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省林草科技助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现状及对策

2023-06-27省林草局数字林草与科技处省林业和草原科学技术推广总站

绿色天府 2023年5期
关键词:科技推广林草乡土

省林草局数字林草与科技处 省林业和草原科学技术推广总站

四川是林草资源大省,发展林草产业是我省山(牧)区群众增收的重要途径。当前,正处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时期,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科技是根本性决定性力量。为深入了解我省林草科技助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科技处(站)在收集和分析相关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实地走访、座谈交流等多种方式,深入德阳、绵阳、南充、乐山、达州、眉山、凉山等市(州)开展深度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全省林草科技服务乡村振兴的现状

培育科技创新成果,为乡村振兴提供科技支撑。“十三五”以来,全省实施科技创新项目500多项,其中国家、部省级项目200 余项;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政府科技进步奖80 余项;15项成果入选国家林草局年度重点推广100项林草科技成果清单。成功培育核桃、杨树、芙蓉等35个植物新品种,审定登记88个草新品种。制定国际标准1项、国家行业标准17 项、省级地方标准260 项。各市(州)通过校(院)地(企)合作、科技小院等合作方式,积极培育科技成果。凉山州培育审(认)定油橄榄、核桃等多个省级林木良种,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德阳市中国玫瑰谷通过与北京大学、中国农科院、四川大学等科研院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培育出“玫瑰花综合利用提取玫瑰黄酮技术”等成果专利近30项。

搭建科技创新平台,为乡村振兴提供服务载体。“十三五”以来,全省先后建成森林生态与资源环境研究重点实验室、国家林产品质量检验检测成都中心、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协同创新中心、乐至国家林业科技示范园区等17个科技创新平台,创建国家林草工程技术中心4个,国家林草长期科研基地4个,国家林草创新团队4个。编制印发《四川省林业和草原长期科研基地管理办法》等3个省级科技平台管理办法,建成四川林业草原重点实验室2个、工程技术中心1个以及省级长期科研基地30个。成都、绵阳、德阳、凉山等地与林草四院、川农大等建立长期稳定的院(校)地合作关系,有力提升基层科研创新能力。各地充分依托各类创新平台,通过建立示范基地、现场指导等方式,为科研人员“将论文写在大地上”提供服务载体,促进了林草科技成果的落地开花。

加强成果推广应用,为乡村振兴提供成果保障。“十三五”以来,省林草局坚持以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示范项目为抓手,助力成果的转化应用。先后安排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示范资金项目164个,投入中央财政资金1.33亿元,聚焦木本油料、竹产业、林草中药材、草产业、花卉苗木等重点林草产业,推广转化技术成果100 余项,建设示范基地400 个,建设林(草)示范基地68万余亩,辐射带动420万亩,培训林农和乡土专家50万人次,发放技术资料200万份。通过实施林草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和各种形式的科技扶贫服务,带动11万户、28万名贫困人口脱贫。凉山州冕宁县通过实施油橄榄矮化密植丰产园标准化栽培示范科技推广项目,培训林农600 余人次,矮化密植园较传统油橄榄种植提前4-5年进入盛果期,示范基地平均效益提高40%以上,辐射带动油橄榄标准化种植基地8000亩以上。

强化实用技术普及,为乡村振兴提供精准服务。“十三五”以来,组织开展科技支撑服务脱贫攻坚和林草生态“三业”工程等活动,编印技术资料共9大类45种,编写、录制藏汉、彝汉双语技术手册和系列科教片,组织200 余名专家深入88个贫困县、1750 个乡、5900 余个涉林贫困村开展技术指导服务。2018年以来,省委组织部、省林草局等联合开展“科技扶贫(下乡)万里行”活动,先后选派375人次组建75个林草科技服务团,针对全省各地技术需求,特别是50 个国家和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开展精准帮扶,形成调研报告150 余篇,开展培训、示范1800 余场,培育本土技术人才2000 余名。如:盐源县核桃种植户陈良富,在科技服务团指导下,核桃的空壳瘪仁率从30%降低到8%左右,产品质量显著提升。各级林草科研单位也积极组织开展科技服务,如南充市林科所粟永树近5年通过“四川科技扶贫在线平台”帮助林农解答技术难题456个。

