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意舞动治疗对自然灾害后心理创伤幼儿的干预研究

2023-06-22陆雨桐王雪萍

艺术科技 2023年5期

陆雨桐 王雪萍

摘要:震后心理创伤幼儿作为一个具有特殊需要的群体,如何对他们进行早期干预是值得研究的问题。近年来,地震频发,震后心理创伤幼儿数量显著增加,但目前对心理创伤幼儿的干预手段仍较单一,且不具备针对性,无法依据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弱、身心发展尚未成熟的年龄特点来促进他们对不良情绪的表达。基于此,文章以震后幼儿为例,研究创意舞动治疗对自然灾害后心理创伤幼儿的干预。创意舞动治疗作为一种新兴的心理疗愈手段,能够帮助心理创伤幼儿以超越语言的象征性动作表达内心真实的情感,重新达到心理平衡,使震后幼儿的情绪和行为回到正常健康的轨道。

关键词:创意舞动治疗;舞蹈游戏;震后幼儿;心理创伤;治疗干预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05-000-04

1 研究背景

21世纪以来,地震频发,全球进入地震频发期,仅2010年全世界就发生7级以上地震26次[1]。在中国,尤其台湾地区是地震发生的重灾区。最新统计结果显示,2022年9月台湾地区发生4级以上地震32次。地震产生的心理创伤幼儿数量增多,若不及时干预,则会对其今后的身心健康发展产生严重影响,导致这个群体难以步入社会、参与社会生活,最终沦为社会边缘人。

当前我国治疗震后心理创伤幼儿的主要手段是心理援助和行为训练。此类手段无法针对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弱的特点让幼儿进行非口语化的表达,对震后心理创伤幼儿的治疗收效甚微。而创意舞动治疗作为一种新兴的特殊教育手段,在认知、情感、身体动作、社会性发展方面都有积极作用。

2 研究价值及目的

2.1 研究价值

2.1.1 理论价值

首先,本研究旨在为创意舞动治疗应用于震后心理创伤幼儿的可行性提供理论依据,拓宽震后心理创伤幼儿的疗愈渠道。其次,本文立足早期教育背景,结合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特点,介绍舞蹈游戏法对学前心理创伤幼儿疗愈的适宜性,开发创意舞动治疗的新形式。

2.1.2 实践价值

本文按照震后心理创伤幼儿进行心理重建的一般阶段编排为期一个疗程的治疗计划,阐述治疗过程,拓宽实践方案。充分考虑治疗对象为幼儿这一特别属性,以幼儿感兴趣的活动——游戏为出发点进行设计,易于实际应用,有助于舞蹈游戏法的普及,减轻家庭、社会对震后心理创伤幼儿干预的负担。

2.2 研究目的

第一,通过收集文献资料,掌握震后心理创伤幼儿在行为、心理发展方面的问题,制订具有针对性的创意舞动治疗方案。

第二,通过创意舞动治疗对震后心理创伤幼儿的行为障碍进行矫正。

第三,对震后心理创伤幼儿进行心理疗愈,使其心理再次达到平衡状态。

3 研究综述

3.1 创意舞动治疗国内外研究现状

3.1.1 国外研究现状

创意舞动治疗研究最早兴起于19世纪后期。在西方学者近80年的理论与临床研究下,创意舞动治疗正式成为心理治疗的一个分支。美国创意舞动治疗师琳达晓乔在其《舞动——以肢体创意开启心理疗愈之旅》一书中呈现了对特殊儿童进行创意舞动治疗的临床试验报告记录[2];苏济·托尔托拉在其《动作的沟通力量——与孩子的舞动对话》一书中阐释了如何针对幼儿进行创意舞动治疗的核心理论与技术[3]。这些研究为我国将创意舞动治疗运用于幼儿群体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3.1.2 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关于创意舞动治疗的研究与发展起步晚,但在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支持下也取得了一些成效。目前,我国关于创意舞动治疗运用于幼儿群体的研究对象主要是自闭症幼儿。庞佳在《震后情绪与行为障碍幼儿的舞蹈治疗》一文中介绍了对震后幼儿进行创意舞動治疗的具体过程[4];刘斌志在《优势与策略:震后灾区青少年心理重建中的艺术治疗》一文中阐释了包括创意舞动治疗在内的艺术治疗运用于震后人群的特殊效果[5]。近年来,随着国家的重视与支持,我国创意舞动治疗的发展与运用越来越受到关注,创意舞动治疗师专业培训初入正轨,北京师范大学也于2022年正式开设国内首个创意舞动治疗硕士专业。

