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聚焦于“防”果断于“避”严厉于“督”

2023-06-29

大众科学 2023年5期
关键词:防灾隐患预警

地灾防治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社会和谐稳定,事关贵州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是保生命、保生产、保发展的大事要事。近年来,贵州省不断提升地灾综合防治能力,确保以安全地质环境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以新防治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贵州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情况如何?2023年如何抓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本刊采访了贵州省自然资源厅党委委员、副厅长杨兵。

四个维度看清贵州地质灾害

《大众科学》:贵州是全国地质灾害最为严重的省份之一,地质灾害易发多发频发,请您介绍一下贵州的地质灾害情况?

杨兵:我们可以从四个维度进行认识。一是分布地域广、密度大。全省88个县域均有地质灾害隐患分布,平均分布密度达16处/百平方公里,远高于全国平均值3处/百平方公里。贵州境内共有125.8万座山头,很多群众生活在山顶、山腰、山脚等地质灾害易发区域。二是灾害种类全、隐患多。国家明确的地质灾害6个种类中,贵州广泛分布的就有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等5种。截至目前,全省共查明有变形迹象的地质灾害隐患和圈定具备成灾条件尚未发生形变的风险斜坡28172处,潜在受威胁群众200余万人。三是隐蔽性和破坏性强。贵州地质环境脆弱,常年强降雨天气偏多,加之诱发因素难以掌控,隐患不断发展衍生,隐患早期识别困难。四是损失重、影响大。“十三五”期间,共发生地质灾害332起、死亡(失踪)184人,直接经济损失7.5亿元。

贵州地灾防治成效明显

《大众科学》:我们了解到,贵州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请您介绍一下贵州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情况。

杨兵:2018年,我省入围全国综合防治体系建设重点省份。这5年是我省地质灾害排查调查最深入、监测预警最细化、综合治理最科学、能力建设最全面的时期,地质灾害防治管理方式正在逐步转变,可以概括为六个“不断完善”。

第一,“统一领导和基层自治”的防治指挥体系不断完善。我们建立了省、市、县三级地质灾害防治指挥部,建成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防治指挥体系,调度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防治工作,同步健全防治管理责任制度,压实各级各有关部门防治责任。同时,突出发挥基层组织作用和主观能动性,由县级人民政府牵头,以乡、村两级为主体,建立群测群防网络,激发受地质灾害威胁群众的内生动力,提高他们识灾、避灾、防灾、减灾的能力。

第二,“隐患点与风险斜坡”的风险管控机制不断完善。针对大量灾害发生在台账外的问题,我们强化隐患“全生命周期”管控,从传统的以隐患点为主要管理对象,转变为以隐患点和风险斜坡为管理对象的“点面双控”风险管理。以县域为单位,全面开展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及风险评价,查清全省各县域的基础地质条件,并对各类隐患点和存在孕灾可能且有发展变化迹象的风险斜坡进行定量定性评价。在此基础上,采取针对性的风险管控措施,防止因灾造成人员伤亡事件的发生。

第三,“人防与技防”相融合的监测预警机制不断完善。“灾害什么时候发生”一直是防治工作的痛点和难点。对此,我们一方面完善群测群防工作机制,推动一线监测从“无责任的义务”向“有报酬的责任”转变,积极开展“有奖报灾”等活动,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参与防灾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实施地质灾害防治信息化工程建设,建立贵州省地质灾害防治指挥平台,建立监测预警信息化标准体系,完善监测预警响应管理制度,提升基层临灾预警和快速处置能力。

第四,“治理工程与绿色防护”的生态治理机制不断完善。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探索地质灾害治理和矿山废弃地修复、耕地整治开发、自然生态修复等工程项目资金整合,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按照工程措施与周边环境相协调的要求,修订地质灾害综合防治项目管理办法,完善并执行治理工程过程监管制度,强化治理工程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生态保护,确保治理工程的生态环境保护效果。

第五,“避险搬迁与乡村振兴”的衔接机制不断完善。充分借鉴我省易地扶贫搬迁经验做法,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避险移民搬迁新机制,将集中安置点建设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与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相结合,做好避险移民搬迁“后半篇文章”,推动乡村振兴。按照省委、省政府统一安排部署,还探索衔接房地产等方面政策,通过购置商品房、保障性住房、国有存量房等方式,推动避险移民搬迁。

第六,“国家投入与社会投入”的长效机制不断完善。我省地质灾害防治任务繁重,通过制度创新和政策整合,推動防治资金投入多渠道、多样化。我们完善特大型项目储备制度,积极争取国家项目资金倾斜支持。各地将地质灾害防治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发挥政府投入的主导作用。严格按照“谁引发、谁治理”的要求,落实人为工程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的治理费用。

“十三五”期间,全省共发生地质灾害332起、死亡(失踪)184人,直接经济损失7.5亿元。自实施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以来,全省共成功避让地质灾害106起,在防治工作中有效处置险情599起。尤其是“十四五”期间防治成效最明显,2021年全省因灾死亡失踪4人,2022年以来全省因灾死亡失踪3人,同期相比大幅减少。下一步,我们将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以抓铁有痕的决心和久久为功的韧劲,推进全省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

三大机制打通防灾“最后一公里”

《大众科学》:都说防灾减灾要“人人参与 人人配合”,如何提升全民防灾意识?下一步,我省将采取哪些措施打通防灾减灾“最后一公里”?