聚集科技人才队伍,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十三五”以来,争取中央资金350万,支持全省35 个基层林业科技推广站开展能力提升建设,进一步改善基层科技推广服务条件。截止2022年,全省有省、市、县三级林草科研机构27个、推广机构141个,有科研人员1063人、科技推广人员2099人,较2019年机构改革初期有所提升。部分市、县科技队伍有所改善,如万源市设置了编制15人的林业科技推广中心。聚集川农大、西南民大等涉林涉草高校的林草科技力量,依托“农村乡土人才创新创业大赛”等培养的“土专家”“林秀才”和“国家林草乡土专家”“全国最美林草科技推广员”等多层次的林草科技队伍,通过“1+N ”推广员互助组、“1+N ”乡土专家帮帮团等模式,充分发挥林草科技人才在助力乡村振兴中的科技帮扶和示范带动作用。

我省林草科技服务乡村振兴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科技成果创新转化不足。一是科技创新能力不足。据统计,近三年来我省入选国家林业科技推广成果库的137项成果中,多以传统的育种和栽培为主,林草装备、精深加工、信息化以及生产中急需的油茶、林下中药材高效栽培利用技术成果缺乏。二是科技成果转化不足。科技成果评价机制、收入分配机制不完善,科研人员以及各类经营主体成果转化积极性、主动性调动不足,不少实用的技术科研成果没有进行及时总结评价和转化应用。从近三年我省入选国家林业科技推广成果库的成果类型来看,林草四院占据主导,共56 项,高校40 项,市(州)级25项,县级11项,企业主体仅5项。三是对科技帮扶认识不足。一些脱贫地区对林草科技助力产业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需求不明,多是帮扶专家主动与基层对接,难以建立长效的科技服务机制。

科技推广体系不够健全。一是机构不健全。本轮机构改革后,基层科技推广机构大幅减弱。市(州)、县林草科技推广部门大多与产业、种苗或林科所、林业站等科室(站、所)合并,人员身兼数职,在编不在岗现象突出。二是科技推广能力不足。基层林草科技干部普遍面临年龄老化、专业知识陈旧等问题。本轮机构改革后,不少地方原从事科技的同志调离相关岗位,技术力量更加薄弱、青黄不接。办公和技术设备老化严重,设备陈旧,不能适应当前林草科技工作的需要。三是乡土人才挖掘应用不够。作为解决科技推广“最后一公里”关键的乡土人才,除国家林草局选聘少量“全国林草乡土专家”“最美林草科技推广员”等,许多乡土人才还没有得到充分挖掘,缺乏有效的激励管理制度。

缺乏持续稳定的科技投入。一是中央和省级资金投入不足。我省林草科技投入主要依托于中央财政科技推广示范项目,省林草局除2021年切块投入开展了1000万科技创新项目外,没有科技创新专项资金。投入科技服务的仅有“科技下乡万里行”活动工作经费(12万元/年团)。二是地方资金少有投入。据了解,全省仅凉山州、成都、绵阳、广元等少数市(州)有林草科技创新和转化资金投入,其他市(州)则以结合其他项目资金少量投入开展科技推广。三是资金有滞留缓拨现象。按省财政新的要求,中央财政科技推广示范项目需财评,导致资金下达各市(州)、县(区)缓慢。“科技下乡万里行”工作经费也是在10月份以后甚至2年一起下达。县级因程序多,拨付进度缓慢。这些都影响科技项目实施进度和帮扶成效。

林草科技服务乡村振兴的对策和建议

紧紧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方针,按照省林草局“三个三”发展思路,坚持创新赋能,助力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以实用为导向,做强科技创新体系。一是聚焦重点难点攻关。准确把握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充分认识完备的生态保护体系、科学的生态发展体系、稳固的生态安全体系在实现农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的重要作用。紧密围绕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森林、草原、湿地生态保护修复,国土绿化和现代林草产业以及森林草原火灾鼠害等的关键技术选题立题,尤其是针对50 个国家乡村振兴县产业发展、生态保护等关键问题,立足资源特色,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林草灾害防控、木竹原料林、珍贵用材林、优良乡土草种、木本粮油、名特优花卉、中藏药资源利用、储备林建设、草食动物选育和高效牧养、植物新品种等领域的攻关研究,形成批量技术成果。二是充分发挥创新平台引领作用。支持引导各类林草创新工程中心、科技示范园区、长期科研基地、创新联盟等创新平台,结合平台优势领域,通过“项目+指导”“互联网+指导”以及展览展示、区域示范、结对帮扶等方式,寻求创新与需求的契合点,促进林草科技成果推广转化应用和持续创新。三是鼓励林草经营主体自主创新。支持涉林草高校、科研院所与林草经营主体的深度合作,开展种质资源收集、良种审(认定)定、植物新品种培育、标准制(修)订、科技成果评价及报奖等工作,培育储备更多“接地气”的科技成果。

