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历史逻辑、现实建构与未来旨归

2023-06-25林建华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23年10期
关键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文明中国共产党

林建华

【摘要】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是今日之中国与明日之中国的主基调、主旋律、最强音。“振叶以寻根,观澜而索源。”今日之中国是昨日之中国的延续,是明日之中国的奠基。“何以中国”之根源是五千多年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是今天实现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何以中国”之品格和气质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伟大精神、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建党精神和矢志不渝构建赓续的精神谱系;“何以中国”之主题和旨归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载入中国发展、中华民族发展的辉煌史册。

【关键词】中华文明  中国共产党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图分类号】D60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3.10.002

无论是在人类社会、人类文明的历史演进中,还是在当今时代、当今世界的现实环境中,中国都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一道独特的景观。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但历史并不是线性前行的。中国出现过盛世和治世,也出现过衰世和乱世。魏源把以史经世作为《圣武记》的核心内容,“一喜四海春,一怒四海秋”是这部著作对清朝这个“天朝大国”的形象描述。1840年鸦片战争的爆发,使历史长河出现了急转弯,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是中国“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主要特征。“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是中国仁人志士发出的“天问”。但是,他们没有找到“天问”的答案,也就没有找到中国的出路。毛泽东同志指出,“领导中国民主主义革命和中国社会主义革命这样两个伟大的革命到达彻底的完成,除了中国共产党之外,是没有任何一个别的政党(不论是资产阶级的政党或小资产阶级的政党)能够担负的。而中国共产党则从自己建党的一天起,就把这样的两重任务放在自己的双肩之上了”[1]。此即谓“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中国共产党没有辜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历史选择。一百年前,中华民族呈现在世界面前的是一派衰败凋零的景象。今天,中华民族向世界展现的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气象。2022年10月,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何谓强国?就是“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3]何谓复兴?其基本内涵就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何以中国?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时代新征程,“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必将成为当今中国社会政治生活中广泛使用的关键词、高频词。这是历史逻辑、现实建构和未来指向使然。

中华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的根和源

文明是全人类追求的共同价值;创造文明是全人类担负的共同责任。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认为,文明是一个历史的、实践的、整体的范畴,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积极成果,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开化、进步状态和标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极大推进了人类文明进程,至今依然是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思想体系和话语体系。”[4]当今时代,致力于社会全面进步、避免片面发展,已愈益成为全人类的共识。在一般意义上,文化和文明指的都是人类的创造物,二者甚至可以作为同义语使用。但在实质意义上,文化是一个涵盖性更大、包容性更强的概念,可以有正向、负向、中性等不同指向,而文明的唯一指向则是进步,它深深地铭刻着积极成果的烙印。辩证地看,文化是文明的基础。正是基于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5]

“振叶以寻根,观澜而索源。”人猿相揖别,不过几千寒热。劳动创造了人,劳动创造了文化,劳动创造了文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对于时间的理解,不是以十年、百年为计,而是以百年、千年为计。”[6]从某种意义上说,时间观同时也是空间观,其基本内涵就是世界观、文明观、劳动观、奋斗观。

英国智库Demos创始人、伦敦经济学院亚洲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马丁·雅克认为,中国从来不只是一个国家,而是一个“伪装”成国家的文明。这一论断有一定的道理,但并不是完全准确的。从现实空间来看,中国陆地总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海域总面积约473万平方千米,可谓地大物博。从时间维度来说,“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的研究成果,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7]可谓历史悠久。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五帝”时代,中华文明从各区域同时独立并起,多线发展,相互影响;到夏商周三代,中华文明已进入早期发展阶段,并表现为以中原为核心的“多元一体”格局。在世界文明谱系中,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创造的中华文明是唯一赓续不断、绵延不绝的古老文明;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创造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创造了以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四大发明”为主要代表的创新性智慧成果和标志性科學技术。中国古代,智慧、勤劳的中国人民有过许多重要发明和创造,不胜枚举。关于中国古代对世界文明所作的最重要贡献,马克思指出:“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了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8]恩格斯也指出:“一系列的发明都各有或多或少的重要意义,其中具有光辉的历史意义的就是火药和印刷术的发明。所有这些发明,都大大促进了当时手工业的发展。商业也以相同的步伐随着工业前进。”[9]

