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沉浸式”戴耳机不停歇小心噪声性耳聋

2023-06-30洪国威

健康之家 2023年10期
关键词:感音沉浸式毛细胞

洪国威

由于手机、平板等便携式电子产品的普及,因“沉浸式”戴耳机引起的同类病例屡见不鲜,发病年龄也呈年轻化趋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面临耳背甚至耳聋的问题。

什么是噪声性耳聋

噪声性耳聋是因为感音神经系统受到损伤所引起的耳聋,多是双耳发病,少数有单侧耳聋的情况,该病发病隐匿,进展缓慢。这种耳聋主要是因为长期处在噪声环境下,导致感音神经受损,刺激耳蜗中的听毛细胞受到破坏,而这个听毛细胞是无法再生的,随着受损的不断加重,听力功能也随之逐渐衰退。最开始只是影响高频听力,症状不是很明显,常被患者所忽略,必须经由专业检查才能发现,在初期阶段是可以挽回的。但是大多数患者并没有意识到,依然长期接触噪音,之后听力障碍开始波及中低频听力,也就是人类语言交流的频率,当患者出现影响正常交流时,已经错过了治疗最佳时机,即使后期积极接收治疗,治疗效果也并不显著。

噪声性耳聋的病因

导致噪声性耳聋的病因很单一,就是长期处在噪音环境下,被噪音刺激所引起。一次高强度的噪音就会让人感到明显的耳部不适,但如果是长时间强噪音的刺激,必然会对耳部造成严重损伤。在当今社会,人们经常受到噪音的伤害,如施工噪音、戴耳机听音乐等,很多行业也是长期在噪音环境中,比如建筑工人、KTV工作者、机场引导人员等,这些长期在嘈杂环境下的人尤其要注意保护自己的听力。职业性耳聋的发生概率、程度会因人而异,这和个人身体素质存在关系,但不要存在侥幸心理,总体而言,还是做好防护如带上耳塞,能够有效降低发病率。除长时间处在噪音环境下的职业性噪声耳聋外,常见很多患者并没有从事高噪音职业,而是因在生活中的一些不健康习惯。比如日常经常带耳机开大音量获取“沉浸式”影音体验,对感音神经造成伤害。患者在最开始时会有耳鸣症状,即在安静的环境下也会感到耳朵嗡嗡作响,影响听力。这种耳鸣就是病理现象,是在长时间大音量刺激下,感音神经细胞出现病理性损害,造成暂时性听力障碍,却没有引起重视。因为耳鸣一般是暂时的,通常是在刚摘下耳机时耳鸣症状比较明显,过一阵就消失了。但患者仍然经常戴耳机,最终引起严重的感音神经损伤,造成了永久性的听力障碍,即噪声性耳聋。

噪声性耳聋的进展比较缓慢,大部分患者在初期没有及时察觉,当发现影响正常交流后,都已经到了晚期,此时患者已经出现难以逆转的耳聋。噪音性耳聋最开始只影响高频听力(接收对于4000Hz及以上的声音),但日常生活中很少接触到这一频率的声音,因此很难被患者所发现。随着损害的加重,接下来是破坏3000Hz感音区,到晚期才是破坏2000Hz及以下的感音低频区。我国人类交流说话的声音频率就是1000-2000Hz,也就是说当患者自觉影响与人正常交流时,已经进入到了晚期。

对于晚期噪声性耳聋目前没有显著的治疗方法,虽然扩张血管、营养神经、促进细胞代谢之类的药物能够起到一定效果,但是效果不是很明显,最终患者都需要佩戴助听器。因此提前预防对于患者的临床意义更大。

当代人对耳机过度依赖

当前手机、平板等便携式电子产品已经成为广大人们群众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品,每天上下班的路上,在大街上、公交车里、地铁里随处看到戴耳机听歌曲、看影视剧、看综艺节目的人群。在嘈杂的环境、自习室、图书馆、健身房、办公室里也常能看到人们带着耳机享受着美妙的音乐。有时是为了获取沉浸式影音体验;有时是为了避免被嘈杂的额环境所影响,所以故意调大音量。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这种行为的危害,反而乐此不疲,沉浸在自己的音乐、影音小世界中,殊不知耳机正在逐渐吞噬他们的听力。

