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音乐剧唱段“I dreamed a dream”演绎方式探究

2023-06-22向嘉琪

艺术科技 2023年5期
关键词:悲惨世界演绎音乐剧

摘要:音乐剧是一种综合性舞台表演艺术,其以叙事为主的戏剧表演结合优美通俗的人声歌唱和多样化的舞蹈形体动作,同时融合服饰、布景、灯光等舞台艺术的辅助,形成了整体舞台效果。构成音乐剧最重要的三大要素是戏剧、音乐和舞蹈,其所选取的题材往往具有广泛的大众审美基础,与政治背景、时代风尚紧密结合,以迎合观众的心理。它作为一种较活跃的舞台音乐戏剧形式已经走过一个多世纪的历程。音乐剧相较于厚重的文字,是短而凝练的震撼,表达的内容也更聚集。音乐剧《悲惨世界》改编自雨果的同名小说,在剧情上有着名著的保驾护航,作为音乐剧成熟期的经典剧目,在音乐剧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故事建立在真实历史的基础上,从小人物的命运入手,书写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壮丽篇章,再加上几首经典唱段的加持,观看后令人感觉荡气回肠,怅然若失,久久难忘。音乐剧中的唱段部分对表达人物感情、塑造人物形象有十分重要的作用。“I dreamed a dream”是音乐剧《悲惨世界》(Les Miserables)中经典的女声独唱作品选段,该唱段表达了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女性对浪漫爱情和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黑暗残酷的现实社会的控诉,演唱时,要把握好语气、音色和力度,采用讲述一段故事的方法,运用宽广的音域、强大的爆发力来呈现歌曲的主题思想,塑造符合唱段和角色的音乐形象。基于此,文章主要探讨该唱段的演绎方式,以供参考。

关键词:音乐剧;《悲惨世界》;演绎;音乐

中图分类号:J61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05-00-03

“I dreamed a dream”这一唱段将芳汀(Fantine)这一形象刻画得生动鲜明。芳汀的这首经典唱段对演唱者的音乐素养和表演状态要求极高,表演者在塑造该角色时,应透彻了解角色的人物特征,在此基础上进行演唱,使演唱更加符合人物形象。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如何演绎此唱段。

1 唱段“I dreamed a dream”相关概述

1.1 作曲家

克劳德-米歇尔·勋伯格(Claude-Michel Schroenberg),法国著名作曲家。勋伯格从小就热爱音乐,虽然没能在专业的音乐院校学习,但他凭借天资和乐感,在酒吧、歌舞厅练就了扎实的流行音乐基本功,掌握了大部分听众的欣赏习惯和音乐口味,不久后结识了阿兰·鲍伯利(Alain Boublil),共同的志向使两人一拍即合。勋伯格的音乐本身张力十足,还能将音乐与戏剧完美结合,从而增强表演的戏剧性。

1.2 创作背景

唱段“I dreamed a dream”选自经典音乐剧《悲惨世界》,该音乐剧改编自浪漫主义时期法国著名作家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的同名小说。1978年,勋伯格和鲍伯利开始创作史诗性的音乐剧作品《悲惨世界》。1980年9月,音乐剧《悲惨世界》于巴黎体育馆上演。1982年,英国音乐剧监制卡梅隆·麦金托什(Cameron Mackintosh)将这部音乐剧制作为英文版本,邀请赫伯特·克雷茨默(Herbert Kretzmer)填写英语版歌词,并于1985年在伦敦巴比肯艺术中心首演,大获成功。1987年,该剧被搬上了纽约百老汇舞台,英文版歌词也成了该剧的官方版本。

1.3 唱段

剧中芳汀是主人公冉·阿让(Jean Valjean)的工厂里的一名贫苦女工,她的青春是坎坷的,怀上男友的骨肉却被抛弃,只能忍住内心的苦痛,独自在巴黎谋生,定期寄钱给帮忙寄养女儿的酒店老板,但因私生女一事被同厂女工揭发而被赶出工厂,只能无奈卖了自己的饰品、头发、牙齿,甚至身体。出于对苦难的同情和对一名不幸者的帮助,冉·阿让伸出了援助之手。幸运的是,芳汀逝去之前将女儿的未来托付给了冉·阿让。唱段“I dreamed a dream”就是芳汀被现实摧残后的一段自白。

2 唱段“I dreamed a dream”的音乐剖析

对歌曲进行曲式分析,有助于演唱者理解作曲家的想法和情绪,帮助演唱者找到人物情感更合适的表达方式,更加准确地诠释作品,并进行二次创作。

该音乐剧唱段在曲式结构上采用了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结构,分为A、B、A这三个部分,通篇采用大调调式。曲式结构虽然比较简单,但重复和对称是这一唱段曲式结构上的一大特点,通过这种手段将情绪逐渐推向高潮,在复杂剧情中更能抒发情感和突出人物形象[1]。

