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芪的本草考证及其研究进展

2023-06-27薛嘉宁赵容蔡欣航汤睿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上半月 2023年1期
关键词:炮制黄芪应用

薛嘉宁 赵容 蔡欣航 汤睿

【摘 要】 目的:研究历代书籍对黄芪的文献记载,对黄芪进行本草考证,总结黄芪的现代研究进展。方法:通过查阅古代本草学书籍以及与黄芪相关的现代书籍与期刊,从黄芪的道地沿革、基源、名称、功效主治、炮制方法、分类品级以及黄芪在现代医学应用研究七个方面进行考证。结果:通过查阅,黄芪道地产区由之前的四川、陕西、宁夏地区逐渐过渡到山西、内蒙古地区,如今以山西、内蒙古地区的黄芪为优,较为全面地分析了黄芪的发展历程和应用价值。黄芪作为最常用的中药补药,且应用范围广泛,有很好的研究价值和发展前景。结论:黄芪最初以膜荚黄芪为正品,后来蒙古黄芪所替代,但膜荚黄芪仍作为正品被使用,为黄芪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黄芪作为最常用的中药补药,应用范围广泛,有很好的研究价值和发展前景。

【关键词】 黄芪;本草考证;道地沿革;炮制;应用

【中图分类号】R28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23)01-0058-07

Astragalus Membranaceus Medicinal Herbs Textual Research and its Research Progress

XUE Jianing ZHAO Rong* CAI Xinhang TANG Rui

School of Pharmacy,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alian 1166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 Study the literature records of 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 Bunge in the books of the past dynasties, conduct a textual research on A. membranaceus, and summarize the modern research progress of A. membranaceus.Method By consulting ancient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books and modern books and periodicals related to A. membranaceus, the study was conducted from the authentic history, origin, name, efficacy and indications of A. membranaceus, processing methods, classification grades, and the application of A. membranaceus in modern medicine research.Results Through the inspection, the real estate area of A. membranaceus has gradually transitioned from the former Sichuan, Shaanxi, and Ningxia regions to Shanxi and Neimenggu regions, and now the A. membranaceus in Shanxi and Neimenggu regions are better. A mor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application value of A. membranaceus has been carried out. As the most commonly used Chinese medicine tonic, A. membranaceus has a wide range of applications and has good research value and development prospects.Conclusion A. membranaceus(Fisch.)Bge. was originally used as a genuine product, and later replaced by A. membranaceus(Fisch.)Bge.var.mongholicus(Bge.)Hsiao, but Astragalus membranaceus(Fisch.)Bge. is still used as a genuine product, which provides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further research on A. membranaceus. A. membranaceus is the most commonly used Chinese medicine tonic. It has a wide range of applications and is very good. The research value and development prospects of the company.

Keywords: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 Bunge; Textual Research on Herbal Medicine;Authentic History;Concoction;Application

中藥黄芪是豆科植物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Fisch.)Bge.var.mongholicus(Bge.)Hsiao或膜荚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Fisch.)Bge.的干燥根[1]。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2],作为上品,是最常见的补气药之一,有野生品与栽培品之分,栽培品适应性较强,如今在全国各地广为栽培,野生品在秋季挖根;栽培品在播种后4~5年春季萌芽前或秋季落叶后采挖,除去茎苗及须根,晒干[3]入药,药用价值明显,在现代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中药商品学》[4]记载:黄芪“以条粗长、绵性大、质坚实、断面色黄白、粉性足、味甜、豆腥气浓者为佳”。本文全面的将黄芪的本草考证与黄芪的现代研究进展结合建立联系,系统地阐明了黄芪的发展与应用历程,为后续黄芪的研究提供了相关的理论依据,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1 道地沿革

黄芪的产地始载于《名医别录》[5]:“生蜀郡、白水、汉中。”其中所记载蜀郡为如今四川省成都一带,

通过查阅文献记载白水为如今的陕西、四川、甘肃一带,汉中为如今陕西南部地区。《大观本草》[6]中记载陶隐居云:“第一出陇西,洮阳……次用黑水宕昌者……又有蚕陵白水者……”陇西洮阳即今甘肃陇西和甘肃临潭县,黑水宕昌即如今甘肃宕昌一带,蚕陵在四川茂汶地区。