根据世卫组织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球范围大约有近11亿青年人正在面临着听力被耳机影响的风险,世卫组织还发现经常使用耳机的年轻人,出现听力衰退的时间要比其他人提早20年甚至更早。正常人在超过60岁以后,听力逐渐衰退;而长期佩戴耳机的人,则在40多岁出现耳聋,这就是过度依赖手机听音乐、看视频造成的。

戴耳机诱发噪声性耳聋的机理

为了解具体机理,首先需要从耳朵的生理结构说起,耳朵是有外耳、中耳以及内耳所构成,其中外耳是由外耳道以及耳廓所构成,负责声波接收的作用;中耳是由鼓室、咽鼓管以及乳突窦、乳突小房这几个部分。在鼓室里有锤骨、镫骨以及砧骨等三个听小骨所构成,形成听骨链,来由此传播声波,增强声波信号;内耳是通过弯曲形态的骨管道所构成,具体可分成骨迷路以及膜迷路。其中膜迷路中的蜗管有螺旋器,也就是Corti器,是听觉的核心感受器。按照这一生理结构,当外界声波传来先被耳郭收集,之后经过外耳道再传到鼓膜,产生鼓膜振动,在这一震动下听骨链也随之运动,通过这一过程将声波转化成机械能,并在振动下放大声音信号,再经过镫骨底传到前庭窗,当前庭窗接收到后内外淋巴被带动,刺激螺旋器产生听觉神经冲动,最后听觉神经冲动传递到位下丘脑以及内侧膝状体的大脑听觉中枢,产生听觉。由此可见,声音被我们听到是内外耳、听觉神经、大脑中枢系统等多个环节所参与。长期沉浸式佩戴耳机主要破坏的就是听觉神经,这是听觉中最为关键的一环。

在听觉感受器中有很多的听毛细胞,受到声波震动淋巴液产生的机械能影响着听毛细胞,使其细胞膜的离子通道被打开,并发出听觉神经信号,这一信号被传递到大脑中形成听觉。可见听毛细胞在听力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些细胞是在人类胚胎发育时就形成的,出生时的听毛细胞数量就是它的上限,死一個就少一个,不会再生。在人体衰老细胞衰亡的过程中,听毛细胞逐渐老化坏死,导致老年人的听力功能逐渐下降。而长时间佩戴耳机会对听脑细胞造成伤害,导致听毛细胞受损、衰亡,导致听力越来越差。此外,长时间使用入耳式耳机还会对耳部的血管神经产生压迫,影响耳部的血液循环,还会因为形成封闭环境,增加鼓膜、耳蜗所受到的压力,同样会影响听力。

噪声性耳聋的诊治

在噪声性耳聋的诊断方面,要和其他耳聋加以有效区分,需要通过专业听力检查,从而有效排除老年性耳聋、药物导致的耳聋等其他耳聋类型,结合患者的职业、习惯等作出综合诊断。具体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判断:①在噪声环境下工作持续3年及以上,或是有多年长时间大音量沉浸式佩戴耳机的习惯。②经纯音测听判定为感音神经耳聋,听力损失类型为高频下降型,两耳的高频听阈均在40分贝及以上。③通过较好耳语频(500~2000Hz)平均听阈给出了诊断分级。

在治疗方面,本病目前没有有效的治疗办法。对于初期患者就是要远离噪声环境,尽量不要再佩戴耳机,即使佩戴也要将音量调小。此外,给予舒张血管、营养神经、促进细胞代谢的药物。对于中晚期的患者,药物治疗没有显著效果。已经造成了不可逆的听力受损的患者,可选择佩戴助听器提高和他人的沟通效率。因本病初期是以生活中很少见的高频声音听力受损为主,所以大多数患者就医时已经进入到中晚期,即便积极接受治疗,效果也非常有限,因此预防的意义更大。

