中介变量。将生活水平、农民观念、县域经济发展状况、城市辐射作用、区位优势、党的战斗堡垒作用、致富带头人的带动作用、数字化水平作为调节变量。将年龄、性别作为控制变量。各维度指标构建如表1所示。

3.3 模型构建

3.3.1 Probit模型。本文因变量经过均值处理后成为连续数值型数据,为定性分析特色农产品产业链延伸对乡村振兴的激励作用,将乡村振兴数据处于得分均值之下的数值定义为“作用一般”,将该部分数据转换为数字,将乡村振兴数据处于得分均值之上的数值定义为“作用较大”,将该部分数据转换为数字1。通过对乡村振兴数据进行如上处理后,该变量只有2种可能结果,即“作用一般”和“作用较大”,是一个二分类变量。本文通过Probit模型研究特色农产品产业链延伸对乡村振兴的影响,模型基本形式为:

式(1)中,Revitalization为乡村振兴,Extensioni=1,2,3分别为特色农产品产业链上游延伸、中游延伸、下游延伸,Control为相关控制变量,[β]0为截距项,[β]1与[β]2分别代表解释变量和控制变量的影响系数,反映该变量对乡村振兴的影响方向及影响程度,e为随机干扰项。

3.3.2 中介效应模型。本文将自然技术生产(阳光、水分、土壤)、非人工干预、原生态作为中介变量,通过构建递归方程,逐步检验回归系数,验证特色农产品产业链延伸如何通过自然技术生产(阳光、水分、土壤)、非人工干预、原生态对乡村振兴产生影响。建立中介效应模型如下:

式中,Revitalization表示乡村振兴、Extensioni=1,2,3表示特色农产品产业链上游延伸、中游延伸、下游延伸,Mi=1,2,3表示自然技术生产(阳光、水分、土壤)、非人工干预、原生态、Control表示控制变量,γi=1,2,3为随机扰动项。

3.3.3 调节效应模型。本文将生活水平、农民观念、县域经济发展状况、城市辐射作用、区位优势、党的战斗堡垒作用、致富带头人的带动作用、数字化水平作为调节变量,以验证这8项调节变量在特色农产品产业链延伸与乡村振兴关系中的调节效应。建立调节效应模型如下:

式中,Ti=1,2…8表示调节变量,分别为生活水平、农民观念、县域经济发展状况、城市辐射作用、区位优势、党的战斗堡垒作用、致富带头人的带动作用、数字化水平,其余变量含义与(2)式相同。

4 实证结果与分析

4.1 特色农产品产业链延伸对乡村振兴的基准回归

特色农产品产业链延伸对乡村振兴的基准回归结果如表2所示。由表2可知,特色农产品产业链上游、中游、下游延伸每提高1单位,乡村振兴概率相应增加146.3%、106.7%、124.1%,且都在1%概率水平上显著,表明特色农产品产业链延伸与乡村振兴成正相关,假设得到验证。

4.2 稳健性检验

通过调整基本计量模型进行稳健性检验。采用Logistic模型来对Probit模型的估计结果进行验证。如表3所示,缓解产业链主体间三重张力在1%和5%概率水平上显著正向影响产业链上游、中游延伸,但是对下游延伸不显著。回归结果与Probit模型估计的影响方向一致,因此可以认为基准回归的结果具有稳健性。

4.3 影响机制分析

根据上文构建的中介效应模型,进行如下检验:首先,对特色农产品产业链上游延伸、中游延伸、下游延伸对乡村振兴进行回归;其次,对特色农产品产业链上游延伸、中游延伸、下游延伸和中介变量(自然技术生产、非人工干预、原生态)进行回归;再次,将中介变量(自然技术生产、非人工干预、原生态)纳入模型第一步进行回归。

4.3.1 自然技术。表4报告了自然技术生产对特色农产品产业链上游延伸影响乡村振兴的中介效应检验结果。列(1)、(2)中的系数均在1%水平上显著,但(3)中自然技术生产系数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进行Sobel检验,结果显示Z=1.285,P=0.199,0.199>0.05,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因此特色农产品产业链上游延伸并未通过自然技术生产对乡村振兴产生显著影响。

