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筝协奏曲《定风波》音乐与演奏分析

2023-06-22赵特

艺术科技 2023年5期
关键词:演奏技法二度创作定风波

摘要:《定风波》是由当代青年古筝演奏家、筝乐作曲编曲、上海音乐学院古筝专业教师邓翊群于2015年8月创作的古筝协奏曲,该乐曲的创作灵感来源于北宋著名词人苏轼的词作《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古筝协奏曲《定风波》借用了该词作的情感、词意和素材,并结合作曲家的亲身经历,抒发了豁达的人生观,是古筝现代乐曲中一首规模较大且技术难度较高的古筝与钢琴协奏曲,可谓一首佳作,具有广阔的研究空间。该作品成功地将中国传统音乐素材与现代作曲技术相结合,在保留传统民乐基础的同时,运用当代音乐语汇表达,具有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底蕴,借古之情,写今之意。文章以古筝协奏曲《定风波》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词人苏轼的生平和《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这首词作的词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首先,阐述乐曲的创作背景和作曲家的创作过程,这是把握作曲家创作意图的关键;其次,对乐曲进行音乐本体分析,包括曲式结构、旋律、和声、织体等方面,同时对乐曲进行音乐形态分析,把握音乐语汇的呈现方式;最后,针对演奏者的二度创作,从演奏者的角度对作品的演奏技巧进行分析。

关键词:古筝协奏曲;《定风波》;演奏技法;气息;二度创作

中图分类号:J63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05-00-03

1 创作背景

邓翊群老师从2015年开始创作该作品,在创作初期遇到了很多困难,创作进展缓慢,直到有一天,他突然看到从书架上掉下来的苏轼的词作,开始研读,当读到《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这首词作时,他感同身受,产生了共鸣,便借这首词的意义开始创作,他结合自己的经历,表达了自己眼中豁达的人生观。邓翊群老师通过《定风波》这首作品,描述了一个人经历苦难境遇、命运变化的失落彷徨,从不愿随波逐流到不屈抗争,最终战胜现实也战胜自我的过程。

2 《定风波》作品分析

2.1 曲式结构

《定风波》符合中国传统音乐作品“散—慢—中—快—散”的基本结构布局,具体结构为变化再现三部曲式。

2.2 音乐分析

《定风波》的创作灵感来源于苏轼的词作《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这首词作是苏轼受乌台诗案影响被贬黄州后第三年创作的。苏轼在被贬黄州之前,以才华名動京师,仕途刚刚起步,因此对自己的政治生涯充满了憧憬。在乌台诗案之后,苏轼的人生经历了巨大的挫折,一向乐观豁达的苏轼,在经历了这场宦海风波之后,内心十分痛苦,思绪也一度变得阴沉、灰暗。苏轼到黄州后寄居于定慧院,在定慧院居住时,苏轼写下了“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由此可见,当时他的处境艰难窘迫,这两句词道出了苏轼在患难时的心境与惶惶不可终日的生活现状。面对这种命运变化的苦难境遇,他经历了一次心态上的大转变。

该乐曲以苏轼面对痛苦逆境时的情绪变化作为创作灵感,将乐曲的结构分成四个部分。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的李山教授曾在纪录片《苏东坡》里说:“黄州的创作,使苏轼放到了李白、杜甫的行列中,毫无愧色,甚至还有更多的个人色彩。”[1]公元1082年,他的诗词、散文、书法皆可雄视千年,为宋朝代言。

2.2.1 引子

《定风波》以古筝多音扫摇技法开始,音响效果仿佛一声惊雷,这种技法表现的是乌台诗案引发的苏轼人生的动荡,预示不好的事情将要发生。弹奏多音扫摇技法时要注意降低身体重心,重心向低音区靠,因为倍低音区的琴弦较粗,所以弹奏时要借用身体和大臂的力量。音响效果要凸显强后突弱再渐强的力度变化过程,体现在演奏技法上就是从多音扫摇技法入手,然后改为单音遥指,到双音遥指、三音遥指,最后再改为多音遥指,同时力度也要随之渐强,在多音遥指时达到最强的力度。

随后的A段由单音和乐句交替进行、单音无限反复模进构成,反映了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被召入京的彷徨迷惘和内心迷茫的心理活动,心境也是相当的灰暗和孤寂。