唐代的《新修本草》[7]中记载:“今出原州及华原者最良,蜀汉不复采用之”其中原州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华原为今天的陕西耀县。《蜀本草》[8]载:“今原州者好,宜州、宁州亦佳。”宜州即四川茂州,宁州即甘肃庆阳一带。《药性论》[9]有记载:“生陇西者下……蜀白水赤皮者……”都为四川,甘肃一带。宋代《本草图经》[10]中记载:“黄芪,生蜀郡山谷,白水汉中,今河东、陕西州郡多有之”。河东在古代指黄河由北向南流经山西省的西南地区,因在黄河以东称为河东。《证类本草》[11]中记载“……出原州华原谷子山……”即原书应为唐代萧炳所作《四声本草》,与新修本草中所描写的产地一致。又有别说云:“黄芪都出绵上为良……今《图经》所绘宪水者即绵上,地相郐尔……”其中绵上在今山西介休始东南。元代《汤液本草》[12]中记载“今《本草》《图经》只言河东者,沁州绵上是也。”沁州即山西沁州。

明代《本草蒙筌》[13]中言:“水芪生白水、赤水二乡,俱属陇西……绵芪出山西沁州绵上……”《本草品汇精要》[14]对历代本草著作中黄芪的产地作了总结,其产地并没有很大变化。清代《本草崇原》[15]中记载:“黄芪生于西北,得水泽之精……以出山西之绵上者为良……”《本草求真》[16]中有言:“……出山西黎城……”《植物名实图考》[17]记载:“山西、蒙古产者佳,滇产性泻,不如用。”在明清时期黄芪的主要产地集中在山西,内蒙古地区。

黄芪自《神农本草经》[2]记载以来,直至魏晋南北朝时期,黄芪主要分布在四川,甘肃以及陕西部分地区。进入唐代以后其产地由以前的陕西,甘肃地区进一步增至宁夏回族自治区附近,到宋代其主要产地又扩大至山西地区,并且以山西绵上者所产黄芪为优,直至明代黄芪的产地并没有新增其它地区,且一直以山西产地为主要产区,清代新增蒙古地区并且认为产自山西,蒙古者地区的黄芪品质为优。近代以来,又新出现了东北产区等地,到如今黄芪主产于山西,蒙古地区,并且在全国多地都有种植。

2 基原考证

2020版药典记载黄芪为豆科黄芪属植物膜荚黄芪与蒙古黄芪,《大观本草》[6]中有言:“……第一出陇西洮阳,色黄白甜美……次用黑水宕昌者,色白,肌肤粗……又有赤色者……”表明黄芪一种为色黄白或偏白,另一种黄芪为红色。《本草图经》[10]中记载:“根长二、三尺已来。独茎,作丛生,枝秆去地二、三寸;其叶扶疏作羊齿状,又如蒺藜苗;七月中开黄紫花;其实作荚子,长寸许。”其中所提到赤色者等应为如今的红芪,是豆科

岩黄芪属植物多序岩黄芪的干燥根,在历代本草中红芪都被记载为黄芪的一种,在1985年之后的《中国药典》[1]将红芪单列为一种。而《本草图经》[10]中附图宪州黄芪中的宪州即为如今山西静乐县南(如图3所示)。与图1、图2中如今所用黄芪作对比,宪州黄芪与蒙古黄芪更为相似。又通过黄芪的产地分布来看,在山西南部、四川、陕西、甘肃,以及宁夏等地区一带只产膜荚黄芪,而山西北部和内蒙古地区主要产蒙古黄芪,也产少量膜荚黄芪。由此可以推断,黄芪最初以产自四川等地的膜荚黄芪为正品,后来逐渐被产于山西,内蒙古地区的蒙古黄芪所替代,但膜荚黄芪仍在使用。

3 名称考证

黄芪,原名黄耆。今俗称为黄芪,时珍曰:“耆,长也。黄耆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本草原始》[18]中记载:“夫耆者,年高有德之称。耆老历年久而性不燥,此药性缓如之,故以得耆称。”历代黄芪又以黄芪的产地命名居多,产自赤水乡即为赤水耆,产自白水乡者名白水耆,生于山西绵上为绵耆,又因为质地柔韧如绵,也称之为绵黄耆。《神农本草经》[2]中有名戴糁,“糁”即谷类制成的小渣。《说文解字》[19]中也有记载:“有糂,以米和羹也。一曰粒也。从米甚声,古文糂从参为糁。”因黄芪所开的浅黄色小花似饭糁之状,而名“戴糝”。《名医别录》[5]中记载黄芪有“戴椹”“独椹”“芰草”“蜀脂”“百本”等别名,经考证,“椹”即是“糁”在传阅过程中的错别字,即为“戴椹”,古代又有用“独”字来代替“戴”字,所以有“独椹”之名,而“芰”与“耆”字同义,又名“芰草”,又有用“脂”字来代替“耆”字的用法,加之产地在蜀郡,又有“蜀脂之称”。《药性论》[9]中有名王孙。《日华子本草》[20]中名羊肉。又因为其根长如箭杆,又有箭芪之称。