A乐段(17~32小节)是一个重复乐段,共包含两个分乐段,a1在a的基础上改变了个别节奏,旋律无变化,四个乐句为一个乐段,每乐句4个小节。第一乐句初次呈现了主题材料,开头弱起,这也是音乐剧、流行音乐等常見的用法,弱起小节往往速度自由,可以缓慢进入,起到衬托芳汀回忆往事时的氛围的作用。运用一些附点节奏,这些弱拍或弱位上的短音的不稳定性催促音符向下一强拍发展,对音乐有很强的推动力,能够增强诉说感和故事感。

B乐段(33~42小节)是一个单乐段,作连接用。调性是bE大调,依然采用弱起节奏型进入唱段,第一乐句是该乐段形成的基础,四个乐句伴奏类型与音型相差不大,重复和摸进仍然是旋律发展的基本手段。风格与A段形成鲜明的对比,全段大量使用附点节奏,故事感和诉说感更加强烈,对音乐的推动也更急切。A段明朗潇洒,B段深沉苦痛,将人物形象刻画得生动鲜明。整段的旋律起伏呈波浪式,整体音高较低,沉痛且绝望,唱词时伴奏织体简单,长音时伴奏织体较复杂,其中加入的一些柱式和弦都在弱拍位置。该段末尾的华彩是一个长音,显示了一种被强调的绝望情感,于42小节以开放式结构结束在属和弦上,结束感不强,反而加强了与A1段的连接,为之后的抒情唱段奠定了情感基础。

A1乐段(43~67小节)是A乐段的变化再现,由三个单乐段组成,是对A乐段中主题乐段的三次重复、变化。其中,a2是对主题乐段“同头变尾”的变化再现;a3、a4有了调性上的变化,主题旋律由bE大调转向F大调上展开;节奏上也有细微的变化,a3、a4开头都运用了一个三连音,进一步强调芳汀梦想破碎的绝望以及隐秘的一丝期待。在第三次对主题乐段的变化重复过程中,a4段第二乐句节奏突然收紧,获得了音乐的动力与紧张度,与最后乐句形成鲜明对比,张弛有度,为乐句从容完整地结束奠定基础,此处乐句变得不再方整,这种创作方式有利于情感表达。全曲在带有连贯性的3小节尾声渐弱结束。

3 唱段“I dreamed a dream”的演唱分析

3.1 气息与支撑

“I dreamed a dream”的节奏节拍比较简单,歌曲旋律性较强,学会不难,但想要完美地完成演绎,正确运用呼吸是极其重要的一步。

气息是支撑声音稳定和推动的基本动力,正确运用呼吸要求演唱者对自己的气息有很强的掌控和运用能力,因为这直接影响演唱者推动歌曲情感的力量、音色的处理。音乐剧唱腔中气息的支撑有一套自己的方法,于不同作品中多次磨合和创新发展而来,具有兼容性、多样性的特点[2]。气声就是其中一种用气方式,此唱段多处运用气声,笔者認为气声的运用在于歌曲中情绪和语气的需要,以及演唱者对气息的掌握与熟练程度。

同时,中气十足且爆发力强的长音也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例如单词“shame”在乐句中是一个高音长音,且音高以一个全音为基础逐步升高纯五度,由小字1组的降e升到小字1组的降b,需要足够的气息支撑转音和时长,同时要控制音准和越来越爆发的情绪,需要气息完美配合,以美声方法为基础,真假混声配合,沉浸伴奏和情绪的同时控制好呼吸,只有这样才能完美地将声音唱出。

3.2 情感与演唱

A乐段主要讲述了芳汀曾经对她梦想中的浪漫爱情及美好生活的憧憬,歌词在全唱段中最柔和平静。尤其要注意“dreamed”这一单词,其作为该唱段中心词之一,同时也是一个动词,演唱时应稍加强调,将对浪漫爱情及美好生活的向往充分表现出来。“I dreamed that love would never die, I dreamed that god would be forgiving”[3]这句歌词唱出了芳汀曾经对爱情、对上帝的期待与坚信,作为一个被现实残酷洗礼过的母亲,当她再想起这段美好的回忆时,应该采用一种比较隐晦的情绪基调,内心虽然痛苦,但是不能声嘶力竭。

B乐段歌词与上一段形成鲜明的对比,“But the tigers come at night, With their voices soft as thunder”是对当时社会及芳汀自己人生的暗喻,因此演唱这段时要增强语气感,随着芳汀希望的破灭和绝望的加深,歌唱力度也有较大变化,将歌词中残酷无情的现实显露出来。这段旋律起伏变化较大,且音区对女生来说较低,在中低音区徘徊,因此,演唱时要注意真假声混合比例,稳住气息保持腔体,避免打断演绎时的连贯性。同时,唱词中“tigers”“tear”“shame”这些单词在演唱时应加大咬字时的力度,加重此时痛恨而又无能为力的语气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表达人物内心的情感,增强戏剧的感染力。在这一段中,“As they turn your dream to shame!”这句唱词成了整个唱段中的第一个情绪顶点,起着强大的推动作用,将演唱向高潮推进。特别是“shame”这个词,因为是处于高音位置的一个长音,高音的稳定能够为演唱增光添彩,同时能将观众的情绪有效调动

