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装饰艺术介入城市公共艺术研究

2023-06-13吴琨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3年2期
关键词:城市空间装饰艺术公共艺术

摘 要:将公共艺术置于城市艺术设计大框架内,从大环境和系统设计的角度深入分析装饰艺术介入城市公共艺术的途径,探讨装饰艺术介入城市公共艺术的可行性与重要性,并从装饰艺术符号的提取彰显城市文化内涵、装饰艺术介入城市公共艺术构建地域特色和可识别性、装饰艺术介入城市公共艺术体现场所精神三个层面阐述装饰艺术介入城市公共艺术的表现与意义,以将装饰艺术更好地融入城市公共艺术。

关键词:装饰艺术;公共艺术;城市空间

一、装饰艺术介入城市公共艺术的可行性与重要性

(一)可行性——公共艺术与装饰艺术的紧密联系

公共艺术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和艺术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期,它所具备的公共性、社会性是公共艺术的核心要素。最初的公共艺术以城市雕塑和壁画为主要形式出现在城市空间,并在全国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城市雕塑运动。奥地利建筑师卡米洛·西特提出“遵循艺术原则的城市设计”建设思想,使得公共艺术以一种独立的姿态介入城市建设。

“城市美化运动”给城市公共艺术的发展带来了契机。20世纪30年代,美国采取扶助措施,安排失业艺术家从事美化公共建筑的工作,使得大批艺术家加入城市建设工作中来,短时间内便有很多幅公共装饰壁画出现在美国各大城市的公共空间,在美化环境的同时也极大地丰富了城市的文化内涵。与此同时,由何塞·克莱门特·奥罗兹科等大批艺术家发起的“墨西哥壁画运动”也开展起来,并且具有浓厚的地方文化和政治意味,可以看作装饰艺术表达民族文化和政治文化的经典案例,也是在现代社会背景下装饰艺术介入城市公共艺术体现社会性与公共性内涵的大胆尝试。此外,美国著名艺术家罗伯特·史密森于1970年创作了大型地景艺术——《螺旋形的防波堤》,将大量的石块和盐块以巨大的尺度呈螺旋形伸展,盐块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溶解、消逝,使得整件作品具备“过程性艺术”的意味,艺术呈现的过程成为表达的主题而非结果。这件公共艺术作品便是盐湖荒凉场所氛围的具体化,其哲学性的思辨也为场所增添了神秘感和诗意。

通过以上对公共艺术发展的回溯可以发现,公共艺术从一开始就被当成城市环境美化的一个重要组成,处在由奥尔多·利奥波德提出的“环境美学”框架之内,造就了公共艺术与装饰艺术紧密、复杂的内在和外在联系。一方面,雕塑、壁画、装置等装饰艺术形式被推向公共空间,被赋予公共性和社会性的内涵,成为公共艺术的具体表现形式;另一方面,装饰艺术材料、色彩、形式、工艺等方面的特性和创作方法被艺术家广泛应用于城市公共艺术设计,成为城市公共艺术设计的重要资源。

(二)重要性——强化公共性和文化性

公共艺术(Public Art)泛指一切置于自由开放的公共空间的建筑、雕塑、壁画等艺术作品,以区别置于各种封闭空间(可以对社会公众开放,也可以不开放)内的艺术品,但是其具体定义并没有统一的标准。无论如何定义公共艺术,公共性作为其最核心要素都具有普遍共识。公共艺术更像是一种观念和立场,体现出强烈的民主精神和对阶级差别的消解,这与泰奥菲尔·戈蒂耶提出的“为艺术而艺术”的思想观念截然不同。后者以康德“审美无利害”为哲学基础,强调艺术自成体系,而与科学、政治和生活没有关联。与之相对,公共艺术以一种积极的“姿态”主动介入生活、介入社会,以大众的生活为灵感和题材,为大众的精神生活服务,为促进大众的公共交往服务,体现出对社会不同阶层人群的人文关怀,是一种与高雅艺术相对的平民化艺术。

中国传统绘画讲究诗与画的相互渗透,这源于历史上文人是我国绘画的主体。李晓东这样评析中国绘画诗画交融这样评析:“诗词通过感知得以意境的形象,是以为‘画意;绘画通过形象得以意境的感知,是以为‘诗境。诗乃无形之画,画乃有形之诗。”这一方面增强了作者对意象和自我情感的表达,使绘画更具深度;另一方面,也造成了中国传统绘画材料语言和表现手法的单一性,缺乏对大众审美意识的关注,使得中国传统绘画局限于个人情感的阐释。相比之下,传统装饰艺术建构在整个中国社会的经济、文化、政治和生产力之上,与实际造物水平息息相关,反映特定地区的物质与精神发展水平,与大众文化生活具有很强的关联性。翁剑青在《形式与意蕴:中国传统装饰艺术八讲》一书中指出:“古代传统装饰艺术在诸多方面跨越了一般意义的实用性的同时,也自然跨越了纯粹个人表现的艺术层面,而更加呈现出其综合的社会性和历史性的涵义,从而也就具有较多的人类文化学的意义和更为恒久的艺术魅力。”

