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第四届“祖国颂”征文上榜小说选

2023-06-14

台港文学选刊 2023年3期
关键词:王刚红糖产妇

推开那扇窗

杨 力(中国四川)

小区保安王刚受一对中年夫妇之托,请他每天关注一下他们家的窗户。窗户里住着他们上了岁数的老爷子,夫妇二人怕独居的老人出问题,就请王刚每天留意一下,窗户推开表示平安,反之则马上联系他们。

王刚点点头,算是应承下来,每天看看窗户,也无需过多费神。可一个月刚过,那对夫妇却发来2000元微信红包,说是照看他们父亲的酬劳,而且今后每个月都会支付。

王刚想拒收,可对方更执着:“如果你不收下,我们担心你对我们父亲的关心会打折扣。我们是真心感谢你,在一定程度上替我们照顾了父亲,而且这点心意,还不如请一个保姆费用的一半,请一定不要推辞。”

王刚想了想,暂时也找不到回绝的办法,就给这对中年夫妇回了一个笑脸。

时间一天天过去。这一天,王刚突然发现,那扇定时推开的窗户失约了,他不及细想,马上微信通知中年夫妇,不巧这二人正在外地出差,赶回来是不可能的,他们立马告诉了王刚智能锁的密码,请他马上进去帮忙查看。

王刚按照中年夫妇提供的密码打开了门。让人意外的是,老人身体如常,正在阳台上费力地揉一大團泥巴。已是冬天,窗外寒风凛冽,老人双手冻得通红,却很专注揉着泥巴,他甚至对王刚的突然出现也不惊讶。

王刚连忙解释:“老人家,您今天没有开窗,您儿子儿媳很担心,特意让我来看看。”

老人叹口气说:“担心什么呢,我没开窗,怕我出事?他们就是想,让我每天记住开窗,来证明自己还活着。”

王刚说:“儿女们都是好意,老人健康,是儿女之福。不过您这屋子确实冷清了,而且这么冷的天,您还揉泥巴,揉来干什么呢?”

老人说:“人活着,得找活着的事干。我心里,总想着从前,想着我们班牺牲的战友,我想做点事纪念他们。我小时候喜欢捏泥人,现在就想把牺牲的战友一一捏成像,让他们重新活在我的面前。”

老人把王刚带到书房,在一个书柜里,摆放着七尊泥巴捏成的军人塑像,有挺立站岗的,有持枪射击的,有往前冲锋的,还有投掷手榴弹的……总之七尊塑像形态各异,都表现出了大无畏的军人风姿。

老人指着“他们”说:“他们都是我在朝鲜战场上牺牲的战友。我们一个班,十个人,一场阻击战下来,牺牲了八个,还包括我的班长。几十年过去了,他们一直活在我心里,我已经塑了七个牺牲战友的泥像,还差一个正在做的,就是我们班长,我还没想好如何去展现他!”

王刚听到这儿,连忙退后两步,对老人行了一个标准的军礼。王刚说:“老人家,我也当过兵,但您是老兵,请允许我在这儿,向您和您的战友,敬礼!另外,我还想请您每天按时开窗,您保持健康,我们才放心!”

从这之后,老人每天定时开窗,王刚每天察看开窗,彼此间成了一种默契。可过了一阵,问题又来了,老人开着的窗户有两天只开不关,这又让王刚作难了。大冬天的,晚上不关窗,也不正常啊。

王刚又来到老人家门前,敲门没人应,就用上次记下的密码打开了门。进门一看,老人躺在床上,因为感冒发烧,已经一天一夜没有吃喝了。王刚急切问道:“您生病了,为什么还一直推开窗户呢?”

老人虚弱地说:“又不是什么大病,推开窗,就是不想让你们担心呢!”

王刚见老人精神不振,立马呼来了“120”,把老人接到医院,一查,已经是肺炎。不过因为送得及时,治疗几天,老人已无大碍。老人的儿子儿媳几天后也赶到医院,精神好转的父亲却告诉他们,此刻他真想见一个人,就是保安王刚。

老人说:“其实我要感谢王刚,上次他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给了我启发。我刚进部队时,班长第一次带我,也是对我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他要我一生都要有军人的骨气,不管战场上还是战场下,都要做一个真正的军人。王刚那次敬礼,让我想到了班长,我要为他塑造一尊军人敬标准军礼的塑像!”

几天后,老人出院,刚回到家,只见家里温暖如春,新安装的暖气片让整个屋子一扫寒冬,像春天一样温暖起来。老人扭头问儿子:“住了两周医院,你们啥时候把暖气片安上了?”

儿子也奇怪:“听工人说,不是您让安装的吗?”

说到这儿,儿子悟出点什么,急忙打开微信询问。果然王刚回道:“你们每个月打给我2000元,退还你们又不行,我就寻思着要用这笔钱为老人做点什么。他和小区的许多老人一样,为社会奉献了一辈子,作为后辈,我们理应也要让他们享受越来越美好的晚年生活!”

老人一听,抓过儿子的手机说:“好好好,等我把班长的塑像做好,我要把你请来,让我们老少军人一起,为创造今天幸福生活而流血牺牲的军人敬上一个标准的军礼!”