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创造了文字、创作了不朽经典名篇,凝成了中华传统文化。“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10]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习近平总书记突出强调其中的优秀部分、优秀成分,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11]所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指在当今中国社会生活中依然能够发挥积极作用的传统文化。一种文化之所以成为传统文化,并不只是因为它历史久远,而是因为它历久弥新。在人类文明史上,中国是世界上保留历史记忆最为丰富的国家,浩瀚的历史文献是中华文明的表征,其包罗万象的内容是中华文明进步的印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祖先在几千年前创造的文字至今仍在使用。2000多年前,中国就出现了诸子百家的盛况,老子、孔子、墨子等思想家上究天文、下穷地理,广泛探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真谛,提出了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他们提出的很多理念,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自强不息等,至今仍然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12]同时,“老子、孔子、墨子、孟子、庄子等中国诸子百家学说至今仍然具有世界性的文化意义”。[13]文字符号被公认为是人类文明起源的痕迹,成熟文字则是真正开启人类文明的记忆符号。《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曰:“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四书五经”、《史记》、《永乐大典》、《齐民要术》、《黄帝内经》、《梦溪笔谈》、《天工开物》、《甘石星经》等典籍,饱藏着取之不尽的文明智慧,深蕴着用之不竭的实践义理,是解开中华文明延续密码的历史文化钥匙。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14]这就是说,在中国历史上相继出现且没有在历史洗汰中消失的文化,铸就了具有创新、创造特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成为没有中断传承、延续发展至今的中华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

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进行了古代制度文明建设的可贵探索。尧舜禹时期的禅让制,是中国制度文明建设的肇始,是由原始无序状态向有序状态发展转变的尝试。以夏商周的分封制为开端,先后建立郡县制、郡国并行制、三公九卿制、刺史制、三省六部制、行省制等政治制度;实行井田制、贡赋制、编户制、均田制、租庸调制、两税法、一条鞭法、摊丁入亩等经济制度特别是土地制度;实施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等选官用人制度;推行府兵制、募兵制、禁军制、猛安谋克制、八旗制等军事制度。这些制度,规范了各层级管理行为和全社会秩序,维系了国家权力正常运行,为促进经济发展、保持社会安定、推动文明教化、维护国家统一等发挥了重要作用。“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荀子提出,“夫道者,体常而尽变,一隅不足以举之”。[15]中国社会取得的巨大成就,与当时制度设计的先进性密不可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括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特别是中国古代丰富的典章制度,涉及社会规范、文化制度、刑罚政令、行为方式等各方面,在今天仍然具有调治人心、惩恶扬善、保护生态等价值和意义,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治国理政提供了有益启迪。譬如,我国历朝历代都重视官吏选拔和管理,强调“为政之要,惟在得人”“育才造士,为国之本”,并积累了丰富的、可资借鉴的治吏经验。“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16]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古为今用、推陈出新,这是我们对待历史和文化应有的科学态度和正确做法。

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很早就与其他文明进行对话和互鉴。张骞出使西域、鉴真东渡日本、郑和下西洋等,都是中华民族对外交往交流的积极活动,传递出“美美与共”的强烈情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17]这是因为,人类是一个整体。当今,我们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倡导弘扬和践行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天地人“三才”思想高度契合。人在促成天与地交合、天长地久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因此,要“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18]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结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19]“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20]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21]这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深刻思考。站在生生不息的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的高度,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强大底气、历史主动和坚定自信。

中华民族、中国人民、中国共產党的伟大精神是中国的品格和气质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中华民族精神是由具有伟大精神的中国人民创造的,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建党精神是由具有伟大精神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的,它们共同构成了伟大的中国精神。中华民族、中国人民、中国共产党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并挺立潮头,赖于其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精神,并以其伟大精神塑造了中国作为伟大国度的品格和气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的特质、禀赋不仅铸就了绵延几千年发展至今的中华文明,而且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发展进步,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22]