以富民为导向,健全科技推广体系。一是加强成果储备。针对各区域乡村产业振兴技术需求特点,特别是“天府森林粮库”建设涉及的重点领域,持续开展种质资源的评价和良种选育、林下生态种植、低产低效林改造、病虫害防治、山地林草机械装备以及食用林产品和中药材的溯源体系等技术集成和熟化应用,形成先进、实用技术成果,积极申报进入国家林业科技推广成果库。二是发挥示范引领。针对脱贫地区(乡村振兴)重点县的林草资源优势和产业特色,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突出科技在县(区)现代林业园区建设、国家储备林建设中“四两拨千斤”的示范作用。借鉴浙江省“一亩山万元钱”模式,打造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绿山富民”模式,着力建设省、市、县三级联动的林草科技成果推广示范基地,争创一批国家林业科技示范园区。三是强化梯次培训。逐步建立以省、市(州)、县(区)各级林草科研院所、涉林草高校、科技推广站以及科技创新平台为依托的梯次技术培训体系。借鉴国家林草局“科技大讲堂”等创新方式,通过集中线下办班与现场实训、观摩交流学习和线上直播教学等形式,培养爱林草、有技能、懂管理、善经营的高素质林农,造就一批乡村产业振兴技术带头人。

以需求为导向,做优科技服务体系。一是优化专家组团模式。围绕国家及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县林草帮扶需求,以提升科技支撑能力和产业发展水平为目标,以培养本土人才为重点,采用“人才+团队+项目”方式,从涉林涉草科研院所、高校和市(州)、县(区)科技推广站、龙头企业等选派专家,组建专家服务团,持续开展“科技下乡万里行”“1+N ”科技服务团等科技活动,建立长期性、针对性、实效性的精准帮扶模式和机制。二是大力培养和挖掘林草乡土专家。加大国家林草乡土专家遴选的宣传、培育和推荐力度,启动省级林草乡土专家选聘和管理,引导各地开展市、县级林草乡土专家发掘、遴选工作,形成国、省、市、县“四级联动、逐级评聘”的专业技术人才体系。鼓励乡土专家以多种形式参与林草技术研究与推广,打造一支“不离乡间、熟悉乡情、服务乡亲”的庞大技术队伍,建成林草乡村振兴技术人才队伍。三是扎实开展科技普及。农民科学素质提升行动是全民科学素质提升的重点,要充分调动省林学会等行业协会力量,结合科技活动周、科普活动月、“科技三下乡”等活动节点,开展“林农点单 专家送餐”林草科技精准服务,组织专家深入林间地头,分层分级开展针对性培训,与林农牧民“面对面”交流、“一对一”教学,实地问诊把脉、现场科普、指导生产,帮助解决林农“急难愁盼”林草生产技术难题。

以做活为导向,夯实综合保障体系。一是强化资金保障。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有关部门对林草科技的资金支持,建立省级林草科技创新转化专项资金,对组建的林草创新团队给予持续稳定的科研经费投入,聚焦林草生态保护和生态发展中的重大关键问题,集中力量开展林草科技攻关。各市州积极争取多方筹集资金,强化项目引领作用,加大实用技术研发和推广示范。二是改革林草科技体制机制。完善评价机制,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建立以科技创新质量、贡献、应用和绩效为导向的评价体系,激发林草科技工作者的创新创业热情。健全收益机制,鼓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明确成果转化收益的分享比例,强化成果转化收益奖励,通过收益激励提高科研产出率和成果转化率。积极开展“揭榜挂帅”等科研创新模式,探索建立对林草重大原创性、颠覆性、交叉学科创新项目等非常规评价机制。三是创新“科技+产业”服务模式。发挥科研院所、乡土专家等专业技术力量和林农、林草经营主体各方面优势,结合各区域产业特点,建立“科研院所/高校+合作社+脱贫户”的合作社模式、“科技创新平台+基地+脱贫户”的基地模式、以及“公司+基地+脱贫户”的公司模式等多类型科技帮扶模式,通过以项目为引导,以政策、土地和劳力等入股分红方式带动林农增收,促进乡村产业振兴。

猜你喜欢

科技推广林草乡土
刊首寄语 林草风采
刊首寄语 林草风采
乡村e站助力科技推广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林草风采
乡土中国
着力做好林草生态扶贫
宜春市油茶科技推广成效与经验
芬芳乡土行
吕梁市农业科技推广现状及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