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作为一种思维模式”的工科历史教学研究

2023-06-29杨俊周垚霖

四川建筑 2023年1期
关键词:民居工科学科

杨俊 周垚霖

以“历史作为一种思维模式”为切入,将传统民居中见物见人的复杂性内容和跨越古今的人居问题,以多学科专题式的教学方式重组,打破以时间和空间为线索的叙事教学,加强建筑工科历史课程对设计思维的串联启发作用。通过建筑历史课程教学改革,建立一个生动的历史、文化、技术、设计相互联系的建筑观。

工科历史; 思维模式; 建筑史

G642.0 A

[定稿日期]2021-11-16

[课题项目]烟台大学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计划建设项目(项目编号:2021-19)

[作者简介]杨俊(1983—),女,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建筑史;周垚霖(1997—),女,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中国建筑史。

1 课程背景

中国民居的研究开始于 20 世纪 30 年代,以朱启钤先生创办的营造学社为首,学社成员踏遍大半个中国,以考古学和历史学工作的方法,从建筑学角度对中国传统建筑做了大量的田野调查和详细测绘,留下了许多宝贵的资料。20 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传统民居进入有计划、有组织的学术研究。30多年的民居研究,在观念和方法上不断发展和突破。中国民居研究开始由单纯的建筑学扩大到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学、文化地理学、考古学、民俗学、语言学、气候学等诸多领域。多学科结合的交叉研究,使民居研究不断接近地历史客观,从见物不见人的形态和原理的研究,进入到见物见人的过程性的综合研究,反映出民居与社会、文化、哲理思想的关系,更好地表现出民居建筑的艺术、技术、文化特征,为21世纪传统民居课程的教学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传统民居课程作为建筑历史与理论的一部分,是建筑学专业基础知识中的理论构成。而当前建筑学工科教育存在一个常见问题,就是理论基础与专业能力培养脱节。再加上以往的课程内容多以传统民居的分类和特点作为主要课程内容,以学生认知中国传统建筑的地域技术与文化为课程目的。传统民居的历史性与专业设计课的当代性出现背景差异,导致与专业能力培养关联度更弱,在教学中往往得不到学生的积极响应。教学目的与实现手段的更新一直是传统民居课程教学研究的重点。

在不同视角下出现一系列教学观点和教学实践方法,国内院校形成4个途径:

(1)加强比较分析的能力。通过对传统民居发展过程的梳理,并与西方现代建筑进行纵横向对比,引导学生将理论内容与建筑设计实践相联系(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山东建筑大学)。

(2)加强研究方法的训练。 提倡结合实地调研,分析传统民居背后的文化人类学背景(青岛理工大学)。

(3)加强批判创新的思维。由“宏大叙事”向“私人叙事”转变,引导学生通过体验建筑空间,跳出理论束缚,进而灵活运用理论指导设计实践(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4)加强设计理论研究。“重能力,轻记忆”的理论教学方法。通过纵横向对比教学,整合多元化教学资源,引导学生独立分析与研究问题,将理论教学与设计实践课程有效衔接,为教学对象今后面临的科研或实践工作的具体需求打好基础(山东建筑大学)。

西方建筑历史与理论的学科起步较早,自1960 年代到 1980 年代以来,历史观念的改变对建筑历史与理论的研究和教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注重分析而不是单纯的事实描述,注重历史与当代问题的结合而不是相互割裂,注重个体的经验和思维的训练,发展出对建筑独特的认识,而不是简单地接受单一的历史叙事,已逐渐成为历史与理论教学中的共识。这种转变不仅促进了建筑历史和理论研究的繁荣,而且也使其在职业教育阶段的地位得到了加强。在当前欧美的各个建筑院校中,历史和理论课基本贯穿学科教育始终,尽管其目标和内容不尽相同。比如伦敦建筑联盟学院 ( Architectural Association School of Architecture,简称 AA学院 )建筑历史与理论课程的组织结构、主题设置,及其背后隐含的理念与目标是:帮助学生形成和发展他们自己的建筑观,并使他们能够以恰当和通用的建筑语言 (A Common Architectural Language) 表述自己对建筑的独特感知与认识。

伴随历史观念和建筑学科的发展,建筑历史与理论已不是一门孤立的、抽象的历史知识,而是与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密切相关,与设计课的知识结构具有相互补充和支持的关系。尤其,工科的历史课程具有应用历史的特点,同时呼应专业能力与素质发展需求。

2 工科历史教学的整合研究

历史不仅意味着一种记忆的存储,更可以转化为当今的设计资源,以观念的启迪、意境的呈现、格局的铺陈、空间的驾驭、建造的匠心等等丰富的意念和形态,融合到当下和未来建筑环境的设计之中,这是历史教学在建筑工科教育中的重要意义。建设文化自信的时代要求,建筑历史课程在建筑学教育中承担着启发与串联作用。

