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CT 引导下吲哚菁绿定位可疑恶性同侧肺多发磨玻璃结节的应用效果

2023-06-28林佳王龙飞吴安乐滕飞咸玉涛韩瑞

浙江医学 2023年10期
关键词:肺段右肺气胸

林佳 王龙飞 吴安乐 滕飞 咸玉涛 韩瑞

肺磨玻璃结节(ground-glass nodule,GGN)是指薄层CT 影像上表现为云雾状略高密度,内见支气管血管纹理的肺结节[1],以是否含实性成分,分纯GGN 和混合GGN[2]。对可疑恶性的同侧肺多发GGN,电视辅助胸腔镜手术(video-assisted thomcoscopic surgery,VATS)可行诊断性切除术并获取最终病理学结果。Suzuki等[3]报道,当处理直径<10 mm 或距胸膜表面5 mm 以上的肺结节时,VATS 中转开胸手术的发生率为63%,且由于病灶多发,大部分肺GGN 质软、体积小、密度低、较难发现和触及,术中定位更加困难。笔者团队在VATS 术前采用CT 引导下肺内注射吲哚菁绿(indocyanine green,ICG)定位可疑恶性的同侧肺多发GGN,临床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 年10 月至2022 年5 月宁波市第一医院胸外科收治的可疑恶性的同侧肺多发GGN 患者33 例,均在行VATS 术前采用CT 引导下肺内注射ICG 定位。纳入标准:(1)术前胸部薄层CT 显示同侧肺多发GGN,且术者判断术中定位困难者;(2)靶结节直径≤2 cm,(3)靶结节位于肺野中或外1/3,无胸膜牵拉;(4)无肺外远处转移;(5)病变处可行肺楔形或肺段切除;(6)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1)任意靶结节肺活检已明确病理学结果;(2)患者心肺储备功能受限;(3)同时定位双侧肺GGN;(4)靶结节数目≥5 个。33 例患者中男7 例(21.2%),女26 例(78.8%);年龄26~76(54.5±13.7)岁;有吸烟史1 例,肺癌史2例,卵巢癌史1 例,甲状腺癌史1 例;共肺GGN 72 枚,其 中 纯GGN 58 枚,混 合GGN 14 枚;GGN 直 径0.55(0.50,0.70)cm,距脏层胸膜距离0.55(0.30,1.75)cm。病灶同时位于右肺上叶6 例,右肺中叶1 例,右肺下叶1 例,右肺上或下叶6 例,右肺上或中叶1 例,右肺中或下叶3 例,左肺上叶6 例,左肺下叶3 例,左肺上或下叶6 例。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批件号:2022RS123),患者均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1.2.1 定位方法 患者于手术当天在CT 室使用上海联影uCT 530+的40 排CT 定位。(1)定位前,嘱患者平静呼吸;(2)根据定位前CT 选择最佳体位(仰卧、俯卧或侧卧),5 mm 层厚定位靶结节,见图1A,将自制定位排针置于体表相应部位;(3)缩小扫描野,2 mm 层厚确定结节所在层面和定位排针交叉点为穿刺点,结合肋骨与结节间关系决定进针角度;(4)常规消毒铺巾,2%利多卡因局部麻醉穿刺点,21 G×10 cm 同轴乳腺定位针(美国AGRON 公司)进针,当针尖到达靶结节周围10 mm 范围内,见图1B,即取出针芯,将粉末状ICG(丹东医创药业有限责任公司,25 mg/支)用1 ml 灭菌注射用水溶解后,经针套注入肺内0.05~0.15 ml(宁少勿多);(5)首次定位后,患者保持原位,或根据靶结节位置重新定位,见图1C,后以相同方式对剩余靶结节定位,见图1D。但当同一肺叶2 枚靶结节距离较近时,仅定位其中1 枚;(6)拔针后压迫穿刺点,最后扫描、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7)送回病房等待手术。