表5报告了自然技术生产对特色农产品产业链中游延伸影响乡村振兴的中介效应检验结果。自然技术生产对乡村振兴的回归系数为0.196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表示自然技术生产能显著地促进乡村振兴。同时在控制自然技术生产之后,特色农产品产业链中游延伸对乡村振兴的回归系数显著为0.168,低于0.299,表明特色农产品产业链中游延伸通过自然技术生产来影响乡村振兴的间接传导途径存在,即“特色农产品产业链中游延伸→(促进)自然技术生产→(使得)乡村振兴”的正向作用机制,且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重为37.42%(0.666×0.168/0.299×100%≈37.42%)。整体上看,自然技术生产在特色农产品产业链中游延伸对乡村振兴中具有中介作用。

表6报告了自然技术生产对特色农产品产业链下游延伸影响乡村振兴的中介效应检验结果。自然技术生产对乡村振兴的回归系数为0.171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表示自然技术生产能显著地促进乡村振兴。同时在控制自然技术生产之后,特色农产品产业链下游延伸对乡村振兴的回归系数显著为0.219,低于0.331,表明特色农产品产业链下游延伸通过自然技术生产来影响乡村振兴的间接传导途径存在,即“特色农产品产业链下游延伸→(促进)自然技术生产→(使得)乡村振兴”的正向作用机制,且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重为43.20%(0.653×0.219/0.331×100%≈43.20%)。整体上看,自然技术生产在特色农产品产业链下游延伸对乡村振兴中具有中介作用。

4.3.2 非人工干预。表7报告了非人工干预对特色农产品产业链上游延伸影响乡村振兴的中介效应检验结果。非人工干预对乡村振兴的回归系数为0.060且在5%的水平上显著,表示非人工干预能显著地促进乡村振兴。同时在控制非人工干预之后,特色农产品产业链上游延伸对乡村振兴的回归系数显著为0.320,低于0.363,表明特色农产品产业链上游延伸通过非人工干预来影响乡村振兴的间接传导途径存在,即“特色农产品产业链上游延伸→(促进)非人工干预→(使得)乡村振兴”的正向作用机制,且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重为63.20%(0.717×0.320/0.363×100%≈63.20%)。整體上看,非人工干预在特色农产品产业链上游延伸对乡村振兴中具有中介作用。

表8报告了非人工干预对特色农产品产业链中游延伸影响乡村振兴的中介效应检验结果。非人工干预对乡村振兴的回归系数为0.155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表示非人工干预能显著地促进乡村振兴。同时在控制非人工干预之后,特色农产品产业链中游延伸对乡村振兴的回归系数显著为0.203,低于0.299,表明特色农产品产业链中游延伸通过非人工干预来影响乡村振兴的间接传导途径存在,即“特色农产品产业链中游延伸→(促进)非人工干预→(使得)乡村振兴”的正向作用机制,且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重为41.96%(0.618×0.203/0.299×100%≈41.96%)。整体上看,非人工干预在特色农产品产业链中游延伸对乡村振兴中具有中介作用。

表9报告了非人工干预对特色农产品产业链下游延伸影响乡村振兴的中介效应检验结果。非人工干预对乡村振兴的回归系数为0.135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表示非人工干预能显著地促进乡村振兴。同时在控制非人工干预之后,特色农产品产业链下游延伸对乡村振兴的回归系数显著为0.246,低于0.331,表明特色农产品产业链下游延伸通过非人工干预来影响乡村振兴的间接传导途径存在,即“特色农产品产业链下游延伸→(促进)非人工干预→(使得)乡村振兴”的正向作用机制,且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重为46.97%(0.632×0.246/0.331×100%≈46.97%)。整体上看,非人工干预在特色农产品产业链下游延伸对乡村振兴中具有中介作用。

4.3.3 原生态。表10报告了原生态对特色农产品产业链上游延伸影响乡村振兴的中介效应检验结果。列(1)(2)中的系数均在1%水平上显著,但(3)中原生态产系数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进行Sobel检验,结果显示,Z=1.221,P=0.222,0.222>0.05,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因此特色农产品产业链上游延伸并未通过原生态产对乡村振兴产生显著影响。

表11报告了原生态对特色农产品产业链中游延伸影响乡村振兴的中介效应检验结果。原生态对乡村振兴的回归系数为0.148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表示原生态能显著地促进乡村振兴。同时在控制原生态之后,特色农产品产业链中游延伸对乡村振兴的回归系数显著为0.211,低于0.299,表明特色农产品产业链中游延伸通过原生态来影响乡村振兴的间接传导途径存在,即“特色农产品产业链中游延伸→(促进)原生态→(使得)乡村振兴”的正向作用机制,且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重为41.92%(0.594×0.211/0.299×100%≈41.92%)。整体上看,原生态在特色农产品产业链中游延伸对乡村振兴中具有中介作用。

