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超晚播对冬小麦光合特性、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

2023-06-20田文强聂凌帆孙刚刚王泓懿史永清尚艳明石书兵张金汕

新疆农业科学 2023年5期
关键词:分配率旗叶穗数

田文强,郭 飞,聂凌帆,孙刚刚,王泓懿,史永清,尚艳明,吴 利,石书兵,张金汕

(1.新疆农业大学农学院,乌鲁木齐 830052;2.新疆塔城地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新疆塔城834700;3.新疆塔城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新疆塔城 834700)

0 引 言

【研究意义】超晚播小麦是指冬前叶龄低于三片叶的小麦,最晚播的小麦冬前甚至不出苗(俗称“包蛋麦”)[1]。新疆北疆超晚播小麦适宜播种期为10月中旬至11月中旬,而北疆棉花、玉米及其它复播作物收获时间为9月中旬至10月底,超晚播小麦为晚秋作物倒茬提供了一条新途径[2,3]。与适期播种冬小麦相比,超晚播小麦早春利用积雪融水出苗,可节约底墒水、出苗水、越冬水,节水潜力巨大[4];超晚播小麦较春小麦相比,具有出苗早、成熟早的优势[3],可降低干热风的危害[5,6],提高产量。【前人研究进展】20世纪60年代,我国仅有新疆[7,8]、东北[9]等部分区域有超晚播小麦生产经验介绍。90年代,在新疆北疆地区初步开展超晚播小麦试验研究[10],总结出栽培技术要点[11],但也缺乏系统的科学试验研究。近年来,由于倒茬和节水的需要,超晚播小麦栽培技术受到重视,有关超晚播小麦研究也逐渐增多。【本研究切入点】目前,超晚播小麦研究大多围绕品种选择及冬播春麦[12-15]为主进行,有关适期播种冬小麦与超晚播小麦对比研究鲜有报道。王铜等[12]研究表明在北疆地区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是超晚播小麦的适播期,在此时间段,北疆地区时常发生降雨降雪等恶劣降温天气,影响小麦播种与萌发,故需要进一步对超晚播小麦适宜播期进行筛选。【拟解决的关键问题】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5个超晚播期处理,以当地适期播种为对照,比较播期对小麦光合特性、干物质积累与分配及产量差异,为新疆北疆地区超晚播小麦筛选出最佳播种日期。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 料

试验于2021年9月~2022年8月在塔城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46°21′ N,82°41′ E)进行,海拔415 m,土壤类型为沙壤土,前茬作物为小麦。试验前0~20 cm土层pH 8.47,有机质含量10.37 g/kg,全氮0.72 g/kg,有效氮45.37 mg/kg,有效磷4.12 mg/kg,有效钾107.9 mg/kg,播前基肥施磷酸二铵300 kg/hm2。供试品种为当地栽培的新冬18号。图1,图2

注:11月2日后大田土地出现昼化夜冻现象

图 2 小麦灌浆期的降雨量、最高气温及最低气温

1.2 方 法

1.2.1 试验设计

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设10月25日、10月30日、11月4日、11月9日、11月14日5个超晚播种处理,分别用D1、D2、D3、D4、D5表示,以当地适宜播种期(选择9月29日)为对照(CK)。适期播种小麦(CK)播种量500×104粒/hm2,超晚播小麦播种量900×104粒/hm2,人工开沟播种,行距20 cm,播种深度3~5 cm,小区面积2×5=10 (m2),重复3次。试验地四周设置保护行,适期播种小麦(CK)9月15日灌底墒水750 m3/hm2,9月30日灌出苗水300 m3/hm2,10月30日灌越冬水450 m3/hm2,冬前总计灌水1 500 m3/hm2;超晚播小麦冬前10月5日灌底墒水750 m3/hm2,春后灌水与大田管理措施一致。