中国人民具有伟大创造精神。这种伟大创造精神,就是中国人民在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过程中,展现出来的辛勤劳作、精炼工艺、敢为人先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其核心内容是辛勤劳作、发明创造,并具体体现为群星闪耀的诸子百家以及其他闻名于世的伟大思想巨匠;深刻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四大发明”以及其他深刻影响世界的伟大科技成果;风雅颂、诗词曲以及其他震撼人心、广泛流传的伟大文艺作品;气势恢弘的伟大工程、有形无形的文化遗存。这种创造精神,实质上就是改革创新精神,并以此构成时代精神的核心内容。

中国人民具有伟大奋斗精神。这种伟大奋斗精神,就是诉诸改造世界的实干精神,这是一种笃行不怠、勇往直前的坚韧执着,是一种不畏困难、超越自我的自由体验,是一种积极向上、指向未来的精神状态,其核心内容是革故鼎新、自强不息,并具体体现为开拓、开发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和辽阔海疆,具体体现为开垦了物产丰富的广袤粮田、建设了星罗棋布的城镇乡村;治理了众多的大江大河、战胜了无数的自然灾害以及中国人民千百年来的生产生活。“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中国人民的伟大奋斗精神创造了昨天的成功,更是今后中国人民在中国大地上创造更加美好幸福生活的根本保证。

中国人民具有伟大团结精神。这种伟大团结精神,就是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文明的深厚土壤,不断展现出来的和衷共济、风雨同舟、共克时艰的崇高境界,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意志、品格及价值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其核心内容是团结一心、同舟共济,并具体体现为56个民族多元一体、交织交融、“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体体现为中华民族大家庭同心同德、守望相助。团结一心、同舟共济是中华民族一以贯之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密码。“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团结统一始终被视为中华民族“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义”。事成于和睦,力生于团结。中国人民的伟大团结精神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创造了昨天的发展进步,今天和今后仍然是中华民族无坚不摧的动力源泉。

中国人民具有伟大梦想精神。这种伟大梦想精神,就是中国人民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对梦想不懈追求的品格,就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民族精神,其核心内容是心怀梦想、不懈追求,并具体体现为大同小康的理念、天下为公的情怀;勇于追求和实现梦想的执着精神;中国人民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气概。梦想引领未来。中国人民的伟大梦想精神自始至终都是中国人民凝聚成一往无前的磅礴伟力、中华民族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强支撑。

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强调:“我讲到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这种伟大精神是一代一代中华儿女创造和积淀出来的,也需要一代一代传承下去。”[23]其中,伟大梦想精神承载着独特的使命,是伟大创造精神的前行航标,是伟大奋斗精神的目标取向,是伟大团结精神的价值支撑。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有着极其深厚的底蕴,其核心内容归结起来就是爱国主义精神。列宁指出:“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24]事实上,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一部爱国主义的历史。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25]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26]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建党精神、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是相辅相成的。中国共产党来自于人民、根植于人民。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伟大建党精神来自于、根植于伟大民族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弘扬伟大民族精神。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是弘扬伟大民族精神的应有之义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要求,是党和人民血肉相连、党的命运和民族的命运生死与共的必然逻辑。

堅持真理、坚守理想,就是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真理、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真理的科学指导,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的鲜明表达,彰显了党的强大思想理论优势,同时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的伟大梦想精神。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由此得到深刻改变,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与命运由此得到深刻改变,世界发展的格局和趋势由此得到深刻改变。

践行初心、担当使命,就是始终坚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的鲜明表达,彰显了党的强大政治优势,同时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精神。坚持用“人民标尺”衡量,中国共产党人践行初心、担当使命,团结带领人民开创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新中国成立以来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新时代在守正创新中使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就是始终保持顽强意志、斗争精神、优良作风,毫不畏惧地面对一切困难、风险和挑战,坚定不移打开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新天地。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风范和意志品质的鲜明表达,彰显了党的强大精神优势,同时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的伟大奋斗精神。在伟大革命性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锤炼了不畏强敌、不惧风险、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风骨和品质”[27],始终成为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坚强领导核心,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始终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

