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对“信息噪音”挑战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举措

2023-06-14刘非

高教学刊 2023年15期
关键词:应对举措信息时代价值观

刘非

摘  要:互联网技术在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现代化的同时,也产生大量附加在互联网传达信息上偏离期望值且干扰信息正常传播、减弱信息传递效果的“信息噪音”。这种“信息噪音”挑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话语权,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影响力,消解高校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价值观。全国高校必须警惕和防范“信息噪音”的干扰,通过夯实马克思主义在互联网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推进网络精品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加强互联网立法,培养和提升教师信息素养及建设信息数据管理中心等举措,将“信息噪音”排除、隔离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场域之外,不断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针对性、目的性、有效性。

关键词:信息时代;信息噪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价值观;应对举措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15-0189-05

Abstract: Interne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an promote the moderniz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education, at the same time, it also produces a large number of additional on the Internet to communicate information deviating from the expected value and interfere with the normal transmission of information, weakens the effect of information transfer "noise". This "information noise" challenges the discourse power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eakens the influen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education, and undermines the mainstream ideological values of college students. The nation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ust guard against the interference of "information noise" by consolidating the dominant position of Marxism in the field of Internet ideology,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qualit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on the Internet, strengthening Internet legislation, cultivating and upgrading teachers' information literacy and building information data management center. The "information noise" should be excluded and isolated from the teaching field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so as to continuously improve the pertinacity, purpose and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words: the information age; information noise; universit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education; values; countermeasures

2021年7月12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中强调,要“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1]。需要指出的是,信息技术化在促进教育现代化、革新教育理念的同时,“信息噪音”也应运而生。这种“信息噪音”不是无的放矢,而是剑指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时空、话语权及影响力等,使得弘扬和传播主旋律声音的高校思政课教育受到“信息噪音”的侵蚀。如何有效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剔除“信息噪音”侵扰,夯实马克思主义在网络空间的主导地位及话语权,是信息化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核心内容。

一  “信息噪音”的内涵及特征

“信息噪音”滥觞于自然科学领域,在通信科学领域,“噪音”被认为是信息的丢失[2]、信息的夹杂[3]、信息的失真[2];在互联网技术领域,“信息噪音”被认为是一种低端劣质的数据资源[4];在社会科学领域,噪音被认为是在信息传达的过程中,“所有非信息源本意传达却附加在传达信息上的一切东西”[5]。在新时代语境下,“信息噪音”逐渐被人文社会科学借鉴并使用,而相关学者也围绕信息技术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影响,从增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路径、优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内容等方面着手研究。置于“信息噪音”环境下,有学者提出信息化时代高校思政课教育正面临着网络流行语[6]、历史虚无主义及新自由主义思潮冲击[7]等现实问题。

基于相关文献资料的梳理与总结,本文将“信息噪音”归纳为所有通过互联网媒介传播的违背社会主流意识且扰乱信息正常传播的冗杂信息,其特征如下。

第一,“信息噪音”载体的多样性。随着信息技术的更新迭代,“流量消费”无形中为“信息噪音”的传播提供了诸多渠道和平台,尤其是引领时尚、追求个性且思想单纯的高校学生更是“信息噪音”的消费主体。除了通过报纸、杂志、广播及电视等传统媒体获取信息外,QQ、微信、微博、播客、快手和抖音等新型传播媒体已经成为当前青少年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8]。互联网媒体是集图、文、声、像和动画等为一体的综合性传播媒介,具有传播范围广、信息量大、开放性和交互性强等特点,这些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传统媒介的优势,促成了互联网传播载体多元化发展态势。

第二,“信息噪音”传播的隐匿性。社会信息化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拓宽了教学场域,学生可以借助互联网教学平台自主地进行相关知识的汲取、传输以及师生的互动,这不仅满足了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同时也可以缓解教师的教学压力。但互联网的自主性、开放性、隐匿性等特点,使得国内外一些不法分子有机可乘,无形中为捏造事实、散布虚假信息等非思政课教学内容的传播提供了契机。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当前一些高校特别是高职类院校校内宽带及WiFi尚未全部覆盖,使得个别学生自主选择不同的网络资源,而且更为重要的是高校网络信息管理部门不能实时掌握学生上网实际情况、及时屏蔽或删除错误言论。事实上,这些因素都是“信息噪音”传播隐匿性的沃土,同时也是消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把关人”效应的过程。

