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统领·分层:项目主导的综合性学习单元作业设计与实践研究

2023-06-13诸葛晓影

新校园 2023年3期
关键词:传统节日综合性习作

诸葛晓影

语文综合性学习单元依托语文课程,强调语文课程与其他学科、日常生活的联系,与课外实践活动相结合,是符合语文核心素养和新课标理念的学习活动。统编版教材设置综合性学习活动单元,强调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运用语言,这为项目化作业设计与运用提供了有利条件。基于综合性学习活动目标,以综合性学习成果呈现为导向,通过收集资料、感知“文化”,链接文本、解说“文化”,深入主题、传播“文化”三个任务渗入项目化作业,能让学习活动成果所需要的不同技能分解、渗透、融合在教学过程中。本文以统编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项目化作业设计为例,从作业设计角度探索综合性学习活动单元核心要素落地,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习作表达能力。

一、问题的提出

从三年级开始,统编版教材下册都设有综合性学习单元,三年级下册采用单元内嵌入的形式,与阅读单元相似的是编排了三篇精读课文(包含三首古诗和两篇课文)、一篇略读课文和语文园地,不同的是,编排了了解我国的重要传统节日以及节日的习俗、小组交流了解到的传统节日并商量如何展示活动成果、写一写过节的过程并展示活动成果三次综合性学习活动。因此,必须依托文本进行整合教学,将综合性学习活动贯穿在整个单元学习中。本次综合性学习活动在统编版教材中首次出现,既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单元主题紧密相关,又紧贴学生生活,对于学生而言新鲜有趣,可操作性强。

项目化学习是一种以项目成果为导向的探究式学习方式,确立项目是项目化学习的首要条件。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要总体把握单元目标、课时目标以及项目化作业任务,使抽象的“项目化学习”与“核心素养”在作业中落地,激发学生兴趣。

笔者根据该单元这一主题,通过整合单元内容,基于项目的任务式作业设计,让学生在课堂的基础上,在生活体验、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增加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实现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促成综合实践能力和习作表达能力的培养(如图1)。

二、项目化作业设计与实施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围绕核心素养的内涵确立了课程目标。本单元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人文主题,目标主要有两个,一是习作要求,即“了解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二是关于综合学习的要求,即“收集传统节日的资料,交流节日的风俗习惯,写一写过节的过程”。要求教师在课文教学时要统整把握两方面的目标,让学生在学习课文时了解并掌握课文将一段话写清楚的方法,并在习作中用上习得的方法,进行语段训练。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用上课文中学到的收集、梳理资料的方法,并能说清楚自己要传播的文化。

任务一:收集资料,感知“文化”

要写过节的过程,就要先了解中国传统节日及其风俗。借着《古诗三首》的教学引入,笔者鼓励学生组建小组,商量本小组要研究的传统节日,并在收集资料的策略上进行指导,以帮助学生打开思路,便于实践操作。

任务二:链接文本,解说“文化”

想解说自己感兴趣的节日、习俗,就要对收集到的相关资料进行整合、梳理、表达,结合生活经验,最终形成自己的独特体验。本单元的综合实践能力培养贯穿在每篇课文和课后的“活动提示”当中,对此,笔者对整个单元的目标先进行了整合,再进行分解,将项目任务分布在精读课文的阅读中,以链接文本,解说“文化”为项目统领,借助三个策略展开活动。

1.思维导图助力框架梳理

本单元课文编排紧扣中国传统文化这个主题,《古诗三首》介绍中国传统节日,激发学生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查资料,开展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纸的发明》介绍中国古代科技,借助思维导图梳理纸的发明与改进过程,启迪学生用类似的方式将收集到的传统节日的历史演变过程进行梳理,又借助“先……接着……然后……最后……”这样含有连接词的句式串联造纸过程,启发学生在书写过节过程时要语言组织有序,这两项是学生在综合性活动和习作中需要具备的技能。