杨兵:自2018年实施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以来,面对日趋严峻的防治形势,我们通过不断科普宣传、紧急避险和信息报送三大机制,切实提升监测预警的实效,着力打通防灾避险“最后一公里”。

完善科普宣传机制。在地质灾害综合防治工作中,科普宣传是重要组成之一。按照“灾前参与监测预防,灾中配合避险撤离,灾后响应重建帮扶”的流程化思路,以受威胁群众为重点,着力构建目标导向明确、内容通俗易懂、载体丰富多样的地质灾害宣传动员工作体系。今年,我省紧扣防灾减灾主题,坚持线上线下共同发力、农村城市统筹协调的原则,还特别开展了地质灾害防治宣传活动,防灾宣传走进社区、村寨、机关、工厂等。充分运用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体和微信抖音微博等新媒体优势,整合省市县乡的各类宣传资源,大量投放地灾防治科普公益广告和宣传视频。营造“人人参与、人人配合”的防灾减灾宣传氛围,群众的识灾、避災能力显著提升。

强化信息报送机制。这几年,我省不断优化部门协作方式,打通信息共享渠道,健全完善风险会商研判机制,实施预警预报“消息树”工程,将隐患点“一体五位”人员(每个地灾隐患点建成监测员、村级负责人、乡镇负责人、自然资源所负责人、技术支撑人员“一体五位”地质灾害隐患预警和处置模式)纳入预警预报范围,完善预警信息的发布和接收确认制度,及时向相关部门、乡镇和受威胁群众发布地质灾害气象及相关预警预报信息,提醒群众做好识灾避险,确保信息内容精准、发送及时、接收及时。实施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以来,全省共发布预警信息近600万条,基本覆盖全部受威胁群众。

建立健全紧急避险机制。一是严格落实“三个紧急撤离”(危险隐患点强降雨时紧急撤离、隐患点发生异常灾情时紧急撤离、对隐患点灾情不能正确研判时紧急撤离)。及时组织受威胁群众转移到安全地带或应急避险场所。二是全面提升应急处置能力。发放“防灾明白卡”和“避灾明白卡”,全覆盖开展临灾避险演练,完善各隐患点防灾预案,逐一明确防灾责任人、预警信号、撤离路线、临时安置场所和自救互助方法,确保关键时候用得上、能执行。

防灾减灾救灾,关口前移是关键,力量下沉是重点。社区、村寨是社会治理的最小单元,也是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最后一公里”。我们将加大政策宣传解读力度,推广防治工作中的先进经验、制度创新、成果运用,实时报道先进事迹、典型案例,积极推进“群众报灾”,重奖报灾防灾有功人员,实现从“要我防”到“我要防”的观念转变。

聚焦于“防” 果断于“避” 严厉于“督”

《大众科学》:从近期我省气象部门发布的相关气象信息来看,今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形势依然严峻,自然资源部门如何做好防范工作?

杨兵:汛期防灾如同临场实战,需要压实责任、落实细节、动员各方力量。入汛后,自然资源部门将从三方面抓好防范工作。

一是聚焦于“防”。开展气象风险研判,自然资源部门会同气象部门实时研判气象风险,及时向相关部门、属地乡镇和受威胁群众发布区域风险预警提示。做好自动化监测预警,发挥隐患点自动化实时监测能力,遇险第一时间向防灾责任人员和受威胁群众发送预警信息,做到早预警、早准备、早撤离。发挥群测群防能力,完善“一体五位”人员体系,明确防灾责任分工,严格汛期“三查”制度,确保防范工作不留死角。开展定期会商研判,自然资源、应急、气象、地震等部门通力合作,发挥各自行政职能和行业技术优势,畅通信息共享渠道,及时研判风险,迅速响应处置。

二是果断于“避”。严格执行“三个紧急撤离”,对孤、寡、老、残、幼等特殊群体落实到人,遇有异常险情坚决果断撤离,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落实基础准备,依靠实战演练不断完善避险预案,明确部门责任、预警信号、撤离路线、避险场所、储备应急物资,确保预案的完整性、衔接性与可操作性。激发内生动力,以受威胁群众为重点,扎实开展各类专题宣传活动,全面发放“防灾明白卡”和“避灾明白卡”,营造全民查灾、防灾、避灾良好氛围。

三是严厉于“督”。强化组织协调。充分发挥各级防治指挥部办公室组织协调作用,组建督导检查组,通过随机抽查、实地检查、明察暗访等方式,分区域对所辖各地区防治工作开展督导检查。落实包片指导机制,自然资源部门安排9名厅级领导同志和88名处级干部对9个市(州)、88个县(市、区)进行暗访督导,每月下沉一线指导防灾工作。对检查发现的问题,责任到人、措施到点、限期整改。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组织领导不力、工作疏忽或处置失当造成严重后果的,将按照有关规定严肃追究相关单位和人员责任。

猜你喜欢

防灾隐患预警
隐患随手拍
隐患随手拍
互联网安全隐患知多少?
家庭防灾应该囤点啥?
隐患随手拍
地质灾害防灾避险小常识
防灾减灾 共迎丰收之季
故宫防灾的“超强铠甲”
法国发布高温预警 严阵以待备战“史上最热周”
园林有害生物预警与可持续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