第三,“信息噪音”内容的冗杂性。互联网是一个信息量大且更新速度快的数据库,在这个数据库中无效信息(“信息噪音”)占比非常高,比如计算机系统中的结构化数据编程中出现的数据输入错误和非结构化数据造假均是“信息噪音”生成的主要渠道。又如利用大学生处于青春期这个节点,有针对性地传播与爱情有关的色情淫秽音频影视作品等无效信息,这都可以纳入“信息噪音”表现的范畴。如何有效监管互联网信息数据库,如何甄别无效信息中的属性和类别,如何防患于未然等,这些都是社会信息化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工作的重难点。

第四,“信息噪音”受众的自主多元化。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12月,全国网民高达10.32亿,其中,10~19岁和20~29岁网民占比分别为13.3%和17.3%[9],两者相加约占全国网民总规模的三分之一。进言之,出生于千禧年或于千禧年读大学的学生是自主自愿自发地浏览互联网信息,潜移默化地接纳网络信息,因此,在缺乏正确辨识力的情况下,极易受到互联网中“信息噪音”的影响。

二  “信息噪音”带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挑战

与传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相比,信息化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更加立体和饱满,但其传播媒介的可控性却无法与传统教学相比拟。基于互联网自身特征、传播载体的复杂多变性及互联网信息零门槛等原因,使得网民们的声音日渐活跃,纷至沓来的“信息噪音”也愈多,这些噪音消解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影响力,在很大程度上消解着高校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一)  “沉默螺旋”的打破——挑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话语权

1974年,德国社会学家伊丽莎白·诺尔-诺依曼[10]在《传播学刊》上发表了一篇题为《沉默的螺旋》的学术论文。该文明确指出,“沉默的螺旋”就是“为了防止因孤立而受到社会惩罚,个人在表明自己的观点之际首先要对周围的意见环境进行观察,当发现自己属于“多数”或“优势”意见时,他们便倾向于积极大胆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当发觉自己属于“少数”或“劣势”意见时,一般人就会屈从环境压力而转向“沉默”或“附和”。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互联网的隐匿性与便捷性确实为公众提供了全新的话语表达平台与交流方式,使得每个人在遵守相关法律的前提下都可以自主地进行话语表达。

需要指出的是,在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中,思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拥有话语权威,而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显然,这是一种典型的自上而下的灌输式教育方式。这种授课方式不论在教学内容、答疑解惑还是表达方式等方面都依赖于教师自身的知识储备。但互联网的隐匿性和冗杂性却剑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权威性和单向性,在此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日渐提升及其知识获取的渠道更加丰富多样化。这使得“信息噪音”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传播场域、表达方式、传播内容等话语构成了严重挑战。就传播场域而言,除了课堂这个主渠道外,互联网在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诸如腾讯会议、微信、钉钉等线上教学平台的同时,也为“信息噪音”埋下同这些线上教学平台抢占时间和空间的隐患,此外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线上教学的有效管理构成了挑战。就表达方式而言,与网络流行语相比,抽象严谨的思政话语表达略显晦涩难懂,且表达主体也逐步由灌输式的教师主导转为以师生“双主体”互动式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与此同时,受教育者对教师授课的语言表达也提出新的更高要求,这使得高校思政教师必须与时俱进,用受教育者喜欢的语言风格和授课方式铸牢思政课的话语表达权、增强思政课的话语亲和力。需要指出的是,在话语场域与表达方式叠加效应的催生下,高校思政课教育的话语内容也受到挑战,除教材中的内容、国内外时事政治热点问题等外,个人私事也被纳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范畴,这其中充斥着大量的非主流话语,质疑、污蔑、反对的声音滋扰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主流声音,导致学生处于“信息噪音”的生态之中。

(二)  “信息茧房”的加固——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影响力

通过观察研究发现,高校学生在即时通信社交软件中所关注的信息资源呈现出高度的同构化倾向。以最受学生青睐的即时通信社交软件微信来说,他们时刻点赞“朋友圈”、翻阅微信中的“看一看”,这看似拥有海量的信息,但推送的基本上是日常所關注的及按照智能计算所推荐的那部分信息,这还不包括其他的软件所推送的资源。换言之,高校学生“更沉溺于自己喜好的东西”,而美国学者凯斯·桑斯坦把这种现象描述为“信息茧房”,即“人们只选择想要的或能使自己愉悦的信息”[11],这使他们沉浸在“信息茧房”之中并被持久锁定,逐渐开始排斥其他信息资源。

