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理念下小学语文拓展性阅读教学分析

2023-06-30李慧

科学大众·教师版 2023年5期
关键词:小学生阅读教学素养

李慧

阅读作为语文学习中重要的一部分,阅读能力的好坏从一定方面决定着语文水平,通过阅读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以及语文素养。小学生一开始上学就接触语文,如果在教学中小学教师能够对学生进行拓展性阅读训练,那么有利于小学生增加对阅读的兴趣,在阅读中去提升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以及写作能力,让学生养成阅读习惯,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

一、核心素养理念

核心素养基本理念的含义是在学生学习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培养符合社会发展以及自身发展的基本能力和品格。也就是不仅要学习基础知识,还要学习科学精神,培养责任心,培养创新能力等素养。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把教材当作唯一的教学内容。对于小学生的语文教学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习惯,让学生拥有终身发展的能力,在以后的学习中学生能够自己去规划学习,建立自己的学习体系,并且拥有表达能力,创新能力,让学生在遇到事情时能分辨是非。这就需要小学教师进行拓展性教学,教师应当熟练掌握语文学科的知识概念,明白其中的内涵,在教学中进行拓展,让学生进行广泛的阅读,在加深对于教材知识的理解的同时促进全面发展。

二、小学语文拓展性阅读教学的意义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進行拓展性阅读教学,首先能够让学生建立良好的阅读习惯。随着教育模式的改变,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应该加大学生的阅读数量。但是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仅仅是通过让学生阅读课本中的内容,很少去拓展课外阅读,这样在新的教学标准中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应当根据教材内容去寻找一些课外阅读内容丰富课堂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展性阅读教学还有利于提升语文核心素养。培养核心素养也就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拓展性阅读教学通过教师针对性的课外阅读训练,使学生又有更多的机会去阅读不同的文章,在阅读中培养阅读习惯以及阅读能力。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跟随教师的思路,只对于重点内容进行背诵,而不能在阅读中产生自己的思考。如果这种教学模式长时间应用于教学中,学生会缺少阅读量,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以及核心素养的提高,拓展性阅读教学就能改变这一点。拓展性阅读教学与传统的阅读教学方式相比较,拓展性阅读教学是对传统阅读教学的一个升华,能够最大限度地去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有利于小学语文学科的发展。小学教师通过开展拓展性阅读教学,让学生认识教材内容中基本的字词句的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了语文内容与实际生活相关的文化,体现了语文在实际生活中的价值。拓展性阅读还能够丰富学生的眼界与见识,因为课本中的知识是有限的,教师通过课外阅读内容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有利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高。

三、核心素养理念下小学语文拓展性阅读教学的实践策略

1.运用故事引入,激活阅读兴趣

在小学的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因为小学生的年龄比较小,所以说他们的好奇心也比较强。对于未知事物具有比较高的兴趣。小学生还没有形成学习的意识,需要小学教师去培养学生学习的意识,让学生拥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中,通常是教师把考试的重点内容让学生进行背诵。这种教学方式虽然能让学生取得一个不错的成绩,但是没有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而是强制地将语文知识输送给学生。这样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培养阅读能力和思考能力。所以为了让学生能够得到良好的阅读能力,需要教师在开展拓展性阅读之前利用故事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去参与阅读,丰富学生的阅读内容。小故事对于小学生来说是非常有趣的。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联想一些故事。通过故事的课前引导来提高教学的效率,促使学生主动去思考,主动阅读,最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例如教师在教学《田忌赛马》这一内容时,如果直接讲授教材中的知识点可能吸引不了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可以在教学前通过故事的引导,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教师可以说,我们在学习开始前先给大家讲个故事,这个故事的名字叫田忌赛马。从前有两个人,一个叫田忌,一个是齐威王。他们两个各有三匹马,分别为上中下等马,齐威王的每匹马都比田忌好一点点,进行三轮比赛。最后田忌取得了胜利。这个故事主要传承的思想就是要利用自己的长处去对付别人的短处,舍弃小的失败去获得全局的胜利。通过讲故事的方法,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教师身上,还可能产生一些对于历史故事的阅读兴趣。讲完故事后再进行教材知识的教学。教师还可以对学生进行一系列提问,问学生是否想阅读其他的历史故事。然后为学生提供一些比较有趣并且学生能看懂的历史故事。这样学生就会主动地去进行阅读,形成自主阅读的意识。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快乐,让学生在兴趣的引领下进行阅读,增加阅读量。

2.利用阅读分享,扩大阅读范围

在如今社会网络发达,阅读资源也丰富。但是由于小学生还没有自主学习的意识,所以如何让学生在掌握教材内容的同时去阅读课外内容是比较困难的。想要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更好地开展拓展性阅读,需要教师根据自己学生的特点去研究新的教学方法,让教学方法更能够吸引学生,从而促进学生开展课外语文阅读,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虽然小学阶段的学生没有很强的学习意识,但是他们有一定的责任心。这就需要教师充分了解小学生的性格特点,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尊重和鼓励,这样学生就会努力去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可以开展阅读分享的教学活动。通过布置阅读作业,让学生在阅读后与同学之间进行交流讨论,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

