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共艺术介入工业遗产型文创园区的模式研究

2023-06-13郭玉格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3年3期
关键词:工业遗产公共艺术

摘 要:随着城市的扩张,全国各地大批工业遗址被拆除或破坏。因此,对工业历史文化的保护,以及对工业遗址空间环境的再造和再利用,成为当前城市公共艺术实践的重要方面。以位于河南省郑州地区的工业遗产型文创园区为例,探讨公共艺术介入工业遗产型文创园区的模式,从空间转向、情景叙述及氛围营造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关键词:场域文化;公共艺术;工业遗产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3年河南工业贸易职业学院院级教科研课题“公共艺术介入工业遗产型文创园区的模式研究——以郑州地区为例”(2023JKY035)研究成果。

一、郑州工业遗产现存的问题

工业遗产是城市发展的见证,承载着历史内涵与时代印记。随着现代化工业进程的加速、城市化步伐的加快,一些历史悠久的工业建筑及设施逐渐被淘汰、拆除,大量生产设施作为废弃物被搁置、销毁或变卖,导致原有的工业遗存和历史原貌不断消失。工业遗产的改造也面临着若干问题与技术挑战,例如部分工业遗产在改造过程中存在开发利用程度不高、建筑保护意识不强、过度追求商业化、难以兼顾原有的工业文化和历史文化内涵等诸多问题。

郑州1949年以后快速成长为新兴工业城市,郑州市中原区更是国家确定的老工业基地。但郑州工业遗产保护处于初级粗放阶段,不少重要的工业建筑遗存被腾退、拆除,如郑州纺织机械厂、郑州电缆厂等。随着城市发展、产业升级、城市更新政策的深入实施,以及郑州作为国家重点支持建设的中心城市所带来的发展机遇,工业遗产型文创园的建设发展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关于推进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支持将具有重要价值的工业遗产及时公布为相应级别的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建筑。合理开发利用工业遗产资源,建设科普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依据郑州市规划局发布的《郑州市历史建筑普查研究报告》,郑州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保护建筑212处。目前,郑州二砂文化创意园、瑞光创意工厂制定了相应保护规划方案,通过采取“工业遗址+宜居生态”“工业遗产+时尚街区”的方式,在传统老工业遗产的基础上打造集文化增韵、健康宜居、时尚兴业于一体的文化旅游城区;郑州油脂化学厂、郑州热电厂等改造项目被适当开发;中州煤机厂、郑州第二机床厂等项目还处于閑置状态。在对工业遗存进行开发和利用过程当中,如何避免过度商业化、娱乐化,又能展现其历史文化,建成有内涵的艺术与文创园区,成为郑州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所面临的突出问题之一。

二、公共艺术与工业遗产的融合

(一)工业遗产型文创产业园

工业遗产,即带有科学、社会、历史及审美等诸多价值的工业文化遗迹,包括厂房,生产作坊和工厂矿场以及加工提炼遗址,仓库货栈,生产、转换和使用的场所,交通运输及其基础设施,以及用于住所、教育等和工业相关的社会活动场所。旧工业园区改造型文创产业园,是指利用具有文化价值的工业建筑作为主要改造与开发的载体,以文创产业与高新科技产业为主导,聚集多家科技产业与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的特定空间区域。在中国主要城市开始由“增量扩张”向“存量优化”转变的大背景下,工业遗产成了文创产业的最佳载体,为艺术家、设计师提供了适宜的创作环境。现如今,国内外涌现出大量工业遗产型文创园区的成功案例,如美国苏荷(SoHo)艺术区、北京798工厂、上海田子坊、武汉融创1890、成都东区音乐公园等。

