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舞蹈创作的现代性探论

2023-06-16田雪

大观 2023年4期
关键词:舞蹈创作现代性

摘 要: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时代,中国社会的各方面都处于转型期,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审美能力也不断提升,加之大量现代性因素的介入,影响了中国当代舞蹈的创作,使之发生了巨大变化。现代性成为研究中国舞蹈创作与发展的一个不可忽视的要点。中国舞蹈研究者和创作者们应紧跟时代步伐,保持主体自觉,尊重多元文化,回归感性,同时对中国当代舞蹈面临的“他者化”、多元文化认同问题进行总结。

关键词:中国舞蹈;舞蹈创作;现代性

一、中国舞蹈创作现代性的概念

“现代”一词起初取自拉丁文“modo”,意为当前的、最近的,反义词就是古代的或传统的。如今,“现代”一词已经被赋予了更为丰富的内涵,并延伸出了复杂的概念,如现代主义、现代化、现代性等。其中,现代性这一概念充满了张力。总的来说,现代性可以被理解为西方文艺复兴或启蒙运动后至今的西方历史状况与文化精神[1]。历史状况是指社会现代性,社会在发展中受到科学、真理的引导,变革了陈旧的经济基础和生活方式。文化精神指的是审美现代性,偏向于追求个体的生命意义与灵魂的自由。可将现代化视为动力因素,现代性则对现代化的呈现结果进行了描述与反映。在文化艺术领域,现代性研究的是对现代化产生的思想、审美变化情况的总结以及价值判断。

舞蹈这门艺术属于审美感受的范畴。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舞蹈审美现代性都值得研究。不同于欧美国家对自主、个体价值的极致追求,中国舞蹈创作的审美现代性表现在新时代背景下个体的情感表达以及对传统的勇敢突破上。此外,还应该保持兼收并蓄的态度,一方面学习西方先进的舞蹈理念,使中国舞蹈艺术立于世界舞蹈艺术之林,展开双边对话;另一方面,总结中国舞蹈中传统文化的内容受到现代社会审美影响的问题。在西方,舞蹈创作面临的是社会启蒙与文化精神的对立问题,而在中国,舞蹈创作面临的是传统文化、本土经验在现代化过程中的融合与消亡等问题。

二、中国舞蹈创作的现代性特征

(一)紧随时代的现代性特征

古典舞蹈是空间的艺术,现代舞蹈则是时间的艺术。在现代性研究中,时间问题是经久不衰的课题,决定着现代审美的前进方向。目前,中国舞蹈创作展现出了鲜明的时代性特征,并且在当下呈现出新气象。这里所说的新气象就是指中国舞蹈创作“语境”的变化。

第一,进入社会发展的新阶段以后,中国舞蹈创作者们一直致力于创新中国舞蹈的语汇。如果以过去的舞蹈创作手法来看今天的舞蹈创作,可以发现在现代舞蹈理念的融入下,舞蹈语言的范畴得到了扩大,原本略显故步自封的传统创作模式也得到了改善。中国舞蹈创作者们在利用传统舞蹈素材的基础上,融合现代理念与技术,进行了具有现代审美和现世意义的创作。

第二,站在舞蹈内容的角度来看,中国舞蹈创作的时间性特征在过去十余年间的作品中得到体现。其间,涌现出了大量具有现实主义色彩,能够真实反映社会变化、时代精神的舞蹈作品。对于社会中发生的事件与矛盾,这些舞蹈作品以现代人的目光,表现社会快速发展背景下精神与物质间的冲突。尤其是在经济飞速增长的背景下,精神文化建设如果没有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人的物化现象,由此引发不少矛盾冲突。因此,不少当代中国舞蹈艺术家给予了重视,并对相关现象加以反映和剖析。例如,在当代著名舞蹈艺术家王玫所创作的舞剧《流行歌曲浮世绘》中,舞者被禁锢在装置中,以动作表现社会上为金钱奔波的人们,象征着现实中为金钱劳碌奔波,逐渐被磨平棱角,丧失个性与纯真,最后沦为平庸的普通人的过程。

(二)主体自觉的现代性特征

舞蹈创作的现代性的基础是主体性,其主体性具有唯一且不可被复制的特点。古典舞蹈艺术的一大特征是统一,现代舞蹈创作的一大追求却是个性、纷乱。中国舞蹈创作的现代性主张个体自由,在舞蹈中解放个体,认为个体的美应是自由的、不受崇拜的、千奇百怪的。当代中国舞蹈的创作就有这样的倾向,其中包含人之自觉与更深一层的舞蹈主体艺术之自觉。

