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高年级学生性行为问题调查分析及教育策略

2023-06-26郑彩云

课程教育研究 2023年6期
关键词:干预小学高年级调查

【摘要】性教育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性教育不到位会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文章采用《青少年行为问题量表》调查小学高年级学生性行为问题各项指标的对比及与总的行为问题间的比较,通过数据发现,大部分学生有性方面的困惑问题,中重度性行为问题的学生人数却接近总的行为问题学生人数,可见小学性危机不容忽视。本文以量表测评调查分析的结果为依据,结合课题研究,探讨这个时期性教育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  性行为问题  调查  正异常比  干预

【课题项目】福建省教育学科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立项课题“基于学生心理会诊与问题解决为导向的小学家长学校行动研究”,课题立项批准号2020XB1872。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3)06-0019-03

长期以来,性行为问题在中小学成为既敏感又难以启口的“冷门”话题,尤其在小学阶段被认为是性教育安全时期。然而拨开这种被掩盖着的隐形面纱,却发现平静水面下的暗流涌动,大有出成人意料之外。在近年《中国人婚恋状况调查报告》中显示,多数人初恋在小学五年级,95后的初恋平均年龄为12岁,且有初次性关系低龄化现象[1]。为此,福安市某小学在学生性教育上敢为人先,开展了《“互联网+”时代儿童性心理健康教育途径探究》与《基于学生心理会诊与问题解决为导向的小学家长学校行动研究》的实验课题研究,对全校五六年级学生进行“性行为问题”的有效问卷调查与分析研究。

一、性行为问题现状调查

1.调查工具

采用北京智慧思源中小学校心理测评软件,对 陈会昌教授等人编制的《青少年行为问题量表》进行测量[2]。此量表包含:恋爱和性问题、学习问题、健康情绪问题、社会适应问题四个分量表。总量表信度在0.84以上,各分量表均在0.70以上;效标效度为0.59,构想效度为0.64,信效度水平均可以接受[3]。虽然该量表只有大学常模,也有在中学使用的可行参考,考虑这些条目基本都是青少年学生通用的常识,因此在小学高年级测试,并对分量表“恋爱和性问题”小学状况作探讨研究。

2.选取被试

福建省福安市某小学五六年级全体学生,五年级八个班460名学生与六年级八个班452名学生共912名进行调查,收回有效问卷879份(五年级442名,六年级437名)。

3.结果统计

根据常模,课题组只选取全量表个人总分以及分量表“恋爱与性问题”个人得分以及該分量表包含的18条条目个人得分,从完全正常到严重问题划分的五个等级进行统计分析(见表1)。

(1)小学五六年级学生的性行为问题可观(表1、表2),不得不引起重视。课题组以分量表与条目选项中的“完全正常”“基本正常”选项统计作为“正常”,以“轻微问题”“中等问题”“重度问题”选项统计作为“异常”。发现“恋爱和性问题”五六年级总的正异常比为787∶92=8.55,即九个孩子中一个有性方面的困惑问题,五年级略高一些,这可能跟五年级学生月经/遗精初次到来,荷尔蒙激素的萌生恐慌有关。

(2)小学五六年级学生的“恋爱和性问题”(表1)较全量表及三个分量表“学习问题”“健康情绪问题”“社会适应问题”正异常人数比明显增大。全量表测评正常异常人数比为:669∶210=3.19,而“恋爱和性问题”正常异常人数比:787∶92=8.55,“学习问题”正常异常人数比:669∶210=3.19,“健康情绪问题”正常异常人数比:659∶220=3.00,“社会适应问题”正常异常人数比:658∶221=2.98。但是,“恋爱和性问题”的中重度人数较总量表却差异不大。

(3)五年级学生的“同性恋”“性幻想”“手淫困惑”倾向较高,六年级学生的“性发育困惑”“性冲动”“手淫困惑”“失恋被恋焦虑”倾向较高。五年级回答高分的条目有:“66.某位同性使我产生性幻想”“54.我被某位同性注视和依恋”“10.想象别人性生活产生快感”“24.手淫使我难以集中学习”。六年级回答高分的条目有:“2.性器官发育不正常”“14.不宜场合性冲动羞于见人”“24.手淫使我难以集中学习”。

二、性行为问题现状讨论

1.五六年级学生中使用《青少年行为问题量表》是否合适、可行?经实践调查研究,并对高分的孩子做了访谈,发现确实有孩子不会理解的,是误答,但不普遍,对18个因子绝大多数是理解的,所以基本可信。该量表的好处是把“性问题”条目参插到不敏感的学习、情绪、社会适应条目中,有利于消除过敏阻抗。因此在还没有“性问题”量表更好的情况下,该量表且作权宜之计。

2.调查数据发现,小学高年级的“性问题”相对其他问题较少(符合常理),但“恋爱和性问题”选项中的中重度问题人数与总量表接近,这似乎可以印证了《中国人婚恋状况调查报告》中的显示,“多数人初恋在小学五年级”。这个时期也是月经/遗精初来,情窦初开,敏感紧张时期,小学生大多没有科学的性保护意识与法律意识,加上家长也缺少了防范意识,所以早恋、暗恋、网恋等都在悄悄进行。课题组对测评性问题高分学生也做了调查干预,及时危机处理取得良好效果。