此外,与高度自由化、去中心化的信息化时代教学模式相比较而言,传统教师主导下的授课模式受到很大冲击,不论是在教学素材的收集还是在技术运用等方面教师与学生都处于同一起跑线,辅之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表达略显抽象和深奥,这使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被选择性和吸引力有所下降。需要指出的是,相比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各即时通信社交软件中所推送的信息内容更加丰富多彩,这些信息内容通常以短小精悍、视觉刺激见长,更能适应时下快节奏的生活,这不可避免地促使高校学生不自觉地忽视或规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声音,而富有感染力和穿透力的时代最强音被他们消解在自己的“信息茧房”中。

但在信息化时代,互联网媒介推送的文字、音频、视频和动画等信息多呈现出杂乱、零碎等特点,使得这些传播媒介更注重在形式上博取受众的眼球,而很难在内容上传达出全面系统且有效的信息,并且会附带一些虚假无效信息。这些良莠不齐的信息很可能成为学生话语表达激进和行为出格的重要原因[12]。如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课程思政教师不能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不能及时对学生的错误思想倾向进行纠偏,那么高校学生必然会在这种“信息噪音”环境下滋生错误思想,诱发不良心理行为。

(三)  极端化言论的形成——消解高校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可度

大学是大学生“三观”确立但尚未完全成形阶段,学生极易被错误信息和低俗信息所诱导而制造、散布网络谣言和不实信息[12]。如何引导学生规避这些行为是高校思政课教育亟需解决的问题,如果放任这种行为,那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的效果则会受到严重影响。借助互联网传播的“信息噪音”在侵蚀高校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同时,也给不法分子提供了向高校学生兜售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抢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时空的机会,以实现淡化高校学生理论自信,进而消解高校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

由于信息技術的发达,西方国家利用网络技术将其意识形态输入我国,试图混淆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识,颠覆大学生对已有理论的认识,这严重威胁着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例如,有些人借助学术托词在高校学生中散步否定党的言论,企图模糊党在高校学生中的形象,质疑和否定党的执政地位,又如新自由主义借助网络宣传西方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等价值观,鼓吹“普世价值”“私有化”等观念[13]。在这些鱼目混杂的信息中,高校学生根本无法甄别主流意识形态和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差别,以致马克思主义话语在传播过程中受阻。

三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应对“信息噪音”的策略

毋庸置疑,互联网平台正日渐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新载体、新渠道,在引领时代核心价值、传播主流社会意识形态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鉴于信息化时代衍生出纷繁复杂的“信息噪音”,全国各高等院校必须采取全新的举措来加强校园网络空间治理、净化校园网络生态环境,以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一)  弘扬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占领网络意识形态主阵地

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是历史的选择,更是人民的选择。在新时代背景下,以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一轮信息化技术正加速发展,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也加快了争夺互联网平台传播的步伐。因此,唯有继续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根据时代条件变化的需要将其作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思想和凝聚师生力量的精神武器,这样,广大受教育者才不会被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所侵蚀和干扰。首先要充分发挥学校党史党建功能,增强高校学生党员的党性修养,引导学生站稳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阵地;其次要与时俱进发挥好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引领作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滋养学生,做到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再次要充分借助互联网平台优势,及时在QQ、微信、微博等载体上推送符合主流意识形态的时事政治、主旋律音视频及时代先锋人物报道等,弱化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各大传播载体上的受众面。最后,还要竭力打破高校学生“固化的信息圈”,通过高校学生对微信“视频号”“直播”及“看一看”的关注度,扩大马克思主义在互联网意识形态领域的影响力和受众面。

(二)  推进精品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

为何“信息噪音”如此受广大高校学生的青睐并持久地活跃在他们的信息圈内,而作为传播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却日渐受限,其深层次原因在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自身的吸引力和向心力还需强化和提升。因此,一方面要在守正创新中全力推进精品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不断丰富课程内容、拓宽教学形式,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向心力。另一方面要与时俱进地开辟思政课实践教学课堂,充分挖掘区域内红色资源并用其丰富思政课实践教学素材和延伸其教学空间,使区域内红色资源实践教学成为学生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主渠道。此外,还需学习和借鉴“学习强国”APP的优势,亲力打造功能强大且无冗杂信息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属教育平台,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进驻高校学生的“信息茧房”并持久发挥引领作用。

