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技进道

2023-06-28周子正汪阳坤

上海工艺美术 2023年1期
关键词:泥片雕塑成型

周子正 汪阳坤

Luo Xiaoping finds that red stoneware mud is full of elasticity and toughness after being beaten into clay sheets, which can not only withstand repeated rolling and folding, but also be patted into clay sheets of different thickness according to different needs. It is very suitable for the sculpture creation. Therefore, hehasan idea of applying the shaping technology of Yixing Red Stoneware Teapot Making to the sculpture creation.

在宜兴工作室从事艺术创作期间,罗小平发现紫砂泥拍打成泥片之后充满了弹性和韧性,可以经受反复卷折,也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拍打出不同厚薄的泥片,十分适用于雕塑的制作。于是,他萌发了将宜兴紫砂拍片制壶的成型技术运用到雕塑创作中的想法。

凭借扎实的学院雕塑功底,罗小平很快就掌握了泥片成型技巧。在之后的数十年中,他完成了一系列以泥片塑造为创作手段的雕塑作品,创造性地在平面与立体的维度之间,发展出自己特有的一套造型语言体系。此时,泥片塑造技艺得以展现出惊人的表现力,极好地诠释了传承与创新的关系。泥片塑造雕塑的背后,体现了一套源自中国的原创塑造方式,将其放在中国现代雕塑发展的脉络中来看,可以帮助我们以新的角度梳理中西雕塑艺术的关联,这个意义是十分特别的。

一、泥片作为雕塑塑造的基本单位

“泥片”这一名词对于雕塑和陶艺工作者来说并不陌生,甚至可能是他们经常使用的词汇,然而它并不是一个美术专有名词。雕塑·泥片塑造艺术中所谈论的泥片,主要是指泥巴经木质工具“泥搭子”(木搭子为一种木槌,宜兴当地话称之为“泥搭子”。在打泥片或泥条时用到的主要制壶工具,因其敲击面并不是水平,而是中间微凸,故可以使泥片、泥条打得整体平整,厚薄均匀。)手工拍打成片状,由罗小平直接将拍打泥片制作紫砂壶的技艺创造性地运用到雕塑创作中,使泥片从一种成型技艺转换成一种极富特色的造型语言。这种由传统而来的语言方式不仅是对文化传统的创造性转换,其所蕴含的形式语言与情感观念也顺应了当代雕塑创新性发展的需求。

在众多陶瓷产区中,宜兴当地所产的紫砂原矿泥富含铁质,充满颗粒感,具有非常独特的材料属性。明代正德年间,中国饮茶方式发生了变化,宜兴当地的手工艺人开始使用紫砂土制作茶壶并逐渐发展出泥片拍打的成型方式。紫砂泥的可塑性较强,具有良好的韧性和延展性,干燥之后收缩程度较轻,可以拍打成纸张一般厚薄的泥片,并且可以承受反复地卷折和塑形。在世界范围内,以拍打成型为手段制陶并不多见。即便在著名的瓷都景德镇,大多数器物与雕塑还是通过拉坯、泥板镶接和泥条盘筑等成型方式来制作的,手工拍打泥片的方式极为少见。

在塑造过程中,泥片成为雕塑成型的基本单位。泥片在雕塑创作中拥有搭建的属性,可以不依靠辅助工具自行站立,亦或者说,泥片本体就是塑造的工具。雕塑艺术发展至今,反观这种由劳作手势和质料性状带来的工具观是十分可贵的,可以触及传统雕塑研究的本体——泥性。当代雕塑语境下的“泥性”,应当是创作者和观者共谋的话题讨论,这将会带来更具有痛点的问题意识。这里所指的“泥性”并非我们今天所说的“泥味”“泥感”的艺术概念,更像是“泥的物性”。现代陶艺之美不仅体现在造型上,同时也体现在泥性肌理所散发出来的韵味。土与水的交融变幻出各种奇异的形态,在视觉上呈现出破裂、扭曲、粗糙、细腻和结块等不同的肌理效果,在心理上会给人以不同的审美感知。