3.有些学生虽然测评总分不高,但对某些条目特别敏感答了高分,如:“6手淫使我懊悔无法控制”,甚至产生强烈的罪恶感,“12异性在场时我紧张失态”,加上“情绪问题”的敌对高分,这些都属于校园危机干预的对象。

4.本调查量表提示,中学生甚至大学生中存在的性教育问题,小学生已经是初露头角了,甚至已经是危机不可逆了,出于预防优于治疗的原则,如何对小学高年级学生开展行之有效的性教育,结合《青少年行为问题量表》的测量结果,探索一条小学高年级学生性教育的有效途径。

三、性行为问题的教育途径

传统的性教育模式内容少而狭隘,方式单一。在学校,小学基本不设置性教育课程;在家庭,父母对性教育难以启齿,“犹抱琵琶半遮面”,内容、尺度和方法不明确。所以该校积极转变传统的性心理健康模式,研究在“互联网+”背景下如何实现学生性教育,将传统教育与互联网教育相结合,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受教育者与学校、家庭之间的沟通模式,为儿童接受性教育开启了一道新大门。

1.打造学校性教育教与学互动模式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学生与教师的关系更加平等。教学中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学生在教学中互动性明显增多,知识宽度和视野更加开阔,表现出自主意识更强的特点。如对高年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将问卷分为“男生版”和“女生版”进行调查,对其中的“月经”“遗精”“早恋”等一些学生比较敏感的话题通过问卷,就能很快掌握学生的认知基础、接受水平和心理状态,对课堂上有针对性的教学铺垫基础。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还可以让“不可言喻”的性知识直观形象地展现给学生,也能真正了解学生内心深处的渴求,增强互动、互信与沟通。

2.构建立体式的性教育模式

互联网时代,家庭性教育面临着挑战,一方面是不良信息的泛滥,小学生无法识别和判断,另一方面是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成了普遍现象,家长与孩子的沟通被手机和电脑取代。所以家庭性教育成了学生接受性教育最薄弱的环节。

个体从小到大接受性教育的途径有四种:家庭性教育、学校性教育、社会性教育与同伴性教育[4],性教育的途径与方法其实是多种多样的。因此需要打破这几种性教育方式的壁垒,建立立体式性教育模式很必要,即构建个体与集体之间,线上与线下之间,校内与校外之间立体交叉式的性教育模式。

个体与集体:是指实验校心理健康辅导老师联合班主任对学生及家长进行多方位测评了解、分析诊断,发现每个孩子在性教育方面的问题,找到每个孩子在性教育方面的发展优势与亟待改善的行为问题,形成心理档案,进而与家长讨论制定相对应的家庭性教育辅导方案,并联合家庭教育专家团队,指导培训家长把孩子的问题当作课题来解决,家长率先垂范,经过一系列具有目标指向性的认知操作,使孩子与家庭在性教育方面的问题得以解决。

线上与线下:实验校既编写了全套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性教育读本》校本教材,分课题、分年级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性教育,又开通了网络性教育模式,开设抖音号、微信公众号等互联网平台,面向学生、家长及社会人士,传播性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校内与校外:实验校与多家机构联合在性教育方面对学生和家长进行辅助性帮助。例如青少年阳光心理中心提供个案咨询、家庭教育协会提供家长讲座、家庭教育研究工作室对教师提供研究平台等等。以学校为中心,将家庭与社会通过学校进行多重联系,提高学生的性教育社会支持水平,继而使心理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3.性心理健康的预防与干预模式

“互联网+”时代下,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要求在学生未出现心理问题时进行积极的预防,在出现心理问题以后,及时进行干预治疗[5],因为在“互联网+”时代下学生的个性更加突出,一些学生存在的性心理障碍更具特质性,并且出现心理应激事件的次数更多。

实验校利用互联网测评技术对高年级学生完成普测后,对于可能存在心理异常的学生,老师应该及时约谈、筛查,如果学生存在轻度问题,请给予及时的关注;如果学生存在中度问题,请老师及时跟进学生情况,了解学生具体问题,给予关心、支持和引导;如果学生存在较严重问题,应纳入学校重点关注学生名单,并及时进行干预。在干预过程中,如果遇到学生难以启齿的问题,如早恋、遗精、手淫等性问题,特别是校园欺凌中涉及青少年性问题的涉事者,学校开通了网上的心理辅导、心理咨询以及心理治疗等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在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时结合线下的资源,将网上测试与网下筛查、干预、跟踪治疗相结合,形成一体化的工作体制。

参考文献:

[1]北京大学社会调查研究中心.中国人婚恋状况调查报告.百合网.2021(5)

[2]陈会昌.青少年行为问题量表.转型期教育研究.1991.

[3]李艳兰,皮俊敏.江西省大学生问题行为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8(11):1648-1651.

[4]吴常红.家校共育背景下初中家长课程内容开发研究[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22.

[5]侯颖超.互联网+时代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转变[J].当代教研论丛,2016(11):75-75

作者简介:

郑彩云,女,本科学历,长期从事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干预小学高年级调查
浅谈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小学高年级音乐课堂中的应用
英语趣配音对小学高年级学习英语的影响
大学生心理危机防范快速反应机制研究
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及有效策略
积极想象在音乐治疗中的运用研究
天台县城区有毒观赏植物资源调查初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