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媒时代新闻传播专业“BOPPPS+工作坊”产教融合协同培养机制研究

2023-06-25周亚齐蔺琳

传播与版权 2023年11期
关键词:智媒时代新闻传播工作坊

周亚齐 蔺琳

[摘要]智媒時代对新闻传播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培养机制出现实践教学滞后、人才培养与需求不匹配等问题。基于当前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培养的困境,“BOPPPS+工作坊”产教融合协同培养机制以实践为导向,以仿真实践教学、校企协同实习基地等为手段,以充足高质量的培养资源为支撑,通过对课程体制、培养方案的改革,解决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培养困境,实现校企共赢。该培养机制的应用顺应智媒时代的新闻传播专业发展需求,是提升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培养成效、培养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智媒时代;新闻传播;“BOPPPS+工作坊”;产教融合

大数据、AR/VR、云计算等智能技术的发展使如今的媒体样式呈现智媒化特征,新闻传播行业进入智媒时代,新闻传播业态也随之发生深层次、颠覆性转变,对新闻传播从业者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不同于新闻传播行业的蓬勃发展,如今的新闻传播专业的人才培养存在一定滞后性。要消除当前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培养方式的局限性,高校就要更新新闻传播专业教育理念,改革人才培养机制。“BOPPPS+工作坊”产教融合协同培养机制正是基于当前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培养困境而展开的探索,其将理论与智能传播实践相结合,对培养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一、智媒时代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培养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一)新闻传播专业实践教学与智能传播实践发展不匹配

高校新闻传播专业实践教学主要面向传统媒体机构,如电视台、报社等,教学活动围绕新闻人才、传播人才培养展开,侧重于培养学生的“采写编评”等传统新闻传播专业的“硬技能”[1],目的是培养一专多能的“全能记者”。

智媒时代的到来使新闻传播行业在用户系统、新闻生产系统、新闻分发系统、信息终端等方面实现无边界重构[2]。在新闻传播行业发生变化的过程中,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培养受到了较大的冲击。新闻传播专业人才以往的实践技能,无论是新闻采写技能,还是信息传播技能,都要随着智能技术的发展而进行调整。智媒时代需要能够敏锐地察觉新技术的动向并及时地进行学习的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对智能技术的学习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新技术更新换代的速度也非同以往。当下的新闻传播专业人才要想及时地把握新一代的智能技术,就需要树立互联网思维,随着技术的更新而不断学习,开展大量的与智能媒体相关的实践。

相较于智媒技术的飞速发展,高校的新闻传播专业教育呈现一定的滞后性,其仍沿用传统的教育理念培养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尚未及时改变教学思路,未能将新一代的智能技术课程纳入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由于对智能技术的学习不足,学生缺乏一定的实践机会,高校新闻传播专业实践教学路径和智能传播实践发展也未能实现较好衔接。

(二)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培养与智媒时代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需求脱节

从人才培养方向来看,我国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培养以新闻生产传播的专业教学为主,以人文社科通识课程为辅,较少有关于数字技术和智能媒体的教学,没有真正实现跨专业、跨学科。而智媒时代需要的是既懂新闻业务又懂传播技术的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3]。

智媒时代的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需要打破“学科壁垒”“专业壁垒”“课程壁垒”[4]。总体而言,目前的高校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培养尚未跳出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的框架,与以互联网和工业智能为核心的“新工科”的交叉融合不够深入,培养的学生也受限于学科、专业、课程这三大壁垒。也就是说,如今的新闻传播专业人才虽具备社会科学的通识知识,了解信息传播的规律,具备信息内容生产的能力,但欠缺一定的智能技术应用能力。这样的人才培养方向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智媒时代的新闻实践中出现一种特殊的现象,即新闻的生产传播由算法和程序员主导,新闻记者、编辑的地位受到冲击。究其原因,智媒时代的新闻生产对技术的依赖性增强,这对技术掌握度不够高的新闻记者、编辑来说,他们不得已让位于掌握主导技术的程序员。然而智媒时代的程序员在一定程度上缺乏新闻传播专业知识,加之智能技术本身在社会伦理观念上存在一定缺陷,这就使如今的新闻生产传播较难实现全面发展。