早期症状除了高频听力受损外,还会出现耳朵感觉闷堵,偶尔会在耳边听到嗡嗡声,耳朵深部会隐隐作痛,个别患者还会出现眩晕的感受,这都是本病的早期症状。一旦出现這些症状,就需要加以重视。耳机确实是个造福人类的发明,虽然人们都很喜欢耳机,但是在日常中还是要尽量减少佩戴时间,尽可能降低音量,不要只顾享受大音量耳机为自己带来的沉浸式体验,而忽视它对听力的伤害。

如何有效预防噪声性耳聋

噪声性耳聋难以治疗,早期症状不太明显,但实际上在早期阶段受损的耳朵还是会发出求救信号,只要加以重视,早发现早干预,阻止其发展为中晚期阶段。此外,如果出现和旁人交谈时,经常有听不清的情况,需要对方重复才能听清。或是接电话时总觉得听筒声音小,在和大家一起看电视、看电影时,别人觉得正常的音量,自己却觉得听的时候吃力。当自己处在噪音环境下,会有头痛、晕眩、血压升高等情况,并且自己长期戴耳机或是从事噪音环境下的工作,就应当考虑是不是噪声性耳聋,需要及时就医接受正规的诊治,避免进一步恶化。

除了要在出现早期症状时及早重视并就诊外,在日常生活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达到有效预防噪声性耳聋的目的:①在日常用电子产品的时候,在确保不会影响周围人的前提下,尽量采用外放的形式,尽量少采用耳机。避免长时间处在高噪音的环境,如果是因为工作需要不得不长时间在噪音环境下,那么建议使用耳塞来保护听力,如果已经出现噪声性耳聋,最好换其他行业的工作。②如果生活中无法避免要使用耳机,那么建议选择质量高的降噪耳机。劣质耳机对于低频声音的处理能力比较差,所以使用时就会不自觉地调高音量来改善耳机的自身缺陷。此外,头戴式耳机也是优先原则,这类耳机不会进入耳朵中,减少对耳朵内部供血的压迫。也可选择带通气孔的耳机,这样声音能够漏出一部分,不会把全部声波的压力都送入到耳朵内部。尽量不要选择入耳式耳机,这种耳机虽然能够带来最好的沉浸式影音体验,但它也是对听力伤害最大的,这种耳机的全部声音都直接送入内耳中,几乎不会散出,同时还会压迫耳道,对听力的伤害最大。虽然有的耳机能够减少对听力的损害,但建议最好还是不要使用耳机,使用的话也尽量减少耳机的使用时间,因为无论是质量多好的耳机,长时间大音量佩戴,都会对听力造成损害。

结束语

长期大音量沉浸式佩戴耳机会引起噪声性耳聋,需要引起广泛重视。本病的进展比较缓慢,大部分患者在初期没有及时察觉,当发现影响正常交流后,都已经到了中晚期,此时患者已经出现难以逆转的耳聋。

本病可以结合临床专业听力诊断技术患者的生活习惯、职业进行诊断。对于早期患者可以给予改善神经的药物,如银杏叶片、乙酰半胱氨酸以及类胆固醇等,按照医嘱用药,并减少耳机的使用。但对于已经发展到中晚期的患者,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案,如果听力严重受损,可选择使用助听器或是人工耳蜗来改善听力。

猜你喜欢

感音沉浸式毛细胞
感音神经性耳聋及针灸治疗
幕上毛细胞星形细胞瘤的MR表现及误诊分析
基于“脑肠相通”理论探讨调和胃肠治疗感音神经性聋的机理
让永久性耳聋患者有望恢复听力的蛋白质
鸟纲类生物鸡用于耳蜗毛细胞再生领域研究进展
让鱼儿自己咬钩
如何认识耳蜗内、外毛细胞之间的关系
初中语文沉浸式散文教学研究
“沉浸式”初中体育教学的实践探索
艺术与技术:“沉浸式”的历史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