(二)公共艺术的介入

公共艺术伴随着城市化进程而诞生,不仅能够承载和表现当地的历史文化特色,而且能够为工业遗产型文创园的改造与再利用提供新思路。在工业遗产型文创园区的内外空间中,公共艺术的介入及展示方式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以原先的工业遗存(厂房、生产设备、生产流程、生产资料等)为原型和元素进行艺术创作,以雕塑、壁画、建筑装饰、公共设施等为载体,阐发历史文化内涵。例如,上海8号桥特色创意园区在原有的建筑空间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引入工业造型元素。设计师用玻璃材质架起了“门”字形天桥,以桥的形态连通园内各栋建筑空间,力图展现出原场域的工业感。二是以旧建筑空间及环境的改造和利用为主要方式,以公共艺术的形式展现场域的含义。例如,沈阳铁西区的铸造博物馆就是在沈阳铸造厂原址的基础上建立起来,将完整保存的工业机械设备、工业建筑、工业生产环境融入博物馆的展示空间,突出了工业感和场域精神。此两种方式从不同角度服务于园区空间及功能的活化和再利用,起到了阐释文化、情感体验、审美价值等诸多作用。

三、公共艺术介入工业遗产型文创园区的模式

(一)空间转向——活化与再生

工业遗存的建筑物、机械设备,以及原有的生产及生活资料,作为公共艺术作品创作的原型和元素,能够给公众以特殊的美学体验。将工业遗存融入当代城市的生活圈,对原工厂空间格局进行适应性的维护与再造,满足文化产业兴起、大众日常交流活动的需要,也彰显了空间形态和性质在公共艺术介入下的活化与再生。

公共艺术将工业遗存的厂房由生产空间转化为城市文化空间,打造成工业文化符号和知名打卡地,打破了实体空间的传播局限性。同时,文创园区吸引了大量艺术家、设计师、摄影师等入驻工作或生活,活化了工业遗存。芝麻街1958文创园的前身是郑州煤矿机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郑煤机”)的老厂房。芝麻街的名称也是由郑煤机的首字母Z、M、J演变而来的。芝麻街位于郑州市中原区,现被逐步改造为创新创业园区。设计师为了对工业遗存建筑空间进行改造和再利用,满足大众对其新功能的需求,以及适应新产业的进驻,将公共艺术介入原有建筑结构和建筑空间。设计师保留厂房的大跨度(18 m、21 m、24 m等)屋架,将屋顶材料由厚重的混凝土更新为轻巧的轻型预制板,同时增设长方形天窗,将室外光线引入厂房。设计者在园区红砖厂房的外墙立面增设玻璃幕墙与玻璃视窗,使得建筑空间既保留了工业遗存的视觉元素,又突出了公共交流场所的现代感。同时,为适应文创园开展公共活动和提供公共服务的需求,芝麻街中的艺展文化秀场时常举行艺术展览、时装秀及表演活动等。

(二)情境叙述——传承与开放

工业遗产对于人们认识城市文明与历史内涵有着特殊意义。公共艺术设计要尊重和延续城市文脉,凸显工业遗址的历史内涵与文化精神。通过提炼工业遗存原有建筑结构、材料特性及色彩肌理等视觉特征,将与产业历史密切相关的机械性实物作为物质载体,营造园区特有的叙述情境。

为了呈现芝麻街的工业遗址文化和郑煤机的原产业特点,园区内维持着原工业遗址的建筑结构。设计师将覆盖在老建筑墙体表面的白灰抹面敲除,露出原有的红砖肌理,将传统厂房改造为文化空间和艺术化的园区景观。在满足大众休闲和交流活动的需要以及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强调了公共艺术自身的传承,使得昔日冷漠的工业遗址变成鲜活的展示空间和公共社交场所,有助于服务公共场域的构建和社会文化交流。同时,设计师特意在园区入口处放置了超大采高液压支架作为公共艺术作品,以引导游客。园区内遗存的货运铁轨、工业管道、龙门吊、极具年代感的标语及斑驳的建筑外墙等,都彰显着特定的历史意义与鲜明的工业文化特征,带着怀旧与现代、复古与时尚的意味。它们代表着郑煤机曾经的荣耀,象征着郑煤机的产业历史,保留着郑州本地人的集体记忆。