王刚一个劲应承:“也希望您记住推开那扇窗,让我们一起见证美好幸福的每一天!”

黄坊蜜桃

刘国芳(中国江西)

开车从抚州去金溪,要经过黄坊村,这是水果之乡。

每次,都看到路边有人卖水果。

正是蜜桃上市的季节,见车开过,有人喊:“卖桃,黄坊蜜桃。”

便停车,过去问一声:“几多钱一斤?”

“六块。”好几个声音一起回答。

有些不信,问他们:“抚州街上的桃子都是十块钱三斤,你们这里的桃怎么要六块钱一斤?”

“我们黄坊的桃好吃。”有人回。

一个女人,是个看起来很好看的女人,她递一个桃过来,跟我说:“你尝一个就知道。”

我咬一口,果然好吃。

于是买了几斤。

这桃拿回家,家人都说好吃,尤其是我外孙,正读初三,功课紧作业多,辛苦得很,平时他吃什么都没有味,但吃了桃子后,却说桃好吃,还问:“外公,这桃子哪买的?”

“金溪黄坊。”我回答。

“下次再去买些。”外孙说。

我点头。

隔天就去了,找到那个好看的女人,跟她说:“你这桃确实好吃。”

女人说:“当然,吃过的都说好吃。”

这次,我买了十斤。

几天后再去,没在树下看见那个好看的女人,另一棵树下有个老人,我问他:“那个卖桃的女人呢?”

“找她做什么?”老人问。

“买桃呀。”我说。

“我也有呀。”老人说。

“她的桃特别好吃。”我跟老人说。

“一样的,都是同样的品种。”老人说。

说着,老人递一个桃给我尝,咬一口,的确,同样好吃。

这天,我在树下站了一会,我看见路两边的树下都是人,男女老少都有,见这么多人,我问老人说:“这些都是你们村的人吗?”

“是呀。”老人回答我。

我说:“你们村的人倒蛮多,不像有些村,村里没什么人。”

“村里没人,是因为他们都出去打工了,我们村的人不出去,在家里栽东西。”老人说。

我后来才知道,黄坊不仅桃好吃,瓜也好吃,这瓜,叫蜜瓜。还有梨、桔子、柚子都好吃。瓜叫蜜瓜,梨叫蜜梨,桔子叫蜜桔,柚子叫蜜柚。这些水果,真的配得上这个蜜字,吃在嘴里,蜜一样甜。于是这一年当中,我无数次往黄坊跑。一次,我还去了村里,但村里静静的,没什么人。许久,看到一个老人,便过去问他:“你们村没人出去打工呀,村里怎么也没有人?”

老人说:“不是在马路上卖东西,就是在地里。”

我往村外走,去地里,才出村,就看见一个花花绿绿的世界。那一块地,绿毯一样,是瓜地,绿毯里星星点点的花,是蜜瓜开的花。远一点,是一片桃树,也是一片绿,这片绿和蓝天接壤,仿佛,那桃林也是一片蓝天。桃子熟了,红红的挂在树上,仿佛,这是蓝天上的云彩。

我走进这片云彩里。

村里人都在这片云彩里,包括那个好看的女人,也在,我走近她,跟她说:“满地都是瓜果,看着都喜欢。”

女人说:“吃呀。”

另一个女人说:“我们黄坊桃好吃,瓜好吃,梨也好吃。”

我说:“吃过,确实好吃。”

说着时,忽然想打听一下他们的收入,于是问那个好看的女人:“你们黄坊栽瓜果出名,收入一定不低吧?”

“一年六七万吧。”女人回答我。

“你呢?”我问一个老人。

“差不多。”老人看着我。

“能赚这么多钱,难怪你们村没人出去打工。”我说。

“倒是有人来我们村打工。”一个人笑着说。

那个好看的女人,也笑,还摘一个桃递给我。

我咬一口,真甜,甜得沁入心扉。

红糖大娘

凌鼎年(中国江苏)

红糖大娘当然是有大名的,她叫医妹,只是街坊邻居都叫她红糖大娘,本名反倒没有人叫了,久而久之,大家都叫习惯了,真名也就无所谓了,无人提了。

医妹出生中医世家,她父亲是雷州半岛著名老中医,开设“谭氏医馆”,擅长妇科,什么阴阳五行学说、脏腑经络学说、气血津液学说、病因病机、四诊八纲、辨证施治等能说出一套一套的。他主治月经不调、崩漏、带下、乳疾、症瘕、不孕等多种妇科疾病,在当地颇有口碑。可惜,一次夏夜出诊,抢救了一个产后大出血的妇人,回来时突遭暴雨,引起泥石流,躲避不及,送了性命。

医妹的大姐出嫁后,家里就她一个女孩,与她妈相依为命。

谭医生死后,还是不断有病人上门来求医。医妹从小跟在父亲身后,看得多了,听得多了,对医疗知识也多少有些知晓。她也看过翻过《黄帝内经》《金匮要略》《千金要方·妇人方》《胎产书》《经效产宝》等书,似懂非懂,一知半解。医生是治病救人的,但庸医也会杀人。医妹自知充其量算三脚猫功夫,哪敢接诊,所谓“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

但有次,医妹与母亲去乡下走亲戚,半道上被几个人拦住了,为首的一个朴实的男人说:“你不是谭医生的千金吗?救人救人!”