第一,舞蹈艺术家的主体自觉。当下,随着舞蹈艺术教育的推广,加入舞蹈创作队伍的人数增多,舞蹈创作领域呈现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热闹场面。与过去相比,如今部分舞蹈艺术家已经开始了对自我意识的探索,甚至已经创作和完善了具有自己语言风格与理念的舞蹈作品,自成一家。例如,中国现代舞蹈创作“学院派”的代表人物王玫,她将目光投向了在都市里打拼的小人物,以常态化的舞蹈语汇描述了他们在大都市里感受到的酸甜苦辣,并不刻意追求先锋。再如,著名舞蹈家杨丽萍以一支灵动优雅的《雀之灵》,再现了历史上孔雀舞的风姿,她接连创作了《云南映象》《云南的响声》《藏迷》等作品,一步步确立了自己的舞蹈风格。她的舞蹈个性是非社会状态的、不理世事的、纯真质朴的。

第二,舞蹈主体意识的自觉性。所谓的舞蹈主体意识乍一看是在說舞者的意识,实际上是指舞者身体的动作。舞蹈主体意识的自觉尤其以“身体剧场”为典型。“身体剧场”,意为舞者运用自己的身体进行创作,通过身体的舞动表现对某种事物、现象的思考。舞蹈主体意识更加看重舞蹈的本源——动作,重视肢体动作是舞蹈的独特内涵与创作理念。例如,舞蹈家陶冶的经典作品“数位”系列作品,舞蹈的编排求真求简,将身体运动路径呈现在舞台上,淋漓尽致地展示出舞蹈的“纯粹”。整支舞蹈基于空间概念,利用音乐与灯光的效果,对守旧的现代舞蹈进行挑战,以想象力刺激观众的感官。

(三)兼容并包的现代性特征

如果必须用一个词概括现代性的美,那么最贴切的就是“兼容”二字。不管是东方的还是西方的,不管是传统的还是先锋的,现代性审美都以兼容并包的态度容纳着舞蹈创作的各种要素。进入新时期以后,中国舞蹈创作中时间、空间、地域等的界限被突破,多个舞蹈种类在同一舞台上进行碰撞,相互借鉴、相互融合,使舞蹈的现代性呈现出跨越式的审美特征。

首先,从纵向的时间角度看当代中国舞蹈的创作,可以发现其跨越时空的特性。当代中国舞蹈在发展的早期曾致力于完全解构传统审美,而发展至今,舞蹈创作已经在追求传统与现代融合的美了。当代舞蹈创作在超越中联系起了彼此之间有矛盾的各项元素,在“解构”的交叉与置换中获得了新的美感[2]。

其次,从横向的空间角度来看,中国当代舞蹈创作超越了舞蹈范畴,实现了跨界合作,追求复合的审美。中国舞蹈创作对多种艺术元素进行借鉴与拼贴,并融入绘画、戏剧、声乐等艺术手段,获得了独特的艺术效果。

(四)感性回归的现代性特征

现代的审美越来越偏于感性,而反对理性的过度化,批判现代社会中生命的机械化。其用自己感性的特质,彰显着现代人的价值观念和共同目的。当下的中国舞蹈创作,也常出现对逻辑性、经验教训的反叛。这些作品追求的是对本源与自然的回归。舞蹈作品流露出朴素而生动的原始美感,显得十分纯真、感性。具体来讲,在中国舞蹈创作中,感性回归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身体回归感性。感性的身体在现代舞蹈创作中指的是文明教导感不足的原始身体形态。在中国古典审美中,这种身体形态是不雅致的,不被允許编入舞蹈中。现代审美却正好与之相反。观众能够在很多现代中国舞中看到人类对于原始本性的回归和对自然野性的追求。那些被视为野蛮粗俗的如蹦、蹲、躺、瑟缩等生命的动作形态,正是当前中国舞蹈艺术家们的追求。

其次,创作回归感性。创作有理性的也有感性的,理性的创作处处体现着思索与节制,而感性的创作则全然凭借着环境与心情的变化进行,更偏向潜意识层面。当前,中国舞蹈创作者们不断探索着凭直觉进行创作的方式,即兴创作便属于这种创作方式。例如,当代舞蹈艺术家侯莹创作的《涂图》中,舞蹈的动作是在其无意识的、放空的状态下做出的,她尽可能放松身体,并避开那些程式化的舞蹈动作,以此诠释不同色彩间肢体的碰撞。

三、关于中国舞蹈创作现代性的思考

(一)中国舞蹈创作的“他者化”问题

当代中国舞蹈创作在一段时间内受到苏联艺术的影响,而后,欧美国家现代性审美产生的影响越发具有存在感。中国舞蹈创作在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中,因种种原因而错失发展机会,遭到了“他者化”。现代性在中国当代舞蹈创作的语境中,主要是指由于中心地位的丧失而处于被动状态,将西方现代性审美作为参照,建设舞蹈艺术的工程[3]。