審视传统民居教学的目的和手段,历史课并不是教授知识,而是将工科的建筑历史课程作为一种对设计思维的提炼与启发。发挥该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理论基础作用。以传统民居为触发点,串联建筑学科中各个方向:建筑历史、建筑设计、建筑技术、建筑文化,以点带面、扩展联系,使学生在这个阶段就可以通过民居专题,了解以后继续研究或者职业中,所面临的学科分化与建造实际问题,与专业教育归属结合起来,强化从基础到专业的实践。

3 “历史作为一种思维模式”的启发作用研究

传统民居是一个涵盖历史、技术、文化、设计等多方面内容的建筑课题。不同地理气候条件下,就地取材、因材而治的营造方式,以及在这个过程中积累的技术与文化是丰富多样的。以贴近生活的建筑感知,从文化人类学、建筑技术选择的建筑生成过程组织教学内容,为设计学习提供思路,建立建筑设计价值观与方法论之间的多种联系。将知识的传授转化为思维的启发,将传统民居中的设计思维提炼、总结和归纳,作为教学内容的组织方式,启发学生历史并非久远而触不可及,而是与当下有着类似解决问题的通用智慧。

4 工科历史教学的串联作用研究

建筑历史并不同于一般的历史学科,是隶属于建筑学下的一门应用历史。传统民居课程可以通过民居这种建筑类型的研究学习,串联其建筑学主要学科领域的基本认识,使学生在研习中有学科的概念,通过专业教学延伸学科的探索与研究,以及最新研究成果,学科方向的主题也是开放的,可以伴随建筑领域问题的热点补充更新,教改实施中4个主题讨论的内容:

(1)建筑历史领域:建筑通史研究中对中国传统民居的演化与分类研究;建筑史学史中对中国传统民居研究的整理,并以史学研究视角的变化为思考,启发民居研究在不同时代背景下与建筑设计领域的互动关系。

(2)建筑设计领域:以材料与建造的建构设计原理来分析传统民居的建筑设计原理,启发当代的设计与建造。

(3)建筑技术领域:以传统民居串联生态建筑和绿色建筑的发展,以及当代应用。

(4)建筑文化领域:以中日居住文化的差异解读行为模式与居住模式对建筑的影响。

5 以问题为导向的专题研讨式教学研究

建筑历史教学中常见以时间或空间线索宏观叙述,在通史教学中这是必要的,可以帮助学生在2个维度建立历史观。但线索式的讲述也有弊端,容易产生学生被动灌输,而缺少思考的过程。打破线型讲授,分学科方向,分别对不同主题进入深入讨论,结合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实地测绘与研究、小组分析、线上答疑等多元方式,形成参与式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貫穿透过背景看表象、比较研究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己解析问题,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调动学生积极性和语言组织能力,从而更好地加深学生对历史现象的认知和理解(图1)。

6 丰富教学手段,更新教学方法

形成由多学科的教师教授,结合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实地测绘与研究、小组分析、课后答疑和网络互动平台所构成的多元化、全方位的教学方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贯穿透过背景看表象、比较研究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己解析问题,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调动学生积极性和语言组织能力,从而更好地加深学生对历史现象的认知和理解。以点带面,纵横串联。以民居的概念与外延、民居发展史及民居史学史为起点构成脉络,构筑建筑历史观,也作为联系设计思维的一个建筑类型的点,以此切入到建筑学层面的问题。比如,不同地域民居材料与建造的关系,是一个可以联系当代设计,以及文化意向构成的设计问题;应对山地条件或炎热气候的民居建筑构筑,也是可以联系当代设计和最先进的绿色技术的设计问题。

7 总结

历史学的目的并不仅仅是呈现过去,而是通过历史获得应对当下问题的一种能力。在这个意义上,工科的历史课程,是进入这个学科的第一课。相应的,专业中所学习的一切知识,也都是该学科历史的一部分。历史课程应该起到串联启发的作用,在知识学习中引发对专业问题的思考和归类,建立理论体系与职业实践的联系。

参考文献

[1] 陈薇.意向设计:历史作为一种思维模式[J].新建筑,1999(2):60-63.

[2] 李华.职业教育视野下的当代建筑理论教学[J].建筑学报,2011(11):86-89.

[3] 伍江.建筑教育与时代精神[J].中国建筑教育,2017(Z1):16-19.

猜你喜欢

民居工科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民居智库
“超学科”来啦
奇趣民居
工科概率统计教材中引入Matlab工具的探讨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