表12报告了原生态对特色农产品产业链下游延伸影响乡村振兴的中介效应检验结果。原生态对乡村振兴的回归系数为0.099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表示原生态能显著地促进乡村振兴。同时在控制原生态之后,特色农产品产业链下游延伸对乡村振兴的回归系数显著为0.263,低于0.331,表明特色农产品产业链下游延伸通过原生态来影响乡村振兴的间接传导途径存在,即“特色农产品产业链下游延伸→(促进)原生态→(使得)乡村振兴”的正向作用机制,且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重为55.38%(0.697×0.263/0.331×100%≈55.38%)。整体上看,原生态在特色农产品产业链下游延伸对乡村振兴中具有中介作用。

4.4 调节效应分析

表13报告了调节变量对特色农产品产业链延伸影响乡村振兴的调节效应检验结果。列(1)显示,乡村振兴对生活水平和产业链延伸交叉项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表明农民生活水平对产业链延伸和乡村振兴之间的关系存在显著正向调节效应。即随农民生活水平越高,越有助于产业链延伸,促进乡村振兴。

列(2)显示,乡村振兴对城市辐射作用或致富带头人带动作用和产业链延伸交叉项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表明城市辐射作用或致富带头人带动作用对产业链延伸和乡村振兴之间的关系存在显著正向调节效应。但区位优势与中游延伸交互项系数显著且符号为负,表明区位优势对产业链延伸和乡村振兴之间的关系存在抑制作用。

列(3)显示,乡村振兴对县域经济发展状况或党的战斗堡垒作用和产业链延伸交叉项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表明县域经济发展状况或党的战斗堡垒作用对产业链延伸和乡村振兴之间的关系存在显著正向调节效应。但生活水平、城市辐射作用或致富带头人带动作用与下游延伸交互项系数显著且符号为负,表明生活水平、城市辐射作用或致富带头人带动作用对产业链延伸和乡村振兴之间的关系存在抑制作用。

5 结论与启示

本文基于对特色农产品产业链延伸与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关系分析,通过Logistic模型、Probit模型、中介效应模型、调节效应模型分析了特色农产品产业链上游延伸、中游延伸、下游延伸对乡村振兴的影响机制,而后在模型中引入自然技术生产、非人工干预,原生态特征變量与3个核心解释变量的交互影响,进一步分析特色农产品产业链对乡村振兴作用机制。结果表明,特色农产品产业链上游延伸、中游延伸、下游延伸对乡村振兴皆产生正向促进作用;特色农产品产业链上游延伸能够激发自然技术生产对乡村振兴的正向促进作用,中游延伸能够激发非人工干预对乡村振兴的正向促进作用,下游延伸能够激发原生态对乡村振兴的正向促进作用。本文的结论可为推动特色农产品产业链延伸、促进乡村振兴提供以下几点启示。

第一,发挥特色农产品产业链的引领作用,将特色农产品产业链作为产业振兴的切入点,由此带动乡村振兴。要强化自然生产技术,回归特色农产品品质,体现非人工干预机制,树立原生态理念,积极吸引消费者消费,扩大农村消费投资,推进特色农产品进入大市场,实现产业振兴带动乡村振兴。特色农产品产业链上游是农民参与程度较强的环节,在致富带头人的带动作用下,改变农民“纯人工”观念,利用数字化手段进行科学种植和生产,提高边际收益。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带动农民科学育苗、栽培、收割、储蓄,降低边际成本,产生规模效益,减少运输和原料成本。政府积极调配资源,提高政府购买力,激励农民积极生产,带动经济发展,促进乡村振兴,使得上游形成一个科学的生产链。