4 功效主治考证

黄芪各主流本草中记载的功效主治见表1。

黄芪始载于《神农本草经》[2],列为上品,书中记载其主治各种脓肿,麻风,痔病,虚劳赢瘦,疮疡日久以及形成溃烂久不收口等。《名医别录》[5]中又增加了“主治妇人子藏风邪气,逐五藏间恶血”,“止渴,腹痛泄利,益气,利阴气”等功效,此后的唐宋时期的诸多本草基本沿用《神农本草经》[2]与《名医别录》[5]的记载,《药性论》[9]有主治“肾衰,耳聋,疗寒热”等,而在《日华子本草》[20]中首次提出有“补血”的功效以及治疗“血崩,带下,赤白痢,产前后一切病,月候不匀”病症的作用。金元时期黄芪的功效就以“补气”“补虚”“祛虚热”等功效为主,并且提出了黄芪“入手少阳经,足太阴经,足少阴经”的说法,明清时期的诸多本草总结了黄芪历代记载的功效主治,且以黄芪的补气作用为主。有“上中下、内外、三焦药也”之称。还对黄芪的生用与炙用的功效作了区分,生用固表止汗等效果较好,炙用则增强其补益的作用,如今黄芪主要用于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敛疮生肌以及安胎等,也可用于血虚、消渴、肢体麻木、老人便秘等。

5 黄芪的炮制

历代收载的黄芪炮制方法较多,并且不同的炮制方法对黄芪的有效成分和各种功效的影响均不同,蜜炙法是黄芪最常见的炮制方法,在《中国药典》[1]中记载有炙黄芪,即为蜜炙黄芪。蜜炙后黄芪的药性更加温和,增强了黄芪补益气血的效果;盐炙法,用盐拌匀文火微炒,黄芪可以引药下行入肾经,增强滋阴降火,利水消肿的作用;酒炙法,用酒炮制后的黄芪可以引药上行,增强活血通络,泻火解毒功效。除此之外,常用的还有炒炙,醋炙,米炙,与盐麸炙,炒炙与米炙都可增强其益气健脾的功效。而用米做辅料,不仅可以提升健脾之功还可以矫正黄芪的豆腥味。在《补遗雷公炮制便览》[23]便有关于黄芪炮制的工艺图。

其中蜜炙,盐炙研究较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黄芪的炮制技术也在不断的优化,陈靖等[24]研究优化炮制工艺,发现蜜炙、盐炙、醋炙最优工艺为加蜜、盐、醋倍数分别为1∶7、1∶1、1∶1,炒制时间分别为13 min、5 min、5 min,炒制温度分别为70 ℃、240 ℃、70 ℃时,浸泡时间均为0.5 h;杨志成等[25]通过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分析法结合多属性决策优化黄芪蜜炙工艺,研究出黄芪蜜炙的最佳工艺为蜜水稀释比1∶0.6034,炒制温度为147.74 ℃,炒制时间为4.887 min;在不同的药典版本以及炮制规范中对黄芪炮制方法也均有收录。见表2。

6 黄芪的分类与品级

黄芪从性状可分为黑皮芪、白皮芪以及红皮芪,红皮芪为豆科植物多序岩黄芪。黑皮芪包括卜奎芪,宁古塔芪,正口芪,冲正芪,前三者均为野生膜荚黄芪,而冲正芪为蒙古黄芪栽培品中条大、皮细嫩者,经加工染为蓝黑色而来;白皮芪包括原皮芪,炮台芪与红蓝芪,前两者均与冲正芪来源相同。除此之外,还有生晒芪与熟芪之分,熟芪指加工时用沸水撩过,其余为生晒芪。又有晋芪,实际为川芪,产于四川碧江,汶县,灌县等处;禹州芪,由古北口外运至河南禹州。因产地原因,又将卜奎芪、宁古塔芪、正芪命名为“关芪”,其余为山西芪,主要有绵芪和浑源芪。