二、“BOPPPS+工作坊”教学模式理论模型

为了解决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培养能适应智媒时代发展的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高校需要构建“BOPPPS+工作坊”教学模型。该模型是在新闻传播领域对BOPPPS模式和工作坊模式的结合应用,能够将课堂与实践、产业相结合,对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BOPPPS模式强调学生参与和反馈,其应用实践表明它是一个有效果、有效率而且能够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的教学模式[5]。BOPPPS模式包含引入(Brideg-in)、学习目标(Objective)、前测(Pre-assessment)、参与式学习(Participatory Learning)、后测(Post-assessment)和总结(Summary)六个阶段。

工作坊模式可追溯到20世纪初德国包豪斯学院,其强调在教学过程中,由“形式导师”负责理论教学、“工艺老师”负责实践,学生作为“学徒工”进行学习,学生的实践学习都在特定的工作坊中开展。工作坊模式发展至今,不仅强调工作坊是传授理论、展开实践的场所,也强调教学要通过小组讨论、合作的形式去解决特定的课题或者商业项目。

基于新闻传播专业应用性较强的特征,高校将BOPPPS模式与工作坊模式相结合,通过项目全流程的实战演练,可有效提升新闻传播专业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BOPPPS+工作坊”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

“BOPPPS+工作坊”教学模式主要分为三个模块。

第一,项目导入。即由工作坊承接企业实战项目,教师将项目任务引入课堂。该阶段主要有两个学习环节,即教学主题导入及学习目标建立。这两个学习环节主要在课前及课上进行,教师根据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在课前进行准备工作,将项目分解并与课程知识点相结合,再设置教学主题导入内容,帮助学生确立学习目标。教学主题导入部分可以多媒体资料为主,借由纪录片、图片、动画等形式生动地展现。教师也可以提问式导入激发学生探究的主动性。

学生在实践课程之前可以根据教师上传的资料和课程的知识点进行课前预习,对课程进行思考,明确本节课的实践流程,确立学习目标和要达成的实践标准。

第二,项目实践。即学生要在“形式导师”和“工艺老师”的指导下开展项目实践,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该阶段主要有两个学习环节,即前测及参与式学习。在课堂开始时,教师要根据此前上传的资料和题目,对学生的预习成果进行测试,考查学生对项目背景的了解及资料准备情况。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明确学生的学习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展开讲解教学。

在课堂中,教师和学生作为共同的课堂主体,校内教师是“形式导师”,学生是“学徒工”,即实训的主要操作者,“工艺老师”则辅助学生展开实践,三方共同完成课程学习目标。这一教学环节能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形式导师”和“工艺老师”能让学生高效地参与学习过程,使其通过亲身体验了解实践的流程和内容。经过个人的上手操作,学生也能自我审视,发现自己的不足,在实践中培养对技术的好奇心及对技术应用的自信心。

第三,项目总结。即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检测和评价,教师进行教学总结,以修正和调整下一次的教学活动。该阶段主要有两个学习环节,即后测及总结。后测环节设置在课程后期,既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检测,又是对教师教学的重要评价,后测环节得出的结果是教师进行教学总结的重要依据。在这一学习环节中,教师需要设计课程任务,学生则要通过个人或者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课程任务,教师再对此进行检测和评价。评价标准包含创意能力、专业知识应用能力、组织策划能力、操作执行能力等。在“BOPPPS+工作坊”教学模式中,教师主要采取实践考查的形式来检测学生的学习成果,而教师的教学总结则是对本轮教学活动的过程、学生课堂表现、实践结果等进行归纳。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的学习薄弱环节,以调整下一轮的教学活动。

智媒时代新闻传播专业“BOPPPS+工作坊”建设过程中,高校可根据新闻传播专业发展特点与专业优势,建立智能传播工作坊、视觉传播工作坊、数智化品牌工作坊等,与行业前沿的人工智能公司、智能营销传播公司建立合作关系,将企业实际项目引入课堂教学。高校可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的“BOPPPS+工作坊”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专业能力,科学地培养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