1.2.2 测定指标

1.2.2.1 出苗率及灌浆时间

出苗后,每个小区分别随机选取1 m长2行(东西方向各取1行),用木桩做标记,用于测量小麦的出苗数,再根据不同处理的播种量,计算出苗率。

调查各处理小麦开花期和成熟期,计算灌浆时间。

1.2.2.2 叶绿素相对含量

小麦开花后0、7、14、21及28 d,每小区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小麦10株,采用日本生产的SPAD-502叶绿素测定仪进行测定旗叶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每株小麦旗叶均匀测定3次后,取其平均值。

1.2.2.3 光合参数

小麦灌浆期选择连续晴朗天气3 d,在11:00~13:00,采用CI-340超轻型便携式光合测定系统,自然光照条件下测定小麦叶片的净光合速率(Net Photosynthetic Rate,Pn)、蒸腾速率(Transpiration Rate,Tr)、气孔导度(Stomatal Conductance,Gs)、胞间CO2浓度(Intercellular Carbon Dioxide Concentration,Ci)。不同处理每次测定10株小麦旗叶,求其平均值。

1.2.2.4 干物质积累量

小麦分蘖期、拔节期、孕穗期、开花期、灌浆期及成熟期,每小区选取具有代表性的10株小麦鲜样,去根后将植株分为叶片、茎鞘、颖壳和穗轴、籽粒部分,放入105℃烘箱中杀青15 min,80℃烘至恒重后称干重,分别测定小麦植株各部分的干物质重量。

1.2.2.5 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

小麦收获前,每小区选取有代表1 m2样区测定有效穗数,另取15株小麦室内考种,测定穗粒数和千粒重等指标,每小区实收测产4 m2。

1.3 数据处理

用Excel 2021、DPS 2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播期对出苗率和灌浆时间的影响

研究表明,各处理超晚播小麦出苗率显著低于CK,D1、D2、D3、D4及D5处理平均出苗率(34.31%)比CK低57.22%,超晚播小麦各处理间出苗率差异不显著,但最大D1较最小D3高9.1%。超晚播小麦较适期播种小麦开花期和成熟期推迟,灌浆时间较短,超晚播小麦比CK开花期平均推迟8.2 d,成熟期平均推迟6 d,灌浆时间平均缩短2.2 d。超晚播小麦各处理间开花期时间差距较大,成熟期时间差距较小,灌浆时间差距较小,开花期时间和成熟期时间最早为D1,最晚为D3,灌浆时间最长也为D1。不同播种时间对小麦出苗率影响很大,还导致超晚播小麦生育推迟,灌浆时间缩短。表1

表1 不同播期下小麦出苗率和灌浆时间变化

2.2 播期对开花后旗叶SPAD值的影响

研究表明,SPAD值与光合作用有密切联系。各处理小麦旗叶SPAD值随小麦的开花时间的延长先升高后下降,CK花后7 d达到峰值,超晚播小麦各处理花后14 d达到峰值,花后0 d以CK最大,花后7、14、21及28 d均以D3最大,与CK相比,超晚播小麦花后0、7及14 d旗叶平均SPAD值分别降低3.00%、2.80%、0.02%,花后21、28 d分别增加1.29%、3.83%。在超晚播条件下,旗叶SPAD值随播期的推迟先升高后下降,开花0~28 d均以D3处理最大,D1处理最小,花后14 d D1较D3低6.05%。与适期播种冬小麦相比,超晚播小麦旗叶SPAD值开花前期低,而后期高,可能对小麦花后不同时间段的光合作用产生影响。图3

图 3 不同播期处理下小麦旗叶叶绿素相对含量变化

2.3 播期对旗叶光合参数的影响

研究表明,各播期处理间Pn和Tr差异显著,Gs和Ci差异不显著。各处理超晚播小麦平均Pn[24.98 μmol/(m2·s2)]比CK增加1.92%,平均Tr、Gs和Ci都高于CK。在超晚播条件下,Pn、Gs及Ci随播期的推迟呈先减小后增加趋势,Tr则无明显规律,Pn最大D1较最小D3显著提高11.25%,Gs最大D5较最小D2提高13.33%,Ci最大D1较最小D2提高2.70%。

