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依托道德与法治课培养初中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2023-06-30何玉霞

科学大众·教师版 2023年5期
关键词:行为习惯初中生案例

何玉霞

在“五维”教育理念不断完善且日益深化的今天,更多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开始意识到本门学科在塑造学生良好道德素养方面所具有的突出价值和核心作用,同时也开始思考这一科目的教学引导力和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之间的交融、互促路径。

一、在教学指导中增强课堂教学吸引力

(一)在课程教学中融入生活化元素

每个初中生都对自己的现实生活有了一定的认知积累和参与诉求,同时所谓的“行为习惯培养”在本质上就是对学生生活行为的正向引导。出于对以上两点事实的认识和尊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在开展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务必要有计划、有目的地融入学生实际生活相关的内容,以此来培养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习惯和思维模式,同时更加快速直接地理解德育教学内容,并为学生的常态行为理念、体系的正确构建提供知识理论方面的指导,从而为其他环节工作的开展打好基础。

在组织学生学习《对不良诱惑说“不”》这一方面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就可以挑选一些真实而具体的案例,并在其中突出一些生活的“影子”,如叔叔来到自己家中做客,并给爸爸发了一根烟,被正在戒烟的爸爸委婉地拒绝了;妈妈答应这周六陪自己去博物馆参观,因此在面对邻居阿姨的“三缺一”邀请时选择婉拒;周末,哥哥和同伴一起去玩耍,在玩耍过程中破坏了公共设施,哥哥及时制止,在劝阻无果后赶忙借故抽身離开……这些案例非常真实,也都体现出了主人公在面对诱惑时有效控制自己行为的内容,从而让学生们在这一方面形成了正确的自律意识。

如此一来,学生们就可以在优化自身行为习惯的过程中得到来自现实生活的养分“加持”,同时结合系列真实的场景,对行为习惯的“良好”定义形成生动认识。

(二)在课程教学中融入趣味游戏元素

很多初中生、甚至一部分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对于“行为习惯教育”的理解还停留在“教条约束”的层面,没有从激趣的角度出发来开展有关工作,因此也就导致各方面工作成果难以实现有效的优化和扩大。针对这个问题,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积极设计、选择、组织更多有趣有益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当中感受德育知识,在高度学习热情中完成对目标知识理念的认知,同时在游戏的实践中进一步深化对有关道德成分的行为内化,进而达成优化学生行为习惯的目标。

对于《合作!竞争!》这一板块内容的教学设计,教师可以开展小组障碍跑比赛,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以接力的形式进行,并为每个接力点设置相应的障碍或任务,合作清除障碍或完成任务才能继续下一阶段的赛跑,直到全部完成比赛后,先到达终点的小组为胜利方,通过语言描述的方法帮助搭档猜出目标词语。这个过程中,两名代表在客观上就形成了一种默契的合作关系,对“合作”的价值有了切身体会,从而促进了自己合作性行为习惯的生成。

借助于这样的举措,学生在行为习惯的优化过程中便可获得更强的代入感和思维体验感,同时也能够从激趣的角度出发弱化自己既有行为理念和目标行为习惯之间的“排异反应”。

二、在教学指导中培养学生自主思考意识

(一)引入真实案例引发学生自主思考

所有的理论知识都是由一个又一个案例总结、提炼而形成的,有关道德素养和行为价值方面的内容自然也不会例外。基于这一认识,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在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过程中,应注意教学方式的多元化运用,通过大量不同类型的实际案例来辅助课程教学,同时也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搜集相应的案例,选择具有行为指导、借鉴价值的事例做代入讲述,使学生结合案例当中具体的人、事、物来谈一谈自己的看法,并在交互引导中帮助学生完成行为意识的积极塑造和强化。

在进行有关《学会控制情绪》这一部分的课程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来挑选一些与之相关的视频案例,内蒙古自治区某市初中生何某方与同班同学薛某鹏因为一些小事而发生口角,何某方一时气急用座椅砸向对方后脑部,薛某鹏因脑干重度损伤当场死亡;陕西省某市初中生王某德沉迷于网恋,为了凑钱去和“网络女友”约会而多次对邻居家进行入室盗窃,后在一次行窃时因失足而坠楼身亡。教师可组织学生结合上述案例谈一谈当事人遭遇不幸的原因,并分别结合“情绪控制”和“行为约束”两个角度做出有效的提醒。

依托于这样的举措,学生们对于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价值便能够在事实的支撑下形成更为深入、清晰、完整的认识,同时也能够以案例为镜对自己所存在的行为问题做出有效的自查、自纠。

(二)利用教学活动引发学生自主思考

初中生已经有了自己的自我意识,因此比较反感被别人“牵着走”,所以对于他们的思想和行为教育要更加注重对“内因”的有效整合与调动。立足于这样的客观认识,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当根据目标课程的教学主题、方向和路径,积极设计、安排更多的生本互动学习活动,使学生得以在个体沟通的环节当中逐步形成、完善自己的个人见解,以此来让学生自觉地完成对自身行为习惯的规范和优化。

在开展有关《诚信是金》这一部分的教学工作时,教师可以指定主题开展辩论赛,让学生根据不同的观点来进行阐述,以“诚信应该是绝对的”和“诚信应该是相对的”这两个论点来进行交锋,促使学生能够在辩论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同时理解相应的教学内容,鼓励双方分别整理一些能够证明本方观点的论据并作具体阐述;如果学生的能力较强,教师还可鼓励大家结合这些基础论点来提出更为具体且更具讨论空间的子辩题,让辩论活动得到发展,使学生对于“诚信”的行为准则形成深度内化与认同。

