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使命任务的青年向度

2023-06-19谭杰

中国共青团 2023年10期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精神

谭杰

青年作为实践主体与中国的现代化历史进程同时出场,既是历史的剧作者,也是历史的剧中人,他们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和态度影响着目标的实现程度和进度。“青年所以贡其精诚于吾之国家若民族者,不在白发中华之保存,而在青春中华之创造。”当代青年人生奋斗的黄金期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征程高度契合,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需要一代代青年的接续创造。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对中国式现代化历史进程中的青年成长道路、发展方向、意志品格提出了明确要求。

从党的青年工作的战略性地位审视青年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实践面向,应从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意识和本体出发,牢牢把握发挥青年人力资源作用、强化理想信念教育、贯彻优先发展理念三个向度,不断聚焦厚植物质基础、增强精神力量、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三重目标,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实现青年既作为发展动力,更作为发展目的的统一。

发挥青年人力资源作用:以生产力中最活跃要素厚植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基础

没有发达的物质文明,一个国家和民族就会缺乏自立于世界的物质基础。因此,党始终坚持“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从各国的实践来看,全球现代化的共同特征集中表现在生产力的高度发达上。无论社会、文化、历史、制度等方面有多大差别,经济高度发达是世界各国各地区实现现代化的共同表征,迄今为止还没有哪一个国家是在收入水平低下、人民生活贫困的情况下实现现代化的。因此,经济现代化是现代化绕不过的坎。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充分表明我们党坚持把发展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要达到上述要求,就必须回到生产力水平提高这个关键点上,因为生产力是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回望过去,我国用“并联式”的发展模式把“失去的二百年”找回来,以“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叠加发展超越了西方“串联式”的单一线性、渐次发展的路径,实现了“时空压缩”条件下的“弯道超车”,依靠的是人这一社会发展中的创造性力量和最活跃因素;展望未来,我们仍然要充分依靠人尤其是人才来实现高质量发展,才有可能奠定现代化的坚实物质基础。巨大的人口规模,特别是数量巨大的青年群体,是我国赶超型现代化发展态势的一个巨大优势,这是源于青年时期是一个人一生中最具活力、最有动力、最具干劲的成长段与发展期。未来的国际竞争,很大程度上是年轻人的竞争。美国《时代》周刊网站2022年10月24日刊载题为《争夺年轻人才的全球战已经打响,胜者将塑造未来》的文章,文中提出“亚洲人口占全球总人口的一半以上:毫不夸张地说,亚洲年轻人将决定人类的未来。能在未来一个世纪制胜的社会将是年轻且人口众多的社会”。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青年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资源、宝贵财富和重要后备军,要坚持提升青年的学习力、思维力、创造力等智力品质和科学素养,使之真正成为生产力中最活跃、最优质、最持久的因素,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基础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资源。

强化青年理想信念教育:以青年的软实力增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力量

现代化是能动的自觉的创造性实践的客观历史过程。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既需要强大的物质基础,同样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阿历克斯·英格尔斯对多国的现代化模式进行比較后提出:“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缺乏一种能赋予这些制度以现实生命力的广泛的现代心理基础,如果执行和运用着这些现代制度的人,自身还没有从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上都经历一个现代化的转变,失败和畸形发展的悲剧结局是不可避免的。”中国青年在跟党为现代化奋斗的进程中,高举精神之旗,擎立精神之柱,逐步形成了这种“现代心理基础”,即对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体制的高度自信,自身的心理世界不断得到重塑,历史主动精神不断得到增强。

同时,作为一种可持续、长周期的精神建构过程,青年的精神现代化将伴随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全过程。青年是社会活动的实践主体,必须具备与现代化标准相适应的精神状态,其文化心态、思想境界、思维方式、道德水平、心理特征等将直接影响现代化效果。党的二十大报告在论及教育的部分提出“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在论及青年的部分明确提出“广大青年要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这些主要是从精神层面提出对青年的要求,即:青年不光要在知识上有“智”能,更要在精神上有“志”气。立足精神维度抓好“战略性工作”,可从正反两个维度把握。

一是从正面来说,要以战略思维抓好青年精神世界建设。恩格斯指出:“物质生存方式虽然是始因,但是这并不排斥思想领域也反过来对这些物质生存方式起作用。”这表明精神力量对物质生存方式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一方面,“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同时推进,主观世界的改造从来都比客观世界的改造更为复杂、更加艰难、更具不确定性,因此精神世界的现代化是一个更长时间、更有挑战的嬗变转化过程。要持续推进青年精神世界的现代化建设,既要不断实现精神生产的“提质增效”,也要考虑精神生活的“多维需要”,更加注重青年的理想信念、道德品格、人文精神、价值观念等的软实力建设,涵养中国青年的现代化精神品格。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并非一个稳固的、平坦的、直线的发展过程,而是充满着风险与挑战的波折式进程。没有强大的信仰力量和精神支撑把中国人民拧成一股绳,现代化的蓝图很难绘就。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同风险挑战作斗争,既是物质的角力,更是精神的对垒。这一过程必须坚持发扬斗争精神,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特别是青年的志气、骨气、底气。