郑州二砂是国家“一五”期间兴建的重点工业项目之一,曾是亚洲最大的磨料磨具企业,也是国家工业历史的重要参与者和见证者。2019年10月,郑州第二砂轮厂旧址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园区至今保留了以红砖、水泥、钢材建成的亚洲最大的包豪斯风格建筑群,依旧矗立着锈迹斑驳的烟囱、厂房。厂内保留了雪松、法桐等上千棵古树,并适当增加本地树种,与城市的各个方向的绿化通道相联系,成为该区域生态系统的重要支撑。二砂文创园中的“砂轮乐园”里摆放着由废弃机械部件改造而成的设施。例如,游乐场内的滑梯、摇椅、长椅等是由废弃的压力罐、大口径钢管、管道改造而成,都有着鲜活的工业文化视觉特征,展示着历史的痕迹。将工业废弃物视为工业文化遗产,并将其与公共艺术相结合,不仅有助于工业历史文化及集体记忆的传承,也有利于工业遗产型文创园区的开发。

(三)氛围营造——重塑与传播

公共艺术作品通过改造与再利用工业遗产,使得历史情景和现实情景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重塑了园区公共设施、艺术景观与文化环境。正在筹建中的郑州纺织工业遗址博物馆,承载着郑州的纺织工业史,依托原郑州国棉三厂部分厂房及办公楼等文物建筑和空间,在重新规划设计下构建工业遗产展示空间,向大众展现1949年至1990年计划经济时期真实的工人生产、生活面貌。運用公共艺术设计转化、消解工业区的边界感,同时构建适应各种产业融合的空间新秩序,从而形成兼具城市属性和工业特征的新型场域文化。

二砂园区的历史文化价值体现在对厂区历史遗迹的保留与重塑,通过合理利用现代设计手法,梳理厂区原有的公共空间,还原厂区现代主义包豪斯建筑的风貌,将工业记忆转化为各种类型的公共活动场所。二砂园区场地划分为钻石广场、砂轮乐园与二砂绿廊三个部分,枫香树阵、梧桐大道、中央大道串联其中(图1)。二砂园区入口处摆放着名为“记忆之环”的公共艺术作品,其设计创意来源于二砂厂的历史文化。“记忆之环”的外观造型寓意砂轮,直径40.2米象征着“402工厂”,高10米隐喻二砂耗时10年建成完工,4根立柱代表着二砂生产的棕刚玉、白刚玉、绿碳化硅、黑碳化硅,68根钢吊索则象征着二砂产品在辉煌期远销全世界68个国家和地区。“记忆之环”下方是“钻石广场”,广场的地面上镶嵌着十多条铜板,上面镌刻着从1953年二砂立项到2018年文创园开工以来六十多年的历史故事。“记忆之环”作为极富代表性的工业文化符号成为郑州西区地标。园区内的导视设计由旧物器械、钢结构及仪表盘拼接而成,标注具有年代感的字体,可唤醒集体记忆。园区内垃圾桶通过提炼厂房房顶的烟囱的造型元素、材质色彩,被重新设计加工为烟囱造型。公共艺术的介入使历史与现实不再被明确的界限所划分,将昔日趋于萧条的工业景观转化为鲜活的文化空间和公共场所,赋予其新的功能与意义。

四、结语

随着老旧厂房腾退速度加快,如何依托公共艺术为老旧厂房注入新的动能,成为时代发展的新命题。城市工业遗产传承城市历史文化,但是目前一些工业遗址的改造利用还存在着难以兼顾原有的工业文化和历史内涵,从而呈现出商品化、庸俗化等问题。公共艺术以不同形式和方式介入工业遗产型文创园区,重塑公共交往空间,不仅呈现了园区的文化内涵,展现了园区的历史文化价值,而且对推进中国城市化建设发展和保护工业遗产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阮悦来.城市场域文化建构:公共艺术在城市工业遗产的空间转向与媒介融合研究[J].雕塑,2022(3):38-41.

[2]贾亮明,范晓莉.公共艺术介入工业遗产型文创园区的模式研究:以半坡国际艺术区和驳二艺术特区为例[J].四川戏剧,2020(6):54-57.

[3]尚伟,张惟楚.公共艺术介入旧工业厂区改造的路径研究:以郑州市“二砂”文化产业园区为例[J].美与时代(城市版),2021(11):57-58.

作者简介:

郭玉格,硕士,河南工业贸易职业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教师。研究方向:室内设计、公共艺术。

猜你喜欢

工业遗产公共艺术
民办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改革与优化研究
大连滨海路公共艺术的美学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