起来。

A1乐段中a段是芳汀对曾经深爱的情人的回忆,前四句旋律与第一段主题旋律完全相同,但在情感处理上一定要有明显的对比,此段的前四句应用更加沉痛的语气和音调来表现芳汀被深爱之人欺骗并抛弃时的无助与痛苦,还应加重第四句中“gone”这个单词的语气和力度,凸显并加强芳汀对被抛弃的悲伤情绪。此段相对于第一段会沉重许多,旋律相同,但要运用不同的情绪语气,更需要表演者深入探索芳汀这个人物的内心和经历。

在A1乐段中a2和a3段唱词之前,歌曲以简短且紧凑的两小节间奏推进并加强了歌词的情绪。芳汀此时内心非常煎熬,既对抛弃自己的情人充满怨恨,又对他能回到自己身边好好生活抱有一丝期望,但她知道不可能实现,在这无比的矛盾中,歌曲达到了高潮。最后一句唱词“Now life has killed, The dream I dreamed”表现了此时芳汀对生活的彻底绝望,这一句需要迅速且自然地改变力度和语气,回归平静来演唱,用一种较为暗淡无力的声音结束演唱,表现此时芳汀对现实的残酷无可奈何的状态。该句作为唱段的结尾句,情感语气的把握尤为重要,能提升唱段的完整性。

3.3 舞台的表演

“I dreamed a dream”的舞台表演整体来说不需要肢体上过多的夸张表达,而言重点注意面部的微表情及眼神,还可以在唱高音时有一些恰当的、符合情节且能帮助高音的动作。

这首歌最初旋律优美、曲调委婉,诉说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爱情的忠诚与真挚,以及对未来无限的憧憬。此处的音量不大,是循序渐进的叙述,眼里要有光,望向远方,就像曾经的爱人正向自己奔来。这时手可以放在胸口,感受内心波动的情绪,对于“never die”的演唱,情感表达要重点把握。之后残酷无情的现实社会就像一把锤子,击碎了所有美好的梦,此处的表情悲伤痛苦,可以握紧拳头,表现情绪的同时给自己一些力,帮助低音往嘴巴前面走。

情节继续,演唱声音由弱变强,在“to shame”长音之前抢换气,气息不断将声音推高、情绪推进,情绪越强烈,表情越愤怒。此时可以将手臂张开,腿随着高音的上升微微向下蹲,在帮助高音演唱的同时贴合演唱的情绪和情境,在辅音“m”上强收[4]。

再之后的演唱则应保持高昂的情绪,被爱人背叛的现实很痛苦,但强烈的绝望中还夹杂着一丝希冀。这种矛盾让演唱的表情和眼神都会比较复杂,且随着力度逐渐加大而复杂加深。最后对现实完全绝望。眼神一定要到位,表现出绝望的情绪,脚步可以踉跄往后退,也可以站在原地作出“快要倒下”的状态。演唱到“storms”“killed”“hell”这几个单词时,辅音力度必须加大。另外,要把握住歌词内涵、逻辑重音,情感表达也要慎重。结尾句中“the dreamed I dream”手放胸口,面部平静但不是面无表情,单词间该断的地方则要断干净。最后一个“dream”稍强起,然后减弱,拖到伴奏快结束的时候弱收,眼神越望越远,歌声停止时头部静止不动,眼神看向远方。

4 结语

音乐剧《悲惨世界》中,芳汀这一人物角色的凄苦人生令人唏嘘不已。在“I dreamed a dream”这个唱段中,芳汀的演唱风格要从角色自身的情感变化出发,从希望到绝望,从期待美好生活到遗憾而终,芳汀的演唱特点与风格会体现在演唱时的音色、气息、音量和语气上,引导观众产生情感共鸣,给人以强烈的画面感与巨大的想象空间。

参考文献:

[1] 张晓菲.音乐剧《悲惨世界》芳汀的角色塑造和唱段分析[D].济南:山东艺术学院,2018.

[2] 肖航芳.音乐剧《悲惨世界》经典唱段的演唱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3:4.

[3] 伊文婧.音乐剧选段中的角色塑造[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5:6-9.

[4] 赵苑琦.浅论音乐剧《悲惨世界》芳汀的演唱风格[J].黄河之声,2018(20):14-15.

作者简介:向嘉琪(2000—),女,湖南长沙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音乐表演。

猜你喜欢

悲惨世界演绎音乐剧
“演绎”让地理课堂活起来
爆笑音乐剧的成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