对党忠诚、不负人民,就是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无条件地对党的信仰忠诚、对党的组织忠诚、对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忠诚。这是中国共产党人民立场和政治担当的鲜明表达,彰显了党的强大道德优势,同时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的伟大团结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国广大共产党员要始终在党爱党、在党为党,心系人民、情系人民,忠诚一辈子,奉献一辈子,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团结带领亿万人民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共同奋斗。”[28]历史一再表明,堅持对党绝对忠诚,才能造就党内团结;坚持不负人民,才能团结人民。一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始终坚定捍卫党内团结,始终保持党和人民的血肉联系,凝聚了创造历史的真正源泉和不竭动力。

何为中国?中国人永恒的温馨家园。何以中国?伟大中国精神使然。中国人民伟大精神、中华民族伟大精神、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共同汇聚成为伟大中国精神。

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发展的主题和旨归

中国,是从历史中走来的;中国,是一个现实的存在;中国,有着指向未来的目标愿景和美好前景。这种目标愿景和美好前景,就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何以中国?强国建设、民族复兴。

历史地看,在百余年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所做的一切,都是为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复兴创造条件。现代化和民族复兴又紧密地连在一起。中国共产党人的事业是接力赛跑。新中国成立七十余年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到第十四个五年规划一以贯之的主题。今天,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既有任务书和时间表,更有路线图和施工图。

就世界范围而言,中国是现代化历史进程中的后来者。孙中山先生曾拟定《建国方略》,梦想“乘时一跃而登中国于富强之域,跻斯民于安乐之天也”[29],但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他的方略只能是现代化的设想。1933年,《申报月刊》出版“中国现代化问题”特辑,集中讨论了两个问题。一是中国现代化的困难和障碍是什么?要促进中国现代化,需要哪些先决条件?二是中国现代化应当采取哪一个方式:是个人主义的或社会主义的?外国资本所促成的现代化或国民资本所自发的现代化?实现这些方式的步骤怎样?[30]但是,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他们的讨论也只能是知识阶层的纸上谈兵。

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义无反顾地扛在自己的双肩之上,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浴血奋战、不怕牺牲,百折不挠、勇往直前,最终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为在中国大地上实现现代化、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政治前提和根本社会条件。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在中国大地上实现现代化、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亘古未有的制度基础和物质基础,提供了理论准备和宝贵经验。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能够学会我们原来不懂的东西。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31]1964年,中国共产党人提出:“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32]为了实现这个宏伟目标,党中央提出的设想和路径是:第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使我国经济走在世界前列。到今天,“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33]仍写在宪法序言中。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锐意进取、励精图治,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了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历史性跨越,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1979年之后,邓小平同志先后提出“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34]、“中国式的现代化”[35]、“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36]、“小康之家”[37]等概念,对我们过去所确定的战略目标、战略步骤进行了重大调整,彰显了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政治品格。

现代化的伟大实践呼唤现代化的科学理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在过去已有实践基础上继续探索,在聚焦聚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的同时,着眼着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初步构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中国式现代化基于自身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新征程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以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正确处理好的一系列重大关系等。

形势决定任务。我们党已经走过创造辉煌的一百年,正团结带领人民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任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取得历史性成就,既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也进入了乘势而上、确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被迟滞甚至打断的关键时期,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已经走过第一个十年,必须继续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要求;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相互交织,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世界和平与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外部环境更加不稳定、不确定,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环境。所有这些方面,共同构成了我们必须全面把握和深入思考的新的历史特点。

理论指导实践。中国式现代化的任务书和时间表已经确定,在中国发展的坐标系中,即“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的战略安排是分两步走: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38]。在世界发展的坐标系中,即“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39]。

中国式现代化的路线图和施工图,就是深刻理解全面建設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战略布局的科学性和必然性,构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主要支撑是: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应有之义;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一个现代化国家必然是法治国家,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社会稳定是国家强盛的前提,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如期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加快把人民军队建成世界一流军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要求;“一国两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创举,推进强国建设离不开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是民族复兴的题中之义;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有和平的国际环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新时代新征程各项目标任务,关键在党。