黄芪在不同地区的分类标准中等级划分较多,但大致等级划分相似,《中药商品学》[4]中有记载:“黄芪以条粗长、绵性大、质坚实、断面色黄白、粉性足、味甜、豆腥气浓者为佳。”以黄芪长度70 cm以上,上中部直径2 cm以上,末端直径不小于0.6 cm。表面灰白色或淡褐色,质硬而韧。断面外层白色,中间淡黄色或黄色,有粉性。味甘,有生豆气。无须根、老皮、虫蛙、霉变的为特等;以此类推长50 cm以上,上中部直径1.5 cm以上,末端直径不小于0.5 cm的为一等,长40 cm以上,上中部直径1.0 cm以上,末端直径不小于0.4 cm,间有老皮的为二等;长度不分,上中部直径0.70 cm以上,末端直径不小于0.3 cm,且有破短节子的为三等。在《中药材商品规格等级标准汇编》[34]中等级划分较为详细,对黄芪的栽培品以及仿野生品分别进行了等级划分。详见表3。

黄芪现代商品主要来源于野生品与栽培品,但以栽培品为主,但由于长期采挖导致野生品的资源开始减少,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开始逐步种植成为黄芪商品的主要来源。现在全国的种植产区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固阳、土默特右旗、查尔右中旗,黑龙江林口、鹤岗,山西浑源、应县、广灵、平顺,河北定州、安国、安平,甘肃武都、宕昌、正宁等地。栽培于山西等地的黄芪还保留了仿野生蒙古黄芪的山地半野生生产方式,品质较优,多用作出口或者加工为高档礼品,栽培于内蒙古的2~3年的蒙古黄芪和甘肃陇西等地采挖后的原芪多用于统货销售,加工后的多按切片方式,切片种类以及切片直径來划分等级[35]。

7 黄芪的现代应用

黄芪具有很多有价值的化学成分,比如黄芪多糖、黄芪皂苷和黄酮,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氨基酸、微量元素以及维生素等。其在现代研究中应用较广,可提高免疫功能,促进伤口愈合,有抗菌,抑制病毒,抗肿瘤等作用。杜芳等[36]的研究为黄芪多糖(APS)抑制人肝癌细胞(HepG2)增殖作用提供了证据,如图4所示,明显看出黄芪多糖对肝癌细胞生长具有抑制作用;刘宁宁[37]通过黄芪注射液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研究中证明黄芪可增强心肌细胞的抗病毒能力,保护心肌细胞的药理作用;在控制血压,血糖方面都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可有效治疗糖尿病。王铭等[38]的研究证明黄芪可有效改善和治疗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症状。黄芪还可有效清除自由基,发挥抗氧化,延缓衰老的作用,对肺,肾,肝,肠,胃都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张阳焕等[39]证明了黄芪中提取出来的环黄芪醇可以激活端粒酶,抗衰老,并且其对骨质疏松、心血管疾病、阿尔茨海默病、脑卒中等衰老相关疾病均具有一定延缓作用;除此之外,黄芪在防治骨质疏松,利尿作用,抗辐射,保护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神经保护作用,抗炎,过敏性问题,抗疲劳,激素样作用以及促进机体代谢方面都具有较好的疗效。徐锘等[40]阐明了黄芪皂苷在治疗多发性硬化、帕金森病、阿尔兹海默病和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药理作用及机制。吕琴等[41]阐明了黄芪在利水功效方面的药理作用以及机制。

黄芪自古以来作为补药,不仅在现代研究中应用广泛,在食疗方面应用也十分广泛。例如治疗感冒的百合黄芪汤,取百合200 g、黄芪50 g,将黄芪水煎取汁约1500 mL,放入百合煮熟,加冰糖调味,有很好的滋阴润肺,化痰止咳的作用;对高血脂有好处的冬瓜参芪鸡丝汤,将冬瓜200 g去皮切片,鸡脯肉洗净切丝,与党参黄芪一同放入砂锅中,加清水适量,用小火炖至九成熟,加冬瓜片,精盐,黄酒,味精调味,待冬瓜熟透即成。适用于高血脂症,肥胖症等[42]。黄芪的食用还可用于调理各种内伤劳倦,脾虚泄泻气虚等气衰血虚之症。

8 结论与展望

黄芪作为一味历史悠久的补气药,药用价值广泛,最初是以产自四川等地的膜荚黄芪为正品,后来由于蒙古黄芪的出现,逐渐被产于山西、内蒙古地区的蒙古黄芪所替代,膜荚黄芪使用较少。主要产地也由四川、陕西一带逐渐转变为以山西与内蒙古一带为主,且以山西地区所产黄芪为佳,黄芪的功效主治在历代的变迁中并没有较大的改变,均以补益,固表为主,有“上中下、内外、三焦药也”之称,但目前黄芪的野生以及仿野生黄芪的产量均较少,栽培品流通较多,现代黄芪不仅在中医临床方面有广泛的应用,而且现代研究发现在治疗感冒,抗炎,甚至是治疗肿瘤,高血压,糖尿病等较为严重的疾病也有很好的治疗作用,所以对黄芪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20.