三、落實“BOPPPS+工作坊”产教融合协同培养机制的策略

(一)优化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在智媒时代,高校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要适应时代发展趋势,具备与智媒时代学科前沿知识和技术相关的课程。

一是高校要改变传统的新闻传播专业“重理论轻实践”的课程体系。智媒时代的传媒技术更新迭代较快,高校新闻传播专业课程设置要紧跟技术变迁,将前沿技术和最新的理念迁移到“BOPPPS+工作坊”教学模式中,调整实践课程在专业教学中的比例,保证实践课程贯彻教学始末。

二是高校要以“新文科”建设为导向,改革新闻传播专业课程。高校应当为学生提供跨专业、跨学科知识学习平台,打破不同专业学科之间的知识藩篱。负责理论教学的教师队伍可以由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组成,由哲学社会科学专业的教师传授传统传媒知识并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业务素养,由计算机技术相关专业的教师讲解新技术、新知识。高校也可以适当增加智能媒体以及信息技术的相关课程,通过对新闻传播专业课程进行改革,提高新闻传播专业学生在智媒时代的核心竞争力,让他们在面对新一代信息技术带来的冲击时,一方面借技术洞察数据背后的信息,做技术的掌舵手,另一方面坚持内容为王,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强化多功能模拟仿真实践教学

多功能模拟仿真实践教学是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也是“BOPPPS+工作坊”模式中的主要授课形式。多功能模拟仿真实践教学是建立在新闻传播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基础上的一种教学方法,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优化,其对标行业内新闻传播的业务流程、绩效标准等,要求教师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按照实际流程进行学习,进行仿真模拟。在“BOPPPS+工作坊”教学模式中,多功能模拟仿真实践教学的基本流程是,先由教师进行前测,评估学生的理论水平,学生再进行亲身实践,随后教师对学生学习成果进行后测和总结评价。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模拟实战或演练的形式组织实践,让学生以实践能力本位思想为主导,模拟新闻传播业务活动,提前进行工作实践。

(三)建设校企协同实习基地

校企协同实习基地为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一种新型教学地点。由此,教学地点由传统的学校迁移到实习基地,“工艺老师”多是经验丰富的一线从业人士。在授课的过程中,“工艺老师”承担部分“形式导师”的任务,负责引导学生展开参与式学习和实习,并对其进行后测和评价总结。校企协同实习基地的建设对校企双方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对高校来说,一方面,用人单位的需求能直观反映社会对新闻传播专业人才的要求,这能推动高校教学理念及时更新;另一方面,企业通过提出新项目、引入新设备等方式,能弥补高校理论教学的不足。对企业来说,高校能为企业的发展培养后备力量,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增进跨学科融合与产业融合

产业融合指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内的不同行业相互渗透、相互交叉,最终融为一体,逐步形成新产业的动态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还会发生产业的退化、萎缩乃至消失的现象[6]。在智媒时代,新闻传播行业的产业融合表现尤为突出,即智媒技术的发展成功打通了文化、信息、旅游、建筑等产业和新闻传播行业的边界,体现相关产业的边界重构和大融合。例如,旅游文化相关产业通过新媒体将文化、旅游等信息精准推送给目标受众,从而促进消费等。

在产业融合的大环境下,首先,高校要明确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为新闻传播行业培养一批拥有专业传媒知识、能够适应当前环境、对社会和业界有用的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其次,高校要调整新闻传播专业结构,创新人才培养课程体系。高校不能局限于新闻传播专业本身的培养方案,而要向外扩展,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等方面大胆探索,顺应产业融合的发展趋势,对多学科进行整合创新,使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更贴近行业发展新趋势。最后,高校要重视校企合作。企业是产业融合的一线经历者,对新闻传播行业的产业融合具有更深刻的理解,校企合作能够使学生在实践中建构对智媒时代的传媒产业链的认识。