2.2.2 慢板

慢板一共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C段运用长短句,上句为8个小节,下句为5个小节,仿佛宋词的上下句。上句音阶随着旋律的走向越来越低,最后到达倍低音La,演奏此处时力度要慢慢变强,在倍低音La处达到最强,将力度彻底爆发出来,将苏轼酸楚苦闷的心境表现得淋漓尽致。

慢板第二部分D段主要采用模拟音效的创作手法[2]。采用古筝和钢琴对答的形式。第44~45小节和第48~49小节通过高音下滑音和上滑音的结合,营造出大雁归巢啼叫的模拟音响效果,充分渲染出萧瑟、凄凉的气氛。第51~52小节运用遥指技法,此处谱面上标注了力度渐强的符号,力度在第52小节处达到最强,描绘出大雪纷飞、漫天飞雪的场景,同时左手在琴码左侧进行刮奏,模拟风声的音响效果,仿佛秋风瑟瑟,更渲染出苏轼被贬路上萧瑟、悲凉的气氛,仿佛“一片天、一片地、中间一个人”,进而从侧面表现出被贬后苏轼内心深处的忧伤、迷茫和无助,诉说他的无奈。

慢板第三部分E段是慢板部分的高潮段落,谱面上标注了“深情地”,E段采用了长遥技法,这部分共有四个乐句,演奏力度和情绪层层递进。E段把苏轼面对世事的艰辛、仕途的沉浮时内心的挣扎和压抑表达得淋漓尽致,象征着苏轼对世事和现实的激烈挣扎,表达了他渴望超脱世事却暂时无法超脱的无奈和矛盾。

2.2.3 快板

快板部分的历史背景是苏轼被贬后的第三年春天,此时他的心态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苏轼被贬黄州后的境遇来看,黄州是苏轼人生旅途中的一个驿站,他在这里度过了五年的时光,这五年不仅是他仕宦旅途中起伏无穷的晦涩期,也是他人生中的低谷期,更是经济上为解决衣食问题而躬耕、勤俭持家的时期,因此,黄州是苏轼人生旅途中的一个重大变革期。此时,他跳出了追名逐利的藩篱,以恬淡自安的心态面对外界的纷纷扰扰。

快板部分用模拟音响效果的创作手法营造渲染词作的意境并加以补充发展,描绘了雨骤风狂、风雨层层递进的景象。快板第一部分G段由钢琴声部演奏八分音符的连续跳音拉开序幕,4个小节后古筝声部以扫摇的技法进入,古筝和钢琴两个声部相互交融,营造出乌云密布、风雨欲来的紧张气氛。

H段属于快板的第二部分,谱面上标注了“Risoluto”,作曲家在这一段落设计了大量的八分休止符和上滑音技法,表现出苏轼在雨中吟咏徐行的自在闲适,从侧面凸显出苏轼的洒脱情怀、随遇而安、超脱物外。其中第106~132小节采用同音交替和十六分音符相结合的演奏手法,具有技术难度,密集的音符仿佛雨滴落在树叶上发出的声响,但是雨滴落在树叶上发出的声音或大或小、或重或浅,因此在演奏这一段时要着重强调重音,突出旋律重音。第130~132小节是作曲家设置的第一处谜语,通过左右手分指配合演奏,无限反复的同时要突出重音,力度也要随之渐强,最终终止在高音ra上。

急板I段和J段属于快板第三部分,谱面上标注了“突快、骤雨般”。I段主要描述风,通过右手扫摇与左手弹奏和扫弦技法相结合,并采用模拟音效的创作手法,营造出狂风呼啸的氛围。这部分重音无规律,正如风忽大忽小、忽强忽弱一般,营造出狂风袭来不受控制的感觉。J段着重刻画雨,左右手奏出的十六分音符,如越来越密的雨滴倾泻而下,令人无处遁形。

J段古筝声部大篇幅运用双手十六分音符的琶音技法奏出分解和弦,并由钢琴声部奏出主旋律,主旋律颇有“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的豪迈豁达之感。对经历了仕途风波的苏轼来说,如今置身于旷阔的大自然中,会感到一种精神上的解脱,现实的忧愁与烦恼、人生的得失与荣辱,在大自然面前是如此渺小,渺小到可以忽略不计,所以在词人看来,个人的生命对河流来说是如此短暂,不过是河流中的一朵浪花,稍纵即逝,谁也留不住[3]。彻底了解了这一点后,苏轼就进入了一种宁静、空明、平和、安适的境界,此时他已超脱于追名逐利的樊篱之外[4]。苏轼的超脱其实是对现实生活的真切感悟,这是一种强烈的人生态度,这种进退自如、兼收并蓄的人生哲学,为后世开辟了一片广阔的精神空间。