2.细节描写助力画面雕刻

《赵州桥》一文通过描述中国古代建筑让学生打开对中国宝贵历史文化遗产的认识,激发学生对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的探索兴趣。第三自然段围绕关键句“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用排比的句式将栏板上图案的精美、多样展现出来,“相互缠绕”“相互抵着”“回首遥望”“双龙戏珠”等细节描写更是栩栩如生。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到把一段话写清楚不仅要围绕关键句写,还要借助细节、多种修辞来雕刻画面。同样的文本案例还有《一幅名扬中外的画》的第四自然段描写“桥北头的情景”,丰富的动词和表情描绘,于细节处让读者惊叹画面之传神。

3.列举数据助力情感表达

列数据是一种常用的说明方法,看似冷冰冰的数字却是情感表达的有效助推器。例如《赵州桥》第二自然段围绕“赵州桥非常雄伟”这一关键句,用列举数据的方法介绍赵州桥的长、宽、建筑材料和形状特点。在《纸的发明》一文中,“早在几千年前”“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代”“大约在一千九百年前的东汉时代”等表示时间的词语,让学生感叹我国造纸术的产生历史之久远,了解到造纸术的改进是一个长达成百上千年的过程,还让学生体会到古人对改进造纸术的执着与不懈追求,这也正是发展科技需要的精神。

任务三:深入主题,传播“文化”

“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表现程度需通过在真实情境中运用所学的知识并能完成某种任务来衡量……真实的情境与任务首先必须体现在大单元的教学设计中。”在学习本单元时清明节即将到来,笔者以此为契机创设三个情境,在情境的引导下逐步实现能力培养目標。

1.能说会道:讲好中国故事

情境一:我校的外教老师对中国传统文化很感兴趣,希望同学们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增长的本领给他们讲述一个中国传统节日,看看谁能成为“中华文化口头传播大使”。讲述的时候注意用上本单元学习到的方法,相信外教一定会因为你的演讲爱上中国节日,爱上中国传统文化。

2.良质美手:绘画传统节日

情境二:语言表达不是传播文化的唯一方式,通过《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一文我们知道,通过绘画等艺术手段也能将中国传统节日的独特面貌展现给世人,请你也根据这两周来对清明节的理解,用巧手绘制画报,给学校的外教介绍一下清明节吧!

3.妙笔生花:描写过节光景

习作语言的组织与优化表达对于三年级的学生而言是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因此需要设置一定的情境,用上“小泡泡”“导入语”“提示语”等方法引领学生主动调用习作方法,为语言表达添彩。本单元要求学生记录自己过节的过程,围绕“传统文化”这样创设情境:

情境三:亲爱的同学们,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我们一起穿越到古代,感受了古人过节时的欢喜与忧愁,体会了古人对科技的热忱,感叹于古人造桥的智慧,更惊艳于《清明上河图》的细致传神。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是如此丰富,今天,让我们也来做一个中国传统文化的体验者、传承者,用自己的双手和慧眼感受清明节的悲与欢,用文字记录,定能有意外的收获……一起行动起来吧!

比如在情境“学习包青团”中,笔者进行了语言设计,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融合了词、句、段运用中按照流程图介绍过程的句式,帮助学生理清思路、组织语言:

同學们,清明节有一个习俗——吃青团,我们可以来试试包青团。我是向学的,她(他)是如何给我示范的?可以借助视频记录包青团的过程,接着用文字叙述我们包青团的过程,用上“先……接着……然后……最后”的句式。

三、结语

综上所述,教学统编版教材综合性学习单元时,教师要立足单元教材统筹整合单元目标,在文本中找到目标实现的支撑点,以综合性学习展示成果所需的能力为导向,以项目化作业任务作为手段,在作业中创设情境,用实践能力养成、作文优化表达、成果多形式展示等多重目标引领教学,让习作和展示成果两项任务在单元阅读教学、生活体验中得到水到渠成的有效建构,不仅真正让阅读成为习作的“老师”,走出谋篇布局、语言组织表达等困境,又能培养学生口语交际与综合实践能力,让阅读为习作服务,让生活为能力养成服务,实现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的有效联动。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临平区育才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新荷小学)

责任编辑:王 燕

猜你喜欢

传统节日综合性习作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定制铺丝新工艺降低成本提高综合性能
模糊PID在离合器综合性能实验台中的应用
习作展示
教师在综合性学习中的作用
综合性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