原来有个头胎少妇难产,大出血,命在旦夕,稳婆也束手无策,而医生又远在天边,那一家子跪在地上说:“死马当活马医吧,出了人命绝不怪你!”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此时此刻,性命交关,医妹似乎没有理由推托,猶豫再三,还是去了。她连忙帮助产妇腹部按摩,巧的是,这几天母亲说有点偏头痛,她把针灸的银针带在了身边,就试着给产妇扎了针,竟把出血止住了。

医妹又推荐产妇每天喝红糖水,说红糖能补血、活血、通淤、解毒、生津,润肺气、助五脏、排毒露。还建议产妇红糖煮荷包蛋,以便使鸡蛋和红糖的营养互补;红糖泡桂圆干服用,对改善产妇睡眠有积极作用;红糖泡人参,对产妇免疫力的提高、身体的快速恢复,大有好处。

产妇一家自然言听计从,真有点神奇,原本产妇的脸,惨白惨白的,每天喝红糖水后,那脸色泛红泛红,活泛了过来。

那一家子感恩戴德,说要给医妹供牌位,医妹连说:“使不得使不得。你们要宣传就宣传红糖的功效。”

医妹也就是随口一说,产妇一家当真了,到处宣传红糖的功效,说红糖是产妇的福音,产妇家必备。

口口相传,医妹名声在外后,来找她接生的不是一个两个,医妹无法推托,干脆做起了稳婆。凡是来她处接生的,医妹都推荐吃红糖。

民间有一种说法:吃黑的补黑的,譬如黑芝麻补头发,吃红的补红的,譬如吃赤豆补血,吃绿豆清火等。慢慢,方圆百里几乎家家都备有红糖。特别是家有待产的,或有坐月子的,更是青睐红糖。

但谁知出事了,有个医妹接生的产妇坐月子时,天天喝红糖水,喝着喝着,就喝出事来了,竟一命呜呼见了阎王。

衙役来拘了医妹到公堂问话,医妹坚持说:“红糖是甘蔗制的,纯天然的,对人体有益无害,绝不可能夺人性命。要么这红糖就是假红糖,要么是被污染了,要么产妇之死另有隐情。”医妹据理力争,理直气壮。

县官是个明白人,也知道医妹口碑不错,他也不想背冤判的黑锅,被百姓骂糊涂官。就命手下查看了产妇吃的红糖,呈块状,闻之有药味,泡之有气泡上浮,既无漂浮杂质,也无沉底残渣,断定为正宗红糖。再查生产作坊,完全系纯手工制作,榨汁、开泡、赶水、出糖、打沙、成型,整个流程甚是规范,采用直风枪灶和连锅工艺,再经传统柴火灶旺火熬制6小时,不断搅拌让水分慢慢地蒸发掉,经18道工序熬制而成,看不出有任何纰漏、任何问题。

医妹提出,会不会是产后抑郁症?因为新生儿是兔唇,一语提醒县官。立马命仵作去验尸,经细查,发现是自杀,产妇吃了断肠草。再一追问家人,真相大白,原因是儿子兔唇,老公埋怨,婆婆嫌弃,邻居议论,她不想活了。

总算还了医妹一个清白。医妹从县衙大狱出来时,竟有不少民众自发去接她,还有人放了炮仗。

县官调查了红糖的生产工艺,加深了对红糖的印象,认可了红糖的功效,大加赞赏,一传十,十传百,红糖在当地得到了宣传,得到了推广,并传到了周边的县城,成了当地经济的支柱产业。

那些种甘蔗的农民、制红糖的工人、贩卖红糖的商人,以及那些产妇都感恩医妹,自发集资建了一个小庙,供奉了医妹的塑像。他们知道医妹素来低调,不肯受此香火的,咋办?有人出了个点子:塑医妹像,供奉红糖大娘牌位,这样,医妹也不好反对,大家心安理得。开始,当地人背后叫医妹为红糖大娘,后来都这么叫了,医妹也没有办法了,只好认了。

后来,红糖大娘庙毁了,后来的志书也没有记载,后人就不太清楚历史上曾经有过这样一座小庙。

只是,后人开发出了姜汁红糖、益母红糖、产妇红糖、玫瑰红糖、阿胶红糖等。至今惠及妇女。

猜你喜欢

王刚红糖产妇
Lower bound on the spread of valley splitting in Si/SiGe quantum wells induced by atomic rearrangement at the interface
褪色的红糖水
分娩活跃期产妇应用分娩球助产的效果及对产妇满意度的影响
孕期运动对产妇分娩有好处
孕期运动对产妇分娩有好处
老人多吃红糖可延年益寿
古方红糖没那么神
红糖水真的能补血吗?
针对产妇体质特定食补
名人读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