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肖邦《第三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和声技法探究

2023-06-22孙垚蕾

艺术评鉴 2023年7期

孙垚蕾

摘要:“钢琴诗人”肖邦一生只创作了三首钢琴奏鸣曲,其中《第三钢琴奏鸣曲》是他中期代表作之一,其充分展现了肖邦这一时期的创作特点。本文以该作品第一乐章为例,从曲式结构、调性布局、和声序进,以及和弦运用等方面进行分析,探究肖邦在传统和声技法基础上所做的创新,以及其作品中的个性化和声语言。

关键词:《第三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  调性布局  和声序进  和弦运用  和声技法

中图分类号:J62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3)07-0057-04

一、肖邦《第三钢琴奏鸣曲》的创作特征

弗里德里克·肖邦,是浪漫主义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代表作曲家之一,因其一生专注于钢琴创作,所以被后世誉为“钢琴诗人”。他的钢琴音乐作品涉及多种体裁,其作品创作在继承和发展古典主义时期音乐的基础上,吸收融入波兰民间音乐元素,且进行了创新和发展。

回顾肖邦的创作生涯,他各个时期的创作风格都与当下社会生活经历有着密切联系。肖邦20岁时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作品中充满华丽而抒情的特征,并一直贯穿于他中期甚至后期作品中。1830年之后,肖邦进入创作的中期阶段,此时是他整个创作生涯的全盛时期,也是他创作艺术作品的巅峰,这时期的作品出现了激动、深沉的新特征,且是前期作品未被运用过的。直到1845年,在他中期创作的最后两年,肖邦完成了他一生创作生涯里的巨作之一《第三钢琴奏鸣曲》,这部作品与同样是中期创作的《第二钢琴奏鸣曲》相比,少了转折和戏剧性,变得更加沉稳,情感基调也更加明朗,展现出肖邦对生活截然不同的心态。从这首作品开始,肖邦在音乐思想形成方式上的创作特征一直延续至后期作品中。

二、曲式结构及其调性布局

《第三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的基本曲式结构为奏鸣曲式,b小调,4/4拍子,行板。该作品的曲式结构并没有墨守成规,而是对结构与调式加以变化,尤其是再现部陈述,省略了两个部分,表现得更加自由,更富有特色,更符合作品表达情感需要。

呈示部(1~91)小节,其中主部(1~19)小节,b小调,其结构为无再现的二段曲式。A段为1~8小节,是由主部的主体部分以及主部主题的上移三度一次重复构成。B段为9~19小节,材料来源是主部主题材料在e小调上进行的同头异尾发展,以及对其主部主题中三度下行材料分别在F大调、#F大调、G大调、#G大调、A大调、#A大调上二度上行模进。随后在第17小节虽继续二度上行,但在bB大调上对主部主题的柱式和弦进行发展,最后在主调b小调的近关系调D大调上的导七和弦上开放终止结束。连接部(20~40)小节,从19小节弱起开始,材料上来源于主部主题材料,以右手的十六分音符走句开始,不断上下行左右手交替,在bE大调以及d小调上循环发展,最后回归d小调,并在d小调的属系列和弦上持续进行八小节,同时在第33小节开始A音持续,保持在低声部。

副部(41~76)小节,D大调,由两个主题构成。副部一(41~51)小节即A段,D大调,结构为两句式乐段,材料上与主部形成对比,旋律舒缓,以八分音符取代了十六分音符,和声进行上增加下属和弦的运用,多以vi级和弦与ii级和弦的交替进行,随后先完全终止结束于副调D大调上,后加两小节的导—主的变格补充终止结束。副部二(52~76)小节,由两个部分组成,B段为14小节的一句式乐段,A大调,和声上多以七和弦发展,后结束于导七和弦—主和弦的变格终止,其材料虽略有变化,但整体上还是保持了副部一的主题特点,只是织体加厚加密,加入双音与柱式和弦。C段为11小节的一句式乐段,其调性从B段的A大调再次回到副调D大调,并在其上完全终止结束C段陈述。材料上,C段材料与副部一相比发生巨大变化,右手取消了二分音符的运用,加入了三连音的附点八分音符,以及十六分音符的倚音;左手变为十六分音符的分解和弦,随后在C段变为柱式和弦,同时右手织体加厚,并逐步演变为柱式和弦。结束部(76~91)小节,从76小节与副部的结束重叠开始,材料来源于副部二部分的主题材料。其调性沿用副调D大调,以主和弦进入,然后不断在属功能和弦上发展,并辅以属九和弦—主和弦的进行方式,用来巩固调性,最后在V7—vi上形成阻碍,终止结束。