我们实践并体验泥性的同时,应当思考“泥性”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朴质无华的泥土,难以磨灭的原因是什么?日本现代陶艺的开山鼻祖八木一夫谈论自己的作品时曾说:“我与黏土的关系可以说是生命共同体。这是我最坚强的地方,也是我最软弱的地方。无论如何,我只想纯粹地对待黏土……”这应该是我们立足于心手合一的观念,对待“泥性”的一种自省式态度,既大胆开拓但又谦逊敬畏。

二、以泥片思维指引当代雕塑创作

泥片成型技艺存在着自己的历史渊源,而雕塑·泥片塑造艺术则是超越历史文化传统和纯粹技术手段的存在。20世纪初期西方雕塑系统进入中国,使得中国雕塑发生了现代转型,由此所带来的问题是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中国的雕塑传统,包括传统的塑造工艺,中国传统工匠的观察、理解方式等等。宜兴传统的紫砂拍片方式是一种纯粹的制壶技艺,是单纯服务于实用器物的工艺技术,泥片是紫砂壶制作中身筒的重要构成部分。该技术经罗小平的运用和转换后发展成泥片塑造艺术,它不再仅仅是传统功能性器物的成型手段,而成为艺术家表达艺术观念的造型方式。

传统的泥片成型技艺意味着专业化的技能、工匠般道德习性、巧妙的手法、构图规则和美化准则。简言之,这是一种特定的传统。而在当代艺术背景下,泥片作为媒介则意味着特殊的材质、支持手段、工具、姿态、技法步骤和实现艺术观念构思的路径。原本用于制作器物的技术手段转化为创作雕塑的观念方式,这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这源自于艺术家对传统艺术的深刻洞见,同时也源于对现代陶艺与西方后现代艺术的长期关注。

雕塑·泥片塑造艺术的出现,证明了雕塑造型的基础泥塑不只有一條路线,也不止有一种成型方法。“泥片雕塑”协同“写意雕塑”“器物雕塑”等,形成了中国本土的原创雕塑理论方法,并合力形成一种中国当代雕塑美学范式。由于“同宗同源”“施法自然”的艺术起源,在无形之中使得这几种路径得以交融互通。以“器物雕塑”为例,在关于泥片成型的源流考辩上,溯源紫砂壶制作中的“器作”基因被保留至雕塑·泥片塑造艺术中来,这里的泥片是一种创作手段,更是一条带有历史铭印的创作文脉。

罗小平在雕塑·泥片塑造艺术的探索实践过程中,提炼出几个关键词,包括:泥性、膨胀、残缺、裂痕、偶得、解构、重建、折叠、挤压、线条、压缩等。这些关键词共同支撑起雕塑·泥片塑造艺术的理论架构。它们或源于雕塑和陶艺制作过程中的某些肢体动作,或源于创作者对于现实的观察体悟。泥片塑造的雕塑工作模式完美诠释了这些关键词的内涵,重新审视并拓展了这些理论,使它们贯穿创作过程及作品呈现的始终。在此,泥片也不单作为雕塑质料和塑造的基本单位,而被升格成为一种艺术思维。期待这样的泥片思维能够被体悟与感知,可以在创作时引发大家的共鸣。

以雕塑·泥片塑造艺术中兼容并包的态度为例,罗小平在教学中并没有试图用一种标准统一所有人的创作路径,这样的行为最终会导致艺术中最具有魅力的多元性现象的泯灭。正是因为有如此多真实的创作者推陈出新,不断对既往的规定经验做出与众不同的见解,并在突围和颠覆的过程中用作品照见真实的自己,才使得我们的艺术史在不断地演进,这亦是藝术存在的重要意义。罗小平在国外生活、工作多年,泥片造型语言深受国内外雕塑师生的喜爱,这充分证明了人类的文明创造从来不是封闭、排他和独有的,应该是在交流、共享和互惠中诞生的,这也是泥片思维所带给我们的启示。

同样的,“泥片雕塑”的概念同西方雕塑概念相较,并不是对立的,也并不是非此即彼,取代性的关系。正如孙振华博士对雕塑·泥片塑造艺术的评价“它的意义在于,我们的雕塑家有能力挖掘自己的传统,提出有价值的中国式的雕塑方式,然后“美美与共”,和世界一起分享”。经由泥片塑造时包裹成型的动作,引申出“海纳百川”的艺术概念,这是技近乎道的,也是艺术之上的世故哲理。