二是从反面来说,要以底线思维重视青年精神世界面临的“现代性难题”。“以资本为中心”的西方式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精神之殇不断警醒后发的现代化国家,我国在追赶世界的进程中也一度出现过信仰缺失、道德滑坡、诚信危机、精神物化等不协调现象,这些扭曲、消极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难免会对青年产生负面影响。“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更加自信自强、富于思辨精神,同时也面临各种社会思潮的现实影响,不可避免会在理想和现实、主义和问题、利己和利他、小我和大我、民族和世界等方面遇到思想困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如果青年一代不能坚定理想信念,不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能接好我们的班,那无数革命先辈换来的成就就可能付之东流!”他还强调:“对青年的政治引领搞不好,总有一天是会出大问题的。”必须承认,青年的精神世界如果出问题,已经建成的物质基础也难以为继。“任何贪图享乐、坐享其成的心理,任何不思进取、不劳而获的心态,对国家和民族发展都是有害的,对青年个人成长也是不利的。”从中西方现代化进程中的青年事件来看,青年阶段是人生中可变性最强的时期,数量巨大的青年群体是社会发展进程中一个充满希望、充满矛盾、充满变数的群体,他们既具有成长性,也处于不断分化、不断裂变之中,既可以转变为现代化进程中的有用资源和积极动力,也可能是破坏社会稳定甚至打乱、阻断现代化进程的未知因素。精神塑造具有无形性、长远性、复杂性的特征,未来的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尤其要注意“青年”这一因变量,应当从战略层面考量锻造青年更为主动、更为强大、更为丰富的精神世界,让青年这个重要变量转化为中国式现代化中的重大增量。

贯彻青年优先发展理念:以满足美好生活需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必然要求,青年作为个体、国家作为组织在现代化进程中是互相塑造、双向影响、一体两面的关系,青年在投身国家现代化的进程中也期待实现自身作为“人”的现代化。同时,青年群体数量的占比度、作为人力资源的成长性决定了在现代化覆盖对象中占有关键地位。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必须注重满足青年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提升广大青年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托育、养老、住房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这些问题在青年群体中也同样存在,在某些方面还表现得比较突出。有专家指出,“由于自然的成长过程和发展特点,青少年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弱势群体是指由于种种原因,在经济收入、社会地位、权益保护、竞争能力等方面处于困难和不利境地的社会成员。他们是社会的未来,但他们自身却没有确定的未来。”以青年的就业为例,国家统计局2022年9月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岁青年人失业率为17.9%,尽管这一数据已经连续几个月下降,但仍然表明青年人就业压力较大,必须高度重视广大青年的就业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非常关心青年群体发展过程中的现实困难,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例如,2013年他在同团中央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时指出,当代青年在学习工作生活总体改善的同时,在成长成才、身心健康、就业创业、社会融入、婚恋交友等方面也面临着新的困难和问题,有大量城乡贫困家庭青年,有大量残疾青年,有大量在城市和乡间流动的农村青年,有几千万农村留守儿童,他们面临着很多难题。2019年他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强调:“我们要关注青年所思、所忧、所盼,帮助青年解决好他们在毕业求职、创新创业、社會融入、婚恋交友、老人赡养、子女教育等方面的操心事、烦心事。”这些要求充分说明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充分考虑青年作为“人”本体的现代化问题,而不仅仅是片面强调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强调其对现代化建设的贡献度,而忽视照顾青年利益、服务青年本身。否则,现代化推进的进程中容易造成青年的“缺场”甚至“离场”。

人的现代化是现实的人的现代化,不仅仅是物的现代化,乃是人类未来现代化的社会对人作为本体的期许与规定,也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的内在要求。马克思认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现代化建设归根结底是要落脚到增进人民福祉,使人民群众在社会实践活动与精神生活中获得最直接、最真实、最管用的满足感,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当前,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满足和提升青年美好生活需要作为实现“人的现代化”的必经阶段。首先,从国家与青年的关系定位上,国家层面要为青年发展提供立法、政策、规划等顶层设计机制,广泛开展政策倡导和社会倡导,着力优化青年优先发展的环境,不断为青年发展释放更多政策红利。各级团组织以“挂图作战”的方式逐项落实《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的刚性指标和关键举措。其次,从理想和现实的不断平衡上,应紧扣服务青年的工作生命线,努力推动解决青年在就业创业、住房安居、婚恋交友、子女教育、社会融入等方面的急难愁盼问题,让青年得到更充分的就业机会、更优质的子女教育、更丰富的精神生活、更完善的医疗保障,从而使青年活力竞相迸发,青年发展机会更趋公平,青年社会流动持续增强,青年合法权益得到有力维护,青年生活更加美好。

现实是历史的继续,而现实总是面向未来的。在探求现代化的实践场域中,中国共产党始终把青年视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的关键力量、战略要素和根本大计。相信青年、重视青年、依靠青年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举措,青年发展、青年事业、青年工作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伟大目标从来不是等来的,而是人民历史性活动的结果,新时代的青年身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刻,应当始终保持朝气蓬勃的“出场”状态,不断保持永久奋斗的“在场”状态,保持历史主动精神,不断校准自身定位,科学规划成长路径,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

(原载于《中国青年研究》2023年第1期,有删改。)

猜你喜欢

中国式现代化精神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中国式民主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中国式失败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