超晚播小麦灌浆期旗叶光合能力高于适期播种冬小麦,且在超晚播条件下,不同处理主要通过影响Pn来影响小麦旗叶光合特性。表2

表2 不同播期下小麦灌浆期旗叶光合参数变化

2.4 播期对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研究表明,各处理小麦单株干物质积累量随小麦的生长逐渐增加,至成熟期达到最大。分蘖期和拔节期各处理超晚播小麦单株干物质积累量都低于CK,孕穗期超晚播小麦平均值(3.54 g/株)低于CK,开花期至成熟期各处理超晚播小麦都高于CK。超晚播条件下,孕穗期至成熟期,随着播期的推迟,小麦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均呈先增加后减小趋势,均以D3处理最大。拔节期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孕穗期至成熟期各处理间差异显著,孕穗期至成熟期,最大D3比最小D1分别依次高出1.13、2.58、2.96、3.86和4.13 g/株。

随着小麦的生长,超晚播小麦单株干物质积累量逐渐赶超适期播种冬小麦,而超晚播小麦各处理单株干物质积累量相差值也逐渐增大。图4

图4 各播期处理小麦的干物质积累动态

2.5 播期对成熟期干物质分配的影响

研究表明,不同播期处理对成熟期茎鞘、叶片、颖壳及穗轴、籽粒干物质分配率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对茎鞘、叶片、颖壳及穗轴、籽粒干物质数量存在显著差异,随播期的推迟,先增加后减小,均以D3处理最大。各处理超晚播小麦平均茎鞘、叶片、颖壳及穗轴干物质分配率都低于CK,平均籽粒干物质分配率高于CK,而超晚播各处理小麦的茎鞘、叶片、颖壳及穗轴、籽粒干物质数量均高于CK。在超晚播条件下,茎鞘干物质分配率先减小后增大,为D1>D5>D2>D4>D3,籽粒干物质分配率和籽粒干物质分配率先增大后减小,为D1

超晚播小麦比适期播种冬小麦降低了营养器官干物质分配率,提高了籽粒干物质分配率,而超晚播小麦通过影响茎鞘和籽粒物质分配率,影响产量形成。表3

表3 各播期处理下小麦成熟期干物质在不同器官中分配变化

2.6 播期对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研究表明,各播期穗数最高为CK,值为677.67×104/hm2,D1、D2、D3、D4和D5较CK分别显著减少11.63%、18.90%、25.87%、19.48%和20.76%,而穗粒数和千粒重以CK最低,超晚播小麦平均穗粒数(42.65)、平均千粒重(46.48 g)比CK增加7.87%、4.64%,D1产量最高,较CK提高2.39%,但超晚播小麦平均值(829.22 kg/hm2)较CK产量减少5.55%。超晚播小麦随播期的推迟,穗数、千粒重和产量变化趋势一致,均以D1最高,D3最低,穗数、穗数和产量D1比D3分别增加19.21%、2.85%、20.88%,而穗粒数随播期的推迟先增加后减小,以D3最高,比最低D1增加4.47%。