这一工程意味着西方舞蹈艺术“他者”的规范有意无意地成了中国舞蹈艺术的规范,成了中国舞蹈定义自身的参照。换言之,“他性”在无形之中渗透了“我性”。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中国传统舞蹈艺术的消融,“他者化”成为中国当前舞蹈的现代性特色。

中国当代舞蹈创作面临着“他者化”的一系列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找寻文化中的“根性”显得尤为重要。也就是说,当前中国舞蹈创作要彰显“根性”意识的自持。现代气息在中国舞蹈创作中越来越浓郁,但古典风范却面临着逐渐消亡的危机,如何在现代性审美中延续传统舞蹈的精髓,值得当代中国舞蹈艺术家深思。部分舞蹈艺术家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例如,沈伟创作的舞蹈作品《声希》中,就暗含着对宇宙、自然、灵魂的追问,传达出超然物外的精神,其简约的、素雅的风格与中国传统道家文化相合;王梅创作的舞蹈作品《国色天香》的灵感源自中国传统舞蹈的袖、剑、扇、绢四种形式,并将其与现代舞蹈的运动方式相融合,打破了传统与现代的界限,为传统舞蹈形式注入了新的活力;高艳津子的作品《二十四节气·花间十二声》,直接借鉴了中国传统节气文化,用舞蹈动作表现了其对宇宙规律的理解,使现代舞蹈闪耀着传统民间智慧的光芒。

面对“他者化”的难题,中国舞蹈创作应该在作品的内容和舞蹈的语汇上对本民族的文化经验进行利用。现代性还包括对个性的追求,倘若中国未来的舞蹈创作不能坚持自身的方向,只是借鉴西方的舞蹈理念和技法,就很有可能丢失舞蹈的现代性。中国舞蹈艺术要想在世界舞蹈之林长久屹立下去,就要在创作中彰显传统民族文化的精髓。

(二)中国舞蹈创作的多元文化认同问题

当前,中国舞蹈创作还面临着多元文化下的认同问题。在这个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各种价值观念碰撞在一起,带来了对彼此的认同问题。在中国舞蹈创作中,现代性也意味着认同危机,即价值认同的冲突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舞蹈理论研究与创作实践,需要对“他者”保持高度关注和足够的尊重。

前文已经提及,当代的中国舞蹈既享受着传统文化的滋养,又被西方极具现代性的文化冲击着。中国舞蹈要想获得长足的发展,一方面要坚守自身传统文化的“根”,另一方面要在这个文化多元化的历史语境中冲出国门,得到其他文化的认可。当代中国舞蹈创作不能“全盘西化”,也不能“全盘否定”。

我国舞蹈家王玫的创作实践,就很好地回答了上述问题。2009年,以“舞动无界”为口号,我国的北京舞蹈学院舞蹈学系与英国密德萨斯大学创作研究中心联合研究了一种新的创作与理论相结合的模式。其中,王玫的作品《天凉好个秋》引起了联合研究中心学者的重视。这一舞蹈作品饱含着王玫对现代性审美的理解。舞蹈的语言、表情、肢体甚至结构都被消解了,突破了传统。恰恰是这种对传统的解构,契合联合研究项目的主旨,去除了过分明显的民族符号标签,但其确实是中国当代的舞蹈创作。这种处处体现着现代性审美的舞蹈,没有多少西方文化的符号,但是却能被西方学者识别、欣赏。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当代中国舞蹈创作的现代性,不仅要连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还应该连接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

总的来说,中国社会正面临着快速发展和变革的现实,艺术文化的丰富多变使大众有些难以消化。传统与现代的矛盾也在舞蹈创作中上演着。处于这个时代的舞蹈研究者、创作者们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一方面要正确对待西方舞蹈理论和创作产生的冲击,紧守民族文化的“根”;另一方面,要接受现代性的洗礼,总结自身,不断创新。中国当代的舞蹈创作应该基于传统艺术文化与现代主义艺术的相互碰撞、相互完善进行。

参考文献:

[1]朱敏.浅谈中国当代舞蹈创作的“现代性”[J].艺术评论,2013(1):14-19.

[2]郭正.当代中国舞蹈创作的“现代性”思辨:以2000—2015年中国舞蹈创作为例[D].西安:西安音乐学院,2017.

[3]仝妍.关于我国当代舞蹈发展的“现代性”思考[J].艺术百家,2014(2):105-108.

作者简介:

田雪,大连艺术学院舞蹈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舞蹈教学、舞蹈编创。

猜你喜欢

舞蹈创作现代性
建筑设计中的现代性观念
复杂现代性与中国发展之道
浅空间的现代性
由现代性与未来性再思考博物馆的定义
朝鲜民族传统舞蹈类型划分下的创作分析研究
大众舞蹈与舞蹈创作的融合研究
音乐表现手段对舞蹈作品创作的作用
浅议舞蹈中的想象力
浅谈梦窗词之现代性
科学发展观的现代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