[2]清·孙星衍.神农本草经[M].孙冯翼点校.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1:2.

[3]全国中草药汇编编写组.全国中草药汇编[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6:12.

[4]都晓伟,杨书彬,孙慧峰,等.中药商品学[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

[5]梁·陶弘景.名医别录[M].尚志钧辑校.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6.

[6]宋·唐慎微.大观本草[M].尚志钧点校.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4.

[7]唐·苏敬.新修本草辑复本[M].尚志钧辑校.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3.

[8]五代·韩保升.蜀本草辑复本[M].尚志钧辑复.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7.

[9]唐·甄权.药性论[M].尚志钧辑校.合肥:皖南医学院,1983:10.

[10]宋·苏颂.本草图经[M].尚志钧辑校.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5.

[11]宋·唐慎.证类本草[M].尚志钧点校.北京:华夏出版社,1993:5.

[12]元·王好古.汤液本草[M].崔扫麈,尤荣辑点校.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9.

[13]明·陈嘉谟.本草蒙筌[M].张印生,韩学杰,赵慧玲,校.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9:1.

[14]明·刘文泰.本草品汇精要[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11.

[15]明·张志聪.本草崇原[M].刘小平点校.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2:12.

[16]清·黄宫绣.本草求真[M].赵贵铭点校.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1.

[17]清·吴其浚.植物名实图考[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7:8.

[18]明·李中立,郑金生,等.本草原始[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7.

[19]汉·许慎.说文解字[M].长沙:岳麓书社,2006:1.

[20]五代·吴越.日华子本草[M].尚志均辑释.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7.

[21]清·陈士铎.本草新编[M].柳璇,宋白杨,校注.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1.

[22]清·汪昂.本草备要[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5:3.

[23]郑金生.补遗雷公炮制便览上[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12.

[24]陈靖,刘建鑫,何其睿,等.黄芪炮制工艺优化及不同炮制品成分比较[J].中国药房,2012,23(39):3679-3681.

[25]杨志城,孙彩虹,鄂秀辉,等.基于响应面及加权评分的黄芪蜜炙工艺优化[J].中草药,2021,52(8):2247-2256.

[26]国家药典委員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7.

[27]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1.

[28]上海市卫生局.上海市饮片炮制规范[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4.

[29]湖南省卫生厅.湖南省中药材炮制规范[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5.

[30]中华人民共和国药政管理局.全国中药炮制规范[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9.

[31]浙江省卫生厅.浙江省中药炮制规范[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7.

[32]四川省卫生局.四川中药饮片炮制规范[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77:12.

[33]云南省卫生厅.云南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M].昆明:云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9.

[34]黄璐琦,詹志来,郭兰萍.中药材商品规格等级标准汇编[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9:9.

[35]刘根喜,滕训辉.黄芪生产加工适宜技术[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7:11.

[36]杜芳,董立江.黄芪多糖抑制人肝癌细胞增殖的作用机制研究[J].华西药学杂志,2020,35(4):402-406.

[37]刘宁宁.黄芪注射液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药理作用及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1,15(13):168-170.

[38]王铭,黄镕章,郑芳,等.中药黄芪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临床药理作用探讨[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2019,9(18):55-57.

[39]张阳焕,袁洋,孙曼婷,等.环黄芪醇抗衰老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J].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2021,43(10):2078-2084.

[40]徐锘,吴晓俊.黄芪皂苷对神经系统疾病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国中药杂志,2021,46(18):4674-4682.

[41]吕琴,赵文晓,孔祥琳,等.黄芪利水功效药理机制研究进展[J].中成药,2021,43(3):729-732.

[42]胡献国,卢兵,陆登辉.补药之长-黄芪[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4:8.

(收稿日期:2022-04-28 编辑:陶希睿)

猜你喜欢

炮制黄芪应用
Huangqi decoction (黄芪汤) attenuates renal interstitial fibrosis via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signaling pathways in 5/6 nephrectomy mice
“补气之王”黄芪,你吃对了吗?
黄芪是个宝
炮制专家王琦论现代中药炮制研究的“2个时期3个阶段”
3种姜汁炮制后厚朴对大鼠胃黏膜损伤的抑制作用
清半夏炮制工艺的优化
探讨常用藏药材的炮制方法
黄芪对兔肺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病理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