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优良成果推介 道咸以降传统文人画的世界:空间、官制与学术

2023-06-22韩进

艺术学研究 2023年2期
关键词:京官文人画书画

项目批准号:18BF095

课题负责人:韩进

结项报告(部分)

以画史演进阶段而言,道咸以降并不是研究旧画传统的理想时期,因为在这个时期,随着南方海派空间的兴起,传统文人画正面临转折,走向式微。但也恰值此时,画学文献书写的观念和模式发生变化,开始出现长时间连贯的、较完整的文人画创作和接受的记录。例如,戴熙《习苦斋画絮》、潘曾莹《小鸥波馆日记》,以及李慈铭和翁同龢的日记,都贡献了持续十数年以上、事无巨细的艺事记载。长期以来,在文学书写传统、修辞手法和价值观的限制下,关于绘画创作和接受的文献多流于泛泛而谈或个案举要,缺乏对特定画家个体或某一较长时段内相对系统、完备的文字记载。对现存画作实物的研究弥补了部分空白,但绘画作品受限于材质和装裱的特性,流传至今的实物比例并不高,亦乏系统性。因而我们在很长一段时期都无法像西方艺术史那样,建立起画家个体、流派乃至特定时代绘画创作和接受的有效时间线。对道咸以降画事文献的发掘,为相关研究带来新的契机。从这个意义上说,道咸以降又堪称文人画研究的“黄金期”。在正确解读、梳理和研究文献基础上,旧画创作、接受和鉴赏三环有了圆满闭合的可能。由此上溯,文人画运作机制中诸多隐晦不明的环节也将有望被厘清。

本研究以法国莫斯、阿兰·迦耶和阎云翔的“礼物循环范式”为理论框架,以潘曾莹《小鸥波馆日记》为基础材料,透过礼物社会学视角,对足够数量的、有效的书画礼物往来实例加以分析,清晰地描绘出同光时期京官文人书画授受的独特图景。研究成果共分为六章:第一章对材料、框架与研究方法进行阐述。第二章“京官画家如何建立声誉”,是关于鸦片战争后京城画学发展阶段的论述,也即展示潘曾莹活动的时代背景。本章以时间为序,梳理了潘曾莹在仕途不同阶段的绘画创作和接受情况。第三章至第五章分别为“潘曾莹的社会关系网络”“关于核心受众群的探索”和“在礼物的世界里冒险”,把潘曾莹的书画授受纳入社会人类学关于“礼物”的理论框架下加以考察。首先建构了礼物流转其间的关系网络,即京官画家潘曾莹的社会关系网络。这一点主要通过对关系网中的结点人物群体身份的界定,及其与潘曾莹之间关系类型的稽考而实现。其次,把潘曾莹创作的书画还原、纳入其礼物循环体系之中,建立书画与其他礼品、礼金之间的联动关系,从而考察文人画授受的具体情境,分析经济、情谊等因素是否以及如何在其中发生作用。第六章“文人画的退却”,聚焦潘曾莹的艺术受众中两位精于鉴赏者:一位文学家和一位高层官员。作为接受者的文学家李慈铭,长期积极向周围中小名头的京官画家求画,以他为接受中心的同光时期京官画家群体呼之欲出。

本研究提出四个重要观点:第一,“礼物循环范式”适用于传统文人画的授受研究。潘曾莹《小鸥波馆日记》中近五千条眉批艺事记录条目是本课题的主要材料,怎样去看待或者说定义日记中所记载的潘曾莹自作并赠送给接受者的大量书画作品,是一个棘手的问题。社会人类学领域的“礼物”这一概念为我们提供了有效的启示。礼物循环概念与本研究的适配性在于,“礼物”与文人画天然地排斥商品性和经济利益的理念相合。只有从礼物往来关系中认知京官画家的书画授受,从社会网络中认知其艺术受众,才有可能形成较全面的、符合事实的认识。本研究用到的礼物规则主要有良性循环范式、不稳固关系、加大回礼压力以及非对称馈赠等。

第二,京官画家潘曾莹的作品以礼物而非商品方式流转,是由社会结构所决定的,书画作品和门生节敬、外官三敬、土仪特产、红白喜事礼品一起构成了潘曾莹的礼物世界。潘曾莹的艺术授受活动是在他个人的社会关系网络中展开的,整部《小鸥波馆日记》不啻为这个庞大网络的记录册。潘曾莹社会网络中结点人物群体的身份归属以绅士阶层为主,潘曾莹正是在这个圈子里展开他的艺术活动的。风雅小物中隐藏着政治上的层层曲折,这是理解清代钟鼎画家创作风格、接受环境的基础。

第三,潘曾莹艺术应酬的核心受众群体有一个变化的过程,即从“熟人”到门生,再到地方官,最后固定在特定的身份和关系类型上。潘曾莹的书画授受策略是在个人创作和所收礼金、礼品之间建立了一种礼物循环关系。经济人情和艺术授受两相遇合,京官绘画艺术与绅士礼仪经济密切互动。潘曾莹大多数年份里品质最高的作品都“押注”在了进京的地方官身上。这是一位京官画家在礼物世界的冒险征程,这个冒险有两重含义:第一重是送出去的画能否得到回应,这种回应既包括短期内实际“回礼”的银两,也包括一个持续良性循环的“礼物”关系是否得以建立;第二重含义是他是否会因此遭到道德指责—官场腐败或者以艺牟利。

第四,最有可能在潘曾莹这里得到艺术馈赠的接受人群首先是出现在北京的地方官,他们是潜在的别敬赠送者;其次是京官中的外放或得差者,以及艺术同好与亲属老友;最后是进京科试的士子。跟这些正处于人生重要节点的士子和官员迎来送往,成为京官畫家创作时所面临的典型情境,揣摩其中滋味,便不能不对绘画的题材与风格慎加择选。文人画不再限于月下酒边的风雅点缀,而是与整个士人、官僚体系相勾连,并深受这个体系的影响,成为一种锦上添花的纪念物。

本成果的学术价值在于,后世对清代后期的画学成就评价普遍较低,累及对艺术周边现象也常做简单化处理。亟须全面、科学地收集处理第一手文献材料,在文献与画史之间建立起立体关系,让多元的声音发出来。

鉴定意见(部分)

该项目成果分为两部分:《潘曾莹书画论著七种》和《绅士的礼物》,前者为编辑、点校的潘曾莹著作,后者以潘曾莹为核心透视道咸以降文人画的社会功能及政治生态。创新之处在于,采用现代艺术文化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的研究方法,拓展了对艺术群体和艺术体制、社会文化的研究范围。不足之处在于,成果标题为《绅士的礼物—道咸以降传统文人画的世界》,但实际涉及的主体材料为清代潘曾莹的《小欧波馆日记》,其他相关材料涉及较少,文献支撑较为单一;对传统文人画外围的探究内容多过对其内部的反省和思考。

建议适当增加这一时期其他有代表性的材料,丰富论述的内容;注意对传统文人画内部核心层面进行深入挖掘,增加对相关作品的具体分析。

供稿: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项目管理中心。

责任编辑:赵轶峰

猜你喜欢

京官文人画书画
“文人画”里写春秋
禅画文人画中的简约与萧散
大买办“碰瓷”拉业务
冯骥才:关于文人画史的思辨
廿一世纪的文人画——观白德松画展有感
小小书画廓
“京官”空降6年后66名厅官选派地方20人升副部
清代京官俸禄知多少
书画
书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