比如说在课下教师可以布置一个阅读分享的课外作业。那学生课下去寻找一些自己感兴趣的阅读内容进行阅读,给学生一些时间。在实践结束后,需要学生在课堂上与同学进行分享交流。分享的内容有,阅读了什么书籍,书籍讲述的主题是什么并且分析自己对于阅读内容的理解等等。这样一来,学生互相介绍了自己的阅读内容,分析自己的阅读心得。在同学互相交流的同时,提高了表达能力。并且在聆听其他同学介绍的同时,自己可能会产生兴趣。为自己的阅读找到一定的方向,有效地展开了知识的传播。教师还可以通过演讲的方式开展活动,让学生阅读之后写一篇演讲稿,在课堂上进行演讲。演讲的方式能够让学生增加对作业的认真程度,也能锻炼学生的胆量,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思考交流的空间。有利于挖掘学生的潜能,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真正做到拓展性阅读教学。

3.借助思维导图,理清阅读思路

随着教育的逐步推进,我国对于小学语文的教学标准逐渐提高,希望能够让学生全面发展,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拥有比较强的逻辑思维,对于文学内容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在小学阶段,由于学生的年龄比较小,正是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形成的时期。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的方式进行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性。思维导图在许多学科中都经常用到。这种方法主要是通过图形,线条以及文字来串通一章或者几章的内容。思维导图比较简洁,能够突出教学的重点。所以利用思维导图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清晰地了解学习内容,理清学习思路,让学生具有逻辑性地去学习,提高阅读的效果,也提高了教学效率。

比如教师在教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文章的时候,因为这一内容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明白读书的重要性,也需要让学生了解到读书与中华崛起之间存在的关系。当学生明白读书的重要性之后,就会非常重视阅读,形成阅读的好习惯。因为这篇文章表达的感情非常慷慨,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斗志。所以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进行这一文章的学习,明白阅读的重要性。教师可以在学习之前先对学生进行提问,提问的方式是由简单到复杂,边提问边在黑板上写出,最后形成一个思维导图。提问结束后,教师需要让学生进行思考并且在同学之间展开讨论,讨论出这篇文章主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最后反馈给教师。通过这种方式,教师会更加了解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程度,從而开展针对性教学。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将大问题分成小问题,一步一步地对于学生的问题进行解答,提高学生的逻辑性思维,让学生在学习其他内容时也能自己去分析情感。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让学生从更深层次的角度去看待这一文章,学生就会明白一个道理,想要真正地提升自己,不能局限地去阅读课本上的文章,还需要自主去阅读课外的内容,最终提升自己的能力。教师通过这样拓展式的阅读教学,能够大大地提高教学效率,使学生发自内心地想阅读。

4.创设阅读情境,丰富阅读形式

小学语文教材内容具有多元化、丰富性的特点。所以说在教师开展拓展性阅读教学时,需要打破传统教学中的局限性,立足教材进行相近相似篇章的引入。语文教师在引领学生进行阅读的过程中,需要有效创新教学方法,丰富学生的阅读形式。阅读情境是能够帮助学生文本理解的重要方法,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合理创设阅读情境,吸引小学生在情境辅助下开展阅读活动。教师可以通过一定的实践活动来让学生提高自己的能力,让学生在活动中完成阅读并进行一定的思考。另外,适宜的阅读情境,更能推动学生对文本下所隐藏的情感进行感悟,通过自己的思考与作者达到情感共鸣,进而更真切地掌握文章主线。

在教学《四季之美》这一课程的过程中,这一节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其中生字的读写,体会作者在文章中描述的四季之美。在教学开展前,教师可以提前在网络上找一些关于四季的图片。在课上利用多媒体的形式展现在学生的眼前,给学生一些时间让学生进行观察。在观察结束后对学生进行提问,问他们都看到了什么?学生可能会说看到了春天万物复苏的景象,看到了夏天人们穿着短袖吃雪糕的景象,看到了秋天人们在公园里放风筝的景象以及在冬天人们在雪地里堆雪人的景象。通过这些图片吸引学生的眼球,让学生了解到这节课所讲的主题。这些图片的内容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所以学生会更加认真地去投入到课堂阅读中。然后通过自主阅读,学生体会到了作者笔下的四季特点。有效地提高了阅读质量。

综上所述,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阅读能力的培养是重要的环节。教师需要通过一定的引导,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参与课堂阅读。小学阶段正是学生这个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形成的重要时期,教师需要充分了解小学生的性格特点,根据性格特点进行针对性地指导,让学生明白阅读的意义。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感受到阅读的重要性,同时也会拥有拓展性阅读的意识。加强学生对于教材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提升学生阅读课外文章的能力,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高。

猜你喜欢

小学生阅读教学素养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我是小学生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
如何进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