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质量打造苏州轨道交通全市域图景

2023-06-12金铭

经济 2023年6期
关键词:线网市域城轨

金铭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加快建设交通强国。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提出,加快推进“四网融合”,建设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融合发展的现代轨道交通运输体系。

从2007年开工建设1号线至今,苏州轨道交通已完成三期建设规划,建成投运5条线路,在建8条线路,整体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年度公共交通分担率已超过50%。根据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MOPES指标统计,苏州轨道交通2022年线网列车运行图兑现率(100%)、线网列车正点率(100%)、有效乘客投诉回复率(100%)等五项指标行业排名第一。2022年以来,在苏州市资规部门的带领下,苏州轨道集团积极参与新一轮线网修编,预计到2035年前后,苏州轨道交通线网规模将达到18条线路1141公里,建成30/45/60分钟的快速通勤交通圈。当前,苏州市出台苏州公交都市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明确提出要以重点发展大容量轨道交通为导向,构建完善苏州市域绿色出行服务体系,苏州轨道集团正以“轨道上的苏州”建设,不断完善轨道交通市域线网布局,助推市域一体化发展,努力带动沿线地区资源开发及经济社会发展。

高效改革,优化市域线管理体制

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管理体制是推动轨道交通市域线规划建设的组织保证。

一是共识再凝聚、思想再统一。苏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轨道交通事业的发展,多次指出加快推动以轨道交通为代表的基础设施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既是扩大有效投资、稳住经济大盘的重要抓手,也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升城市功能品质的有效途径,要不断优化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和发展模式,以更加科学的工作理念、体制机制,加快推动轨道交通事业高质量发展。市级各部门不断加大对轨道交通的支持力度,在各类行政审批方法上给予指导和帮助;各区、市(县)主动对接轨道集团,积极参与市域线规划研究。

二是机制再优化、责任再明确。由于历史原因,苏州城市轨道交通、市域郊铁路的建设、运营主体不统一,客观上制约了市域线和城区线的统筹建设、长远规划,且无法整合优势资源,形成合力。为提高轨道交通规划、设计、运营管理效率,真正实现城轨、市域线“一盘棋”发展,2022年,苏州轨道交通工程建设指挥部果断决策,进一步完善市域线管理体制,明确由苏州轨道集团承担苏州首条市域轨道交通线路——轨道交通11号线的运营管理职能;2023年,苏州轨道集团承接苏州首条市域郊铁路——苏虞张线的建设、规划职能,至此,苏州城市轨道交通、市域线一体化管理机制初具雏形,有望打造“一张网、一张票、一串城”的发展格局。

三是措施再压实、管理再强化。为切实加强市域线统筹管理,苏州轨道集团立足既有组织架构,持续优化市域线管理架构,逐步增强市域线公司人员力量,在原市域一号线公司的基础上,组建成立苏州市域轨道交通有限公司、市域十号线公司,并不断完善运营管理方案,为后续新建市域线、市域郊铁路运营管理提供参考和经验。

统筹规划,完善市域线网布局

市域线建设是构建市域一体化发展的重大举措,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苏州轨道交通牢牢把握服务和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推动市域一体化的战略需求,不断优化线网布局,持续推进轨道交通滚动建设。

一是统筹谋划,助推更高质量市内全域一体化。完善市域郊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布局,加快上报获批轨道交通第四期建设规划方案,按照“区域融合、临城互通;市域一体、内聚外连;枢纽衔接、引领发展;聚焦骨架、快线成网;人岗聚集、客流优先”的原则,推进城区和四个县级市的直达联系,实现中心城区与各板块以及各板块之间更好联动发展。目前,已规划5條线路,促进苏州主城区、太仓、吴江、常熟、昆山、张家港之间的互联互通,兼顾各市(区)内部客运交流,其中,苏州轨道交通10号线(苏虞张段)已于2023年1月开工,目前正在紧锣密鼓建设过程中。

二是主动作为,落实更高质量长三角一体化。通过轨道交通建设巩固放大苏州的区位优势,按照“区域融合、一体联动;引领发展、中心直连;枢纽锚固、便捷换乘;以人为本、品质服务”原则,加强与上海及省内城市的交通衔接,进一步促进要素流动、发展互动。轨道交通11号线起于苏州工业园园区唯亭站,终于昆山市花桥站,对接上海11号线,是长三角一体化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示范工程,也是中国县域经济首条全城穿越的地铁线路,目前正在试运行,将于今年年中正式开通运营,到年底与3号线实现贯通运营,实现苏州主城区—昆山—上海之间的便捷通道联系。未来,还将积极强化苏州市中心与上海的快速联系,深化研究与无锡及硕放机场的连接方案,在助推上海苏州同城、苏锡常都市圈建设方面发挥作用。