中国共产党、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紧密地连在一起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践证明,中国式现代化走得通、行得稳,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40]在中国共产党人的视域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具体而言,在历史大视野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使中华民族重现辉煌,自信自立自强,尽展恢弘气象;在世界大格局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使中华民族重新锻铸自己的地位,屹立民族之林,引领时代潮流。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一再重复同一个道理:只有创造过辉煌的民族,才懂得复兴的意义;只有经历过苦难的民族,才对复兴有如此深切的渴望。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将新时代理解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时代。

中国共产党人是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强党强国的根本指导思想。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为人类求解放”的主题和旨归与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历史使命和行动价值是完全一致的,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主题和旨归是高度契合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41]

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克服和消除资本主义“现代社会”和“现代文明”的问题和弊端,始终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叙事主题和主线。恩格斯指出:“我们的目的是要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这种制度将给所有的人提供健康而有益的工作,给所有的人提供充裕的物质生活和闲暇时间,给所有的人提供真正的充分的自由。”[42]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不是什么别的现代化。这是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这是世界现代化发展的光明前景。2022年11月14日,习近平主席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同美国总统拜登举行会晤时明确指出:“美国搞的是资本主义,中国搞的是社会主义,双方走的是不同的路。”这一立场,充分彰显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制度自信、道路自信。

一百多年前的1893年10月12日,恩格斯曾写道:“一个知道自己的目的,也知道怎样达到这个目的的政党,一个真正想达到这个目的并且具有达到这个目的所必不可缺的顽强精神的政党,——这样的政党将是不可战胜的,特别是在当前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它的一切要求都符合本国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且正是这种经济发展的政治表现的话,那就更是如此。”[43]一百多年后的2022年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红旗渠纪念馆考察时指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也就是一两代人的事,我们正逢其时、不可辜负,要作出我们这一代的贡献”。[44]深刻懂得在新征程上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目标继续前进的中国共产党,正是恩格斯所指明的“这样的政党”、这样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何以中国?根本在于有中国共产党“这样的政党”、这样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全面领导,凝聚起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磅礴力量,中国之路愈益宽广、中国之治愈益卓著、中国之理愈益彰显。这是历史、现实和未来相贯通的逻辑,也必将是历史、现实和未来相融通的写照。

注释

[1]《毛泽东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52页。

[2][3][14][17][38][39]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21、25、18、63、24、25页。

[4]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11页。

[5][10]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2、2页。

[6]《“我们对于时间的理解”》,《人民日报》,2019年3月26日,第1版。

[7]《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 推动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人民日报》,2022年5月29日,第1版。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427页。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年,第386页。

[11]《习近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2014年10月16日,http://cpc.people.com.cn/n/2014/1016/c64094-25843852.html。

[12][13][18]习近平:《出席第三届核安全峰会并访问欧洲四国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欧盟总部时的演讲》,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41~42、20~21、17页。

[15]《中国哲学史》(第二版)上册,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149页。

[1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313页。

[19]《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第5页。

[20]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年,第83页。

[21][26][2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年,第315、7、81頁。

[2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1年,第140页。

[23]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5页。

[24]《列宁全集》第2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68~169页。

[25]《中国共产党章程》,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1页。

[28]《习近平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论述摘编》,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9年,第5页。

[29]孙中山:《建国方略》,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年,第2页。

[30]《“中国现代化问题特辑”前言》,《申报月刊》,1933年第7期。

[31]《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439页。

[32]《周恩来选集》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439页。

[33]《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207页。

[34][36][37]《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37、163、237页。

[35]《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9页。

[40][41]《正确理解和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人民日报》,2023年2月8日,第1版。

[4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652页。

[4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139页。

[44]《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而不懈奋斗》,《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9日,第1版。

责 编∕肖晗题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文明中国共产党
4000年前的中华文明什么样儿?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追寻“华胥氏”——中华文明的早期开垦者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当代青年的历史使命
生态文明建设三题
中华文明何以延续至此
论邓小平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