装饰艺术以其对于艺术和文化多样性的包容、对民族和地域文化的承载性、对大众审美的关注,体现出与公共艺术相似的人文關怀。将装饰艺术以各种形式融入城市公共艺术实践,可提升城市公共艺术空间的公共性,促进大众公共交往,体现地域文化和场所精神,并为现代社会打开一扇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窗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装饰艺术介入公共艺术的表现与意义

(一)装饰艺术符号的提取彰显城市文化内涵

公共艺术装饰化设计的关键在于对装饰符号的提取。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装饰艺术是文化实践的成果,具有审美和文化价值。文化是人类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成果的总和,历史的连续性是其重要的特征和性质,这就决定了文化受到地域、民族、自然条件的深远影响。每个地区和民族拥有共识性和历时性的文化共通性,所以装饰艺术符号的提取不仅要依据特定地域和文化特点,符合本地居民对文化的认知方式和认知习惯,并且要对外来居民有鲜明的地域性和可识别性,承载人们美好的愿望和希冀,营造良好的氛围和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例如,西安大雁塔广场上的皮影雕塑,以愉悦时尚的色彩和现代材质完成对二维皮影的符号化表现,不仅能使当地居民获得文化的认同和归属感,对于外地游客来说,也具有很高的识别性,成功彰显了西安城市文化内涵。

首先,设计师在对装饰艺术符号进行提取的过程中,不能仅停留在符号的外显形式上,或者对符号内涵有了片面了解之后不考虑实际条件的制约就一味地运用,造成文化混乱的现象,而应在对符号“能指”和“所指”的意义有全面而深入的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整体、系统的考量后再进行提取和整合。

其次,需要从共时性和历时性上全面把握文化差异性的特质,只有以更为包容的心态和对文化符号的敏锐感知去理解和认知,才能精准把控不同文化交融中的创新性设计。

最后,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符号化的活动,会留下相应的印迹,这是符号存在的普遍性。因此,设计师不仅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也要有符号学的视角和思维,保持对装饰艺术符号的敏感性,从身边事物中发现符号、提取符号、应用符号,彰显城市文化的内涵。

(二)装饰艺术介入城市公共艺术构建地域特色与可识别性

地域特色是一个地区自然环境条件和历史人文特征在人的认知中综合形成的,能够使一个区域区别于其他区域的地方性特征,是在地域划分的基础上形成的本地区最根本、最本质的特征。地域特色会在人脑中形成一种具有鲜明地方色彩的空间认知,并且可以凸显本地区物质与精神两方面的特点。当今,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鲜明的地域特色是让人们产生文化认同感及对自身价值、“身份”定位的关键。

可识别性是指事物因为某种特质而能够与周边各要素显现出差异性,从而能够被识别并且表明自身的形式、内容、性质和价值。城市空间的可识别性通常与空间形态、色彩等物质结构要素的特征相关联。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一书中提出的可识别性(Legible)建立在对物的体认上,是较为狭义的概念。社会学意义上的可识别性(Identity)指的是一种自我身份的认同,而在克里斯蒂安·诺伯格-舒尔茨的《建筑现象学丛书·居住的概念:走向图形建筑》著作中,identity则是人文地理环境层面的文化和现象的总和,可让人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哲学层面的identity是一种对自我价值的认定,这种认定处于主客体关系之中。装饰艺术介入城市公共艺术主要从三个方面构建地域特色和可识别性。

首先,装饰艺术介入城市公共艺术以其特有的装饰风格提升了场所的审美价值和视觉特色。比如,谷文达创作的《天堂红灯——茶宫》作品运用中国传统装饰色彩“中国红”和“明黄色”在与布鲁塞尔灰、低纯度的环境色彩的对比中显示出清晰的可识别性。

其次,装饰艺术介入城市公共艺术可以构建城市地域特色。例如,巴黎卢浮宫-里沃利站地铁站出口有着如皇冠般精美华丽的装饰色彩,装饰材料和雕刻符合法国“浪漫之都”的地域特色。