第二,中游环节,在政府的引领下,吸引生产、加工企业和销售部门投资,企业引导农民积极参与技术培训,延伸加工链条,多样化加工农产品和衍生品,提高特色农产品附加值,增加产业收入,形成良好的利益分配机制。龙头企业利用好自身优势,发挥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引进高新技术,减少额外开支,吸引外出的年壮劳动力回乡发展,带动乡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第三,下游环节,积极发挥农村电商的带动作用,利用“网红效应”对特色农产品进行直播带货,让消费群体“买得安心、吃得放心”。利用区块链技术,积极引导消费者消费,构建完备的溯源平台和运行机制。政府充分运用市场监管机制,引导市场走向规范,同时应积极调动农民参与特色农产品产业链的积极性,建立企业与农民之间良好合作关系,确保特色农产品产业链稳定发展,形成特色农产品产业链的竞争优势,体现特色农产品产业链韧性,强化特色农产品产业链带动乡村振兴能力培育。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EB/OL].[2018-09-26].http://www.moa.gov.cn/ztzl/xczx/xczxzlgh/201811/t20181129_6163953.htm

[2] 农业农村部、乡村振兴局发布《农业农村部 国家乡村振兴局关于开展2022年“百县千乡万村”乡村振兴示范创建的通知》http://www.hnhx.gov.cn/portal/zwgk/zdlyxxgk/fply/zcwj/webinfo/2022/07/1660019711147751.htm.

[3] 农业农村部关于《拓展农业多种功能 促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EB/OL].[2022-07-21].http://www.moa.gov.cn/govpublic/XZQYJ/202111/t20211117_6382387.htm.

[4] 卢小雅.陕北地区特色农业发展战略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

[5] 西奥多.W.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6] 吕火明.论特色农业[J].社会科学研究,2002(3):27-30.

[7] 章力建,徐前.发展山区特色农业 加快西南地区农村经济发展——以贵州省特色农业产业为例[J].农业经济问题,2004(3):44-47.

[8] 陈东景,王晓峰,程国栋,等.新疆特色农业发展初探[J].新疆农垦经济,2000(5):17-19.

[9] 费瓴.合肥市特色农产品产业链组织模式选择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09.

[10] 杨洁,尹启华.我国特色农产品营销的若干问题及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2015(11):126-128.

[11] 杨桂玲,虞轶俊,陈凯,等.特色农产品全产业链安全风险管控研究进展[J]. 浙江农业科学,2018(9):1505-1508,1518.

[12] 陈云端,薛勇.宜昌特色农产品产业链优化整合研究[J].山西农经,2018(1):54.

[13] 汪延明.贵州山地特色农产品产业链延伸研究[J]. 经济师,2015(7):78-79.

[14] 汪延明,钱莹莹.特色农产品产业链协同发展研究以贵州省紫云县葡萄产业链为例[J]. 经营与管理,2020(9):147-150.

[15] 黄祖辉.准确把握中国乡村振兴战略[J].中国农村经济,2018(4):2-12.

[16] 廖彩荣,陈美球.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逻辑、科学内涵与实现路径[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17,16(6):795-802.

[17] 劉合光.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点、发展路径与风险规避[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9(3):25-33.

[18] 陈锡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5(1):5-12.

[19] 张挺,李闽榕,徐艳梅.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18,34(8):99-105.

[20] 朱启臻.保护与发展的有效结合 贵州特色农业的启示[J].人与生物圈,2019(4):54-57.

[21] 张满园,张学鹏.基于博弈视角的农业产业链延伸主体选择[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397-399.

[22] 汪延明.贵州山地特色农产品产业链延伸研究[J].经济师,2015(7):78-79.

[23] 朱新华.以全产业链建设为抓手持续推动江苏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J].江苏农村经济,2022(5):4-7.

[24] 许红.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理论分析、实践探索及对策建议[J].开发研究,2020(4):110-117.

[25] 张满园,张学鹏.基于博弈视角的农业产业链延伸主体选择[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397-399.

[26] 汪延明,翟斌.山地特色农产品产业链上游延伸路径研究——以贵州省紫云县红心红薯为例[J].经营与管理,2019(9):123-126.

[27] 易加斌,李霄,杨小平,等.创新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的农业数字化转型:驱动因素、战略框架与实施路径[J].农业经济问题,2021(7):101-116.

[28] 黄立赫.分享理念下平台农业模式、发展障碍及创新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2021(3):105-111.

(责编:张宏民)

基金项目 贵州特色农产品产业链引领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202210671096)。

作者简介 吴名财(2002—),男,贵州人。研究方向:农产品产业链。

猜你喜欢

产业振兴农民增收乡村振兴
“两南”临夏定西脱贫攻坚与城镇化建设中产业兴旺和特色小镇建设研究
乡村振兴战略下江苏特色小镇建设问题研究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产业振兴
光山县实施土地整治项目助推精准脱贫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