展开部(92~149)小节,由三个部分组成。引入(92~115)小节,是对主部主题材料的发展,开始以复调化的开头进入,其调性布局上,展开部以#f小调的V7进入,并在屬方向和弦上持续发展,后转入b小调,c小调,最后在bD大调的属方向和弦和下属方向和弦上交替发展,并以属七和弦进入引入的中心阶段。中心(116~144)小节,是展开部的一个高潮阶段,其材料来源于副部二,是对主题“延长”的利用。在调性进行上,中心部分以引入阶段调性bD大调的V7延续发展进入,并持续在V7—I上不断往复进行,随后又转入bE大调、B大调、#F大调,结尾处再次转为B大调,并持续在其属方向和弦上进行。属准备(144~149)小节,其材料是延续展开部中心使用的呈示部中的连接部。在和声进行上,B大调上完全终止结束后,转为同主音小调b小调,并持续在其属和弦上进行。

再现部(150~202)小节,省略主部再现,副部再现(150~184)小节,B大调,其调性是主调b小调的同名大调,其材料完全再现呈示部副部主题材料,实现了调性回归。副部一、二的结构与和声进行与呈示部相同,均未改变。副部二在调性上转为#F大调,即B大调的属方向调,与呈示部的D大调——A大调相呼应。结束部再现(185~203)小节,B大调,在主调b小调的同名大调上再现结束部主题材料,其和声进行与呈示部相同,但在其属九和弦——主和弦的完全终止结束后,加入两小节扩充,再次强调再现部调性B大调,以属七和弦——主和弦的完全终止结束全曲。

三、调式化的和声序进

(一)调式色彩对比中的和声序进

与功能性和声相比,色彩性和声序进是在浪漫主义思潮以及民族意识觉醒启发影响下,浪漫主义时期作曲家在功能性和声序进的基础上寻求新的和声语言结果,此时的色彩性和声进行取代了古典主义时期以来以传统功能性和声进行为主体,成了当时典型的和声语言。

在奏鸣曲式中,呈示部的主部主题动机常作为奏鸣曲全曲发展的核心,以及乐思进一步发展的动力来源,肖邦在这首作品的主部主题发展中,以小二度向上频繁转调的形式不断重复巩固主部主题片段。此乐曲开始前四小节即主部主题的主体部分,和声上以vi级和弦进入,后以iv-ii-V-i的变格进行发展,最终以ii7—i的变格进行,结束对主题材料乐思的第一次陈述。随后四小节上移三度,继续在主调b小调上对其材料进行第一次变化重复发展,并且在和声进行上以V—i的正格进行结束,进而巩固主部调性和主题材料。主部第二次对主题材料重复发展在第8小节开始,材料上变化重复发展,以同头变尾的形式结束,调性转为主调的下属调e小调,为之后的频繁转调做铺垫,和声上再次以iv—i的变格进行结束。

经过两次对主题材料的完整重复发展之后,第12小节乐曲进入对主部主题片段材料的分解发展阶段,材料节选于主部主题弱起开始的三度下行片段。从第二次对全部主题材料发展中转为e小调之后,在主题片段材料的展开部分中,旋律声部分别以E-F-#F-G-#G-A-#A-bB音为开端,进行七次小二度级进上行的模进发展;伴奏声部先以低八度的同音进行重复两次,后以倒影的形式推进发展;调性上与旋律声部发展相对称,分别在F-#F-G-#G-A-#A-bB大调上不断以属、主为主干和弦进行发展。

奏鸣曲再现部最主要的特点是再现部的材料呈现时其主部与副部在调性上得到统一,从而体现出奏鸣曲在全曲调性布局中调性矛盾得到解决的运动过程。大多数奏鸣曲为了实现调性服从,其展开部的属准备阶段会先现再现部的调性,即主调调性,故此乐曲的属准备阶段在b小调的属七和弦上持续发展了7小节,再次巩固主调。

通常再现部的开始会顺延属准备的调性,即主调调性,而肖邦的这首乐曲属准备阶段是回到主调上,但其持续7小节的属七和弦的转位一直未得到解决,直到再现部出现,之前未解决的属七和弦在此得到解决。但其调性并未同大多数的奏鸣曲一样回到主调,而是在主调的同名大调——B大调上实现了调性服从,同时整个再现部的调性都建立在B大调上,并以V7—I的完全终止结束全曲。再现部副部二的主题调性也在B大调的基础上转为#F大调,与呈示部副部中的两个调性D大调与A大调形成统一,即副部二调性与副部一调性呈属关系调。

