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快“琴澳一體化”發展增澳人發展新空間

2023-06-25海潮

澳门月刊 2023年6期
关键词:報告產業國家

海潮

今年是《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頒佈30周年,也是全面貫徹落實中共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中共二十大報告及國家政府工作報告總結了“一國兩制”實踐經驗和新時代貫徹“一國兩制”方針的重要原則,當中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要支持港澳發展經濟、改善民生,並破解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促進港澳長期繁榮穩定。

推動琴澳高質量融合發展

今年“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我國當前發展面臨諸多困難挑戰。其中外部環境不確定性加大,全球通脹仍處於高位;不少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困難較大,穩就業任務艱巨。

在“一國兩制”的框架下,中共二十大報告及政府工作報告對澳門的治理帶來一定的啟示和指導性的意義。其中進一步完善各項民生建設,減少貧富差距,參考國家方針,強化就業優先政策導向,把穩就業作為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的關鍵指標,推動人才建設,努力為居民創造美好的生活環境。善用國家給予的各項優惠政策,利用新一輪博企的非博彩投資項目,優化產業結構,具體實施 “1+4”適度多元發展策略。借助“琴澳一體化”發展的東風,對推進程仍然存在的法制、稅制、人流、物流、資金流、通關等的障礙,要加快修改、調整和完善工作,全面促進跨境流動的自由化和便利化,加速琴澳融合發展。

隨著國家進入新征程,澳門的工作應相應取得新進展,我們要珍惜《基本法》賦予澳門的獨特地位,依照《基本法》有效實施中央全面管治權,落實“愛國者治澳”原則,努力發展經濟、改善民生,推動澳門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邁向高品質的發展。

落實政策增強一體化吸引力

相較於澳門的地狹人稠,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環境宜居,相信對澳門居民生活具有一定吸引力。但深合區在打造成“便利澳人生活就業新空間”的過程中,“就業”便存在不少有待解決的問題,需保持積極、主動的態度逐一擊破難點,消除澳人的顧慮。

首先,目前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大部分企業薪酬水平仍與澳門存在一定距離,雖《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支持澳門居民就業若干措施的暫行辦法(徵求意見稿)》提出在橫琴全職工作的澳門居民每月可按學歷資格領取相應補貼,金額為5000至1.2萬人民幣,但目前仍未正式施行相關政策,亦未公布後續進展;再加上澳門居民對四大產業的工作內容、職業生涯發展階梯較陌生,整體就業條件對澳門居民吸引力不足,令不少有意前往發展的澳人卻步。

其次,國家發展改革委早前亦發佈《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鼓勵類產業目錄》,細化深合區四大產業門類及重點方向,極具指導意義。但需要指出的是,目前本澳除了醫療人員、教師等專業人才可在粵港澳大灣區便利化執業之外,兩地之間便無一套完善的職稱評價互認及職業技能培訓機制,而且“一試多證”項目覆蓋範圍有限且大部分與四大產業無關。深合區作為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試驗田和先行區,期望特區政府與廣東省政府藉此契機,以深合區作先行試點,逐步制訂職業資格互認及職業培訓機制,便利人員流動及促進發展。

另外,過往澳門致力發展旅遊博彩業,創造大量就業崗位,再加上薪酬不俗,對澳門居民的升學、擇業就業取向產生影響,久而久之,人力資源亦普遍傾斜、集中單一產業;另一方面,過往澳門居民即使修讀其他學科,但限於澳門產業結構單一,部分市民無法學以致用,唯有外流其他地方發展。隨著“1+4”適度多元發展細化方案將完成編製,《人才引進制度》亦於今年7月生效,產業發展的法律政策配套已逐步完成,再加上執委會早前面向澳門居民開出近三十個招聘崗位,釋放出吸引澳門居民往橫琴深合區發展的重要信號,引起本澳社會的反響。相信隨著深合區的深化發展,會逐漸引導澳門人轉變擇業觀念,同時進一步吸引人才回流。

破除障礙 助澳人參與深合區建設

在目前本澳公務人員職位“爭崩頭”的情況下,橫琴粵澳深合區執委會“元額制”公務人員的招聘成為不少居民發展職業的新機遇,而有關的制度及安排亦受到社會所關注。

隨著深合區逐步發展,相信將有越來越多澳門居民到深合區工作和居住,但參照現行不少的規定,澳門居民要享有一些福利、保障等政策,當中有要求澳門居民在一年中至少一百八十三日身處澳門特別行政區的規定,而在有關規定未有作出調整之下,到橫琴就業居住的澳門居民可能會因此受到一定影響。希望當局透過出臺專門法規,明確澳門居民在深合區工作和生活等同在澳門生活,以符合央積金注資、公屋和夾屋申請或其他一系列社會福利或政策對“在澳居住至少一百八十三天的要求”的限制,避免成為“琴澳一體化”發展中的不必要障礙,為助力本澳居民抓住深合區發展機遇,拓寬就業發展空間,促進居民積極參與深合區的建設和發展,為進一步推動琴澳融合發展創造更好條件。

猜你喜欢

報告產業國家
最新出版国家标准
最新出版国家标准2
最新出版国家标准
最新出版国家标准
两会之后,这些大事与你密切相关
時寒冰 第五次產業大轉移將為中國未來30年帶來巨變
樊綱 要用創新的精神來看待健康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