2.2.4 再现性尾声部分

这段再现的旋律是慢板旋律部分的缩减,虽然是相同的旋律,但表达出来的感觉大相径庭。三年时间过去了,苏轼从初入黄州的“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到“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态度体现了苏轼由入世到出世的思想转变过程,使再现性的尾声与慢板部分产生强烈的感情色彩反差。

在乐曲中,人们能听到不同段落中作曲家所要表达的心境。第一部分似有心事,难有天遂人愿。正因为生活的艰难,所以才急于摆脱。第二部分的音乐矛盾重重,矛盾进一步升级。最后,无论是战胜现实还是战胜自我,豁达地面对当下是他的最终选择,音乐开始安静下来,变得纯净自然,抛开了很多情绪和杂念,洒脱豁达、随遇而安。

3 《定风波》演奏分析

3.1 分解和声

分解和声的演奏要做到“形与音和”(见谱例1),演奏时要沉肩坠肘,使身体重心和手部下沉,不能只做动作,更重要的是把力度从肩部传递到指尖,这样弹出来的音乐其音色才能圆润饱满,做到“强而不燥、弱而不虚”,演奏出来的分解和弦宛如“大珠小珠落玉盘”。

谱例1

3.2 强弱处理

在强弱处理时要更注重旋律的起伏和长线条音乐的处理,当演奏到旋律句或者旋律段落时,首先要想到的是音阶,要按照音的走向处理强弱变化,不能只看音的强弱。这样才能把长线条的旋律演奏得更加深入人心,引起共鸣。

3.3 情绪

当摇指已经演奏到很强的力度并且情绪也已经很饱满时,如果还想继续渐强,就需要在目前的演奏状态中加入律动。并且要把全身的肌肉调动起来,腰、肩、肘等部位都要运用起来,内心还要把演奏律动从每小节一律动调整为每拍一律动。例如谱例2,第68~72小节属于慢板高潮段落,要把情绪全部宣泄出来,第68~72小节的连续级进,要不断推进演奏力度和情绪,第68小节的演奏律动为每小节一律动,随着音乐进行到第72小节要调整为每拍一律动。随着律动的变快,演奏情绪迸发得更加强烈,带给听众更加强烈的音响效果。

谱例2

3.4 夹弹

夹弹虽然是古筝传统演奏技法之一,但是传统技法与现代作品之间是没有隔阂的,要根据需求进行变通。由于运用夹弹技法弹出来的音乐其音色非常集中、饱满,所以在《定风波》的某些地方,夹弹技法非常适用。例如谱例3,演奏乐曲A段切勿过于温柔,因为该作品的主人公是一名男性,并且此处的乐曲背景是乌台诗案,综合来看,此处运用夹弹技法更为贴切。

谱例3

3.5 氣息

弹琴讲究“气韵”二字。乐器如肺,琴弦如声带,指尖如口,在舌齿碰撞中吐字,手如呼吸,一双妙手正是演奏的动因。如果动力没有心灵的联系,则为机械运动;如果动力与心灵相对应,就有了灵性的光芒。每一个音的演奏就像人们说话时的吐字一样,因此每一个音的演奏都要用呼吸来串联。气息有强有弱、有急有缓、有长有短、有连有断,因此要根据乐曲的内容来处理。

4 结语

古筝协奏曲《定风波》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美学价值,乐曲通过对不同意象的描绘和塑造,把苏轼从出世到入世的心境变化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表达出曲作者在面对困境和挫折时的豁达人生观,这种人生观正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体现。通过本文的研究与分析,笔者对这首乐曲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悟与体会,演奏此曲时更加得心应手,希望本研究能进一步丰富对筝曲《定风波》的理论研究。

参考文献:

[1] 陈一帆.古筝协奏曲《定风波》的创作特色及演奏分析[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20.

[2] 赵桂君.一蓑烟雨任平生:从黄州词看苏轼的旷达人生[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3):105-107.

[3] 杨小翠.以《定风波》为例谈苏轼谪居黄州的退隐情结[J].文学教育,2016(8):19-21.

[4] 陈静.论古筝演奏艺术中的气与韵[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7.

作者简介:赵特(1999—),女,河南南阳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音乐表演。

猜你喜欢

演奏技法二度创作定风波
定风波
论民族声乐艺术之“声、情、美、韵”
《定风波》
《定风波》“回首向来萧瑟处”的理解及其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