(五)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结合“BOPPPS+工作坊”教学模式,高校新闻传播专业课堂的教学评价不仅要概括整体,还要体现前测与后测,教师要指出学生进行参与式学习后的发展变化,明确学生学习的进步、亮点或者薄弱环节。此外,除了高校和教师的评价,合作企业对学生的实习评价也不容忽视。一个较为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应该包含学生自评、教师评价、学校评价、合作企业评价。

第一,学生自评。学生应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态度和学习成果展开自我评价,通过回顾学习过程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改正。

第二,教师评价。教师评价是教学评价体系中重要的一部分,也是最详细的一部分。它要体现学生在参与式学习前后的动态变化,反映学生的突出优势和薄弱点。教师还要对学生在一堂课、一学期、一学年中的发展变化进行总结。

第三,学校评价。高校需要对学生的理论成绩、实践成果以及参加活动等进行分析,以此作为对学生学习成果以及教师教学成果评价的基础。学校评价是整体性的评价,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体现。

第四,合作企业评价。合作企业对学生在校企协同实习基地中的表现做出的综合评价,能够直观反映学生的实践水平。合作企业评价小组由相关从业人员组成,包括实践基地的企业导师、有经验的行业人士等,他们能从业界的视角对学生进行指导和评价。

四、“BOPPPS+工作坊”教學模式的应用效果

(一)深化产教融合,提升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培养成效

“BOPPPS+工作坊”教学模式将教学放到实践场景中,并通过校企协同的途径将新闻传播专业实践教学与现实工作相联结,可消除以往产教分离导致的学生对新闻传播专业工作不熟悉的弊端。在校企协同实习基地,学生能置身于真实的生产场景,通过实践操作熟悉新闻传播生产环节,了解并掌握云计算、机器人写作等业界新技术。教师既能提升学生的新闻传播专业技能,又能提高教学效率。这一教学模式在深化产教融合的基础上,不但能培养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熟练掌握智能技术的新闻传播专业人才,而且能激发学生对智能技术的思考,探索技术与人的关系,发掘自身价值。产教融合能进一步让高校通过专业对口式教学,提升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培养成效。

(二)顺应智媒时代发展,培养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

高校利用“BOPPPS+工作坊”教学模式,使教师通过跨专业、跨学科教学,对新闻传播专业学生进行多层次、多方位的全面培养。其中:通识课程和新闻传播专业课程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人文素养和新闻传播专业素养;跨专业、跨学科的计算机科学等新工科课程能培养学生对智媒技术的应用能力、感知力和预见力;校企协同实习基地、模拟生产等则能提高新闻传播专业学生的实践水平,培养顺应智媒时代发展的人才。在这样复合、多方面知识和技能交叉汇聚的课程体系下,高校才能进一步培养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小燕,陈龙.智媒时代新闻传播教育的转型[J].传媒,2020(09):17-21.

[2]彭兰.智媒化:未来媒体浪潮:新媒体发展趋势报告(2016)[J].国际新闻界,2016(11):6-24.

[3]刘媛.加强新闻传媒教学的改革力度:访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郭庆光教授[J].中国高等教育,2002(19):20-22.

[4]潘晓婷.未来已来:智媒时代需要怎样的新闻传播人才?[J].中国编辑,2018(09):45-50.

[5]冯咏薇.智能互联技术+ BOPPPS模式下的广告专业教学模式研究:以“广告文案”实训课为例[J].传媒,2019(08):79-82.

[6]聂子龙,李浩.产业融合中的企业战略思考[J].软科学,2003(02):80-83.

猜你喜欢

智媒时代新闻传播工作坊
“中日跨境文化研究工作坊”八年记
罗雪芳名师工作坊:携手共进,聚水成渊
自然灾害危机的舆论引导问题研究
智媒时代机器人新闻对新闻伦理的冲击与重建
论融媒体形态演进与智媒时代的开启
第二届“新革命史工作坊”会议综述
未来的“智媒时代”是什么样
当传播遇上新技术,媒体人需怎样的新闻坚守?
运用科技手段提升传播力
新闻传播专业硕士产学对接路径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