超晚播小麦较适期播种冬小麦平均产量低,主要是穗数减少导致,而超晚播小麦各处理间产量由穗数和千粒重决定。表4

表 4 各播期处理下小麦产量及 产量构成因素变化

3 讨 论

适宜的播期可以构建良好的群体结构,有利于穗数、穗粒数及粒重的协调发展,进而提高产量[16]。超晚播小麦出苗率低,而播期可影响小麦种子越冬形态来影响出苗率[4]。超晚播小麦播种过早,芽太长,抗冻性不强,越冬死亡率高,播种过晚种子不萌动,易产生霉烂,种子萌动或长出1 cm幼芽越冬最佳,死亡率最低,冬前≥0℃积温30~40℃为宜[17-18]。超晚播小麦最适播种期是5 cm地温稳定在0~3℃时,在越冬时小麦种子遭受冻害较轻[8]。试验研究表明,适期播种冬小麦较超晚播小麦开花期和成熟期提前,灌浆时间长,花后0~28 d旗叶SPAD值和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前期高后期低,成熟期营养器官分配率高,籽粒分配率低,粒重显著减少,可能是由于适期播种冬小麦生长周期长,前期营养生长积累充足,生长发育快,籽粒灌浆时间早,但2022年提前出现高温天气,CK籽粒灌浆早期(5月24日~5月28日)持续高温,而超晚播小麦灌浆早期(5月29日~6月6日)气温下降所导致的结果。超晚播小麦旗叶光合作用强,成熟期单株干物质积累多,穗数显著减少,穗粒数增加,产量低,可能是超晚播小麦幼苗越冬受冻害引起出苗率低,基本苗少,易形成健壮单株的缘故,故选择出苗率高的播期是保障超晚播小麦产量的关键。

超晚播小麦产量的提高取决于穗数和千粒重的增加。选择不同播期会影响小麦出苗率,影响超晚播小麦构建良好群体,进而影响穗数的多少;粒重主要受灌浆期温度影响,小麦成熟过晚极易受干热风影响,降低粒重[5],超晚播小麦播种越早成熟就越早,受高温干热风影响导致粒重降低的危害机率就越低,但10月中旬播种,若遇到暖冬年份,超晚播小麦可能生长至2叶期以上苗龄,加大了遭受严重冻害的风险[12]。试验研究表明:在超晚播条件下,D1处理较其它处理出苗率高,生长快,灌浆时间较长,旗叶净光合速率强,单株干物质积累减少,成熟期茎鞘干物质分配较高,穗数增多,粒重提高,产量提高,D1处理小麦冬前生长合理,抗冻性强,越冬死亡率低,基本苗数多,其播种早出苗早,营养生长时间长,营养器官积累多,且生育进程提前,籽粒灌浆期温度明显低于其它处理所导致。D3处理出苗率低,生长慢,灌浆时间较短,旗叶净光合速率弱,单株干物质积累增多,成熟期籽粒干物质分配较高,穗数减少,粒重降低,可能是由于雪后播种,土壤与积雪混杂一起覆盖在种子上,后期积雪融化后,导致土壤孔隙过大,种子与土壤接触不紧实,此时期土地昼化夜冻,导致种子萌发迟缓,虽播种早,但出苗最晚,生育进程推迟,籽粒灌浆受高温影响大,且营养生长时间短,营养器官积累少,加之该处理小麦冬前生长形态抗冻性弱,越冬条件更为恶劣,引起越冬死亡率增加,基本苗减少所导致。故在播期选择时,超晚播小麦应避免田间存在积雪时播种。

4 结 论

4.1超晚播小麦孕穗期-成熟期单株干物质积累量、籽粒干物质分配率D3最高;平均穗数、产量分别减少19.33%、5.55%,平均穗粒数、千粒重分别增加7.87%、4.64%,超晚播小麦穗数、千粒重及产量D1最高,较D3分别增加19.21%、2.85%、20.88%,穗粒数D3最高,较D1减少4.47%。

4.2新疆北疆超晚播小麦应选择在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田间无积雪无冻土时播种,且在播种后近期无明显降雪天气最佳。

猜你喜欢

分配率旗叶穗数
牛粪好氧堆肥过程中重金属铅的形态变化
不同品种小麦灌浆期旗叶光合特性及光合基因表达对臭氧浓度升高的响应
水分亏缺对小麦芒和旗叶光合特性及蔗糖、淀粉合成的影响
旗叶衰老产量差异 可作小麦优选依据
2020年度夏玉米行距密度试验研究报告
杂交晚粳稻通优粳1号产量及构成因子分析
秋季播种深度对麻风树周年生长及养分状况的影响
抽穗后不同时期去除旗叶对不同穗型小麦产量的影响
高产小麦构成要素的解析与掌握
不同密肥条件下通粳981产量构成因子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