3.2 关于震后心理创伤幼儿的研究

3.2.1 震后幼儿的情绪特点分析

震后心理创伤幼儿一般伴有恐惧、害怕、紧张、焦虑、担心、抑郁等问题。原因在于:首先,地震发生后,幼儿目睹灾难现场或者经历失去亲人的重大变故,造成应激障碍,产生恐惧、悲伤、愤怒等情感;其次,幼儿缺少表达,会造成情绪压抑,最终患上抑郁症。

3.2.2 震后幼儿的行为表现分析

震后心理创伤幼儿会产生与人交往困难、攻击性行为、退化行为、环境适应能力衰退等问题。原因在于:首先,地震会给幼儿带来强烈的视觉、听觉和触觉刺激,根据幼儿的想象特点,难以将其与现实区分,因此会对这些事物产生强烈的恐惧感;其次,面对地震灾害,他们往往用哭泣、乱打乱叫等直接的方式表达情绪[6],因此情绪失控、精神反常,产生尿床、吮指等退化行为。

4 研究方法

4.1 文献法

在图书馆、知网现有书籍中查阅、搜集有关创意舞动、震后心理创伤幼儿的文献资料,了解创意舞动治疗的基本理论,研习创意舞动治疗的一般过程及其应用于其他多种疾病的治疗方法。同时,梳理震后心理创伤幼儿心理问题及行为障碍的基本特征,将创意舞动治疗的基本原理与震后心理创伤幼儿的基本症状结合分析,寻找适宜的治疗方案。

4.2 观察法

观察震后心理创伤幼儿进行创意舞动治疗的视频资料,在实际治疗过程中观察震后心理创伤幼儿对舞动治疗的配合程度,通过观察他们的行为、动作、神态来判断疗愈效果。

4.3 实验分析法

设计创意舞动治疗震后心理创伤幼儿的实验,将治疗对幼儿的实施情况及产生的效果再现出来,以分析创意舞动在现实社会中治疗震后心理创伤幼儿的可行性与发展前景。

4.4 访谈法

在创意舞动治疗前,对震后心理创伤幼儿家长、学校教师、康复机构人员等进行访谈,了解幼儿心理情况及如何对其进行干预的现状,并分析目前一般干预手段对这些幼儿的疗愈效果。在进行创意舞动治疗后,通过对震后心理创伤幼儿家长、治疗师的访谈判断治疗效果、分析研究结论。

5 治疗方案:

第一疗程:树立信任,建立治疗关系。

第二疗程:创伤经验再现。

第三疗程:创伤情绪回应。

第四疗程:超越创伤经验,进行心理重建。

舞蹈游戏治疗源自舞蹈游戏法,是它的一种新应用。舞蹈游戏治疗将创意舞动治疗的创造性与游戏的趣味性结合起来,是一种专门适用于学前特殊儿童或心理创伤儿童的治疗方式。游戏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儿童教育的主要方式。儿童具有“游戏心”,游戏所带来的愉悦感受本身就可以缓解震后心理创伤儿童的焦虑、恐惧等不良情感,使儿童在游戏中重建灾难中的经验与观察。

6 研究结果

第一,随机在8人的舞蹈治疗组中抽取1人作为测评对象,对每阶段的其中一次治疗过程进行录像,并记录幼儿的干预表现。本研究选取6岁女孩小沂为测评对象。她是2022年9月5日四川省泸定县6.8级地震经历者,无亲人遇难,祖父在地震中受伤。其基本表现为:不说话,不与人沟通;噩梦频繁,睡眠不安;情绪不稳定,经常哭闹。通过与小沂父母沟通了解到,小沂从前性格相对外向,与祖父关系很好,喜欢唱唱跳跳。