(二)终止式中的和声序进

在奏鸣曲发展进程中,呈示部的主部占有重要地位,其主部的调性往往是整个乐曲的核心,调性多数结束于主调或主调的近关系调上。此乐曲的主调仅经过一次主题反复巩固就开始系列短暂转调,即F-#F-G-#G-A-#A-bB大调,但直到主部快结束之际,都未再回到主调b小调上,而是在bB大调上出现了ii—V7—I的完全终止。但对于调性统一来说,bB大调与主调是远关系调,并且主部主题调性b小调一直未得到回归。同时就旋律发展而言,此刻的乐思并未结束,故此处不是主部结束。在18小节的弱起开始,调性再次改变,转为D大调,即主调b小调的平行调上,从调性来看,整个主部形成对称统一,和声进行上,#5V7/vii--vii7的正格进行作为终止也是完全合理的。

(三)半音化音阶线条中的和声序进

在西方和声发展历程中,“半音化”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风格与创作手法,它是指音乐中运用非自然音的、半音的声部进行与半音和声的手法与风格总称,其基础是变音与半音进行,两者相互结合。

“半音化”是肖邦创作的一个重要表现手法,他常以此创作手法变化和发展主题材料。在呈示部连接部的第19小节中,右手声部以十六分音符进入,达到顶音G音后持续半音化下行,并逐步以三、四度叠置的方式使织体加厚,直到第21小节右手的半音化下行达到低点F音,且下行线条并未停止,开始转到左手声部。而在23小节,左手的半音化下行同样达到低音F音后,开始转为上行,持续进行达到bE音,右手声部则在左手十六分音符的背景上,速度变慢,以八分音符的方式级进下行模仿,形成对称的半音化双声部旋律。在和声进行上,与连接部的整体调性相对称,以D大调的导七和弦弱起开始,随后立刻转到bE大调的属七和弦上,在中间不断半音化发展进程中,经过be小调、d小調,然后回归于bE大调的主和弦上,形成统一。同时,这样的半音化进行与另一个声部的下行进行形成对比,产生了独特的音响效果。

又如肖邦在呈示部连接部中第39、40小节的经过句,声部以十六分音符音阶式的半音化下行,以单声部的形式巧妙地作为主部与副部之间的连接。此句的发展不仅作为主题形象的构成部分,同时自然引入了副部主题,形成完美衔接。

四、复杂化的和弦运用

(一)高叠置和弦的运用

在大小调和声体系中,发展和声材料的其中一个手法就是构成高叠置和弦。在该作品中,肖邦使用复杂化的三度叠置和弦结构,用以加强和弦的不协和性,不仅使得和弦逐步从和声的功能体系中解放出来,而且具有独立的色彩性音响效果。

肖邦这首作品使用的高叠置和弦则是运用了两种方法,一是保留其功能意义,可独立使用但不需要解决;二是仅作为色彩性和弦使用。

其一,从呈示部连接部开始,肖邦常用属九和弦来代替属七和弦的运用,既保留了其功能意义,又使和弦复杂化,如第22小节第三拍的d小调上的vii7/V-V9-i,第31小节d小调上的vii9-V,第33~37小节d小调上的sii7-V9以及V9-i,第55小节A大调上的V9/vi-vi,第164小节#F大调的V9/vi-vi等,均采用了第一种方法。

其二,作为色彩性和弦使用,作品中的主和弦或者vi和弦大多未使用三和弦,而是用七和弦或者十一和弦代替,使其和弦构成复杂化,丰富了音响效果,如乐曲开头弱起的分解和弦以b小调d的vi7开始,以及在第4小节重复时均是,第59小节A大调上的ii7-I11,第60~62小节的ii7-I11、vii9-i7、IV6-I7等。