图1 36 岁女性患者术前CT 引导下肺内注射ICG 定位可疑恶性的同侧肺多发GGN 影像(A:左肺上叶直径5 mm 纯GGN(白箭头所示);B:患者取侧卧位,针尖定位在靶结节上方6 mm 处;C:同一患者,左肺下叶直径5 mm 纯GGN(白箭头所示);D:同样体位,针尖定位在靶结节旁9 mm 处)

1.2.2 手术方法 患者通常在定位后3 h 内手术。患者于全身麻醉下气管插管,健侧卧位,单肺通气,常规用单孔或单操作孔。首先在荧光胸腔镜(加拿大NOVADAQ 公司)下观察肺表面,明确所有靶结节位置和切除范围(至少靶结节周围2 cm),后行肺楔形或肺段或联合切除。标本取出后送快速病理学检查:若为良性则手术结束;若为原位腺癌、非典型腺瘤样增生、微浸润性腺癌,行淋巴结采样或清扫;若为浸润性腺癌,行肺叶切除+系统性淋巴结清扫,但当患者因年龄大,或切除范围足够,为保留肺功能,仅行肺楔形或肺段切除。

1.3 观察指标 (1)主要指标:①CT 定位成功:穿刺针针尖距离靶结节≤10 mm;②手术定位成功:荧光定位引导下或依据穿刺点术中探及到靶结节并顺利切除;③定位时间:初始CT 扫描到末次CT 扫描时间;④并发症:记录气胸、肺出血等并发症。(2)次要指标:手术时间、术中淋巴结采样或清扫数目、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术后24 h 引流量、术后48 h 引流量、术后留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病理学结果等。

1.4 结果

1.4.1 术前定位结果 33 例患者共72 枚肺GGN,其中29 例有2 枚,2 例有3 枚,2 例有4 枚。CT 定位成功率98.6%(71/72),1 枚靶结节因肋骨遮挡未穿刺成功,定位时间4~20(11.2±4.3)min。定位后出现少量气胸5例(15.1%),少量肺出血2 例(6.1%),但不影响后续手术。患者均无明显疼痛、过敏发生,均安全送到手术室。

1.4.2 手术结果 患者术前未定位成功的结节术中探及到,并成功切除。手术定位成功率100.0%(72/72),其中楔形切除16 例,肺段切除9 例,楔形+肺段切除8 例,无肺叶切除及中转开胸手术者。手术时间30~130(80.6±26.7)min,术中出血量10.0(10.0,20.0)ml。

1.4.3 术后结果 患者术后病理学检查示原位腺癌19 枚、不典型腺瘤样增生9 枚、微浸润性腺癌32 枚、浸润性腺癌1 枚、慢性炎症6 枚、腺泡上皮增生5 枚。所有组织切片手术切缘均为阴性。淋巴结平均采样或清扫数目0(0,3.5)个,结果均为阴性。术后住院时间3.0(3.0,4.0)d,术后24、48 h 引流量分别为45.0(10.0,95.0)ml 和95.0(27.5,300.0)ml,术 后 留 管 时 间3.0(2.0,3.5)d。术后出现2 例肺漏气,2 例肺不张,均对症处理后好转。

2 讨论

根据NELSON 研究,普通人群在进行肺癌CT 筛查时,51.5%(1 746/3 392)的患者存在肺多发结节[4],约20%~30%的肺GGN 患者存在多个GGN[5]。为及时处理这些肺结节,减少肺二次手术概率,目前国内外均建议选择性积极干预[6]。肺多发GGN 切除后5 年生存率>90%,即使亚肺叶切除也不影响预后[7]。肺多发GGN 手术切除后90%以上病理学检查结果为原发肺癌或癌前病变[8],即使肺纯GGN,也有40%与浸润性腺癌相对应[9-10]。然而,如何在术前对每个肺GGN 分别进行精准定位,提高VATS 切除成功率和有效率成为临床难点。