最后,地域特色本身也是城市具有可识别性的关键因素。装饰艺术是文化实践的结果,将装饰艺术介入城市公共空间也是地域文化外显的过程,体现了不同地区文化艺术特色的差异性,而差异性正是构建可识别性的关键。如上文提到的巴黎卢浮宫-里沃利站地铁站出口案例,以与卢浮宫相对的位置关系和华美的装饰艺术实现了与老建筑的“对话”,让本地人通过思索获得文化的认同感和对自身价值和“身份”的定位,增强了巴黎城市的可识别性。

(三)装饰艺术介入城市公共艺术体现场所精神

对城市场所精神进行准确与完整的把握和描绘,通过特定地域场所文脉的显现,可推动城市对本土文化价值、地域特色的挖掘和构建。正如克里斯蒂安·诺伯格-舒尔茨所说:“城市形式并不是一种简单的构图游戏,其形式背后蕴含着某种深刻的含义,每一个场景都有一个故事。”装饰艺术介入城市公共艺术承载着城市空间场所中特定场景的故事和記忆,人们在对这些形式语言的感知、体验和互动的基础上,产生对城市特定“气质”的感受和理解,强化了场所识别,加深了对文化符号和价值的认知,延续了城市的历史文脉和精神记忆。

“场所精神和地缘文化所体现出的独特性、唯一性也就决定了生长于其中的公共艺术的专属性和唯一性特征。”正如我们能透过西班牙艺术家安东尼奥·高迪公共艺术作品的艳丽色彩及他对蓝色、绿色的偏爱感受巴塞罗那文化的多元性,从非洲木雕面具独特的色彩和材质美感中感受亘古、神秘、广阔而震撼人心的生命的延续,装饰艺术赋予了城市公共艺术生命力,与城市建设理念结合在一起,塑造了人类的精神家园。人们通过对场所空间的感受,在内心形成最初的空间记忆,通过个体心理描绘产生场所感,再通过内心理性的反思最终升华成场所精神,整个体悟过程建立在空间体验上。装饰艺术主要是一种视知觉的感觉意象,比起抽象的建筑语汇更为形象且易于体验和感知。例如,当人们步入哥特式教堂,首先会被精美的彩色玻璃镶嵌画和高浮雕震撼,位于教堂中部的大玫瑰窗,更是哥特式艺术的代表作。雕塑家罗丹甚至感慨道:“有了哥特艺术,法兰西精神充分发挥出它的力量。”将装饰艺术融入城市公共艺术,可使城市公共空间具有很强的可体验性,促进场所精神的产生。

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特定场所空间的魅力往往来源于其中包含的事件和情节,如果说色彩和质地等装饰性要素可以赋予城市地域性和可识别性,那么情节要素更多赋予了场所一种除视觉识别之外的文化精神和历史记忆,增强了城市空间的感染力。比如,《潞河督运图》通过浮雕的形式对天津明清时期发达的海上和内河运输情景进行描绘,以装饰艺术的直观形式表达出来。人们可以通过对具体情节的阅读和体验,感受天津作为近代中国发达的工商业城市的地域特色和场所精神。

三、结语

公共艺术作为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美学意义、文化功能和社会性三者是其不可缺少的核心要素。装饰艺术介入城市公共艺术除了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之外,更是通过其装饰性要素主动调和场所的过程。装饰艺术以对艺术和文化多样性的包容、对民族和地域文化的承载性以及对大众审美的关注体现出与城市公共艺术相似的人文关怀,并以各种形式介入城市公共艺术实践,体现地域文化和场所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开展学科交叉的整体性研究,充分考虑人、环境、公共艺术之间的关系,以实现三者的协调和相融。

参考文献:

[1]周敬.公共艺术设计[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

[2]董奇,戴晓玲.城市公共艺术规划:一个新的研究领域[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147-152.

[3]翁剑青.形式与意蕴:中国传统装饰艺术八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吴士新.中国当代公共艺术研究[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05.

[5]王中.当代公共艺术视野中的城市形态[J].北京规划建设,2006(4):172.

[6]刘玉华.从美学角度分析城市公共艺术设计的传承与创新[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7.

[7]白娟娟.城市公共艺术中的青花装饰艺术[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6(12):53-54.

[8]杨硕.中国城市公共艺术发展现状研究[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7(10):61-62.

[9]刘晏华.地域文化对城市公共艺术设计发展的影响[J].美与时代(城市版),2020(5):68-69.

作者简介:

吴琨,硕士,马鞍山学院助教。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

猜你喜欢

城市空间装饰艺术公共艺术
长袍后面的辉煌
浅谈建筑材料的装饰艺术及运用
浅谈高层建筑设计与城市空间
大连滨海路公共艺术的美学探究
汉画像石的彩绘艺术探渊
“装饰艺术”运动中建筑设计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