(二)持续型和声复合和弦的运用

复合和弦形式是在某一个持续音或持续和弦的上方复合其他和弦,从而构成一种新的和弦结构形态。在古典主义时期,主持续音上方可以出現到下属和声组的离调进行,或者在属持续音上方出现到较远关系的离调,这些和弦都能与下方的主持续音或属持续音形成复合和弦。在肖邦这首作品中,也多次运用了具有一定功能性的复合和弦,如此首作品的呈示部连接部中加入了持续型和声复合和弦,在连接部中经过bE大调、be小调、d小调,bE大调的系列转调后,因其副部一的调性为D大调,故其连接部调性再次到D大调的同名小调d小调上,并以正格进行的方式巩固调性。随后从第33小节开始,在d小调属和弦下方加入八度双音A音的附点四分音符持续音,形成了持续型和声的复合和弦,即出现副部一D大调的属音先现了副部的调性,从而以复合和弦的形式完成了属准备阶段。第143小节再现部开始前,同样在b小调的属七和弦上采用了持续性和声,加入B大调的F音,以复合和弦的形式完成了属准备阶段。

(三)附加音和弦的运用

附加音和弦指的是在保持原有三度叠置和弦结构形态的基础上,添加非三度叠置的和弦音。附加音与和弦外音不同,附加音是和弦结构的组成部分,其运用没有改变原先的和弦性质,也不需要对其进行解决,但它的使用会产生更加不协和以及不稳定的音响效果。在肖邦的《第三钢琴奏鸣曲》中,对于这方面的运用主要采取加入了六度音的和弦结构来增强音响效果。

该作品再现部结束部中,从第190小节开始,旋律为最上方声部,下方是琶音式的分解和弦。在和声进行上,前两拍是B大调的vi级和弦,第三拍进行至B大调的重属七和弦上,此时左手分解和弦中的和弦五音G音与旋律中的六度附加音A音同时存在,使得在纵向上形成了附加六度音的重属七和弦。在时值上,这个附加音拥有近两拍时值,在音响中占据了突出地位。

在附加六度音重属七和弦的进行中,低音声部的根音C音上行四度跳进进行到A音,上声部的六度音A音进行到第190小节的最后半拍五音G音后保持不动,三音#E音则半音下行解决到第191小节第一拍的E音,七音B音延留至第191小节,后下行小二度解决,即在和声上进行到B大调的属九和弦上。之后属九和弦继续进行至属七和弦,并延续发展1小节,最后在193小节的主和弦上正格终止结束。在这个音乐片段中,肖邦把流动的和声织体、加有附加六度音的重属七和弦、属九和弦与属七和弦的交替进行,以及和弦外音有机编织在一起,形成了复杂而又绚丽的音响效果。

五、结语

《第三钢琴奏鸣曲》虽不如《第二钢琴奏鸣曲》更有名,但在其风格上更加完善与独特,以一种新的手法和表现方式,呈现出不一样的奏鸣曲风格。在这首奏鸣曲中,多处运用了调式化的和声织体进行发展,整首作品在呈示部和展开部中频繁转调和离调,直到再现部在主调的同名大调B大调上再现主题材料,其调性才稳定,并直至结束。在和声进行中,不论是简单的和声进行,还是复杂的和声进行,都是这首奏鸣曲有力的表达手段。作品中的和声虽然复杂多样,但其进行依旧遵循古典主义奏鸣曲清晰和逻辑性特点。本文就调式化的和声序进,以及复杂化的和弦运用这两个方面对《b小调钢琴奏鸣曲》的第一乐章进行分析,探究肖邦在同一旋律中如何用不同的调式材料陈述作对比,同名大小调交替运用的形式、半音化在各个声部中的运用,以及传统和声中较少使用的九和弦和附加音和弦广泛使用的方式等。肖邦作为一位浪漫主义时期的波兰作曲家,其和声语言充满了民族特点和个性特征,他的一生虽然短暂,但肖邦是浪漫主义作曲家中极具个性特征的人物,且留下了众多优秀的钢琴作品,其作品将民族化表现到了极致,并产生了大量新颖的和声音响效果。

参考文献:

[1]张颖溢.浅析肖邦第三钢琴奏鸣曲[J].黄河之声,2019(22):118.

[2]文斯漫.浅析肖邦钢琴奏鸣曲的旋律特色[J].中国民族博览,2017(09):144-146.

[3]刘路.肖邦第三钢琴奏鸣曲音乐织体及演奏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21年.

[4]杜清泉.肖邦三首钢琴奏鸣曲和声技法研究[D].北京:中央音乐学院,2013年.

[5]王卓.肖邦第三钢琴奏鸣曲研究[D].北京:中央音乐学院,2013年.

[6]唐思夏.肖邦《b小调第三钢琴奏鸣曲》音乐分析与演奏技巧研究[D].西安:西安音乐学院,201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