在第一阶段治疗中,小沂在动作交流过程中眼神躲避,但总体上能够配合治疗师,且动作表现良好。治疗当天回家后情绪稳定,没有出现无理哭闹,但此现象并未消失。在第二阶段治疗中,情绪强烈,表现出了一些象征性动作。治疗后能同父母以相对平稳的情绪状态探望祖父。在第三阶段治疗中,恢复了一些原有的外向性格,能积极与治疗师和其他幼儿交流感受,睡眠质量明显好转。在第四阶段治疗中,能以平常的心态面对创设的游戏情境,游戏进行过程中心情愉悦。

结论:创意舞动治疗能够帮助震后心理创伤幼儿进行心理疗愈,改善由地震引起的反常行为,如做噩梦、无端哭闹等。治疗后,幼儿对灾难的消极看法和痛苦记忆能得到一定的疏解,正确认识自己与灾难的关系。

第二,创意舞动治疗对震后心理创伤幼儿的社交能力恢复有一定的作用,干预后,幼儿的表达欲望明显增强,愿意主动向家长诉说治疗过程,向治疗师、同伴说出内心的真实感受。回归幼儿园后,基本能够适应集体生活。

第三,本创意舞动治疗方案具有可行性,对治疗心理创伤具有针对性,且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容易实施。在舞蹈游戏治疗过程中,幼儿游离于治疗过程之外的情况很少,且随着治疗次数的增加,游離率不断降低(见图1),部分幼儿对治疗过程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具有很强的主动参与性。

7 建议

7.1 社会方面

首先,社交媒体、书籍资料等方面要加大对创意舞动治疗干预效果的宣传,提升创意舞动治疗的影响力,让更多人了解创意舞动治疗,鼓励更多人参与学习。其次,各高校舞蹈、心理、教育等专业要积极开设创意舞动治疗相关课程,培育更多创意舞动治疗师进入社会。

7.2 家庭方面

鼓励家长和孩子一起参与创意舞动治疗。首先,有严重心理创伤的幼儿一般对父母有很强的依恋情感,亲子分离会给孩子造成不必要的紧张和恐慌,影响治疗的进行。其次,家长与孩子共同参与,更能使家长认识到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在家庭沟通与情感交流时更能采取合适的方法,且家长在参与的过程中可以学习创意舞动治疗方法,从而在家庭中进行,达到家庭教育的效果。

8 结语

近年来,艺术疗愈的发展与运用在我国高校群体中获得明显进步,许多大学生依靠自身专业技能开创了陶艺、传统山水画、纺织工艺等新形式的艺术疗愈。国家对于这些人才要给予政策或资金支持,以加快我国艺术疗愈发展进程。目前,我国在创意舞动治疗运用对象上,对各类型心理创伤幼儿存在明显忽视,需要加大人力投入力度,不断进行有关可行性及具体方案的实验,在学术意义上建立完备的理论体系,在实践意义上加强对专业治疗师的培训。除此之外,国家和社会要大力支持,以完成对创意舞动治疗的普及,使之融入更多年轻血液,让更多心理创伤幼儿能在艺术的海洋中完成心理重建,重塑美好明天。

参考文献:

[1] 郑益乐.震后幼儿心理重建系统探析[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25(7):111-114.

[2] 琳达晓乔.舞动:以肢体创意开启心理疗愈之旅[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155-168.

[3] 苏济·托尔拖拉.动作的沟通力量:与孩子的舞动对话[M].廖彬彬,译.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8:11.

[4] 庞佳.震后情绪与行为障碍儿童的舞蹈治疗[J].现代特殊教育,2008(9):38-41.

[5] 刘斌志.优势与策略:震后灾区青少年心理重建中的艺术治疗[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8(6):93-97,106.

[6] 王荣.震后儿童心理辅导[J].科技导报,2008(12):23-27.

[7] 陈茹,田文华.重大自然灾害后对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干预措施及效果分析[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12,13(9):712-715.

[8] 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组织.心理危机干预指导手册大字版[M].北京:中国盲文出版社,2016:13-15.

作者简介:陆雨桐(2002—),女,江苏盐城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艺术疗愈、学前教育。

王雪萍(1988—),女,山东菏泽人,博士,讲师,系本文通讯作者,研究方向:舞蹈教育、创意舞动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