三、关于雕塑·泥片塑造艺术的技艺观分享

在艺术创作过程中,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它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必要载体和元素,有时候会使一些人陷入“为技术而技术”的死穴中。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技”仅仅是帮助艺术家更好地呈现心中所想,就好比做一道好菜可以选择放糖还是酱油,一切的佐料都是为那道菜最后能够呈现理想的口味而服务的。

美国陶艺家彼得·沃克斯曾有一段关于技术观的自述:“技术可能是最难掌握的工具,因为它是必要的,但很容易成为一种痴迷。没有什么比对技术的痴迷更能淹没新想法了。如果你无话可说,技术就什么都不是。”这是对“游于艺”和“不沉溺于技”的完美解答。

中国拥有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许多艺术家从中不断地寻找创作题材,不断地汲取艺术灵感,其中不乏脍炙人口的传说和典故。许多优秀的艺术家将中国古代传统人物造型和形式语言融入雕塑创作中,这些作品从外在表现到内在气质上,都与传统文化精神一脉相承。以作品《秋冬将至》为例,剖析罗小平关于创作的思考和步骤解析。

首先制作底板,通过多块泥片塑造出不同造型的山石,用泥片围合人物基本形并黏合在山石和底板上。拍打多块较薄的泥片塑造人物的整体造型,同时注意身体内部的支撑结构。

进一步塑造衣纹,要注意着衣人体的身体关系,以内部形体空间撑起服饰。在此基础上围合新的泥片进行进一步塑造。

注意作品多个角度的观察和塑造,用较薄较小的泥片卷成筒状来塑造头部。用手从筒状泥片内部推顶出头部的形体关系,同时用雕塑刀刻画五官。使用泥浆涂抹泥片的叠合处,注意观察服饰的虚实关系,切记要以雕塑视角整体考量。

拍打细长的泥片塑造树干和枝丫,与山石黏合,通过雕塑造型完成对场景和整体氛围的塑造,深化调整细节,意在表现造型之外的人文气韵。

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将自我形象投射其作品中,畅游华夏历史长河的同时,展开了一系列关于“借古喻今”的现实思考。在作品《秋冬将至》中,那微微的光亮与隐藏在阴暗处的斑驳树影,营造出一种寂寥、孤独、萧瑟、疏离的情感品质。转眼间已是深秋,天已转凉,老者倚坐湖石旁,坐观云卷云舒,看世事沉浮。通过传统题材表现当代精神风骨不是为了简单地复古和怀旧,它是古为今用的审视态度和以史为鉴的观照意识。

许多艺术家通过自己的实践经验找寻到了大量可以使用的技术手段,并加以发展成熟。当然,成熟的“技”未必是通用的,任何一种“技”服务于特定的“艺”。初学者面对前人已经总结完成的经验和规律时,并非完全照搬直接使用。在发展突飞猛进的今天,“技”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任何一个人在学习前人总结的经验和规律的基础上,都要重新寻找和思考自己与前人“艺”的不同之处,明晰自己内心,才能在新的实践中发现符合自己的“技”。

有些人在艺术创作中也有“技术先行”的做法,其实材料的先行探索往往是建立在观念的先行基础之上。工具在此作为手的延伸,作为“技”的探索路径,也是“艺”的敲门砖与试金石。正因为雕塑·泥片塑造艺术拥有“技”与“艺”的二重性,泥片塑造的技法也可作为一种技术路径进行多种实践,在实践中更加明晰和丰富自己的艺术理念,从而形成自身“技”与“艺”最匹配的艺术路线,建构颠覆与突围的艺术基因。

猜你喜欢

泥片雕塑成型
成型液压机技术改造
巨型雕塑
泥片在陶瓷雕塑创作中的表现探究
我的破烂雕塑
古代手制陶器上的泥片缝隙和泥条缝隙
写实雕塑
三向接头注射成型模具设计
泥片成型在陶艺创作中的运用手法及艺术特性
快速成型技术在口腔修复中的应用
微注射成型PP/ABS共混物相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