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海淮海中路“步行友好”改造研究

2023-06-13赵行知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3年3期

摘 要:目前,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高速发展不可避免会产生大量环境问题。上海市作为我国一线城市,这方面的问题非常明显。对淮海中路街道景观提升进行研究,旨在重塑淮海中路机动车与人行空间的关系,提高街区间道路的集成度,优化街道整体面貌,增强街道活力,以点带面,创造一个适宜步行的街区原型。采用实地调研法与案例分析法进行城市更新与公共空间改造研究,提出了三个优化策略,促使淮海中路成为一条更加适合交游的现代街道。

关键词:淮海中路;“步行友好”;街区提升

“十三五”后,上海确立了存量发展、有机更新、以保留保護为主的全新城市发展思路[1]。通过前期的调研,发现淮海中路的人行道宽度难以承载实际人流量,难以适应当下社会节奏。淮海中路位于上海市黄浦区,东起西藏南路,西至华山路,全长2.2公里。其共有两种街道空间类型,带公共空间的道路段和仅承担通行功能的标准道路段,本研究聚焦后一种,即仅承担通行功能的标准道路段。以步行适宜度为切入点,选取淮海中路茂名南路至瑞金二路路段为对象,进行街区“步行友好”改造设计。首先,基于使用者需求和实际空间数量,从人本角度出发,基于机动车运行情况对路权进行再分配;其次,以街区为单元进行思考,串联淮海中路周边道路街区,缓解主路拥堵问题;最后,优化淮海中路主路边界,改善商铺界面,增加坐具等设施,提高步行安全性、舒适度。

一、前期统计分析

(一)调研方法

PSPL调研法(Public space&Public life survey),是一种评估城市公共空间质量和市民公共生活状况的方法,其研究对象是城市内各种类型和尺度的公共空间,核心则是空间中的人及其活动[2]。PSPL调研法包括地图标记法、现场计数法、实地考察法和访谈法4种。在对淮海中路进行调研时,主要采用现场计数法与实地考察法,通过对于道路段进行定点观察,车流量、人流量计数,绘制出茂名南路至瑞金二路道路段的早、中、晚车流与人流量折线图,并对结合网络资源获取的该地区的热力图进行前期调研分析。

(二)调研数据分析

经过实地调研,得出了相关数据,并将数据绘制成折线图,如图1所示。从图中可以清晰地看出,茂名南路至瑞金二路路段存在明显的早、晚高峰,其拥堵指数最高达到了1.78。相较于工作日,周末基本不存在早高峰,而作为一条商业街,其周末11至12点的人流量会显著增加,而晚高峰的人流量与工作日相差无几。在车流量方面,淮海中路所处的位置决定了它是一条城市主干道,工作日的车流量有着显著的潮汐效应。该路段车辆拥堵情况如图2所示。

二、问题分析

(一)人行交通不畅

经过前期的调研,可以推断淮海中路的主要问题之一为人行交通不畅。淮海中路是道路通行的大动脉,又是上海历史文脉的留存。如今,其禁止非机动车通行,这导致了外卖、快递引发的非机动车乱骑行、乱停放等违规行为。同时,由于历史原因,淮海中路的人行道比较狭窄,这使得其难以容纳工作日高峰时期以及节假日的步行人流量。如何对人行道进行改造优化、非机动车如何妥善行驶与停放成为缓解淮海中路拥堵情况的过程中应当重点思考的问题。

(二)商业活力不足

淮海中路上有许多餐厅、咖啡店、首饰店与服装店等,且餐厅与咖啡店居多,参考同样作为交通动脉与商业街的南京西路,这样的业态构成在某种程度上是对道路与商业资源的一种浪费。要选取最优的业态构成,可以采用空间句法的分析手法。多年来,相关学者在空间句法理论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成果,用科学的方法揭示了环境和人之间的关联。对于人流量对商业功能空间的分布以及活力的影响,也可以用空间句法进行定量分析[3],以求得淮海中路业态再分布的方法。