学生对于良好行为习惯的内涵和价值的认知可以实现进一步的内源化和自主化,避免教师的过度约束而造成的抵触情绪,也方便学生立足于自身更好地雕琢自己的行为习惯体系。

三、在教学指导中丰富行为习惯优化活动

(一)通过观察性实践活动体现良好行为习惯塑造效力

良好的行为习惯所代表的是高尚的道德,而不论是道德的体现,还是道德的培养,都应当源自生活,因此在学生的成长阶段,教师应当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基本目标,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立足于这一认识,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不妨在课程讲解过程当中带领学生进行观察性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切身的感受和体验,“零距离”接触感受到道德的美好,并在这个基础上对标于正确的道德理念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习惯,以期实现教育工作的质量、效率的有效提高。

比如在完成了《世界因生命而精彩》这一板块的基础性内容讲述之后,教師可以带领学生去植物园、动物园、公园、近郊等地,与学生们共同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并进一步体会生命的缤纷、可爱,而后引导学生联想自己对待花花草草或家养宠物的行为来做自省,帮助他们形成呵护生命、保护绿色、尊重自然的意识,并在这个意识的作用下形成与之对应的良好行为习惯。

依托于此类措施,学生们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便可以获得更为丰富、真实且有质感的认知材料,同时让学生在后续的行为活动中自觉地规范具体的行为细节,以促成有关成果的取得。

(二)通过参与性实践活动体现良好行为习惯塑造效力

“行为习惯”本身就是一个实践属性很强的概念,所以对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自然也就绕不开“实践”这个核心话题;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初中生的行为感知能力要比视觉认知能力更强,实践活动对于他们所能够产生的反促效力也会更为显著。结合这两方面的认识,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不妨在教学过程中带领学生进行社会实践,让学生切身参与其中,使他们得以在具体的活动中更为精致、真实地感受社会行为的内涵和意义,进而形成正确、鲜明的行为价值认知。

在进行《不言代价与回报》这一部分的教学方案设计时,教师可以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到养老院、残障学校等公益机构开展献爱心活动,鼓励学生为老人、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卫生服务或帮助服务,也可以简单地和那里的老人一起谈谈心,和学生做做游戏,或结成一对一帮扶小组,一来让学生感受到帮助他人的满足感,二来也可以在此期间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和良好的奉献精神,并塑造其有关的行为习惯。

利用这一系列的工作,学生们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过程会变得更为扎实,同时能够从具体的实践中及时获得良好行为习惯带来的正向反馈,从而在“奖励思维”的作用下迅速取得理想的发展成果。

四、在教学指导中完善家校合作

良好的行为习惯不仅需要学校的培养,要想为学生创建良好的习惯养成环境,更需要来自家庭和家长的参与、配合。笔者发现,有相当一部分的家长对子女的关注点往往都集中在文化学习方面,对孩子的行为习惯教育则存在相对忽视的问题。为了有效扭转这一局面,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当充分重视家庭教育的重要辅助功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和家长开展联合教学,为学生建立全面的教育环境,同时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家长开展德育交流学习会,为家长传授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让家长了解如何更好地为学生提供教育环境和德育辅助,进而提高家校合作的有效性。

教师不妨围绕“学生行为习惯优化”这个话题和家长组建一个专题交流微信群,在群里不定期地和家长分享一些有关子女行为优化的家庭教育成功案例、有关教育理论文献,就学生在行为习惯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做集中讨论和观点交流,还可结合自身当前有关工作的内容、目标来和家长就子女的多元信息做分析。

这样一来,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就得到了来自家长的“助力”,从而能够在“学校+家庭”的双元场景下保证发展成果的稳定优化,教师也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来源。

在做好以上几个方面工作的同时,教师应让家长实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并在家校联合过程中及时指出家长的错误教育方式和传统的教学理念,以此让家长能够为学生的德育提供强有力的辅助。

绝大多数的初中生已经开始全面进入成长的“高速通道”——青春期,在这一阶段,学生的情绪会极为敏感,对事物的看法也会逐步趋于成熟,由于主观意识的逐步形成,在思维意识上会抵触来自外界的监管;头脑容易“发热”,面对、处理问题时经常会意气用事;争强好胜的心态明显,十分乐于在他人面前彰显自己的过人之处……这些变化的存在必然会导致学生产生一些行为习惯上的问题,必须要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的关注和解决。对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务必要对本门课程的教学资源、作用形成有更为完备的认知,从“习惯培养”的角度出发实现对学生行为习惯的正向引导。“习惯造就细节,细节决定成败”,良好的习惯能够让人在点滴之间实现自身素养的正向发展,从而为其日后的成长带来巨大的能量。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制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明确教学的意义和目的,更要掌握学生的学习需求与学习情况,进而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生活等多个方面开展多元化教学,同时通过家校联合,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道德思想,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本文是甘肃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一般课题“农村中学教师借助管理艺术对学生校外不良行为进行干预的个案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立项号:GS〔2021〕GHB0886。】

猜你喜欢

行为习惯初中生案例
《发明与创新》(初中生)征稿啦
良好的行为习惯要从幼儿抓起
《发明与创新·初中生》征稿啦!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探讨
体育课中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初中生作文易犯的“十大病”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