创新理念,加快绿色智慧城轨建设

城市轨道交通既是城市交通的大动脉,也是新技术、新装备培育转化的土壤。在市域线建设、运营过程中,苏州轨道交通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高质量打造绿色智慧城轨系统。

一是突出科研创新,建设绿色城轨精品工程。在市域线建设中开展节能技术、绿色环保材料、标准化设计施工、预制装配式技术等应用,在“碳达峰、碳中和”过程中建成绿色城轨,加速全面绿色转型。目前,围绕轨道振动、轨道保护等国内外轨道行业重点关注领域,苏州轨道交通正在与国内知名院校深化合作,探索组建合资公司,共同开展联合科研攻关,研究轨道交通减振降噪方面的声学技术创新、探索光纤传感技术在工程监测预警领域的应用,解决行业痛点问题。此外,在供电方面,全线采用牵引变电站设置能馈装置,实现了制动能量的二次利用,采用节能型变压器,空载损耗较常规变压器可降低20%左右。在列车牵引方面,苏州轨道交通牵头的《全碳化硅永磁直驱牵引系统车辆研制》成功申报了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2022年度城轨装备核心技术攻关项目。

二是强化绿智融合,深化智慧城轨全面转型。绿色城轨的发展除依托绿色装备、绿色建筑建设,离不开智能化数字化技术与绿色低碳业务的深度融合。近年来,苏州轨道交通不断探索智能运输、智能运维、智慧乘客服务,全面加快BIM(建筑信息模型)、云平台、大数据、物联网在新线建设运营中的应用。目前,已完成生产网、管理网云平台和大数据平台初期建设,投用线网级指挥中心,轨道交通11号线全程应用BIM建造技术,采用视频集中云存储,实现工厂化预制、装配化施工、智慧化运维,以数字赋能实现降本增效、低碳排放、服务升级。

三是优化线网运营,推动绿色出行蔚然成风。轨道交通是推动市域一体化的重要交通支撑,也是提升市域郊居民对“大苏州”全市域图景认同感的重要载体。苏州轨道交通一方面着眼于市域郊乘客的出行需求,借鉴学习大站快车+站站停的快慢车模式,进一步提升出行时效性,并加强公交轨道衔接,提前对接谋划10号线、11号线的公交换乘方案,建立顺畅的绿色出行链条;另一方面持续深化“江南雅韵、精致服务”品牌,积极探索“地铁+文旅”融合的新路径,推出“乘着地铁游苏州”系列活动,被纳入第四届中国苏州江南文化艺术·国际旅游节环节中,轨道交通对市域郊居民的出行吸引力进一步提升。

良性循环,探索市域线投融资模式

近年来,随着运营里程及在建项目的不断增加,财政出资压力日益加大,轨道交通的筹资模式面临新转变,建设运营资金来源需拓宽。为形成轨道交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苏州轨道交通一方面积极研究后续新建线路的融资模式,探索“以地出资”筹资模式,坚持统筹规划发展、属地财政保障、分期实施三个原则,由属地政府与轨道集团对轨道交通沿线优质土地进行联合开发,提升城市空间布局优化,促进自身经济发展,取得的收益支撑项目建设及后续运营。

另一方面,进一步提升站城融合水平,以TOD(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综合开发反哺建设、运营。从地上与地下商业融合出发,大力推进地下商业经营提质增效三年行动方案,打造“出地铁即是住宅,下地铁就是商场,从家到办公室快速抵达,不用为堵车烦恼”的TOD生活场景,让“24+1”的增值服务成为消费者衣食住行游购娱的新选择,让客流成为商流,不断增强自我造血能力。目前,苏州轨道交通TOD項目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是车辆基地上盖项目,共有桑田岛、胥口、莫阳等5个项目,土地规模约125万平方米,房地产开发规模超过200万平方米。到今年底,桑田岛车辆段TOD项目工程将基本完成,具备系统联调条件,镬底潭车辆段TOD项目一层盖板将全部完成建设。二是轨道站点开发项目,共有悬桥巷、品汇左岸等5个项目,其中,悬桥巷项目地处平江路历史文化街区内,将于今年底开工建设,结合城市更新打造成古城旅居TOD新地标。

苏州轨道交通历经十多年建设与发展,正在从建设城区地铁网向发展全域轨道网转变,从建设运营轨道向经营城市和产业转型,着力打造经营能力强、兼具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现代化轨道交通企业。后续,我们将立足城市发展大格局,持续优化线网布局,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及市域一体化发展机遇,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苏州新实践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猜你喜欢

线网市域城轨
市域(郊)铁路功能定位与系统制式选择分析
新型线网城轨乘客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分析
轨道交通COCC线网信号系统设计
市域铁路信号系统互联互通方案研究
漫说城轨
漫说城轨
漫说城轨
漫说城轨
紧凑型大都市区轨道线网形态配置研究
准移动闭塞系统针对市域快线的适用性分析