(三)节点、道路与边界待优化

淮海中路、茂名南路至思南路路段的十字路口是影响道路通畅度的重要因素。节点是城市意象五要素之一,如果设计方法得当,其会使整个街区更加令人舒适。现在的淮海中路节点存在建筑物略微遮挡车辆转向视野的问题,且道路边界与车行道之间界限不分明,这些问题极大地影响着淮海中路街道形象的提升。

三、解决策略

(一)路权重构

鉴于淮海中路存在人行交通不畅的问题,应努力将其打造成一条适宜步行的现代化商业街。如今,上海正处于推行“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进程中,“15分钟社区生活圈”是从居民居住区步行15分钟可达的空间区域,简称社区生活圈[4]。在社区生活圈的构建中,适宜步行的街区设计是重中之重,因此,对淮海中路的路权进行重构乃是设计中的重点。首先,秉持将路权还给步行者的理念,充分考虑淮海中路交通动脉的地位,结合前期调研所得的结论进行设计。淮海中路的拥堵时间集中在早晚高峰时段,即早晚往返车辆较多,因此可将现有4车道转变为包含潮汐可变车道的3车道,将空余的1条车道均分给左右人行道,增加人行空间,这样既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人行道狭窄的问题,又不会影响早晚高峰时段车辆的通行。其次,对于当下淮海中路的沿街建筑,可以形成骑楼界面,底层空出约2米道路供行人行走。运用上述路权重构策略后,人行道宽度足以应对工作日高峰期以及节假日的步行人流量,从而实现舒适步行的目标。路权重构示意如图3所示。

(二)道路功能梳理

淮海中路是仅次于南京东路的商业街,人流量与车流量都非常大,而街区肌理和需要承担的交通属性决定了其无法成为纯步行街。因此,将淮海中路主路作为“主动脉”,将支路和背街作为支撑它的“毛细血管”,将在主路上可能产生拥堵点的功能都移至支路和背街,缓解自身痛点的同时带动周边道路发展,形成淮海中路街区。同时,加强主路与支路、背街的联系,建立公共空间网络,将主路的道路压力分散给支路,并以主路活力激发支路活力,使整个街区的公共空间活力倍增。此外,增加主路注重体验的商业业态,将部分咖啡馆、餐厅等转移至支路,使整体业态更加符合当下的商业潮流,如图4所示。

(三)优化边界,形成活力界面

根据城市意象,可以考虑优化淮海中路边界,并优化过街节点,具体做法如下。第一,使原来的商铺界面底层退让,形成骑楼空间,增加人行空间;第二,优化带有阶梯的界面,将其转换为具有休憩功能的休闲阶梯空间;第三,在现有商业界面前增加坐具,提升街道形象,方便行人;第四,完善商业区内小型绿地等内凹空间,形成游憩型口袋公园,为城市居民提供娱乐休闲等的空间,并赋予其特定的主题,增强游逛观赏的趣味性[5],如图5所示。

四、结语

本次淮海中路(茂名南路至瑞金二路路段)改造,基于宜步行的发展目标,期望以街区为单位贯通道路与区域,改善人与环境的关系。笔者提出通过消解人车矛盾、移除主路堵点和开放支路等措施缓解步行道的压力。这些措施存在有待完善之处,比如如何进一步提高社区道路之间的集成度,面对超量车流是否存在更好的解决办法等,对于这些问题,还需要更多学者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魏沅.公共利用维度下控规控制性要素管理思路:以上海城市更新重点地区为例[J].规划师,2019(增刊1):36-40.

[2]赵春丽,杨滨章,刘岱宗.PSPL调研法:城市公共空间和公共生活质量的评价方法:扬·盖尔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理论与方法探析:3[J].中国园林,2012(9):34-38.

[3]盛强,杨滔,刘宁.目的性与选择性消费的空间诉求:对王府井地区及3个案例建筑的空间句法分析[J].建筑学报,2014(6):98-103.

[4]孙焕良,彭程,刘俊岭,等.面向“15分钟生活圈”社区结构的表示学习[J].计算机应用,2022(6):1782-1788.

[5]蔡思迪.美国口袋公园对国内户外公共空间设计的启示:以福州串珠公园为例[J].居业,2021(12):51-53.

作者简介:

赵行知,上海应用技术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景观与室内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