常用的经皮肺穿刺CT 引导定位材料中,Hookwire 钩线应用最广,但气胸、肺出血、钩针脱出及移位较易发生[11-12];微弹簧圈定位牢靠、术中可触摸到,但操作略复杂、费用高[13];亚甲蓝对解剖限制少,但易弥散,造成术野污染,定位识别困难[14];生物胶使用方便,安全性好,还能防漏气、止血,但有时会引起咳嗽,淹没病灶、影响病理切片[15]。近年来,ICG 近红外荧光定位法为临床提供了一种新选择。

ICG 作为一种荧光染料和水溶性分子,2014 年,首次有学者将该物质用于肺结节定位[16]。目前,已有多篇术前ICG 定位肺结节的成功经验报道[17-19],且与Hook-wire 钩线相比,ICG 定位成功率相对较高(100%比95.6%),并发症发生率较低(35.4%比37%)、疼痛评分较低[(2.85±1.05)分比(3.70±1.25)分][20]。有研究报道多发肺结节术前定位经验,结果示CT 定位、手术定位成功率分别为87.8%~100%和95.9%~100%;定位时间(7.3±3.5)~(30.5±10.4)min;气胸、肺出血为常见并发症,发生率约12.9%~56.8%和0~38.7%;与单发肺结节定位相比,同时定位多个肺结节,增加了定位时间,延长了辐射暴露,定位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增高[21-23]。

本研究中,CT 定位成功率98.6%,定位时间(11.2±4.3)min,均在之前研究报道范围内[21-23]。ICG定位优点:(1)操作简便;(2)术中易辨认,适合有吸烟史且肺部黑色物沉积者[24];(3)定位后无需立即手术,维持时间最长达6 d[18],可灵活安排手术时间。ICG 定位主要缺点:易弥散,快速渗入周围肺实质和脏层胸膜[25]。本组中无弥散病例发生,总结防止ICG 弥散经验为:(1)减少患者移动、咳嗽:定位前使用镇静、止咳、止痛药;(2)针尖深入肺实质≥5 mm;(3)一次注射剂量不宜多、速度不宜快:溶解后ICG 总量在0.2~0.3 ml 间,注射速率0.05 ml/s;(4)定位与手术衔接时间尽量≤3 h。

在CT 引导下ICG 定位中,出现5 例(15.1%)气胸,2 例(6.1%)肺出血,均在之前研究报道范围内[21-23],总并发症发生率21.2%,明显低于Hook-weir 定位同侧多发肺结节的64.5%[22]。对比单发肺结节定位,分析气胸发生率增加,主要与同侧肺多个胸膜穿刺点,患者体位改变有关[21-23]。

本组患者手术定位成功率100%,手术时间较既往弹簧圈定位多发肺结节用时明显减少[23]。所有患者行亚肺叶切除,最大限度地保留了肺功能。虽有4 例(12.1%)术后并发症发生,但经对症处理后好转,无死亡及其他严重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较既往专利蓝染料定位多发肺结节缩短[26]。

本研究存在一定局限性:(1)回顾性研究,存在选择偏差;(2)不是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前瞻性对照研究;(3)肺实性结节未纳入研究;(4)定位并发症危险因素未分析;(5)未长期随访及生存率分析。

综上所述,在VATS 术前采用CT 引导下肺内注射ICG 定位可疑恶性的同侧肺多发GGN 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在进行微创肺切除术前,临床可考虑使用该技术。

猜你喜欢

肺段右肺气胸
广泛期小细胞肺癌合并肺腺癌1例
新生儿气胸临床分析
肺泡微石症并发气胸一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胸腔镜下肺段切除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胸腔镜肺段切除术治疗肺部感染性病变
全胸腔镜下解剖性肺段切除41例临床分析
胸腔镜解剖性肺段切除术技术要点
肺癌患者胸腔镜下右肺上叶切除并支气管成形术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128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三维重建在儿童先天性中心气道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右肺四叶变异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