(三)  加强互联网立法,规范网民网络空间行为

互联网是公共空间,QQ、微信、微博和抖音等自媒体同样是公共媒介,但凡在公共场域公开发声,就必须受到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管控。习近平明确指出:“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14],要“形成良好网上舆论氛围,不是说只能有一个声音、一个调子,而是说不能搬弄是非、颠倒黑白、造谣生事、违法犯罪,不能超越了宪法法律界限”[14]。由此可见,互联网空间也不是法外之地。一方面要加强互联网立法,健全网络空间监管相关法律法规,并“通过国家强制力从根本上保障网民能够遵守相关法律,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有关网络信息安全及法律责任认定方面的规定”[15]。对于少数违反国家网络安全的重点人群及“信息噪音”主要制造分子必须予以法律制裁。另一方面,针对非理性化的高校学生网民等群体,应坚持以教育和引导为主,通过互联网法律法规的普及,使学生明白哪些行为可为、哪些行为不可为;引导高校学生养成自觉学习网络信息安全知识的习惯和不能在互联网空间肆意造谣、中伤别人的素养,做新时代网络安全文明人。

(四)  培养和提升教师信息素养,建设专业化教师队伍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要“配齐建强思政课专职教师队伍,建设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思政课教师队伍”[16]。在社会信息化背景下,信息专业化人员不懂思想政治教育,思政教育工作者又在信息分析和处理等方面存在短板,而这种现象正是多数高校不能及时发现和处理“信息噪音”的关键所在。换言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工作者信息化思维和操作能力的强弱直接决定着他们能否从容应对信息化背景下出现的的各种变革和“信息噪音”的干扰,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培养一批能够综合运用信息化媒介的高素质思想政治理论课人才队伍,使其具有信息敏感性、信息及时掌控力和信息安全意识等,实现第一时间引导和处理。此外,介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配备不平衡、储备有待提升的现实境遇,我们完全可以在现有师资资源的基础上吸收诸如计算机、情报学等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加盟,合力打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信息化人才合作团队,以高质量实现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团队的专业化、信息化。

(五)  建设信息数据管理中心,加强校园网络安全管理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信息安全逐渐成为总体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避免一些不法分子利用互联网的隐匿性、虚拟性、开放性等特征对高校进行渗透,高校应建立信息数据管理中心,提升校园网监管力度,及时发现和屏蔽“信息噪音”,全力排查和跟踪非法IP。自2009年清华大学建立国内首个信息数据管理中心后,全国各高校的信息数据管理中心应运而生,在为科研教学活动保驾护航的同时,也深化了高校信息化管理水平。但进一步指出的是,当前已有的信息数据管理中心在机房防护能力、信息数据处理、网络服务等方面存在不足,特别是某些高职高专院校还存在软硬件资源缺乏等情况。因此,应大力提升学校机房的管控力度,确保高校互联网空间安全及网络数据传递的完整性、安全性、可靠性,使模拟故障演习成为常态。在社会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全国各高校除获得国家必要人才、资金、技术的支持外,还应转变思路,积极寻求与国内高端网络信息公司共同搭建信息数据管理平台。同时,为提升网络信息过滤的有效性与针对性,全国各高校应完善校园免费WiFi使用渠道并实施网络使用实名认证。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1-07-13.

[2] LEV M.The Language of New Media[M].Cambridge,MA:MIT Press,2001:55.

[3] JUN L,TING Z H,XIAO G L,et al.Restoration of blurred color images with impulse noise[J]. Computers & Mathematics with Applications,2015(70):1255-1266.

[4] TANG N,CHEN L,et al. Proc of the Web Technologies and Applications[M].Cham:Springer Int'l Publishing,2014:13-14.

[5] [美]沃纳·赛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M].郭镇之,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51.

[6] 张瑜.网络意识形态的内在逻辑与正确导向[J].马克思主义研究,2021(4):121-129.

[7] 杨谦,张婷婷.新自由主义思潮的网络政治隐喻[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20(1):144-153.

[8] 刘子琦.传统媒体与新型媒体深度融合的路径选择——基于媒体融合政策的文本分析[J].大众标准化,2021(8):219-222.

[9]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s://www.cnnic.cn/NMediaFile/old_attach/P020220721404263787858.pdf.

[10] [德]伊丽莎白·诺尔-诺依曼.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M].董璐,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11] 王刚.“个人日报”模式下的“信息茧房”效应反思[J].青年记者,2017(29):18-19.

[12] 吴艳冬.自媒体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教育的影响与对策[J].新闻传播,2014(10):190-191.

[13] 王浩.網络社会思潮:特点·影响·防范[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20(2):98-102.

[14]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36-337.

[15] 李辉源.网络意识形态新情况及其基层政府的治理路径探析[J].南宁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60-64.

[16] 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01).

猜你喜欢

应对举措信息时代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面对信息时代 成长的孩子们
信息时代的智慧教育
统计工作如何应对信息时代的挑战
信息时代
浅谈建筑施工企业内部财务风险控制及应对措施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